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版“神奇动物在哪里”,最难熬的时刻她和动物们在一起 | 翻翻书·书评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记录了以安托尼娜和雅安为代表的数十个“拯救者”的故事,这类“拯救者”都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完美,却有着共同的人格特征:敏捷而果敢,行事光明磊落,又不墨守成规。尽管他们不惜牺牲自己,捍卫所信奉的原则,却不以英雄自命。
作为博物学者,阿克曼借安托尼娜的故事阐发了自己的自然观,她认为,“被逐出自然以后,人才可能被毁灭”,自然成为人类放逐精神、逃避沉重现实的精神伊甸园,以此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对抗精神崩溃。她也从独树一帜的自然史观视角反思了纳粹暴行,从自然伦理角度探究纳粹之恶的思想根源,揭示战争、人性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动物园长夫人》不仅仅是关于“拯救生命”的故事,也是关于“拯救心灵”的传奇,指引人们在“鸟雀啁啾、牛羊低吟与人生喧嚷中,从这所有一切声音中”,寻找自由与宁静的力量——即使在今天,也许特别是在今天。
此前,我们发起了「一座废弃的动物园,为300个犹太人打开“生门” | 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最后选出三位读者寄送了《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样书。十天后,三位读者都已经阅读完,并写下了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他们的书评。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阅读到史料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在文学化的语言中感悟宏大历史下普通人的命运,以及从自然伦理角度省思纳粹政治思想、种族观念的根源,反观人性与自然的关联。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
黛安娜·阿克曼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2月出品
战争里的血与泪,融进温柔的小洋楼
文/雅婷
有关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记录基本不忍细读,深入骨髓的人性之恶,每每看到都令人产生如本书《动物园长夫人》主人公安托尼娜一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动物只花几个月就能克制自己掠夺和杀戮的本性,而人类,虽然经过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修炼,却能很快变得比野兽更野蛮?”
这本书以时任华沙动物园长雅安?雅宾斯基夫人安托尼娜的视角,讲述他们一家人如何在二战时期拯救隔都里的犹太人,为华沙地下抵抗组织作掩护,并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艰难保全自身。
安托尼娜,一个美丽、正直的女人,她有着安抚动物的温柔天性,那座动物园里的小洋楼像她的半身,精美脆弱的玻璃落地窗、古董装饰物在炮火轰炸中变成焦黑的木质骨架,像衣橱里被火舌蚕食的丝质洋服,尽管满目疮痍,夫人靓丽的金发却显得更加鲜艳。
从第四章开始,动物园世外桃源的景象便不复存在。一场场针对动物和人的大屠杀,一步步被推向悬崖边的安托尼娜一家,同华沙一起无止境地沦陷......安托尼娜的儿子瑞希慢慢有了和年龄不符的沉默,战争抹杀了天真烂漫,也催生了不同人种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
比起隔都里的犹太人,动物园的乌鸦都比他们幸运。至少在纳粹的枪口之下,小兽还有一线逃生的可能,即使直面死亡,也不至于受到太多扭曲病态的折磨。
作为华沙的中产阶层,亚宾斯基一家的分工十分明确。安托尼娜的温柔好像蒙着一层历史滤镜,小洋楼里极少出现的几次宴席让我联想起一些老电影,妇人对于流血事件往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与男主人面具般强硬的态度形成对比。
这里不是要从女性主义角度作批评,而是我想,在战争——这种类似返祖的野蛮行为中,反而能观察到男女天性之差。雅安是一个逻辑缜密的男人,他首先是安托尼娜的人生导师,小洋楼的保护人,最后才是她的丈夫。亚宾斯基一家正是发挥了本性所长,才能生存到最后吧。
这本书里极少有描写亚宾斯基夫妻情感的内容,更多落笔在他们之间的差异。安托尼娜曾言,丈夫的个性让她觉得疏离且自卑,雅安化险为夷是因为他正义的头脑、靠他的英雄气概,而自己则是凭运气求得生机。
夫妻间唯一的吻,是雅安奔赴华沙保卫战前,他紧紧抱住安托尼娜,亲吻她的头发。
落败后,雅安被俘,他寄给妻子明信片里的自绘肖像毛发稀疏,苍老佝偻。一直以来,雅安游刃有余地与德国军官周旋,数次九死一生,在宵禁前匆匆返回小洋楼,他坚韧高大、体面理性,很少显露自己的疲惫。
书中附赠了明信片的复刻版,在看到那个“小老头”的一刻,我似乎能体会到七十多年前,安托尼娜收到信件时的心情。全身心地信任、袒露,将受到创伤的一面尽情展现,这对灵魂伴侣经历战火淬炼,终于可以安宁地携手到老。
《动物园长夫人》有一股沉静的力量,它残酷又治愈,也倒映出当下的现实。正义的人总想挽救世界,世界又将他们遗忘,周而复始,沉浮往复。
不要温和地踏入此夜
文/饱嗝
我们与“恶”的距离并不远。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规模的恶,迄今也只过去几十年。
令我们庆幸的是,在波兰有这样一处避难所:华沙动物园园长雅安和他夫人安托尼娜将废弃的动物园改作地下抵抗组织的中转站。在长达六年的黑暗岁月中,他们温柔坚毅地守护着一座战火中的“诺亚方舟”,拯救了300多名犹太人和地下者的生命。作者用诗意的笔调和大量的史实资料还原了当时的故事,让纳粹残忍的一面,与动物园园长夫妇的人性光辉一同展露。
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不禁思考:朝不保夕地活着时,我会选择苟且,还是义无反顾地抗争?在这样的人性抉择中,我想大多人可能会选择成为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笔下的大多数主角,仅靠最后弥留的一点善意做出选择。而女性视角为巨大灾祸中的渺小英雄主义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一束光照进绝对的黑暗,正是包裹在血腥和暴力之中的希冀。更可贵的是,女性与动物性的柔和,让隐形世界中,犹太人走出黑暗,与动物一同用餐、交谈。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良夜,也绝不适合温和地踏入。“动物园绝非犹太避难者理想的藏身之处。”关怀和保护动物,认同教堂的神圣,这些精神标签约束着纳粹人的屠刀,却反而更体现出他们彻头彻尾的残暴:人的生命成为他们眼里最不被重视的。
被动地成为一个勇士,这不仅是一种宿命,也体现了战争与大义面前小人物的处境和生命力。同时,自然的力量也与人的冷漠悄然抗衡,德国纳粹极力推崇纯正血统的生态观,大肆屠杀和改造人类与动物的种群,而自然则化身为万物有灵的动物园,人与动物互助互爱,彼此庇佑。兽性与人性受到了颠覆。
合上这本书,你会在某个瞬间意识到,文字的力量如此相通,让一段至暗时代的异国往事传达出同情、悲悯、反抗的种种。即使是柔和的琴曲,这夜也暗藏汹涌,叩问每一个灵魂是否由衷尊重生命,是否准备为一条认定的道路而穷尽自己的智慧和果敢?
战争记忆下人与动物的相依共存
文/侘傺
有人把园长夫人比作“华沙动物园中的辛德勒”,这位平凡的女性冒着生命危险,以动物园为掩护,救了许多犹太人。但是这本书又与《辛德勒的名单》不一样,它首次从女性与动物的角度去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同时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法磨灭在人性与动物性的柔软。在这个隐形的世界里,每当夜幕降临,犹太人就走出黑暗,与动物一同用餐、交谈,偶尔还能来场钢琴音乐会。作者黛安娜?阿克曼以优美的文笔再现了黑暗中那个人与动物不分彼此、息息相通、浑然一体的理想世界。书中充满了一切令人着迷的元素:动物、动物园、音乐、艺术、战争、人性的善与恶.......
书中,黛安娜?阿克曼对动物的描写异常精彩,精彩的文字也给足设计师灵感,比如中文版封面上那只小獾,就是设计师根据作者的描写画的:
瑞希给小獾套上了“缰绳”,劝说它随自己遛上一圈,小獾倒也不懒,撒开腿就跑,拽着瑞希一路狂奔,却跑向相反的方向。与动物园的其他动物一样,小獾与安托尼娜很亲,她也称之为“养子”。小獾被训练到只要一叫“他”的名字,就应声而到,一下河,“他”就会很配合地与大家戏水,一到进餐时间,就懂得上床捧着奶瓶吮吸。
小獾还无师自通,学会了挠前门,为的是到外面如厕;洗澡时他会坐在浴缸里,一边身子微仰,一边用双臂把泡沫丰富的水往自己的胸部撩,姿态与人类无异。安托尼娜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小獾把自己的兽性与人类的习俗融合到了一 起,同时又不乏“他”独一无二的品性。例如,“他”对如厕非常讲究,在房子两侧各挖了一个厕洞,供自己御用。外出散步时,如果遇上内急,“他”会火速冲回家,只因“他”无法勉强自己在外面“随便”。
但是有一天,“他”却突然失踪了,安托尼娜查遍了“他”日常用的打盹地——衣橱抽屉、床上的被套下、瑞希保姆的衣箱——却还是踪影全无。在瑞希房间,她俯身查看瑞希的床下,终于看到了小獾,“他正把瑞希的便盆推出来,爬上白色的搪瓷面,蹲着身子方便起来,有模有样,挺像回事的。
绝境求生的意志、慷慨仁爱的品性、英勇无畏的精神、谨慎周旋的智慧,该书再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往事,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可贵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