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家中疯狂虐打母亲,拳拳到肉!画面曝光,失败的家庭教育幕后指使者我不敢想…..
小孩子可以坏到什么程度?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孩子在家中殴打母亲,拳拳到肉,招招致命。
哪怕自己的母亲躺下了,他依然不依不饶地用脚狠踹。
有网友猜测,录像的人可能是爸爸,孩子或许是得到了爸爸的支持,就踹得更狠了一些。
而这位妈妈被打后毫不还手,像一块木头般任打任踢。即使在屋子里有人的情况下,她却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丁点求助的意思。
只能说明,她已经对这样的家暴行为麻木了。
看到这样的事情,家长们不禁阵阵心寒。
可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恶魔,相反,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会把天赐的宝贝养成了白眼狼?
家庭暴力,是一种心理遗传
孩子对人粗暴无礼,喊打喊杀,这些都从哪里学来的呢?自然是耳濡目染,成长环境的熏陶。
公益短片《看见淤青》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爸爸经常家暴,妈妈被打的场景,小男孩看过无数次。
为了逃避爸爸随时可能挥过来的拳头,他从小就知道了爸爸生气了就得躲起来。
终于,他长大了。当他和心爱的女孩结婚后,他一遍遍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无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的身体里长出了恶魔。
像他父亲一样,他动手打了妻子。有了第1次,就有了第2次,第100次,第1000次……
经历暴力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它一天天发芽,一天天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冲破他的身体一跃而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儿童习得暴力行为实验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实验发现,那些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其攻击性,远高于别的孩子。当成人在儿童面前施暴时,就等于在给儿童传达这样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许的。
由于这些孩子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虐待伴侣和孩子就形成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
除了暴力能够“污染”孩子,溺爱也能够把孩子养废。
网络上有过这样一个热帖:孩子当街掐母亲喉咙,并逼其下跪,令人心寒!
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这个孩子因为母亲拒绝了他买玩具的要求,怒不可遏,对着母亲连扇耳光,狠揪头发。
当有路人经过劝阻时,这个5岁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你滚!”
之后,还狠狠地掐住母亲脖子,要求她下跪道歉。
仅仅是因为母亲拒绝给自己买玩具,这个孩子就这样发狠,可见家长平时是怎样宠溺他。
父母总想着为儿女好,却不知道过分的溺爱,却成了暴力的帮凶!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打父母的悲剧呢?
大多数悲剧的根本原因,都是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当成对他无条件、无底线地满足,而忽视了孩子爱的能力的建设,致使他习惯接受和一味索取,失去担当和回馈爱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行为能力的创造者,一个孩子是否懂得用一颗大爱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是否懂得感恩,是否理解父母的苦心,首先要从给他建立健康的人格做起。
1、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油瓶倒了都不扶”,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对油瓶视而不见。
孩子要自己开易拉罐,你一句“别弄,小心剌手”,从此孩子拿到易拉罐只会找大人;
孩子要帮你擦地,你一句“一边去,别捣乱”,从此他就会把“帮大人忙”定义为“捣乱”;
孩子慢慢变得没有价值感,认定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时,自然就会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参与的热情,并产生“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习惯了理所当然地接受,也丧失了体会美好,回馈美好的能力。
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都需要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心理支持,包括孩子。
2、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
很多父母,认为在孩子面前树立“巨人”形象,才能给孩子带来勇气和力量。其实,并非如此。
有一次,朋友切菜弄破了手指,正好被4岁的女儿看到。
此时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说“宝贝没事,妈妈不疼”,但我朋友却像小孩子一样求助女儿:“妈妈的手好疼,你能帮帮我吗?”
女儿先是一怔,紧接着跑到客厅,找来云南白药和创口贴,像小大人一样安慰她:“妈妈要坚强,我帮你敷药,一会就不疼了......”
这位妈妈适时的示弱,不但没有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激励她变得更强大、更勇敢,同时也唤起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3、呵护孩子爱的本能,给孩子机会表达爱与感激
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向父母回馈爱了,只是可能被你忽略了。
比如,当孩子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要念给你听;
比如,孩子新学到一个可爱的动作,冲你喊“看我看我”;
比如,孩子画了幅看似乱七八糟的涂鸦,送给你做礼物;
这些“小事”都是孩子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去回报你的爱。
对这个世界,孩子还知道得太少,但他知道,你的存在对他而言无比重要。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烦。如果你粗暴地打断或者不给予及时反馈,那么,你就是在摧毁孩子刚刚萌生的爱与感激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父母千万不要有家暴行为,这只会让家庭悲剧无限循环。
只有父母把暴力的火苗和有毒的溺爱扼杀在摇篮中,和家人孩子互敬互爱,才能把家庭的幸福美满遗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