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包拯铁面无私,多次得罪权贵,为何能毫发无损的于64岁逝世?

  原标题:包拯铁面无私,多次得罪权贵,为何能毫发无损的于64岁逝世?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地薯”,这是一个被用来调侃不为百姓做主官员的一句话,也从此处可以看出来,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是十分希望能遇到一个好官员的。北宋时期的百姓就比较幸运了,他们遇到的是千百年来难得一遇的,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多次得罪权贵,敢于替百姓出头的的包拯,包青天大人。

  包拯正式踏入他的仕途之路,是在天圣五年,宋仁宗当政期间,其后被调任端州知府,端州是一个以生产优质砚台而闻名的地方,之前在任的知府都是在进贡的时候,申请比上贡数目多几倍的砚台,留为己用,何为留为己用呢?就是拿着这些多余的砚台送给当朝的权贵,以此来寻求他们的庇佑。可是在包拯担任端州知府的时候,申请的数目刚好够上贡的,直接是略过了贿赂这一项“传统”。由于在外任职的几年,包拯的政绩出色,被宋仁宗调回朝内任职,回归朝廷之后,包拯发现朝廷给予权贵的恩赐太多,加大了朝廷的经济负担,也助长了他们的气焰,私下更是不知收敛的受贿,朝堂一片乌烟瘴气,于是包拯立马上书给宋仁宗,要求免去给权贵的一些恩赐,将空出来的钱财用在国家大事上。

  前面还只是上书弹劾一些官员的不当做法,等到包拯被调任回朝廷做官的时候,他是全方位,大范围的对官员进行“斩杀”。因为权贵们长期的敷衍政事,私下拉帮结派,对朝廷的律法大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互相遮掩一下就过去了。包拯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上书给宋仁宗请求准许他对朝廷现有的律法进行改革,肃清朝堂。包拯的这个做法,自然是受到了权贵们的大力反对,明里暗里的各种给他使绊子,更甚者是拿权位来压他,可是包拯来者不拒,不管大官小官,也不管是不是皇亲贵戚,只要是犯了事的,一律是以律法为主,丝毫不给情面。

  包拯在全力肃清朝堂,尤其是要肃清权贵们的势力,宰相宋庠的女婿和宋仁宗的张贵妃的伯父恰好撞在了刀刃上,被抓起来之后,宰相和贵妃是各种的找人说情,私下也是各种贿赂包拯,可是包拯一律闭门谢客,谁也不见,他们一看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好了,拿权势来威胁包拯,但是包拯还是在顶着各方的压力下依法办了他们,让宰相和贵妃对他是恨之入骨,有问题的官员更是害怕包拯,百姓则是更加信赖包拯。

  包拯在肃清腐败之风的时候,得罪了很多权贵,为什么他还能毫发无损的度过一生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宋仁宗的庇佑,虽然包拯直言不讳让宋仁宗有点不喜欢,但是宋仁宗是个明君,他自己也知道朝堂腐败之风旺盛,需要包拯这样的人来治理,权衡利弊之下,他自然选择庇佑包拯。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包拯身边亲人较少,欲加害之人无从下手。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包拯身边也有武将随时保护他的安全。

  包拯的地位在百姓心中甚至比皇上都高,再加上宋仁宗的支持,包拯硬是在那么多权贵的憎恨之中,毫发无损的于64岁逝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