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藏往事,看张士诚和苏州城的千丝万缕联系,是非成败皆在此

  在苏州斜塘河便有一个玉皇宫,前身是张吴王庙(民间俗称张王庙),属道教中的玉皇信仰,除了祭祀玉皇大帝外,还要祭祀一个人,这个人身死国灭,被竞争对手朱元璋粉身碎骨,这个人就是吴王张士诚,在苏州当地被当作城隍供奉。

  苏州玉皇宫道观

  一、张士诚生平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张士诚出生于泰州白驹场,兄弟共四人以撑船运盐为生,后来贩卖私盐的营生,因不甘忍受官府和地方豪强欺压,在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聚集了弟弟3人、李伯升等17名胆大的盐民反抗元廷,在同年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条扁担起义”。

  张吴王遗像

  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占领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改平江(苏州)改为隆平府,这一年朱元璋也攻陷集庆(今江苏南京),同时陈友谅也展露头角,开始攻城掠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至正廿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破苏州,张士诚不屈,俘解金陵缢死,时年四十七岁。

  

  盐民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在张士诚统治苏州期间,消除弊政,废除苛捐杂税,并兴修水利,发展文化教育,减免赋税,十年治理,苏州一时民丰物阜,呈现太平景象。

  

  二、盛极而衰

  张士诚占领吴地后,随着经济繁盛起来,张士诚开始满足于现状、骄奢淫逸起来,在苏州城内按照王的级别设置官吏,建立了建造了豪华的王府开始享乐起来,现留有地名皇废基、桐芳巷、、潘儒巷等与张士诚有关。

  

  皇废基是苏州城区中部、子城地区的一条小巷,这个小巷仅仅116米,但见证了张士诚兴起与衰落。张士诚称吴王时,在此地建宫殿作为自己的王府,后因仅存一片瓦砾场,便改称皇废基。

  桐芳巷是苏州城区东北部的旧街巷名,张士诚在此地建阁香桐、芳蕙两座楼阁安置美人而成名。

  《红兰逸乘》卷一:“张王得美人,择其最姝丽者贮以蕙香、桐芳二阁,今桐芳巷在城北隅

  相传张士诚效仿效仿吴王夫差,开挖锦帆泾,用锦绣丝绸做船帆,携美人泛舟其中,在1931年填泾为路(锦帆路)。

  上行下效,张士诚女婿潘元绍喜欢贪婪敛财,贪得无厌,其宅第位于潘儒巷。

  同治《苏州府志》作潘儒巷,并注:“旧名潘时用巷。在狮林寺巷北,相传宋章綡居此,故又名章家桥巷。元潘元绍又居之,宅甚广,左右皆有别业,狮子林在焉

  从留下的地名故事可以推测张士诚失败的原因,自割据苏州后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自上而下贪墨腐败,最终人心涣散,所占地盘被一点一点蚕食。

  三、身死国灭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

  “收余兵二三万,亲率之,战于万寿寺东街,复败”(《明史纪事本末》)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准备自缢殉国,但自杀不成被俘,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因一句“天命照尔不照我而已”激怒朱元璋,被弓弦绞死(也说自缢死),时年四十七岁。

  “张士诚面缚见帝,俯首瞑目,踞坐甚不恭,帝叱之曰:“视我?'对曰:“天日照尔不照我,视尔何为哉?'帝以弓弦缢杀之。”(《剪胜野闻》)

  四、后世纪念

  据《元和唯亭志》记载,张士诚葬在吴县斜塘,原址就在苏州工业园区南施街东,地处斜塘旺墩村,也叫张王墓,占地3.5亩,原来这里还会举行庙会,不少人百姓祭祀这位“张吴王”。

  张士诚墓地

  

  在玉皇宫第二主殿福德殿道观的,殿内主祀吴王张士诚,还有两个殿堂是张士诚纪念陈列室介绍其生平介绍、相关遗物、史料记载文献资料、诗词歌赋等。

  玉皇宫第二主殿福德殿

  

  烧久思香,苏州当地百姓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张士诚烧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久思香”(九四香,张士诚原名九四)习俗。

  挂天灯,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沿途百姓怕他们回苏州迷路,一路在路边竖立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就像现在的路灯一样。“挂天灯”的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

  张士诚纪功碑

  五、结语

  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家,在高邮建立政权,一步一步开疆拓土,在苏州裂土封王,最后在苏州败亡,也是在苏州有始有终。虽然在苏州只有11年多的时间,但苏州人感怀张士诚的仁德,有些留在了苏州习俗的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