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人际问题对抑郁的产生和维持有重要影响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具体表现为,在亲密度和情感表达这两个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更多表现在家庭角色和感情联系两个方面。
因此女性倾向于与家庭成员保持更加紧密地联系。
不管是承担女儿、妻子还是母亲的角色,女性总是和家庭的关系更紧密一些,而男性对自由的渴望高于女性,在生活中对自主性的要求更高,这使得男性与家庭的分离程度相对较高。
在知识性和控制性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中“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的影响,在家庭中受到的控制性较高。
另一方面,男性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及家庭重任的负担者,因此,控制性在男性群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更为浓厚,对男生的培养更注重,投入的金钱与时间也多于女生,男生在“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下感受到的控制性也更高。
在情感表达方面,男女生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情感表达上要比男生更加容易,也有更多的情感表达的方式,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受性也高于男生。
独生子女在情感表达、知识性与娱乐性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比非独生子女要高。
一方面这可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是家庭的重心和父母情感的纽带,和家庭的链接较为紧密,父母在对其的教育投资以及寄托的希望也与非独生子女有所不同。
作为家中仅有的孩子,家庭中整体的关注点都在独生子女身上,对其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也会有很多的投入。
同时,仅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经济压力也较小,在娱乐活动的形式和数量上都比非独生子女家庭要多。相较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情感忽视和情感偏移也较少,能够更多的感受来自家庭的关心。
资源稀释理论认为,在多子女家庭中,个人的关注、干预、教学和参与外部世界的机会是被划分的。
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的资源都投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导致独生子女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情感与得到的成长机会要多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大学生家庭环境在有无留守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无留守经历的学生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控制性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
首先,相较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无留守经历的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更多,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也更高。
而有留守经历的个体在幼年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情感支持,继而在对于家庭亲密度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刻。
同样,由于缺乏与父母的相处,导致有留守经历的个体在情感表达上也较为欠缺,不太容易把自己的心事、想法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成长中,也没有找到正确地与父母交流的方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主要抚养者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生活情况。
对其的学习监督和生活情感的交流较少,而无留守经历的个体,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受到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家规等的影响,对家庭的规则意识以及家庭家规感受更加深刻,控制性也更高。
具体表现在,城市学生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高于农村家庭。
这可能是因为在城市中,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城市家庭相较于农村家庭,对于情感的交流比较重视,更关注于亲子之间的感情流动,且比较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
在农村,个体生长的环境较多地关注基本生活需要以及“被”要求独立,在这种情况之下,个体更多时候比较内敛,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
同时,受到父母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对情感表达也不是很重视。在城市生活和长大的个体,更注重知识的学习,也有更多娱乐休闲的方式,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娱乐休闲活动接纳程度也更高。
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亲密度与情感表达高于其他家庭,三代同堂家庭的成功性高于其他家庭,控制性高于单亲家庭。
在中国,以每个家庭为单元构成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核心家庭的结构较为简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流动性较高,家庭中较少出现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与争执,因此,家庭亲密度更高。
在情感表达方面,核心家庭彼此之间的链接比较紧密,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更为频繁。
三代同堂家庭从祖辈开始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规则对家庭的影响较为久远,加上,祖辈的宗族意识与家庭观念比其他家庭成员更强。
因此,来自这种家庭的个体体会到更深的控制性。在成功性上,来自核心家庭的学生得分高于其他三种家庭类型的学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对于子女的期盼和希望,受此影响,成功性在中国家庭中的表现较为突出。
单亲家庭因为父辈中有一方缺失,导致子女感受到的家庭规则意识不强烈,对于家庭的整体性感受不够深刻。
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人际问题对抑郁的产生和维持有重要影响。
人际敏感的个体对人际交往中的负性社会评价关注程度较高,使他们更易于采取诸如回避和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这不仅会让个体积累了过多消极的人际互动的经历。
由此而来,个体很难与身边的人建立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互动,会滋生出强烈的社会隔离感,更重要的是,还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最终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大学阶段,人际交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人际敏感的个体一方面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较为被动,致使其社会支持不足,也容易引发抑郁情绪。
另一方面,从抑郁的行为主义理论来看,社会交往是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个体在社交中受挫,得到的肯定性回应较少,并没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到的相应的社交技能,如此循环,导致抑郁产生。
在认知主义的理论中,当个体处在被动的人际互动中,由于缺乏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自我评价的机会。
更易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歪曲的认知,会脱离对现实的思考而反复的否定和贬低自我形象和自我能力,这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和负性自动化思维易使个体产生抑郁情绪。
其次,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程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研究一致与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也是负相关关系。
但是,抑郁情绪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微观生态环境,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每一个方面,而且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环境亲密度代表了家庭各个成员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相互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个体成长的保护性因素,能够让个体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温暖,对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问题能够有对外求助的信心,继而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
矛盾性尽管是大学生家庭环境中最低的一个方面,但家庭中频繁发生矛盾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不利,家庭的矛盾性增加了青少年不安全感,预示了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情感表达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家庭中的情感表达较多,情感交流比较频繁,会让个体在面对负性情绪时不会回避,产生的羞耻感也较低,在遇到问题和情绪压力时,能够及时地表达出来。
人际敏感与亲密度、情感表达这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一致。与知识性与组织性两个维度也呈负相关关系。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会持续一生,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个体会形成特定行为方式。
在新的人际情境中,这一行为方式会被激活而得以持续显现,从而呈现家人交往方式的代际传递。
家庭成员彼此关系越疏远,情感交流就越少,这会导致个体在与人交流时表现出更多的疏离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不自在。
情感表达则反映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频率较低,则个体容易因为沟通不足在人际交往中更不自信。
家庭中亲密度高、情感表达高,可以承接住个体在家庭中表达的各种负面感受,通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降低生活压力感。可见,家庭环境越好,越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促进个体与他人的交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