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主题日本动画的叙事伦理-电影评介(2013年17期)
龙源版权所有社交媒体主题日本动画的叙事伦理
作者:高晨刘伟
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7期我没有义务来解决我所造成的困难。或许我的观念总是有些不太连贯,甚至显得彼此矛盾,但只要读者在它们中能发现一些刺激他们自己思考的材料,这就够了。——莱辛(转引自《黑暗时代的人们》,汉娜·阿伦特著,王凌云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页)兴起于21世纪的“socialmedia”,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安东尼·梅菲尔德在《什么是社交媒体》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社交媒体:百度百科,http:///view/2169907.htm?fromId=1349672)因其具备公平、公开、交流、对话的社交化特征,学界将其命名为“社交媒体”。借此突出它在社交中快速、广泛、社区式信息的连通性能。社交媒体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来说,是生活的必须。他们每天要上QQ,刷微博,发微信,加入不同的网络社区,标识多元身份,满足广泛爱好。社交媒体以它无限的承载能力,发掘出人们无尽的能量。由于有了无限的社交媒体空间,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简单,信息的传播快速广泛;人们可以结交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朋友;得到不同领域的认可,自信得以提升。原本只指称地域缩小的“地球村”概念,在社交媒体出现后上升到人们的交往领域。2009年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后,日本相继上映以社交媒体为主题的动画片,表达多样性的伦理判断。其中的《夏日大作战》、《无头骑士异闻录》和《心理测量者》是世界观众最为熟悉的此类代表作。动画揭示面对发展扩大的社交媒体,人们情感中的多元化伦理判断;感受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寄希望于改变的不断延展,创造完美的伦理想象;透过现实与想象的互动,让观众镜像反观现实生活的困境。使参与社交媒体传播的大众最大限度的受到伦理教育,为正在无限扩大的网络生活提出伦理规约。一、多元化:伦理判断社交媒体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交流平台,以它为内容的影视表达了大众对网络的所有解读。以日本动画作家参与创作的美国动画大片《变形金刚》为先躯,世界影视作品在努力表达人类对未来科技的各种想象。然而,1995年《攻壳机动队》的问世,将网络科幻带入影视创作,延续了人类对科技的质疑。同样,今敏的《未麻的部屋》、《红辣椒》也以网络犯罪为主题,并塑造制止网络犯罪的英雄女科学家形象。两部动画不约而同地以科技中不断进化的人类为主角,以人类制止未来网络犯罪为中心思想,这种思想正契合士郎正宗(《攻壳机动队》的作家)提出的观点:“好不容易利用智慧存活到现在,如果现在不动脑筋、积极思索生存之道那将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而进化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攻壳机动队》,百度百科http:///view/326718.htm#sub11105141)在当今文艺创作中,艺术家们一直以丰富的想象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个性化感受,共同构筑了文艺作品对世界生活的多元化伦理判断。这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和“狂欢化”理论所解读的现代文艺。日本动画在这种文艺理论和叙事伦理潮流下,也进入了多元化伦理判断语境中,表达对多元化思想载体的社交媒体的伦理想象,以期改变现实的生活问题和困境。在2009年,社交媒体刚刚出现时,日本动画《夏日大战作》上映。动画描写世界在强大社交媒体“OZ”的连接下安全地运转着。然而,美国军方却向“OZ”中侵入恶性程序,蓄意操控“OZ”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全世界用户联合起来将恶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