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第一波高峰到了!孩子有这些症状,速就医!

  每年的4-6月

  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

  “浑身起皮疹”“嘴里长泡”而发愁

  这些迹象都表明

  手足口病进入了流行期

  目前,手足口已进入年度第一个发病高峰

  今天,我们把一些相关的预防知识

  分享给大家

  希望家长们多注意

  让宝宝们都远离病源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作为肠道传染病一种,主要经过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手及被污染的物品等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呼吁广大家长

  

  足口病专门喜欢“袭击”5岁以下小儿,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时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会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针对患儿口腔出现溃疡、疱疹或者咽喉发炎、扁桃体肿大,都可以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用紫外线口腔治疗,减少口腔引起不适,效果显著。

  宝宝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专家提醒!

  手足口病可通过玩具和日用品传播

  01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

  02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

  03

  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容易传播给他人;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

  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

  手足口病无免疫性

  患过以后如不注意预防

  还会再患哦!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

  编辑:李健晴

  校对: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