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国最“贵”的山,缝隙间藏有百万现金,人人皆知为何无人敢拿?

  原标题:我国最“贵”的山,缝隙间藏有百万现金,人人皆知为何无人敢拿?

  引言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这首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王仁裕的诗作《题麦积山天堂》,将麦积山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这首《山寺》是杜甫在游览麦积山时所作的一首诗。对于名山美景的赞叹,古代文人墨客向来不吝啬笔墨。

  由此看来,古人对于麦积山的美景都赞不绝口。麦积山也是我国最富有的山,这个富有并不是指麦积山里埋有金矿或者银矿,而是指山上挂着百万现金,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现金却无人敢动,如今现状如何?

  ▲麦积山风景照

  01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四十五公里天水县麦积乡的南侧群山之中,因形状神似农家的麦垛而得名。这座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确是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无论是烟雨晴岚,或者风雨飘摇,麦积山的奇美景色,如诗如画,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

  如今,麦积山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保护区。其实麦积山的高度仅有142米,只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但王仁裕却说麦积山“绝顶路危”,究其原因,想来必是与麦积山上那摇摇欲坠的崖体有关。

  ▲麦积山佛窟近照

  麦积山曾在唐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发生了极为强烈的地震,导致麦积山崖面的中间部分发生坍塌,于是麦积山被一分为二,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

  在唐朝时期,佛教发展得极为鼎盛,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对佛有着崇高的热情。唐人经常选择在山区开凿洞窟,雕塑佛像,以供佛教信徒们修行膜拜,所以发生地震后的麦积山成了他们开凿洞窟的绝佳选择。

  ▲麦积山旧照

  02

  据说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了告慰自己亡父的在天之灵,曾经动用了40万人来到麦积山,建造“七佛阁”,但是在麦积山那没有任何支撑物的崖面上进行开凿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极为巨大。

  天无绝人之路,工匠们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砍伐无数木柴,并将其用以修建栈道所用,最后硬生生地修建出了麦积崖上的石窟。要知道,在当时缺乏起重机械的前提条件下,工匠们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称之为奇迹。

  ▲古代工匠木雕

  在经过前人的开凿以及后人的不断扩展后,麦积山已然成为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雕塑馆,就连历史学家范文澜都对之赞不绝口,直言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直至今日,麦积山现存洞窟共达194个,关于洞窟内的泥塑石雕多达10000件,壁画面积达到1300多平方米。

  这一切的一切,均是保存在高度仅达142米的麦积山上,加之麦积山的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此岩石的石质结构极度松散,地基容易崩塌。可想而知,麦积山的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可谓是是数代人的努力与鬼斧神工相结合的产物。

  ▲麦积山内部佛像近照

  03

  如今国家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在麦积山上新架与修复了长达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如此一来,在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游客们既能观赏到麦积山所有石窟,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安心地在此焚香拜佛。

  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游客们在许愿之后,便将钱财塞进麦积山的山缝里,随后拿起一根树枝支撑着钱财。其他游客对此十分好奇,见状便纷纷模仿,而且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自己放的钱财越多,所支撑钱财的树枝越粗壮,那么自己的愿望就越容易实现,当然这只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麦积山石缝里面的钞票

  这个观点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在麦积山压钱的游客逐渐增多,直到最后麦积山已无处可放置木棍。远远望去,麦积山上全是钞票,整座麦积山上的钞票据粗略估计,藏有百万现金。令人疑惑的是,大家似乎都不担心有人会来偷钱。

  如此想来,可能大家来到麦积山,都怀着虔诚的信仰,都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自然不会去做坏事。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仅仅只是人们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的表现形式,寻求心理安慰,不可当真。

  结语

  不得不说,麦积山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好环境,做一位合格的游客,对于在麦积山上放置钱财,此举极为不妥,我们不应争相效仿,而是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要有杜甫在《春望》中所提到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般责任感。

  参考资料:

  《题麦积山天堂》

  《山寺》

  《春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