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受精卵,就能生育?西方研究:利用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带来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革,而最近人们讨论比较热的就是生孩子这个话题。近期,加州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进行了一项科研实验,成功利用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模型,在无需精卵的情况下模拟出受精卵14天的发育过程。然而,这项研究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对于这种“人造人”,该如何定义身份?他们属于人还是机器?他们的亲属伦理关系又该如何规定?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1、科学家利用精子和卵子的传统结合形成生命的基本过程

  在生物学界,组成生命的“两员大将”——精子和卵子,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繁衍的必需品。然而,由于科技进步的发展,这一切可能会有不同变革。传统的生命形成过程是由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的,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一过程研究不足够深入,他们认为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胚胎发育的过程。而且在胚胎的发育初期,当胚胎处于自然形成的3周内时,其变化发展、形态展示就更加复杂。为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科学家们开始了人工模拟的实验。

  

  2、原理:使用胚胎干细胞的编码重组,自然分化形成胚胎模型

  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团队,于2022年成功利用了小白鼠当作试验品,从中提取出它们的干细胞,用重新编码的方式培育出了“小白鼠胚胎模型”。在显微镜下从外观上看,形态也和自然孕育的小白鼠胚胎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随后的8天中,这些模型胚胎还发育出了肠道、大脑以及重要的卵黄囊。这项实验可以抛弃精子和卵子的传统结合,转而使用胚胎干细胞在无菌环境中自然分化,形成胚胎模型。

  

  3、用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模拟受精卵14天的发育过程

  基于上述胚胎模型的实验成果,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团队再次启动了人类胚胎合成研究,成功用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并模拟出受精卵14天的发育过程,从而孵化出新的生命体。这个合成的人类胚胎模型具备完整的胚层,在14天内具备生命体征,但没有发育出心脏和大脑这些核心器官的趋势,只是分化出了细小的细胞。

  

  1、“人造生命”的身份问题

  由于这种胚胎是使用干细胞合成的,而不是从传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来,这使得许多人产生困惑与疑虑。如果出现“合成人”,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吗?如果这种“人”发生基因突变,它们又演变成一个新物种,到时人类社会该如何应对?如果未来真的能够合成人类,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人还是机器,这个无疑是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

  

  2、亲属伦理关系的界定

  如果使用干细胞进行胚胎植入子宫,生长成了独立的人,那这样怪异的亲子关系,又该怎样培养血浓于水的亲情?如果发生意外父母又反悔、抛弃这个外来孩子,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3、缺乏法律规定的风险

  目前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没有来得及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来应对这种新兴的科技。缺乏法律规定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合适的行为进行。例如,一些不负责任的科研者可能会利用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进行“基因改造”等违法行为,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争议。

  

  尽管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的实验成果有着重大的突破,但与此同时,这项科技也可能带来新的伦理问题。在使用干细胞合成人类胚胎前,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同时,政府也应该立即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对这项科技进行严格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安全地推进这项新兴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