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PICC置管术为极轻危重症早产儿打通“生命线”
柳开典查看患儿恢复情况。
全媒体记者 阮 璐 通讯员 舒 翼 李晓敏
消毒、穿刺、缓慢送入导管,1厘米、2厘米……近日,一场特殊的PICC置管术正在进行,恩施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副护士长莫瑞、主管护师李慧熟练又谨慎地操作着。
“导管在位,回血良好,冲管通畅,成功!”一名胎龄34周、体重仅1350克的早产儿的生命营养通道就此打通。
在患儿仅有成人拇指粗细的左腿上,医护人员顺利置入PICC导管,为患儿搭起生命之桥,也填补了恩施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在该项技术上的空白。
该院新生儿科主任柳开典介绍,患儿由于早产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病情危重。加之体重极轻,需长期进行静脉营养以及药物治疗,药物必须持续24小时输注。
医护人员在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遇到了难题。患儿的血管细如发丝,血管壁很薄,高浓度的营养液渗透压强,对患儿血管刺激性大,极易出现静脉炎。即便穿刺成功,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较短,易出现营养液外渗。若反复穿刺,会增加感染风险和患儿的痛苦,也加大了护理难度。
为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决定采用PICC置管术。
因患儿四肢仅成人拇指粗细,且PICC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存在一定风险。通过反复与家属沟通、详细的术前讨论、精确的术前评估、完善的术前准备,终于确定了患儿PICC置管部位情况,测量出导管置入长度。随后,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进行PICC穿刺时,医护人员还联合使用鸟巢姿势、抚触、非营养性吸吮等非药物性措施,有效缓解操作性疼痛。术后,经拍片证实,患儿局部皮肤正常,导管位置理想,输液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柳开典介绍,PICC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心静脉。适用于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低体重儿,能为他们提供中长期静脉治疗通道,减少药物渗漏所致的皮肤感染和坏死,避免开放静脉治疗刺激大、保留时间短的缺点,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是救治新生儿的有效生命通道,也是救治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重要支持技术之一。
“PICC堪称早产儿的‘生命线’。PICC在早产儿置管中,技术难度大,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是新生儿救治的一项核心技术。”柳开典说,本次早产儿PICC置管术的成功开展,意味着该院在危重新生儿的综合救治方面取得新突破,将为挽救危重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