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3 3 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原标题:2023届云南省“3 3 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届云南省“3 3 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尽管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依然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情况。“十四五”时期,我国用电负荷和用电量预计还将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新型电力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等挑战。要补齐这些短板,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联网主要包括发展特高压输电通道等;补网主要包括优化完善主干电网布局,加强城市配电网改造升级和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以完善农村和边远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强链主要包括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智能化水平等,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灵活智能,推动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丁怡婷《智能电网,提供强劲电力支撑》)
材料二:
(摘编自东吴证券《2022 年数字经济智能电网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三:
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而对于用户来说,电力消费成为和手机话费一样,可以选择性的消费。
我们传统的发电一般都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现在核电也在逐步发展中。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而智能电网将改变这一现状。智能电网会简化新能源发电入电网的过程,通过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各样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容易接入,做到“无缝接入、即插即用”。
在过去,电能的生产是一次性的,生产出来就必须立刻用掉,很难实现大容量储存。而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将是重头戏。无论是集中式的大容量的储能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小容量的储能电站,甚至小到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作用,乃至太阳能路灯的储能电池等等,都是智能电网中的各种储能形式。
(摘编自电子制造工艺技术《智能电网到底怎么回事?》)
材料四:
促进我国电力低碳发展,要从理念上牢固树立电力在推进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对建设低碳社会有重要作用的意识。要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对中国能源系统进行优化。因此,要以低碳发展为统领,全面梳理能源、电力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统一完整、协调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再由各地方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适宜的地方法规。
能源转型中各种能源的比例大小即竞争力大小,关键还是取决于在考虑了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生态保护、能源安全、二氧化碳控制等要求后的经济性。无论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还是天然气燃机发电的发展,还是新能源的发展等,在政策制定中都应把阶段性碳目标与成本效益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全面优化。
我国已经明确了采取市场机制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能源革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但由于电力工业具有公用性质和英雄产业性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挖和监管的作用。因此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与能源、电力、环保、低碳、节能各主管部门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央企和民企的关系,厂网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系都是电力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关口”,任何一个“关口”不畅都会影响低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通过市场机制让企业自主选择电力低碳发展的道路,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到企业手中。
(摘编自《智能电网促进低碳社会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加强,已经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B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证碳中和目标实现。
C .智能电网时代到来之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产生的电能不能和传统电网相连接。
D .以电力为中心,优化能源系统,对促进我国电力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4-2020年,中国220kV以上输电线路长度逐年增加,输电线路长度同比增长率在2015年最低。
B .2007-2019年,中国110kV及以下输出线路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输电线路长度同比增长率逐年增加。
C .我国在大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开始逐步进行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D .十四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步入新阶段,配电网智能化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核心工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力领域联网、补网、强链、是经济运行、能源转型的重要动力。
B .智能电网时代,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来购买电能、选择用电。
C .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不断进步,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D .促进电力低碳发展,需要考虑阶段性碳目标,更要考虑成本效益。
4 .请结合材料四概括如何促进电力低碳发展?
5 .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大力规划智能电网建设和改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就在我书桌旁,靠近我脚边坐下来,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
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说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她开始大声地叫他。“哎!”我想,“他要进来了,我这第十七章永远写不完了!”就在这时候,那个喀有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这孩子。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赶紧跑到妈妈那里去躲起来了。她稀里糊涂地认为这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那小贩已经走进门里,微笑着和我招呼。
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把他叫进来了,我就停下来买一点东西。我买了点东西,开始和他谈到俄国人、英国人和边疆政策。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银角子①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我发现,喀布尔人用干果和葡萄干这种有力的贿赂,把这孩子当初的恐怖克服了,现在这两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那些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东征西讨的季节,我却在加尔各答我的小角落里。我从来也不走动,心灵却在世界上漫游。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秃秃的山峰之下。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布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上向着平原走来。
我似乎看见——但是正在这时,敏妮的母亲就要来打扰,她央求我“留心那个人。”我总是笑一笑,想把她的恐惧慢慢地去掉。但是她就会很严肃地向我提一些严重的问题:小孩从来没有被拐走过么?在喀布尔不是真的有奴隶制度么?
因为这样的事没有根据,那么不让这个人到我们家里来似乎是不对的,所以他们的亲密友谊就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当敏妮笑着跑进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的时候,年纪相差得这么远的这两个朋友,沉浸在他们的往日的笑声和玩笑里,我也就觉得放心了。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在盛怒之下,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我房子的凉台上,我的小敏妮出现了,照样地喊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拉曼四头看她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有夹着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到关于那只象的问题。
因为蓄意谋杀,拉曼被判了几年的徒刑。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连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来,每一个节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②的悲调仿佛在加深着我别离在即的痛苦。
我的敏妮今晚就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一间屋子和走廊里要挂上叮叮当当的吊灯。我正坐在书房里,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带着口袋。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象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地在一起说笑。事实上,为着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来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纸包着,这些东西是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弄来的,因为他自己的一点点本钱已经用光了。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拉曼坐在这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我拿出一张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能请军乐队,但是我觉得这婚筵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她的独生女儿重逢了。
【注】①银角子,一种印度货币名。②拍拉卑,一种印度音乐出调名。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敏妮对喀布尔人由好奇到害怕再到信任的心理变化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展现了她单纯天真的天性。
B .拉曼把银角子“不在意地接了过去”,最后又给了敏妮,是因为他把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敏妮身上,认为给果子与买卖无关。
C .“我”的妻子对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害怕孩子被他拐走了,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这说明妻子是一个多疑的人。
D .“我”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给拉曼钱让他回国与女儿团聚,说明“我”理解他的情感,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的开端,拉曼第一次见到敏妮,就对她很感兴趣。这个悬念的谜底,与拉曼的人生遭遇有关,也影响了故事的结局。
B .拉曼的口袋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节,标志着他的职业、本钱乃至命运的变化,也标志着他和敏妮之间友谊发展的情况。
C .本文的情节并不离奇,但故事仍有波澜,临近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转而快速收尾,留下想象空间。
D .全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也便于“我”抒发情感,并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8 .本文在刻画拉曼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展现拉曼的情感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图画和音乐是文学的两个主要助手。图画赋予感情以形式,音乐赋予感情以活力。”请分析《喀布尔人》中图画与音乐元素是如何运用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行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晋文公出亡 ,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而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侨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夫酒,酒酣,文公曰:“二三子盘为寡人赋乎?”舟之侨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娇,顷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者干,独不得其所。’”史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耶?请今命廪人。" 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莫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 ①。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 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璇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昏攻亵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握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图,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吴起为魏将,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子自吮其脓。其母泣之,旁人曰:“将军于而予如是,尚何为泣?”对曰:“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
(节选自《说苑·贵德》)
【注】①《甫田》之诗,此处取《齐风·南国》“无恶选人,势心情协”之神,为悲命鸿人之意。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打“√”。
请A 而B得C其D赏E廉F者G不H受I也J言K尽L而M名N至O仁P者Q不R为S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逮臣有不测之功”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相同。
B .“晋文公出亡”与“郑既知亡矣”(《灿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 .“遂历阶而去”与“彭泽去家百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去”宇含义相同。
D .“方共食其肉”与“方宅十余亩”(《《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到恩惠就要报答恩情,君主对臣下如有大恩,臣下应当以死相报。
B .舟之侨追随晋文公流亡却未得封赏,因此他在酒宴上讲故事表达不满。
C .秦穆公给偷吃骏马肉的人送酒喝,并且还说谁敢不喝酒就杀掉他。
D .吴起曾经为士兵吸伤口的脓血,士兵在战斗中毫不退缩报答恩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2 )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14 .请结合材料第一段文字简要分析国家动乱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首句即写“孤雁”,开篇点题;崔诗末句拈出“孤”字,呼应题目。
B .杜诗和崔诗都是以雁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托物言情。
C .两首诗的雁不同,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
D .杜诗写雁形声兼备,给人以立体感;崔诗全篇实赋孤雕,犹如画家的工笔技法。
16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是为了表明“____,___”的想法,从而为下文提出抚养祖母终老作铺垫。
(2 )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淡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____,____”凄凉悲壮。
(3 )猿的啼叫常常在古诗文中出现,或抒发诗人悲伤的情感,或营造凄清的气氛。比如“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熙载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简单地说就是字如其人。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提出“心正则笔正”的观点。心术不正,字可能写得歪歪扭扭,人格也跟着“扭曲”。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道劲有力的“骨气”之美。尤其是随着北宋以来儒学的复兴,书法评论家们越来越__①__,即对书家人品的仰慕,延伸到对其书品的喜爱。我们不妨透过文墨兼修的那些书法作品揣摩作者的情感,因而读出其品格与骨气。
《祭侄文稿》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做的祭文,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字里行间,放时见涂抹之迹。
《祭侄文稿》线条浑厚圆勃,力透纸背,部分字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正如宋代书法家米带在《海岳名言》中评价颜真卿字,“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一个② 的颜真卿。颜真卿在另一个传世名帖《争座位帖》中怒斥了当时深受皇帝宠幸、位高权重的宦官鱼恩朝,直言敢谏令人___③_____。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写出正确的语句。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颜真卿书法特点很形象,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② 。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③____,“俗”是一种方式,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
这里,我要讲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和“承”。对待传统文化,不应把它当作一阵“风”,不应追求一时的流行。同时,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要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从最后一段看,传承传统文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七、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尤其对困难群众来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小康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材料二:
从“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的奋斗追求到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历史转变,健康构成了个体的奋斗基础,塑造了家庭的幸福之源。
材料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向广大市民发出“奔向小康,健康有我”的号召,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D 2.B 3.D 4.①从理念上牢固树立电力在推进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对建设低碳社会有重要作用的意识。
②建立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导向的能源、电力法规政策框架体系,把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低碳政策制定的必备环节。
③强化市场机制,加强各方协调。 5.①大力规划智能电网建设和改造,通过强电网、补短板能解决部分地区供电吃紧问题,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②有利平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③有利于推动相关行业投资生产,促进能源与经济发展。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已经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错误。原文“尽管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依然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情况”可知,还不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变未然为已然。
B.“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证碳中和目标实现”过于绝对。原文“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可知,只是必要条件。
C.“ 不能和传统电网相连接”曲解文意。原文“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可知,原文是很难而不是不能。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的能力。
B.“ 输电线路长度同比增长率逐年增加”有误。依据材料二的第一图可知,2015年到2016年和2016年到2017年两个时期,出现同比增长率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的能力。
D.“ 更要考虑”有误。原文“无论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还是天然气燃机发电的发展,还是新能源的发展等,在政策制定中都应把阶段性碳目标与成本效益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全面优化”可知,两者的关系是并列的,而非递进关系。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促进我国电力低碳发展,要从理念上牢固树立电力在推进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对建设低碳社会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可知,从理念上牢固树立电力在推进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对建设低碳社会有重要作用的意识。
由原文“要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对中国能源系统进行优化。因此,要以低碳发展为统领,全面梳理能源、电力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统一完整、协调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再由各地方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适宜的地方法规”“……在政策制定中都应把阶段性碳目标与成本效益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全面优化”可知,建立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导向的能源、电力法规政策框架体系,把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低碳政策制定的必备环节。
由原文“因此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与能源、电力、环保、低碳、节能各主管部门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央企和民企的关系,厂网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系都是电力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关口’,任何一个‘关口’不畅都会影响低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可知,强化市场机制,加强各方协调。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文本,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尽管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依然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情况……要补齐这些短板,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成为必然选择”可知,大力规划智能电网建设和改造,通过强电网、补短板能解决部分地区供电吃紧问题,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由原文“与此同时,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新型电力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等挑战”“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可知,有利平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由材料二“近几年电网建设状况”与“数字经济智能电网行业研究报告”和材料四“促进我国电力低碳发展,要从理念上牢固树立电力在推进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对建设低碳社会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可知,有利于推动相关行业投资生产,促进能源与经济发展。
6 .C 7.D 8.①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情感:如拉曼被捕时对敏妮的笑,表现了他对敏妮的深情。
②以简练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显人物情感:如拉曼和“我”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 9.①在景物描写中,借助色调的鲜明对照,展现人物情感。如周遭的景色因为女儿的出嫁而充满喜庆色彩。
②以想象构筑画面,把内心感受转化为外部图景。如“我”对阿富汗山区生活图景的想象,展现了当地山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我”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③在叙事中交织音乐,以音乐谱写情感。如喜事的喇叭声与悲凉的乐声形成反差,表现“我”对女儿出嫁喜悦又不舍的复杂心情。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 这说明妻子是一个多疑的人”说法错误。由文中“小孩从来没有被拐走过么?在喀布尔不是真的有奴隶制度么?”的发问,可以看出她是因为谨慎小心。故“多疑”表述错误。
故选C 。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 全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叙述”说法错误,文章发生了叙述视角的转换,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为主,加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情感:由文中“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我房子的凉台上,我的小敏妮出现了,照样地喊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拉曼四头看她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的描写可知,拉曼被捕时听到敏妮喊他的名字,依然对敏妮露出了笑容,“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敏妮的深情。
运用简练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显人物情感:文中有多处拉曼与“我”、与敏妮间的对话描写,既简练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体现出了拉曼的情感世界,如“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这一段描写,通过拉曼和“我”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关于“图画”的运用,一是景物描写,如“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的描写,在女儿出嫁的早晨,作者眼中的景物色彩明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这说明文章在景物描写中,借助色调的鲜明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情感。
文章关于“图画”的运用,还有以想象构筑的图面,以想象的方式把内心感受转化为外部图景。如“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秃秃的山峰之下。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布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上向着平原走来”,作者由眼前的人物,想象出了阿富汗山区人们的生活图景,通过光秃秃的山峰、连绵不断的驼队等画面展现了当地山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我”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关注。
文章在叙事过程中交织了关于音乐的描写,用音乐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如“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来,每一个节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的悲调仿佛在加深着我别离在即的痛苦”“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这两处音乐描写中,喜事的喇叭声与拍拉卑的悲调,一悲一喜,形成反差,表现了女儿出嫁时,“我”内心既喜悦又不舍的复杂心情。
10 .E J O 11.C 12.C 13.(1)君臣相交往,用市场上做买卖的方法交接,君王悬示爵禄来对待臣下,臣下竭尽全力来回报君王。
(2) 于是他们冲溃了晋军的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晋惠公后回师。 14.国家动乱是由不报恩产生的:臣子不回报君主的恩惠而只为自己谋私利或者君主不回报臣子的功劳害怕实行赏赐,都是国家动乱的根源。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得”的宾语为“其赏”,所以应在“赏”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
“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断开,即在J处断开;
“名”的谓语为“至”,并且“廉者不受也”和“仁者不为也”句式上一致,所以应在“至”后断开,即在O处断开。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正确。均为“等到”。句意:等到臣下有了不可估量的大功时。/等到到了晋朝。
B. 正确。逃亡/灭亡。句意:晋文公出逃后。/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C. 错误。离开/距离。句意:舟之侨说完后就一级级走下台阶离开了。/彭泽距离家里有上百里。
D. 正确。正/方圆。句意:正在一起吃肉。/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并且还说谁敢不喝酒就杀掉他”错误。由原文“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可知,秦穆公是说“我听说吃骏马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与”,交往;“待”,对待;“报”,回报。
(2 )“溃”,冲溃;“卒”,终于。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可知,如果臣下不回报君主的恩惠,而蝇营狗苟为自己谋私利,那就是灾祸的根源。
由原文“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行赏者,亦乱之基也”可知,君主不能回报臣子的功劳,害怕实行赏赐,也是祸乱的根源。
由原文“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可知,所以国家祸乱的根源,是由不报恩而产生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崇尚不求回报,承受德泽的人崇尚必求报答;君臣相交往,用市场上做买卖的方法交接,君王悬示爵禄来对待臣下,臣下竭尽全力来回报君王。等到臣下有了不可估量的大功时,君主就对他施加重赏;如果君主对臣下有超越寻常的恩惠,那臣下就必定以死来回报他。如果臣下不回报君主的恩惠,而蝇营狗苟为自己谋私利,那就是灾祸的根源;君主不能回报臣子的功劳,害怕实行赏赐,也是祸乱的根源。那祸乱的根源,是由不报恩而产生的。
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虢国跟从他。晋文公回国后,选择那些可以封爵的人赏给他们爵位,选择那些应该得到俸禄的人赐给他们俸禄,只有舟之侨不在其中。晋文公请大夫们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晋文公说:“你们几个人为何不为我赋诗呢?”舟之侨上前说道:“有爵禄的君子作诗赋,强让我这没有爵禄的小人说几句话,话是这样说的:‘有条龙威武矫健,不久前失去了它的住所;有一条蛇跟随它,游遍了天上地下,这条龙返回自己的深池,安居在原来的住所,那条蛇快要枯干,却得不到它的住所。’”晋文公吃惊地看着他说:“您想要得到爵位吗?请再等待一两天的时间;您想要得到俸禄吗?让我现在就命令粮官支付。”舟之侨说:“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如果天上浓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那么禾苗植物就会兴旺生长,没有谁能禁止。如果因为一人说了话就施惠给一人,就好像为一小块土地下雨一样,整个大地也不会生出禾苗。”舟之侨说完后就一级级走下台阶离开了。晋文公到处找不到他,终身一直念诵《诗经·齐风·甫田》中怀念远人的诗句。
秦穆公曾经外出,他的骏马走失了,他亲自前去寻找它,发现有人已经杀死他的骏马,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那些人都吓得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马上依次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感到羞惭而离去。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并围困了他。以前吃马肉的那些人在一起相互说:“可以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惠了。”于是他们冲溃了晋军的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晋惠公后回师。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回报啊!
吴起做了魏国将军,进攻中山,军队中有人长了痈疮,吴起亲自用口为他吸脓。那人的母亲为此哭泣,旁边的人说:“将军如此对待你的儿子,为什么还要哭泣呢?”那人的母亲回答说:“吴起用口吸过这孩子父亲的伤口,他父亲便在泾水之战中被杀,战斗中他毫不怕死退缩。如今吴起又用嘴为我儿子吸脓,不知道这个孩子又将在哪一次战斗中死去,因此为他哭泣。”
15 .C 16.①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②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分析有误。崔诗“几行归塞尽”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杜甫的《孤雁》诗是一首孤雁念群的赞歌。此诗中的孤雁究竟是“北归”还是“南下”之雁,未可定论。
故选C 。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杜诗中,开篇就描写了一只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无比想念的“孤雁”形象。而且这只雁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同伴。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展现的是一只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而联系诗人身世,这首咏物诗写于杜甫晚年旅居虁州期间。诗人晚年漂泊异乡,身体多病,故交零落,处境十分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精神追求。所以,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
崔诗中,“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孤雁的悲戚之态不由不引发诗人的同情。而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而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所以,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17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示例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腓”“啸”“渚”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 .①爱屋及乌②铁骨铮铮③肃然起敬 19.我们不妨透过那些文墨兼修的书法作品揣摩作者的情感,进而读出其品格与骨气。 20.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以“欲张之硬弩”“将立之铁柱”喻字,又借助拟人写字有“昂然不可犯之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颜真卿字刚毅凛然的特点。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书法评论家们由喜爱书法的“骨气”之美,到对书家人品的仰慕和其书品的喜爱,可填“爱屋及乌”。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②“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表现颜真卿的骨气,可填“铁骨铮铮”。铁骨铮铮:指人有骨气,刚正坚贞。
③此处表达敬佩的意思,可填“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指示代词“那些”应放在“那些文墨兼修”前面。
不合逻辑,“因而”表因果关系,此处应改为表递进关系的“进而”。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用“欲张的硬弩”“将立的铁柱”比喻颜真卿的字;“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拟人手法,把颜真卿的字人格化,写得具有人的神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颜真卿字刚毅凛然的特点。
21 .①什么叫“风”
②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
③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 22.①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②有条件、无意识地“传”(或无条件、无意识地“传”;有条件、有意识地“传”);③无选择、无条件地“承”(或有选择、无条件地“承”;无选择、有条件地“承”)。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风’是流行、时尚”及横线后的“?”可知,此处问的是什么是“风”,故此处可填“什么叫‘’风’”。
第②处,结合后文“今天也是这样”及后文说的是新的词很快取代先前的词可知,新“风”也是这样,新“风”来了往往会很快取代旧“风”,故此处可填“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
第③处,结合后文“‘俗’是一种方式”说的是有关“俗”的特点可知,此处应说的是“俗”这一概念的由来,再结合前文“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及“俗”可以理解为习惯可知,故此处可填“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从最后一段看,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做到这三个方面:①对待传统文化,不应把它当作一阵“风”,不应追求一时的流行;②要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由上述传承传统文化做法可推知,对应的传承传统文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为:①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②有条件、无意识地“传”(或无条件、无意识地“传”;有条件、有意识地“传”);③无选择、无条件地“承”(或有选择无条件地“承”;无选择、有条件地“承”)。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共三则,若想把握命题人意图,需要把三则材料统一起来看。材料一指出,罹患疾病,是阻挡人民群众奔赴小康生活的最大障碍。材料二指出了健康与个体奋斗、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强调身体健康对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材料三则重点强调保证全民健康对国家整体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党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
整体看来,三则材料围绕着“健康”这个关键词展开,引导学生探讨个体“健康”对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醒人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要立足于个人、家庭、国家的发展需要的角度,来重视健康问题。
题干明确要求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号召市民“奔向小康,健康有我”的倡议书,这规定了主题,也提醒考生要具有角色意识,同时,也明确了文体要求,即要写成倡议书。
写作时,主要任务是号召广大市民自觉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作为倡议书,应该在正文部分把倡议的原因、理由讲清楚,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积极回应,本倡议的理由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一是保证和维持身体健康,对待个体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让人以更健康的状态投入奋斗、享受生活;二是保证和维持身体健康,对实现家庭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更圆满;三是保证和维持身体健康,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立意:
1. 健康国民,健康中国。
2. 复兴战略,健康为本。
3. 建小康岂能忘健康?
4. 和谐康健,生命向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