杂技剧《天山雪》亮相,呈现民族大团结的和美画卷

  随着飞机徐徐降落,毕业于上海市马戏学校的新疆杂技演员哈里克和伙伴们再次与上海教练王雪峰相聚。生于新疆的王雪峰将指导沪疆两地杂技演员合作创排新节目,参加国际杂技比赛。

  

  这一幕,出现在4月25日、26日在大宁剧院试演的杂技剧《天山雪》。该剧展现沪疆两地三代人在不同时期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携手同心为国奋斗的历程,呈现民族大团结的和美画卷。

  

  

  全剧由13幕21个杂技节目构成,来自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泽普县歌舞团5家演出团体的85位演员参与。其中26名来自新疆的演员提前近一年来沪参与创排,与上海演员共同训练,不断磨合节目技巧及表演默契。

  

  《天山雪》徐徐展开一幅跨越70多年的援疆、文化润疆的历史长卷。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屯垦戍边,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青年奔赴新疆投身边疆建设,再到中巴公路的修建,一直延续到新时代上海与新疆两地杂技人深化文化教育合作,构成全剧发展脉络。王雪峰和哈里克回忆父辈们的奋斗经历,从上海出发边疆时的雀跃,黄沙漫天屯垦开荒时的艰辛,棉花大丰收时的喜悦,还有将生命留在中巴公路上的亲人……一幕幕的过往蕴含着不畏艰险、逆风飞翔的“雄鹰”精神,他们将这些都融入新节目《雄鹰》创排中,战胜自我,挑战极限,为国争光。

  

  剧中沪疆杂技人携手创作抖杠节目《雄鹰》参加国际比赛的情节,依据现实原型改编,将2017年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抖杠节目、2018年上海杂技团抖杠节目综合展现,前者获第6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比赛唯一金奖,后者夺得第42届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这是沪疆两地通过文化教育合作,既为杂技事业培养人才,也为杂技事业共同奋斗,最终为国争光的真实故事。此次《天山雪》演出中,有11名从上海市马戏学校毕业的新疆班演员重回母校参与演出,在舞台上交出自己的答卷。

  

  “11岁时来上海学习杂技,新疆班老师带我们去了东方明珠。”24岁的新疆演员苏比努尔·吾甫再来上海,排演《天山雪》的空余时间,她去逛了武康大楼、安福路,直呼变化大。谈及《天山雪》与以往杂技节目的不同之处,她表示,“《天山雪》戏剧性更强,我们要一边表演杂技,一边演戏。”

  

  2010年,上海市马戏学校受新疆文化厅和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委托开设新疆班,专业培养近六十名来自新疆的杂技学员,学制七年。老师们不仅传授拿手绝技,还注重发挥新疆班学员能歌善舞的特色,通过创排节目和主题晚会,提升学员的舞台综合艺术能力。新疆班毕业大戏、校园汇报剧《阳光梦》就是一个成功案例。2017年,新疆班学员毕业时,已具备表演二十多个大中小型节目的舞台能力。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演员主力,在新疆乃至全国的文艺舞台上发光发热。

  

  《天山雪》以雄鹰作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引领,以天山雪莲、白玉兰花作为象征,以天山雪、昆仑冰、浦江水、东海潮作为意象,剧情时间跨度大,表现场面多且复杂,打破上海杂技团舞台演出多个纪录。

  21个节目中,有12个为该剧量身打造的新创节目,需要杂技演员们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训练、调整。“达瓦孜”(高空走索)节目,因剧情需要,改变了绳索的长度、支点、承重等多项技术参数,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惊险度。达瓦孜第六代传人、“高空王子”阿迪力作为本剧艺术指导,多次来沪指导演员训练。

  

  

  全剧在杂技表演中融入戏剧、舞蹈、魔术等多种元素。该剧主创团队3次深入新疆实地调研采风,8次修改剧本。总编导李春燕表示,此次创作突破了自身的固定思维框架,剧情及节目一直在互相配合更新,对全剧120多位演职人员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天山雪》以全新编创理念对剧情进行解构,运用蒙太奇叙述手法,人物、场景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切换,带领观众穿越两地。除了现代化的灯光、音效,全剧还综合运用了当下最先进的数字科技,通过虚幻引擎软件、动作捕捉技术、虚拟拍摄、LED广色域屏幕等前沿多媒体制作技术,营造出多种跨时空氛围,如“飞天”演员将带领观众飞跃天山雪峰、龟兹千佛洞、楼兰古城,让观众在剧场也能感受“飞跃地平线”般的视觉体验。

  

  《天山雪》计划5月6日在上海保利云间剧院试演,11月赴新疆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