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告急!目前极度依赖进口,被德日企业牢牢“掐住”

  除了被“卡脖子”外,国人还被“掐血管”。

  在人工血管领域,两大巨头德国迈柯唯、日本泰尔茂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

  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大陆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率,现已飙升达3.5/10万。一旦患病,血管随时有破裂风险,猝死率达20%,住院期间死亡率达30%。而现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人体血管,国内每年接受外科主动脉治疗的患者有四五万例。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人工血管,被称为“生命通道”。

  

  01、国人血管被牢牢“掐住”

  近年来,多家媒体爆料,人工血管缺货,一时间震惊国人。就连武汉亚心,一个心血管治疗的大型专科医院,都时常面临人工血管断供风险,那对于一些中小型医院,情况更加严峻。

  目前,我国人工血管市场,90%份额来自德国的迈柯唯、日本的泰尔茂两大巨头,剩下的10%被戈尔、巴德等企业占据。高度依赖进口耗材,一旦供应出现问题,大批病人的治疗可能就没有保障了。

  2022年5月,界面新闻报道,人造血管供应再次出现紧缺现象。每一次供应紧缺,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航运受影响、供应链阻断、美国市场造影剂短缺、法国工厂产能下滑等等,似乎任何情况都会影响人工血管的供货。

  

  人工血管分为两类,一种纺织人造血管,直径较大;另一种小口径血管,材料多是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该材料由美国戈尔公司1969年发现,材料的孔隙率在30微米左右,能让人体组织细胞长进去且不渗血,技术要求非常高。

  而就是这种人工材料,目前没有国产替代,国产的ePTFE主要用在滤膜、牙线等产品中。

  02、起步晚,失了先机

  客观来说,我国心血管行业,不论是从医械,还是分子试剂的研发,较日美德等国家差距较大。起步时间太晚,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美国心外科医生Michael Ellis DeBakey开始尝试制作人工血管,我们才成立第一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在日本须见洋行博士发现“心益维”原料NK分子能溶解血栓时,我们还在饱受心血管疾病折磨,患病率全球第一。

  以至于,日本泰尔茂、德国迈柯唯、美国戈尔冲入国内市场之际,国产品牌毫无招架之力。截至目前,以心益维为代表的一众日产心血管疾病预防分子剂,在京东国际持续霸榜,抢占着越来越多的市场。

  

  若想比肩国外企业,除了突破人工血管这种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壁垒,还需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探索新一类物质。

  以如今爆火的NK分子来说,自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发现能溶血栓之后,日本科学家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在美吉野制药等企业助力下,发现抗衰物质萝卜硫素、延寿物质槲皮素等等。

  目前,美吉野制药株式会社试验发现,在上诉三者物质协同下,能使心血管年轻化,增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后被成果化为“心益维”,走进日本市场。

  与此同时,日本佐贺大学宣布,与cyfuse株式会社共同研发出了“人造血管”,仅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构成,比上述ePTFE材料制造的人工血管更具备优势,而且,该研究是全球首例生物3D打印细胞制造人造血管进行的再生医疗移植。

  

  不过,作为首个国产人工血管制造商,百优达创始人杜广武向媒体放出决心,“无论是人工血管还是芯片,并不存在‘绝对做不出来’的情况”。

  他也呼吁,给国产一点时间,“我们需要时间,毕竟不可能用两三年,就完成别人专注了几十年的事情,”

  03、再给国产多点时间

  人工血管到现在,已经有将近70年的历史,我们开放市场才不到50年。

  而且“卡脖子”问题,除了高精尖技术壁垒,耐心和长期的投入本就是一种门槛。

  过去多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以跟踪模仿创新为主,借此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国产崛起和进口替代。此前,心脏支架,作为国产替代最为成功的器械之一,已经给了国人极大的信心,从模仿到创新,这条路是通的。

  就在6个月前,江苏一座工厂传出好消息,首款国产“人工血管”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换或旁路手术。意味着,再多些时间,国产的人工血管一定会在市场占据不小的份额,就像盾构机、核磁共振、心脏支架一样。

  每一次国产成功替代都是独特的,当国内企业将创新竞争当做日常惯例,未来,“卡脖子”“掐血管”的问题也必将成为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