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难治的六种“病”,有一种就要小心了!
原标题:世上最难治的六种“病”,有一种就要小心了!
太乙观道讯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鄂(2022)0000025
1.太乙观获得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2. 关于公众号更新时间的重要通知
3. 殿堂供灯丨神灯朗长庚,离罗吐明辉
……
——△点击上方 添加关注 查看更多内容△——
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心病不除,百病难消。
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病最难治?”高赞的回答是:“心病。”
深以为然,身体上的病可以用医疗手段治疗,可扎根在心上的“毛病”往往难以察觉,难以根治。
早在先秦时期,神医扁鹊便明确提出过“六不治理论”。
在他看来,有六种病是难以医治的: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这六种病,对标到我们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也是一样。
只有及时发现自身的毛病,扫清心上的障碍,才不至于“无药可医”,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一、骄恣不论于理
情绪占先,不讲道理。
荀子在《修身》中讲君子时,提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君子不因自己的喜怒而牵连他人,不因一时之快伤人害己,悔恨终身,人的情绪就是心魔,避免情绪化才是良药,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终有吃苦头的日子。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便是如此。
关羽死后,张飞变得精神恍惚、喜怒无常,一心只想为二哥报仇,尤其是在醉酒后,张飞的怒气更大,甚至拿帐下士兵做出气筒。
刘备得知后,苦口婆心劝道:“你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早晚是要惹祸的。对待士兵,应该宽容,不要这样情绪化。”
可张飞早已情绪失控了,对于刘备的话,他不仅当做了耳旁风,反而变本加厉:他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
当时,帐下将领范疆、张达对张飞说:“白旗白甲,一时间没有办法安排上,须宽限些日子才好。”
谁知就是这一句话惹恼了张飞,他立即下令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赏”皮鞭五十下,结果在当天夜里,范张二人就趁着张飞醉倒,暗下毒手将其杀死,之后又逃到东吴。
正如那句话说的:“情绪压倒理智,便是人间产生罪恶的原因。”
如若张飞听了刘备的话,学会先放下情绪,摆正道理,恐怕也不至于驰骋一生,却落得如此唏嘘的下场。
面对问题,能平心静气地审视,可将心比心地考量,才有解决问题、找到出路的可能。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若是把情绪掌控好了,世界自然与你握手言和。
二、轻身重财
之前看过一句话:“世间最大的悲哀是,人没了,钱没花完。”钱,能让我们享受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但前提是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
一个人若将金钱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重要,那一定会有后悔的一天。
柳宗元在《哀溺文序》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得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是最擅长游泳的,怎么反而落在后面了?”
他答道:“我腰间有千贯钱,太重了,所以游不快。”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不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
“你太傻了,被金钱所蒙蔽,自己都快淹死了,要钱有何用?”他又摇摇头,最终力竭沉水而死。
健康是人的最大财富,有了健康,一切才有可能。
人生最愚蠢的事,就是拿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利益,如果一个人把利益看得重于身体,那无异于本末倒置,所以,有空努力赚钱,闲时仔细养生,认真生活,才是幸福之道。
三、衣食不能适
有时候,疾病并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是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人连穿衣吃饭没有适宜时节的规律,那他的身体一定不会好,其实,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理应制定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杨绛先生终岁一百零五,她坦然地跨越了一个多世纪,这得益于她荣辱不惊的心态,同样也得益于她健康的生活方式。
晚年时的杨绛对自己的饮食尤其注意:每天起床坚持慢饮两杯凉白开,早餐麦片粥,午餐黑木耳,晚饭清淡,饭后水果……
尽管年纪大了,她也都一直都在锻炼身体,比如做一些养生操,同时她还喜练书法,既能畅通经脉,又能陶冶情操,调和内外。
只有穿的保暖,吃的健康,勤于自律,才是对身体最大的保护。
世上没有后悔药,与其在将来陷入追悔莫及的境地,不如从当下开始,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四、阴阳并,藏气不定
中医注重“气血之说”,气血如果错乱,那么五脏六腑就跟着乱,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其实气血犹如人生,气血不能混乱,人生亦不能复杂。
做一个简单的人,表里如一,如此才身心舒畅,头脑清明。
沈括与苏轼二人,都曾供职于崇文院,交情不浅,常一起切磋喝酒。
王安石变法后,两人各立一派,政见不合。苏轼觉得这并不影响两人的私交,仍将沈括视为好友。
苏轼以诚相待,但沈括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表面上待苏轼如初,暗地里却一直打压着苏轼。
沈括听说苏轼经常通过诗词抒发对变法的不满,于是便请苏轼喝酒。
在席间,他故意谈到诗词,并以欣赏为由将苏轼的新作抄录。
最终这抄录的诗词成了苏轼反对朝廷变法的最大“罪证”,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便由此而起。
沈括城府极深,虚伪至极,于谈笑间设下陷阱,转眼间为利弃友。
这样的人,看似将他人玩弄于鼓掌,却不知在自以为的精明中,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梭罗在《凡尔登湖》中说道:“把一切不属于生命的东西剔除,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来不用依靠外物来支付,一颗简单的心,足以让人生变得满足,做个真诚而纯粹的人,还生活一片清净,还关系一片清明,还内心一片安宁。
五、形羸不能服药
中医常讲:“虚不受补。”
身体太过虚弱时,进补就变得非常困难;思想太过偏执时,改变就变得异常艰难,我们不能等到羸弱不堪时,才就医,更不能等到接近崖边时,方知勒马。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迷宫中,有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奶酪站旁,奶酪是他们每天要吃的东西。
有一天,他们发现奶酪突然没有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开始出去寻找奶酪,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却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
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思想的束缚,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固执的等待中走向灭亡。
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世界,而那些愚蠢的人只会固执的坚持让世界来适应自己。”
人生在世,世事无常,如果太固执就容易走进死胡同,要知道,有时候你所坚持的,并不一定是真理,户朽未闻枢蠧,偏执岂及圆融,懂得变通的人生,方才有了出路。
六、信巫不信医
有些人得了病会请大仙,这些人即便勉强接受医治,也会寻求旁门左道,最终耽误治疗,其实,为人处世亦如求医问药,应该有辨别是非、听取合理意见的能力。
一个人若是常听歪门邪道,想走捷径,耗财耗时是小,若因此走上歧途,就得不偿失了。
曾看过一则故事:一个人负责打扫山路上的落叶,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忙完。
这时,一位路人对他说:“下次你打扫之前,用力摇树,把落叶全部都摇下来,后面就不用打扫了。”
这个人觉得很对,第二天便用力摇晃每一棵树,花了好长时间才摇完,结果第三天,落叶仍然落满了山路。
《孟子》有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生起起伏伏中充满了是是非非,能够明辨是非,看清事实真相,才是正途,正所谓,只要明是非,何曾虞福祸,我们理当多学科学观点,多听正确道理,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扁鹊所说的“不治之人”,也多是心病极重之人。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心病不除,百病难消,在生活中,学会心灵修养,少一些情绪化,多一些自然心;少一些算计,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偏执,多一些理智,则心胸开阔,百病自消。
?????????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