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庆阅兵,济南军区某部20多人身高差1厘米,2位红嫂轻松解决

  张淑贞:好的家风总有好的传承

  好的家风总有好的传承。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嫁到于家时,本来没有名字,在那个年代里,人们都叫她于王氏。王换于这个名字是陈若克给她取的,当时,陈若克住在王换于的家里,了解到王换于身世后,对王换于说:“你是从王家嫁到于家的,用两斗米换的,你就叫王换于吧。”其后,王换于就用这个名字了。

    在王换于的经历里,还有这样两件事需要述说:

  一是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交给王换于保存,并嘱咐:“全省所有抗日领导机构和干部名单都在这本书上面,要千方百计保藏好。”王换于虽然不识字,但她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因而将这本书当成自己的命根子,将它用棉布包好,放在自己的衣襟里,从不离身。

  一次,伪日军袭击村庄,将王换于家洗劫一空,翻箱倒柜,想要找出与八路军有关的东西,但他们却什么也没有找到。于是,气急败坏将矛头对准了王换于:你是不是将八路的东西藏了起来?识相点赶紧交出来。王换于看着自己对着自己的刺刀和枪,反倒不是十分害怕了:你们在搜吧,看我的身上有没有!伪日军让王换于解开上衣,搜索了好半天,确定王换于没有藏八路的东西这才离开。王换于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她知道伪日军要搜身,就在事先将那本书藏在了裤腿里,这才躲过一劫。

  之后,王换于一直藏着那本书,一直在等有人来取。她想如果书被取走了,她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她没想到直至1978年时还没有人来取书,而那时,形势已经安全多了,一片大好,她这才将书上交,存入山东省档案馆。如此,一本书被她保存了整整38个年头。

    二是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白铁华遭日军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全身被烙铁严重烫伤,敌人误认为他死了,就把他扔到了野外。王换于发现了白铁华,并将白铁华偷偷接到家里当时,白铁华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急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白铁华喂红糖水,清洗伤口,经过三天三夜抢救,白铁华终于活了过来。

  为了给白铁华治伤,王换于上山挖来各种草药,到处打听民间偏方。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烙伤,她就跑到南山找到一家猎户,托他打了一只獾,剪下自己的头发烧成灰,拌和好后敷在白铁华的伤处,但这种做法效不够快,让她又万分着急了起来。之后,她听说把刚生下来的小老鼠浸在芝麻油里制成“老鼠油”,是专治烧伤的特效药,搽在伤口上,就能很快结痂。于是,她又到处逮老鼠,找瓶子制“老鼠油”,并用艾蒿烧水给白铁华洗伤口。这种疗法很快见效,没几天,白铁华很多伤口都结了痂,不再流脓。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白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四十二年后,白铁华带着妻子来到王换于家,夫妻俩一进门就给她跪下,一步一步往前挪,挪一步喊一声娘,当时已经九十多岁的王换于一眼认出了白铁华,喊了一声“儿呀”。战争年代培育出的革命情谊,此刻化成了“母子”相见时动人并幸福的眼泪。王换于不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感人的“红嫂精神”,也让“红嫂精神”在自家得到了传承。

    张淑贞,王换于的儿媳,1914年生于山东省沂南县马枚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婆婆王换于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那时,张淑贞刚生了孩子,为了照顾托儿所的孩子,她让自己的孩子吃胡豆汤,将奶水给那些身体不好的孩子,但自己的孩子却因此而夭折。是母亲心太狠?张淑贞心里是这么想的:自己的孩子夭折了还能再生,但托儿所里那些烈士的子女要是夭折,就是断了香火。

  2018年12月20日,张淑贞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去世前,老人一直惦记着“首饰盒”,“首饰盒”里珍藏着三枚党徽。一枚是她自己的,一枚婆婆王换于送给她的,另外一枚是女儿于爱梅送给她的。弥留之际,家人将“首饰盒”交到了她的手上,她一直将三枚党徽紧紧攥在手心,浅昏迷时反复念叨一句话:我是党员……我是党员……

    老人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作最后的告别。消息传出,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泣不成声:“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曾用母乳喂养八路军后代!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离世》齐鲁网,2018-12-22)

  于爱梅,王换于的孙女,张淑贞的女儿,1953年出生,原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教师,1984年入党。母亲张淑贞去世前紧握的三枚党徽中,有一枚就是她送的。因为长期的家庭熏陶和影响,使于爱梅对党和人民军队有着特殊感情,对沂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004年,从教师岗位离岗后,她积极组织妇女拥军,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从此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上。

  退休后,于爱梅长期担任换于红军小学、将军小学的志愿辅导员;自觉组织义务帮教小组,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在担任志愿辅导员的过程中,她发现,有很多队员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顾,致使学习生活受到影响。于是,她把教师岗位退休的姐夫、当教师的女儿、女婿和外甥等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家庭义务帮教小组,以帮助队员解决急需问题。没有辅导场所,她就把家中一套房屋挤让出来。没有桌椅,她就花3000多元去市场买来。

    几年来,于爱梅的家庭帮教小组共义务辅导队员十余批次,受益队员150多人。她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四点半”学校,解决留守儿童下午放学后失管失教问题。同时,她还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到王换于故居、沂蒙红嫂纪念馆入队、入团宣誓;她带领学生到老战士、老红嫂家中慰问,听他们讲革命故事;指导学生帮老人们打水扫地、洗衣择菜、按摩捶背、赠送礼物……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英模人物,感受沂蒙精神,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2009年“十一”国庆阅兵前夕,于爱梅和另位红嫂赶往北京,向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赠送鞋垫280双。当时有二十几个人离要求的标准身高差1厘米,部队首长正在为此着急时,她们赶了去。二十几位官兵垫上鞋垫后,那1厘米的身高差距消失了,部队首长激动地握着于爱梅的手说:“大姐啊,你们及时送来的这些鞋垫,简直是雪中送炭。”

  这些年,每年于爱梅用于拥军的花费都在1万元以上,而她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退休金。她坚持到学校、企业等单位宣传红嫂事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其感人事迹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社会报》、《农村大众》、《临沂日报》等重点刊物集中刊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于爱梅的心目中,奶奶、母亲老一辈创立爱党拥军家风应该世代传承,而母亲张淑贞去世前握在手里的三枚党徽,在她的心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