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青少年成人SMA临床诊疗指南发布,口服小分子药物利司扑兰获得I级推荐丨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迎来了里程碑事件。

  2023年5月14日,由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崔丽英教授、戴毅教授组织全国同仁共同编写的《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在北京正式发布[1],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参与了《指南》发布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第一部针对青少年和成人SMA患者的临床诊疗指南诞生。

  

  《指南》发布

  众所周知,SMA是一种致死性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最新估算,我国现存患者约3万,并以每年2000例的速度增加[2]。自2016年多种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相继获批以来,SMA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越来越多的儿童甚至婴幼儿SMA患者进入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在《指南》发布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然而与婴幼儿/儿童SMA患者相比,青少年和成人SMA患者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国内外均缺少系统全面的临床诊疗指南。”戴毅教授告诉奇点网,“为了给青少年和成年SMA患者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临床诊疗指南,我们召集了12个专科的198位一线临床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病学系主任崔丽英教授在《指南》发布会上致辞

  据了解,为一种罕见病的规范诊疗汇集如此多的不同学科专家共同献计献策,在国内尚属首次。由于它也是青少年和成人SMA诊疗的首个指南,对各级医疗机构开展SMA的多学科诊疗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对其他国家相关指南的制定也有参考价值。

  口服小分子利司扑兰获得I级推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3种DMT药物获批上市,其中利司扑兰和诺西那生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且均纳入国家医保。这两种药物均通过调节SMN2基因前体mRNA的剪切,提高功能性SMN蛋白的水平[1]。利司扑兰是一个小分子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与外周均可分布,提高中枢及外周SMN蛋白水平[3],口服给药,服用便捷,可实现居家治疗;而诺西那生是反义寡核苷酸药物,需通过鞘内注射的方式给药[1]。在本次发布的指南中,两个药物获得了最强推荐强度的I级推荐。

  

  戴毅教授介绍《指南》要点

  “利司扑兰之所以能获得I级推荐,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SUNFISH研究,”戴毅教授说,“这个临床研究纳入的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和临床实际比较相符,达到了主要终点,且安全性较好,所以我们给了最高级别的I级推荐。”

  戴毅教授提到的SUNFISH研究第二部分为III期国际多中心(包括中国)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了180例2-25岁的2型或3型患者[4],其中包含16例中国SMA患者。在研究的第12个月,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利司扑兰治疗的患者运动功能测试(MFM32)总分较基线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差异为1.55(P=0.016)。在安全性方面,利司扑兰治疗组无导致退出、剂量调整或中断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据了解,SUNFISH研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纳入青少年和成人SMA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份的MDA大会上,研究人员发布了SUNFISH研究4年随访结果[5],利司扑兰治疗12个月的MFM32评分改善稳定维持到了48个月,这进一步证实了利司扑兰治疗2型或3型SMA患者的长期有效性。戴毅教授也表示,“SUNFISH研究的4年数据为利司扑兰的临床使用提供了更多证据。”

  

  利司扑兰对2型和3型SMA患者长期有效

  利司扑兰治疗SMA的另一个重要临床研究是FIREFISH研究。与SUNFISH研究不同,FIREFISH研究入组的是病情更严重的1型SMA患者。这些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大多数会在两岁之内死亡。因为伦理的原因,FIREFISH研究没有设置安慰剂组,而是将自然史作为研究的外部对照。

  近两年来,FIREFISH研究的数据两次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证实利司扑兰可以增加1型SMA患者血液中功能性SMN蛋白的水平[6],以及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7]。去年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的研究证实,治疗24个月后,患儿运动功能持续改善,并达到了发育的运动里程碑[8]。

  “FIREFISH研究是个非常好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很多顶级期刊上,它证明利司扑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可靠的。此外,它也是FDA批准利司扑兰的重要里程碑式研究。”戴毅教授告诉奇点网,“我们指南的制定过程中,也参考了FIREFISH研究的结果。不过,由于指南的证据级别非常明确地指出了需要随机对照研究,因此FIREFISH这个单臂研究没有被纳入《指南》。”

  

  SUNFISH研究和FIREFISH研究汇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利司扑兰1级推荐的证据级别是B级。不过,戴毅教授强调:“证据级别的差异只是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总结,并不直接代表治疗效果的好坏,《指南》中所有I级推荐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均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没有先后之分,推荐强度代表了指南制定专家对相关药物的认可程度。”

  “但是我们确实也看到,FDA和我们国家的NMPA都明确提出罕见病的患者数量少,临床实验实施难度大,特别是一些危及生命的重大的疾病,开展随机对照的实验,在伦理上可能有很大的风险,是可以用以既往高质量自然史研究作为对照的单臂试验来替代,这个完全适用于SMA。”戴毅教授补充到,“FIREFISH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无论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都是可靠的,只是说在我们指南制定列出来的证据级别的参考的里头,它确实很强调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根据流行病学团队的要求,做了一点这样的调整。”

  实际上,除了戴毅教授重点介绍的SUNFISH和FIREFISH研究之外,近年来还有很多真实世界数据发表[9-17]。这些研究涉及约400例来自美、德、英、法等9个国家的1-3型SMA患者,他们的年龄分布在2月龄到70岁,研究结果均表明利司扑兰安全有效。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利司扑兰治疗12个月时,平均治疗依从率为0.95,平均治疗持续时间为330.4天[18]。

  

  真实世界数据证实利司扑兰疗效、安全性

  以上数据不仅说明利司扑兰安全有效,而且依从性和持续性好,这些数据也进一步证明利司扑兰获得《指南》的1级推荐是实至名归。

  SUNFISH研究临床终点的选择很有创新性

  青少年和成人SMA患者临床表型有很强的异质性,这一点从《指南》对SMA国际分型的修订中可见一斑。

  “我们在青少年和成人SMA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发现,1型/2型的分型非常好,它有明确的起病年龄和运动里程碑界限。”戴毅教授告诉奇点网,“但是到了3型,越向青少年/成人这个方向进展,现行国际分型的欠缺就越突出。在临床实践中,3b型的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太大了,有的到40岁还可以行走,有的七八岁就已经坐轮椅,还有些患者存在严重脊柱侧弯,但他们都被分到3b型。”

  为了更精准地区分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更好地制定治疗和随诊方案,《指南》专家组对SMA国际分型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新增了一个3c型。3c型的特征为12岁后发病,行走能力长期保持,且终生无明显脊柱侧弯。巧的是,在给3c分型找学术支撑证据的时候,专家组发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7年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19]。这也为本次指南中SMA分型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修订版SMA国际分型

  患者表型的异质性,显然会增加疗效评价的难度。在SMA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会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研究终点评估量表,目前比较常用的量表有Hammersmith运动功能量表扩展版(HFMSE)和运动功能测试(MFM32)等。

  SUNFISH主要研究终点采用了MFM32量表,而没有采用HFMSE量表,与它的入组人群特征有关。SUNFISH研究入组人群年龄在2-25岁之间,纳入了广泛、异质的2/3型SMA。在SUNFISH第二部分纳入人群中,32%的患者重度脊柱侧凸,41%的患者HFMSE<10分(最低分0分),而且未排除任何形式挛缩。这个研究纳入人群虽然符合真实世界患者特征,但他们的基线数据也因此更差。

  “在临床的诊疗中,我们注意到,很多量表都存在‘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戴毅教授解释到,“例如,有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基线评分可能已经接近满分了,还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基线评分较低,在治疗中很难看到获益,这两类患者的疗效很难观察。总体来说,HFMSE量表可能适用于功能状态居中的一些患者,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相对来说,MFM32量表比较全面。”

  近年来,也有研究系统评估过HFMSE和MFM32的优劣势。简单来说,HFMSE量表似乎更适合更强壮的患者,而MFM32量表对于捕捉非常虚弱患者的活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更敏感[20,21]。

  “SUNFISH研究选择MFM32作为主要终点,还是很有创新性的。因为SUNFISH研究入组的患者年龄跨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跨度确实都更大一些。”戴毅教授补充到,“对于入组的基线水平较差的患者而言,HFMSE量表可能并不十分合适,MFM32量表更适合去捕捉患者运动能力的提升和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上肢和身体轴位的运动评估。”

  罕见病指南仍需要方法上的创新

  据统计,自1993年我国发布首部指南以来,截止2018年底,共发布指南984部,但其中针对罕见病制订的指南仅为10部(占比约1%)[22]。制定罕见病指南的难度可见一斑。

  制定有价值临床实践指南的基石是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然而在罕见病研究中,由于罕见疾病患者数量极少、临床试验实施难度较大等诸多因素,难以按照常规方案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这也导致符合指南要求的临床研究较少,限制了指南的制定。因此,创新性证据体系或许能打破罕见病指南的困局。

  

  《指南》发布会现场

  “对于罕见病患者或者诊治罕见病的医生来说,他们可能都想知道那种药物对特定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就只能应用一些间接的办法,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基线特征,让两个不同的药物开展间接的、尽可能减小偏差的比较。”戴毅教授说,“例如,从FIREFISH和ENDEAR/SHINE试验长期结果的MAIC分析来看,利司扑兰可能在1型SMA患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由于研究完成时间相差数年,研究人群存在差异,以及研究终点不完全相同,所以这样的比较只能给出间接的提示,并不能基于这个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戴毅教授补充道。

  实际上,面对罕见病指南制定的困境,全球不同的组织机构都在寻找应对的方法。例如,2013年,欧盟委员会资助了“罕见病最佳实践(RARE-Bestpractices)项目”,并成立了致力于罕见病指南方法学研究与实践的RARE-Bestpractices联盟[23]。

  2019年RARE-Bestpractices工作组提出了罕见病指南制订的证据综合框架,包括利用系统化的观察表格收集基于专家的证据,病例注册登记方法,采用间接的研究证据,定性研究等方法[24]。

  “随着临床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创新性研究方法进入罕见病指南证据体系,未来的罕见病临床实践指南会越来越完善。”戴毅教授说,“也必将指引SMA的治疗走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等.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J]. 罕见病研究,2023,2(1):70?84. doi:10.12376/j.issn.2097?0501.2023.01.010.

  [2].Qiu J, Wu L, Qu R, et al.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life-saving drug "Nusinersen"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Front Cell Neurosci. 2022;16:942976. Published 2022 Aug 12. doi:10.3389/fncel.2022.942976

  [3].Poirier A, Weetall M, Heinig K, et al. Risdiplam distributes and increases SMN protein in both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eripheral organs. Pharmacol Res Perspect. 2018;6(6):e00447. doi:10.1002/prp2.447

  [4].Mercuri E, Deconinck N, Mazzone E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nce-daily risdiplam in type 2 and non-ambulant type 3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UNFISH part 2): a phase 3,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 2022;21(1):42-52. doi:10.1016/S1474-4422(21)00367-7

  [5].M Oskoui , et al. presented at MDA Conference 2023. Poster Number: 158.

  [6].Baranello G, Darras BT, Day JW, et al. Risdiplam in Type 1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N Engl J Med. 2021;384(10):915-923. doi:10.1056/NEJMoa2009965

  [7].Darras BT, Masson R, Mazurkiewicz-Be?dzińska M, et al. Risdiplam-Treated Infants with Type 1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versus Historical Controls. N Engl J Med. 2021;385(5):427-435. doi:10.1056/NEJMoa2102047

  [8].Masson R, Mazurkiewicz-Be?dzińska M, Rose K,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isdiplam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FIREFISH part 2): secondary analyses from an open-label trial. Lancet Neurol. 2022;21(12):1110-1119. doi:10.1016/S1474-4422(22)00339-8

  [9].Kwon JM, Arya K, Kuntz N, et al. An expanded access program of risdiplam for patients with Type 1 or 2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n Clin Transl Neurol. 2022;9(6):810-818. doi:10.1002/acn3.51560

  [10].Hahn A, Günther R, Ludolph A, et al. Short-term safety results from compassionate use of risdiplam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in Germany. Orphanet J Rare Dis. 2022;17(1):276. doi:10.1186/s13023-022-02420-8

  [11].Nungo Garzon N C, Pitarch Castellano I, Sevilla T, et al. Risdiplam in adult non-sitter patients with 5q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 non-interventional, single centr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 medRxiv, 2022: 2022.06. 20.22276486.

  [12].Anna Fraczek, et al. A REAL-WORLD DATA OF S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RISDIPLAM- ONE YEAR OBSERVATION.

  [13].Sathyajith Buddhika Ambawatte, et al. Real world treatment with Risdiplam in Adul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t Atkinson Morley Neurosciences Centre, St. George'sHospital, London.

  [14].Gomez Garcia de la Banda- M, et al. Presented at the WMS 2022 Virtual Congress, October 11-15, 2022.

  [15].McCluskey G, Lamb S, Mason S, et al. Risdiplam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Experience of the Northern Ireland neuromuscular service. Muscle Nerve. 2023;67(2):157-161. doi:10.1002/mus.27755.

  [16].Maria Gavriilaki, et al. Risdiplam in adult patients with 5q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17].Barbov Ivan, et al. TREATMENT WITH RISDIPLAM WAS INITIATED IN A BROADSPECTRUM OF SMA PATIENTS IN NORTH MACEDONIA.

  [18].Susan Iannaccone, et al. presented at MDA Conference 2023. Poster Number: 38

  [19].Farrar MA, Park SB, Vucic S, et al. Emerging therapies and challenges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n Neurol. 2017;81(3):355-368. doi:10.1002/ana.24864

  [20].Mazzone E, De Sanctis R, Fanelli L, et al. Hammersmith Functional Motor Scale and Motor Function Measure-20 in non ambulant SMA patients. Neuromuscul Disord. 2014;24(4):347-352. doi:10.1016/j.nmd.2014.01.003

  [21].Wijngaarde CA, Stam M, Otto LAM, et al. Muscle strength and motor function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Neurology. 2020;95(14):e1988-e1998. doi:10.1212/WNL.0000000000010540

  [22].周奇, 李沁原, 刘雅莉, 等. 罕见病指南的制订: 现状, 挑战与机遇[J]. 2022.

  [23].Pai M, Iorio A, Meerpohl J, et al. Developing methodology for the cre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rare diseases: A report from RARE-Bestpractices. Rare Dis. 2015;3(1):e1058463. Published 2015 Sep 29. doi:10.1080/21675511.2015.1058463

  [24].Pai M, Yeung CHT, Akl EA, et al. Strategies for eliciting and synthesizing evidence for guidelines in rare diseases. BMC Med Res Methodol. 2019;19(1):67. doi:10.1186/s12874-019-0713-0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