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不到半年就另娶,二婚娇妻有多性感?余华:初见就被秒杀

  1986年,27岁的余华赴北京西直门的上园饭店参加《北京文学》的笔会,遇见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陀。他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李陀审读,李陀看完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那时,他在浙江海盐县一个只有8000人的小镇工作生活,因为李陀的这句话,激起了余华的野心。他决定北上进修,次年2月,余华丢下新婚的妻子潘银春,一个人前往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为时半年的学习。

  

  第二年9月,他再次北上,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除了与莫言、刘毅然等成为同学,还有一个人也成为了他的同学,这个人就是余华第二任妻子陈虹。

  陈虹是一个诗人,同时还是一个编剧,在部队里写剧本。在男多女少的研究生班,留着一头乌黑长发,皮肤白皙的陈虹有一种成熟的性感美,很难不引人注意。余华第一次见她,心里好像一下就被打中了,但他还记得,他在海盐老家,还有个妻子在等他,因此,他只能将陈虹当成自己的红颜知己。

  左一为陈虹

  那时候,余华虽然有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但还没有出名,是个穷酸作家,在海盐,他没有钱买房子,与妻子潘银春挤在狭小的集体宿舍里。晚上,他带她去看别人家的窗帘,窗帘里夹杂着一丝丝灯光,温馨无比。他安慰她说:我们没有房子,但是我们有青春。

  在北京的时候,因为穷,余华住在一个只有9平米的出租屋里,陈虹经常趁着周末或节假日,来帮余华做饭收拾房子,余华在北京的朋友都觉得他们就是两口子。

  

  两次北上,让余华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但潘银春并不能理解余华的野心。那时,夫妻两人都同在海盐县的文化馆工作,潘银春在秘书部,余华在宣传部。潘银春只想和余华在海盐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可爱的孩子。

  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在1991年的8月,余华结束了与潘银春为期6年的婚姻。青春始终还是太短暂了,后来的余华有了房子,但与潘银春的青春也一去不复返了。从26岁到32岁,潘银春在他最穷的时候,陪了他6年,始终还是没能躲过柴米油盐的摧残。

  与潘银春离婚不到半年,余华就和陈虹结婚了。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余华干脆搬到北京定居,开始了职业写作的生涯。

  余华一家三口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的收入只有《收获》杂志(当时是巴金主编的)的400元稿费,和新婚妻子陈虹挤在9平米出租房的单人床上。为了生存,他连续写了2年的连续剧剧本,什么类型都有,大多都在凌晨播出。

  与此同时,余华已经开始在构思一部新的小说,灵感来源于一首美国的乡村民谣,叫《老黑奴》,但是新小说的创作的过程并不顺利,他觉得非常的苦恼,写到一万字的时候,他发现很难再写下去了,已经走到了死胡同里了。

  

  这时陈虹走过来安抚他,并试着给出建议:既然第三人称写的不好,那试一下用第一人称呢?这样代入感可能会更强。

  一句话打开了余华的思维,要知道,之前余华的作品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他马上推翻了前面已经完成的稿子,重新用第一人称来写。

  这部小说就是余华最出名的小说《活着》,可以说,如果没有陈红,也就没有《活着》。这本小说初稿写了一年,余华边写边哭,根本无法控制情绪。他说:好的创作者,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90年代初,小说还没有版权,千字只有30元,余华还是没能摆脱赤贫。这时候,张艺谋找上门了,他想把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改编成惊悚片。当时,张艺谋已经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享有盛名的大导演。

  余华当然是求之不得了,一口就答应了,还顺便推销了自己的新作:“这是我新写的小说《活着》,您要不要也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张艺谋就再次来到了余华的出租屋:“我一宿没睡。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小说,写的太好了!我在福贵身上看到了中国人那种默默承受的坚韧和顽强生存的精神!我决定要拍《活着》!”并且马上付了一笔巨款购买版权,25000元。

  

  这笔巨款一下将余华从贫困中解救出来,他在枕头底下压了好几天,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来。

  之后电影版《活着》上映,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小说也顺利上了各大书店的畅销排行榜,余华一战成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作家,一年光版税就1550万。

  

  在这几年经典文学遭遇网络文学冲击后,余华的《活着》销量仍然执着强劲,截止目前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册,每年还在以300万册的数量增长。

  这本书可以说是余华的巅峰之作,国际国内获得数十个大奖,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连莫言都有点“嫉妒”了,感慨道:

  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大我一半。以后我要好好对待我的作品,不要写些可发不可发的东西。《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

  他原是地主家的少爷,因为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穷困之中,因母亲生病,富贵前去镇上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原本以为一家团聚了,好日子就来了,谁知,真正的悲剧才开始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而儿子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抽干死了;女儿凤霞得一良人二喜,却因为难产死在了手术台上。在凤霞死后三个月后,家珍也去世了,偏头女婿在工地上被掉下的水泥板夹死。

  外孙苦根跟着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了太多豆子噎死了。最后剩下福贵一和一头老牛在阳台上回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活着》这本书中,余华会告诉你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如果你体会过生活的苦难,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能更懂得书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体会过,你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让你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