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财大考研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一、金融硕士(专业代码:025100)
基本情况:
金融学专业始建于1951年,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金融学科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开始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一流专业。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导师培养和校外导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现有校内专职导师29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到70%以上。教师中包括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人才3名,山西省模范教师1名。校外导师共计近60余名,任职于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全国各类金融机构。
培养目标: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理论基础深厚、科研实力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在教育过程中吸收长期积累的浑厚山西金融文化底蕴,注重金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训练。
研究方向: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3.金融投资
主要课程: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主要开设中级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与市场、投资学、财务报表分析等主干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方向课程,金融营销、财富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私募股权投资、金融法、行为金融学、金融史、金融衍生工具、外汇理论与实务、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金融企业战略管理、职业伦理教育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
适宜在各级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上市公司及其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从事金融分析、金融管理、风险控制、公司理财、投融资业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二、应用统计硕士(专业代码:025200)
基本情况:
应用统计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为国内首批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教师学术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以其扎实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各校的普遍认同。2014年首批获建“山西省统计调查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并于2015年升级为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8年获批建设“山西省医药大数据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2021年获得“山西省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依托大批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培养了大批优秀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在统计建模、案例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在研究生实践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坚持以数学的演绎思维和统计学的归纳思维为学术训练的基础逻辑,坚持面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扎实的统计思想、理论和思维方式,掌握先进的统计软件工具和统计建模、分析和决策方法,具备利用数据科学思想和方法处理各种数据应用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分析软件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商业等相关领域从事专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预测决策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统计学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多学科课程设计。本专业以统计学基础理论为根本,培养学生具备利用统计思维和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置统计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基地特色选修课程的设置,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技能,全方位打造数据分析和管理人才。
双基型培养模式。本专业校内依托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山西省重点学科,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培养;校外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和就业实习,强化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功训练。
双师型师资结构。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重视吸收来自应用统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研究方向:
1.政府统计数据分析
2.经济统计数据分析
3.数理统计方法与应用
4.大数据统计方法与应用
主要课程:
应用统计硕士课程充分反映应用统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统计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小组学习、案例学习、现场研究、专业实习等方法。主要学位课程包括高等数理统计方法I(包括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高等数理统计方法II(包括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抽样技术与统计调查、宏观经济统计与综合评价、应用统计案例设计与开发、金融统计分析、大数据统计方法、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研究生培养基地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四门基地课程作为特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符合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就业方向:
应用统计硕士主要在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商业组织及科研教学等部门就业,可以从事统计调查咨询、各类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等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2013年以来,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
三、税务硕士(专业代码:025300)
基本情况:
山西财经大学税务硕士专业学位于2011年获批,同年开始招生。截至2022年,共培养专业学位硕士155人,学位获得率100%。本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以“贴近社会需求,锻造实务精英”为核心理念,以“躬耕三晋,胸怀全国”为己任,充分发挥山西省唯一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点和与财税部门和实务机构长期深厚合作的优势,培养成效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加速提升,“实务化+务实化” 的培养特色逐步形成。
培养目标:
山西财经大学税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税收理论与政策、税收制度、企业涉税事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充分了解税务行政管理、税务筹划和税务风险管理等高级税收实务并熟练掌握其分析方法与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涉税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1.省内专业地位优势突出。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点,在本省人才培养结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学科支撑优势明显。学科建设项目实现对税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覆盖,实现了培养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就业保障的一体化。
3.产、教、政、研深度融合。与地方政府、财税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打造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实务型专业发展平台。
研究方向:
1.税收管理
2.企业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
3.税务服务
主要课程:
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主要开设中国经济问题、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专题、国际税收专题、税务筹划专题、财务报表分析专题、财税问题研究方法论专题、税务统计专题、高级税务会计专题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实务、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稽查方专题、税收筹划专题、企业重组税收专题、企业战略管理、公司金融专、税务代理实务、专业服务机构涉税服务研究、涉税法律研究和公文写作等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课程。
就业方向:
税务硕士适合的职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向:一是适宜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从事税收及相关管理工作;二是适合在各类企业中任职专门税务管理岗位,承担本企业的涉税管理工作;三是在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筹划和税务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四、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代码025400)
基本情况:
2010年获得国际商务硕士授权点,并于2011年正式招生。该授权点所依托的国际贸易学科2007年获批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导师12人,发表A级学术论文15篇,立项A类项目7项,B类项目22项,出版专著6部,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7项;近五年来,招收136名研究生,其中10名留学生。
培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理论与技能,有较强的国际战略思维与跨文化管理能力,适应复杂国际经济文化环境,着眼于国家和山西省“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战略部署的需要,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实力雄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贸易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专任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向特色鲜明。
研究方向:
1.跨国经营与投资管理
2.国际商务营销
3.内陆开放型经济
主要课程: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全球化与竞争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跨文化交流与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统计与分析、企业国际并购案例分析、中国商贸政策、国际市场调查与分析、内陆开放型经济问题前沿、创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
政府部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涉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从事涉外经济、国际商务等实际工作。
五、保险硕士(专业代码025500)
基本情况:
山西财经大学保险学本科专业于2002年批准设立,是全省唯一的本科类保险专业,2018年获批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1331”工程建设计划,2020年获批山西省级一流专业。2014年获批保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迄今为止,已完成六届的招生。校内依托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山西省重点学科,加强金融优势学科的宽口径培养;校外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和就业实习,强化职业发展的素质训练。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风险管理与保险业务基础,能够从事风险管理、保险产品与设计、保险运用管理和保险监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保险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产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保险硕士专业实施“教学实践双指导、学位论文双导师、业界全程参与、产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专业聘请一批保险实务部门的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并注重吸收来自保险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接,突出行业针对性,拓宽专业基础,强化专业素质;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紧密联系保险机构,深度联合办学,强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学科资源丰富。本专业所在的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招收金融学、金融工程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具有金融硕士和保险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金融学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健全的金融学科门类对保险这一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为特点的学科形成强大的支撑,具备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特点的高级保险经营管理者的优势条件。
人才需求旺盛。近年来保险机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加之近年金融混业的国际大趋势,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也大规模地吸纳保险专业的人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本专业所属的金融学院与多家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多家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充分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研究方向:
1.寿险与健康险
2.非寿险
主要课程:
中级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险法律制度与监管、保险财务分析、财产保险理论与实务、人身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核保核赔实务、保险产品设计与营销实务、再保险理论与实务、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农业保险专题、保险精算专题、保险中介与互联网保险专题、人寿与健康保险条款研究等。
就业方向:
各级保险监管机构、中外各保险公司、灾害预防和控制机构、社会保障组织、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中外各商业银行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
六、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代码:025600)
基本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较强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能满足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5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85%。
培养目标:
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及权利的价值、资产交易等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是众多经济活动的必备程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面向资产评估行业和有资产评估需求的相关领域与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资产评估基础理论,具备从事资产评估相关职业、投资银行业务、及企业管理和政府事务管理等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资产评估实务,具有研究、分析、解决资产评估问题和独立承担资产评估业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系统掌握资产评估领域理论和实务技能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聚焦于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方向,结合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夯实经济学、管理学和评估理论基础,强化评估技术、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着眼于独立承担资产评估业务工作能力;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及组织协调专业领域工作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深化具有科学研究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理论于业务实践、具备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教育。
研究方向:
1.企业价值评估
2.无形资产与商誉评估
3.自然资源资产评估
4.房地产评估
主要课程:
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经济法(含税法)、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房地产估价实务、资产评估实务与案例分析、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中外资产评估准则、建筑工程概预算、统计学、智能资产技术与方法、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
就业方向:
资产评估专业的研究生,就业面广,大多在以下几个领域工作:(1)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和土地估价事务所以及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投资银行(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公司等。(2)银行、及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3)企业资产评估业务管理部门。(4)政府资产评估相关业务和国有资产管理主管部门。(5)也可报考博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七、审计硕士(专业代码:025700)
基本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较强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能满足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5人,山西省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5人,博士生导师4人,校内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16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审计实务,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在国内第一批设立的该专业;实力雄厚,依托国家一流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以及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会计学,具有本硕博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理念先进,注重品德与才能的同步培养、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大力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标准化课程体系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晋商理财、工程项目审计、审计智能化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社会声誉高,每年报考踊跃,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在社会各种学科、专业评价排名中始终位于全国前列。
研究方向:
1.政府审计
2.社会审计
3.内部审计
主要课程:
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政府审计实务研究、社会审计实务研究、内部审计实务研究、审计智能化研究、审计职业道德研究、绩效评价研究等。
就业方向:
审计专业硕士生具备较强的审计理论研究能力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熟悉财政、税务、金融等工作的一般规律,了解国际审计的发展趋势,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足。适宜在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财务管理和咨询代理服务等工作,也可报考博士研究生。
八、法律硕士(JM)(含非法学领域专业代码:035101、法学领域专业代码:035102)
基本情况:
本专业在1986年开始法学教育基础上,2010年获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骨干教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专硕校内导师33人、校外导师17人,博士学位教师37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三晋英才4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拥有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个省法学会研究机构,2个校级研究机构,16个院级研究机构,37个法学教学实践基地。
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引领,培养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专业特色:
充分依托和利用财经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努力寻求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最佳结合点,突出财经院校的财经法学教育的办学特色。注重对企业法务、财税法务、金融法务、环境资源法务等主要方向的人才培养;服务山西地方经济建设,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专业法律支撑。
研究方向:
法律事务(法学本科)、法律事务(非法学本科)
主要课程: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主要开设民法与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刑法与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原理与实务、法律职业伦理、法理学专题、经济法专题、民商法专题、环境资源法专题、宪法行政法专题、社会法专题、国际法专题(双语)、法务会计等课程。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主要开设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双语)、法律职业伦理、外国法制史、法律方法、公司法、法律实务前沿、财税法学、能源法学等课程。
就业方向:
适宜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从事法学理论教学与研究、有关法律实务部门从事司法和其他法律事务工作、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社会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等。
九、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代码:125100)
基本情况:
山西财经大学于2000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 于2009年获得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开展MBA教育、山西省唯一的EMBA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我校工商管理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学科、山西省优势攀升学科,是山西省唯一具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层次的学科,教育部第四轮评估全国排名前20%。该专业依托全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MBA教育,形成了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知名专家学者为补充”的素养较高、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工商管理硕士(MBA)隶属于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学院详情请登录网站(http://gsgl.sxufe.edu.cn)。
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经济理论,能够结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能够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商业素养;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中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工商管理硕士(MBA)依托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具有理论基础深厚、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在教育过程中吸收长期积累的浑厚晋商文化底蕴,注重管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训练。
研究方向:
1.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含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
2.企业财务管理
3.金融与投资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课程:
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商务谈判、广告与销售、企业品牌管理、企业绩效考评、内部控制实务、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高级金融风险管理、组织设计与岗位分析、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等。
就业方向:
工商管理硕士生具备较强的管理理论研究能力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熟悉现代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的一般规律,具有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特点。适宜各级各类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中高层管理与决策工作。
十、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代码:125200)
基本情况:
公共管理硕士(MPA)200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校内导师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4人,具有博士学位50人,同时实行双导师制,所有学生配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全部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公共政策,熟练运用先进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我校MPA项目,整合全校的优势和特色教学资源,依托学校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围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群,开设与MPA研究生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方向,培养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方向:
1.公共行政管理
2.公共政策分析
3.宏观经济管理
4.公共事业管理
5.社会治理
主要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宪法与行政法、公共政策分析、社会研究方法、非营利组织管理、电子政务、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共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公共行政礼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管理等。
十一、会计硕士(专业代码:125300)
基本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较强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能满足各类、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5人,山西省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5人,博士生导师7人,校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36人。
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会计实务,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办学实力雄厚,依托国家一流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以及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会计学,具有本硕博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理念先进,注重品德与才能的同步培养、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大力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标准化课程体系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晋商理财、能源与金融企业专业操作、会计智能化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社会声誉高,每年报考踊跃,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在社会各种学科、专业评价排名中始终位于全国前列。
研究方向:
1.企业会计
2.公司理财
3.会计信息化
4.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5.注册会计师
主要课程:
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化与智能财务、国际会计准则专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国际审计准则专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企业税收筹划、企业并购等。
就业方向:
会计专业硕士生具备较强的会计理论研究能力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熟悉财政、税务、金融等工作的一般规律,了解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足。适宜在政府机关、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也可报考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
十二、旅游管理硕士(MTA)(专业代码:125400)
基本情况:
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起始于1998年成立的餐旅系,1999年开始招生,2001年餐旅系更名为旅游管理系,2006年旅游管理系更名为旅游管理学院,2019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和硕士点划入学院,学院更名为文化旅游学院。1999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授予权,2011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2012年获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开始招生酒店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16年学校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2019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合并成立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基础、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洞察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独立从事旅游管理实践,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管理沟通,具有独立从事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起始于1998年,是山西省最早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学术硕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TA),2019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形成了本、硕、博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本硕博推免连读机制。2011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5名,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人,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现有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山西财经大学研究中心、旅游经济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研学旅游研究中心,并与山西太原四季风旅游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山西省文化旅游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依托学校雄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优势,联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产学研政合作培养,实施理论实务双导师制,密切联系典型旅游企业,开展案例分析、实战研习、高管交流对话,突出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成果丰硕,学院多次获得学校科研优秀单位、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研究方向:
1.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
2.旅游企业管理
3.旅游电子商务
4.旅游经济管理
主要课程:
管理学、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方法论、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管理、旅游营销、旅游规划与战略、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服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专题、旅游企业管理专题、旅游目的地运营与管理专题、旅游信息化与旅游电子商务专题、闲与旅游经济专题等。
就业方向: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十三、图书情报硕士(专业代码:125500)
基本情况:
本专业是依托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于2018年获批建立的专业硕士点。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2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77.8%,博士化率71.4%,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75%。入选“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山西省青年科研人员培育计划1人、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近3年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以及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胜任图书情报行业的实际工作,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图书情报工作、企业或政府机关信息工作为职业背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学科定位。我校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不仅面向图书馆与信息职业,而且还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信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研究方向:
1.经济信息分析与竞争情报
2.图书情报管理与服务
3.电子商务服务
4.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主要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
图书情报学理论、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数据挖掘、电子商务服务、信息安全与管理、情报分析工具、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
(2)选修课程
方向选修课:经济信息分析专题、图书情报管理专题、商务智能、大数据管理、竞争情报案例分析、用户与信息服务。
任意选修课:社会网络分析与应用、信息调研与预测、区块链技术与利用、商务智能、系统工程、数据可视化、用户信息行为、智慧图书馆关键技术、信息计量学。
就业方向:
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市场中介机构、图书情报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经济信息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应用、研究工作。
十四、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5601)
基本情况:
本专业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71名教职工,13名博士生导师,32名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省模范教师、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131领军人才、省“三晋英才”等48人。省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业务工作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面向工程建设管理第一线,能在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从事工程管理活动、项目管理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
以山西省工程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学科平台,集合管理学、经济学与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等知识于一体,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实际应用性的特征。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工程的系统性观念,重视工程项目系统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学科重要支撑专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入选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西省特色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
课程体系与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相衔接,知识体系满足上述执业资格考试的核心知识要求。
研究方向:
1.工程造价
2.工程项目管理
3.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4.国际工程管理
5.物业管理
主要课程:
工程经济学、中级运筹学、工程审计、工程法务、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纠纷鉴定、BIM概论、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精益管理实务、装配式建筑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项目管理代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融资、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审计、精益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
十五、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5604)
基本情况:
本专业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71名教职工,13名博士生导师,32名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省模范教师、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131领军人才、省“三晋英才”等48人。省级优秀创新团队1个。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于201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和宁波财经学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为硕士生提供江浙企业实践机会。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和运营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需要建立的一个新兴学科。
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企业物流经营管理。本领域专业硕士学位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或其他企业培养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运作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应用、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管理或物流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
专业特色:
秉承晋商精神,服务于中部崛起、承东启西、华北物流枢纽。凭借山西财经大学经管统法学科优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与科研条件完善,以山西省物流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学科平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信息时代下物流规划、生产制造、流通加工、专业物流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山西“以煤为基,加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研究方向:
1.物流规划与设计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3.物流运作与管理
4.供应链管理
主要课程:
统计学、工程数学、物流系统工程、高级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需求分析与系统规划、交通运输工程与管理、现代生产物流设计与仿真、物流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物联网技术应用、运输经济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物流管理案例分析和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历年来就业主要方向在政府管理部门、物流园区、交通运输企业及企业物流等相关部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