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养育》:最重要的,永远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开始,“原生家庭”这个词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似乎就有了借口和托辞,将自己的某些性格缺陷或者人生际遇归咎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否真的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或命运吗?我觉得并不尽然,因为获得幸福的人生的根源不取决于过去也不依赖于未来,就在此时此刻你自己的手中。正如《自我养育》所提倡的那样,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对自我进行二次养育。

  新加坡心理学专家、正念教师陈永康从自身经验出发,告诉读者我们自己就是爱的源泉,爱自己是我们的责任。不要指望改变父母,要学会主动寻找一种与父母建立链接的方式,接受对方,也解放自己。

  陈永康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两种潜隐人格——内心的孩子和内心的父母。内心的孩子会像一个真正的孩子那样,存储我们记忆中和情感上的痛苦;内心的父母则通过保护和养育内心的孩子,而掌握着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规则。在作者看来,我们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式都能反映出内心的父母和内心的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像极了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权力不平等,总是控制着孩子做父母所希望他们完成的事情,而孩子则试图通过各种小把戏来反抗这种控制。

  要想做好内心的权力平衡,就要学会将内心孩子的权力水平提升到与内心父母对等的程度。也就是要培养自己内心的父母,疗愈内心的孩子。

  培养内心的父母,首先要让内心的父母去理解内心的孩子需要什么。内心的父母肩负着保护和照顾的双重责任,还要寻求一种健康的平衡方式。这种平衡方式要求内心的的父母要了解内心的孩子的极限和情绪触发点;建立外部和内部的边界,就边界进行清晰的沟通,要和善地与内心的孩子进行对话;放下控制,通过倾听来培养内心孩子的信任。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在保护功能和照顾功能中获得平衡。

  疗愈内心的孩子则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痛苦并真诚地面对这种痛苦。理解父母,也许他们没有以你所希望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但这是因为大家的观点、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所产生的偏差,而父母对你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要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不参与到父母的“指责游戏”当中,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观点,或者做些什么来缓和眼前的情况,但是父母的快乐不该由你负责,不要因此感到内疚和羞愧。

  《自我养育》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改变从自己做起,因为所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永远是你和自己的关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