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湖北丨武汉、黄石,我们来了!
2月18日下午4时许,江苏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前方指挥部抵达驻地黄石市。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惠建林一行一到黄石,就代表省委、省政府赴江苏援黄医疗支援队驻地慰问,看望正在宿舍轮休的部分医疗队队员。
为报道好战“疫”最新进展,新华报业集团三名记者17日来到武汉展开报道,18日由副总编黄建伟亲自率领的特派采访组也赶赴黄石。他们,将靠近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走近专业敬业、积极乐观的江苏医护人员,为大家带来最新鲜的战“疫”报道。
静悄悄的城市,江苏铁军在“战壕”
不是亲眼目睹,难以想象!武汉,九省通衢,这座逾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竟是如此“静悄悄”。
2月17日下午6时,新华日报赴武汉采访组抵达武汉境内。一下高速,仅开放一条通道入口驶入这座城市,而所有的出口都已经被封闭。每一个高速收费站就是一个哨卡,工作人员打了好几个电话,再三确认我们的来历以及此行目的后才肯放行。
从沪武高速巨龙收费站下来,到位于江夏区的江苏第二医疗队驻地,50多公里的路程,穿越四区,横跨长江,从城市东北到西南,车子只开了不到半小时。从高架桥到主干道,从东湖风景区到核心商圈,从市民公园到居民小区,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星星落落地只有几辆汽车从旁边驶过,到处空荡荡。
途经武汉东湖,湖畔,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诸多名校云集。这本应是大学开学的季节,是人们扳着手指头倒计时,数着珞珈山樱花盛开的美好日子。可是,人们都去哪儿了?
因为疫情,这里变成了一个“战场”。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敌人”看不见摸不着,它造成的“恐惧”却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繁华的城市不再熙熙攘攘,让美丽的公园无人问津,让这里的居民小区没了烟火气息。但是,当真正进入“战场”那一刻起,记者又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座城市,根本不是“空荡荡的”。无数的英雄,无时无刻都在各自的“战壕”里坚守、努力、战斗。
当我们抵达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刚停下车,就涌来几位带着口罩的人,他们是医疗队保障团队。每一批物资抵达,每一批来自江苏的支援力量到来,他们都早早迎候,帮忙搬运。江苏省卫健委妇幼健康处处长顾寿永,是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领队,面色憔悴却精神抖擞,见面就朗声对记者说:“欢迎你们,我们现在就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了!”这处驻地,就是他们的“战壕”。
这座城市里,有无数这样的“战壕”。晚上9点多钟,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闵凌峰才回到驻地房间。喘息片刻,作为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第一组医师组长的他又开始忙碌着和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对接明天的医疗事务。这是他在武汉的第21天,他们病区有40多位患者康复出院。“回到房间并不意味着休息。我们的联系方式都留给了病区患者,还有大夜班备班,遇到患者有突发情况,就得第一时间连夜赶过去。”
像闵凌峰这样的,迄今共有2184名来自江苏的医疗队员,日夜奋战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处阵地上。在城市的户外、超市、道路上,或许你看不到他们。但在医院、驻地,电梯间里,戴着口罩身步履匆匆的身影,往往就是他们。没有生而无畏,只因心中有光。因为一个信念,他们聚集在这里,在战壕里坚守阵地,用生命守护生命。
除了医疗队员,江苏人还在这个主战场里开辟了更多的新“战壕”。几天前,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接到武汉方面请求支援函件,商请派遣支援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南京环保人闻令而行,长途奔袭500多公里,2月17日清晨抵达武汉,没有片刻休息就直奔“阵地”。车队副队长谢海洋说,医疗垃圾非常多,在医院面前堆得满满的,他们从今天早晨7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
“江苏战士”英勇善战,武汉人热切点赞。令谢海洋格外感动的是,车队去金银潭医院收运医疗垃圾时,医院门外的陌生路人看到江苏牌照,就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返回途中,遇到一辆武汉牌照的私家车,车主特意按喇叭致意,又透过车窗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驰援武汉是多么的光荣!”
晚上10时,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总领队邱泽森,忙完一天工作,又匆匆赶到江苏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向记者介绍“战况”。“在省委省政府直接关心下,江苏医疗队克服病区感染控制、防护物资紧缺、医疗集中救治三大难关,目前总共管理床位有2400张,收治的患者有3120名,其中633名已经治愈出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医疗队员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感染……”
夜已深,更多的“江苏战士”还在忙碌着,在所接管的武汉医院里、在方舱医院里,在我们还未来得及看到的“战场”上。
这座城市从来不会“静悄悄”。更多的武汉人,他们听从指挥部署,在家自我防护。他们和江苏人一起并肩战斗,为战胜疫情凝聚力量。
冰雪终将消融,春天正在路上。静悄悄的武汉,人都在“战壕”里。
清晨7点上战场,他们为何不吃早饭?
2月18日清晨,武汉市江夏区联投广场,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宾馆。天蒙蒙亮,大多数人还在香甜睡梦中,每个房间就已忙碌起来,医疗队员们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6点多,记者敲开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袁涛的房间,她正在忙着洗漱。因为戴眼镜的原因,护目镜和眼镜已经将她的鼻梁勒出了一道血痕。“压得难受,疼。”袁涛面对镜子,贴上了鼻贴,“哪有时间梳妆?洗一把脸就走,和别人相比,我就是多了这个环节。”
虽然起得很早,但很多医护人员都选择了不吃早饭。一小块巧克力或一块饼干,就是整个上午的热量来源。江苏是美食大省,“精致”的早餐生活却在这里没有踪影。有队员说,“我们甚至从昨天晚上八点钟就开始不吃东西了,虽然有时候渴得难受,但忍忍就过去了。”
不吃早饭,不是因为没有。
原因,一是太累了,“能多睡几分钟都是好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节约物资。“吃早饭容易上厕所,每去一次洗手间出来,防护服是必须更换的,现在防护服还是很宝贵,舍不得。”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亚军说,医护人员作业期间(防护服安全防护时间一般是连续工作四个小时),基本一口水都不敢喝。尽管如此,穿个“尿不湿”几乎是标配,甚至男医生也会用“姨妈巾”。
“一组齐了没有?”“二组齐了没有?”早晨7点,召集人在驻地一楼大厅准时喊了起来。集结完毕,迎着朝阳,江苏医护团队排成纵队,向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方向行进。他们来自江苏的各个县区,此前并不相识,短短这段时间,已是无话不说的亲密战友。
出门左转,沿着古驿北路边走边聊,他们会互相交流各人所在病区的情况。最近几天,传来的几乎都是好消息:“呼8病区基本每天出院一到两人”“患者情绪稳定了,看到医生会笑着说早上好”“昨晚跟后方透析室连线讨论病例,方案基本出来了”……
“你的眼镜起雾,千万别揭口罩。”路上,记者因戴着口罩呼吸,导致眼镜起雾,高邮中医院护士成璇看到后连忙支招:最好是到眼镜店购买防雾喷剂,买不到的话他们有“土办法”,用洗手液在镜片上涂抹四五遍,晾一会后用纸巾直接擦干,“管四五个小时没问题”。
说话间,古驿北路到了尽头,左转直行200米,就是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晨曦中,医院门头上红色的“十”字熠熠生辉,医院工作人员早已忙碌起来。到了院门口的玻璃门前,“江苏队”向记者挥手暂别:“你们的防护不够,不能进来了。”
进入医院大楼,他们会迅速更换防护服,进入自己的阵地,连续鏖战四五个小时。人人如此,天天如此。
走出医院大门,朝霞漫天。或许是他们的“光亮”,在“黎明前”照亮城市,武汉又是一个好晴天。
听!方舱医院响起动人“江苏旋律”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2月18日,下午3时,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缓缓响起,优美旋律飘出院墙,记者循声而往。
方舱医院门口,数十名身着深灰色服装的医护人员,在阶梯平台上排成一个“心”形队列,队列正前方,一名男医护人员扬着手姿,客串“乐队指挥”。“你们是江苏的么?”“是,我们是逸夫医院的!”隔着院门,记者与医护人员对喊了起来。走进去,一场“快闪”正开场。
方舱医院是一种方便搭建的“移动医院”,具有功能全面、机动性强、建设快、可移动等特点,是最大限度确保武汉市“四类人员”集中收治和隔离的“主阵地”。截至17日,武汉市已建成投用9家方舱医院,开放6960张床位。其中,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由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和江苏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携手共建,并于2月13日睌开始收治患者。
“目前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已经满仓平稳运行,这里就是与病毒赛跑的‘生命之舱’。”江苏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医师王天路说。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有560张床位,由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302人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7人共同接管。不到24小时就筹建完毕,被同行盛赞江苏“硬核速度”。“从筹建到满仓,队员们天天工作到深夜,经常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前几天,武汉突然降温,由体育馆改建的舱内非常冷。“病人们都盖着两三床被子,而我们只能穿着隔离防护衣,里面也不能穿很多。”逸夫医院医护人员冯丹丹说,很多人都套上了两条棉毛裤,才能熬过去。“这些困难不算什么,到这里来工作的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方舱医院内收治的是轻症患者,但他们的情况依然不容忽视。如何让这些患者能够住得进去、住得放心、住得满意,并得到有效医护治疗,这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在这里,治病也要‘治心’。虽然他们的病症不是很重,但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很多人胃口不好甚至有轻度腹泻。” 王天路说,一方面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与疏导,另一方面舱内的一部分中医医生,利用中医理论指导病人合理用药、辩证用药。
进入方舱医院以后,病人多久能够出院?“出院有严格的标准,要进行核酸检测,连续两次为阴性且肺部症状明显好转,目前在抓紧做这方面工作。”王天路透露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未来两到三天,这处方舱医院预计有相当数量的病人达到出院标准。
记者采访时,歌声仍在继续:“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工作人员赵璨说,连续多天日夜奋战,当天是第一次集体轮班休息,队员们就商量着花几分钟时间做一场“快闪”,唱出医护人员的心声,也让紧张的气氛有所舒缓。这不,院内唱着歌曲,院外经过的其他工作人员都驻足远看。值守保安是本地人老周,他也乐呵呵地跟着旋律哼了起来。
“我一定平安回家,期待春暖花开”“战‘疫’必胜,武汉加油”“南京,等我回来!”……王天路给记者看了一段手机视频,这是“快闪”开始前姑娘和小伙子们录下的祝福心愿。
前后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快闪”结束了。医护人员排成整齐队列,迅速走上大巴车返回驻地。短暂休整后,他们又将走进“生命之仓”,继续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说,回去的大巴车上,大伙继续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还要把小视频发给家乡的记者朋友。
短暂的偶遇,却是永恒的记忆。是啊,正如歌词中所唱,“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这动听的歌声,不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不就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歌声飘出方舱,飘过长江,这是记者身在武汉,亲耳聆听到的最美最动听的“江苏旋律”!
仿若回到“江南”!采访团抵达黄石
南京与黄石相距近600公里,从南京出发全程高速,一路阳光明媚。历经近7个小时的车程,2月18日下午4时30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采访团抵达黄石。初到黄石,记者们竟不由感叹,“我们是回到江南了!”
一路宁静却明媚
春光,温暖着每一个人。让人相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车行途中,沪渝高速上开放的休息区,少了往日的热闹。停车休息的,多是大型货车的司机。休息区里开水、饮食的供应一切正常,随处都能闻到浓浓的消毒液的味道。身穿防护衣的工作人员,给往来的“客人”测体温、登记信息。休息区面馆里的老板娘忙着给客人煮面,近几日,面馆里的生意有了起色。沿途经过许多陌生的村庄,远远望去,格外得安静。
刚柔并济是黄石
早就听闻长江中游南岸的黄石是著名的“青铜古都”、“铜铁摇篮”,历史文化悠久。从黄石高速路道口缓缓驶出,“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志醒目夺人。这一下拉进了黄石与江苏的距离。江苏的苏州、扬州以园林闻名遐迩。记者查询了解到,2007年黄石等34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除黄石外,还有其它33个城市入选,这其中就有江苏的常州、南通和江阴。
采访车驶入黄石城内,记者看到城市道路宽敞干净,楼房依山而建。往黄石城中开,碧澄澄的磁湖映入眼帘,湖面豁然开朗,挺拔的大树围绕在湖边,风景秀丽。记者一行感叹,这景色仿若回到江南。只有道路两旁连绵起伏的岩石山坡,仿佛在印证这座城市的“硬核实力”。古语有云“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初到黄石,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刚柔并济”。
村村封闭一路红灯
进入黄石,记者立刻感受到管控的严格。除了记者一行的采访车,行车道上几乎没有其他车辆,路边看不到行人。记者注意到,除了隔离桩外,黄石街头的所有红绿灯均亮起“红灯”,非准许,车辆禁止通行。一旦有车上路,立刻会被信号灯抓拍。人行道上也是如此,红灯闪烁,行人禁行。在道路两旁,每个道口、每个村庄均已“封锁”。记者看到,除了帐篷、隔离带等,有的村口用大卡车封路,可见封闭的决心。
江苏工作团受到热情接待
采访车开进“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驻地,大红色的横幅“热烈欢迎江苏省对口支援黄石医疗队”扑面而来。2月11日,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抵达黄石,受到格外的礼遇。黄石高速公路的收费站,道路两旁民警敬礼致意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记者一行刚下采访车,就立刻受到了驻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记者注意到,驻地酒店处于封闭管理中,并不对外营业,目前作为江苏援黄石工作团队的驻地。
鲁翔急要的“设备”,今天到位了
2月18日晚7点30分左右,交汇点在江苏援黄石医疗支援队驻地餐厅巧遇刚来吃晚饭的医疗队前方总指挥,南医大副校长、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院长鲁翔。“刚刚开完会,马上吃个饭,还要接着开。”鲁翔说。听到记者一行把医疗队急需的由爱心企业捐赠的医疗设备送到驻地了,他连忙对记者说:“谢谢!”
方便隔离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与外沟通
在来到黄石工作的第3天,鲁翔就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要一套设备。”
那么,鲁翔迫切需要的这套设备究竟有何作用?
鲁翔向记者解释说,新冠肺炎是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因此患者需要接受严格地隔离治疗。在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面罩、眼罩、手套,工作时间长,更不能频繁进出。鲁翔介绍,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里,没有办法使用电脑、开医嘱,甚至彼此隔着面罩讲话也听不清楚,与隔离病房以外的医护人员交流更加困难。
“隔离病房内外的医护人员,需要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一些轻症患者也需要与隔离病房以外的家属交流。”鲁翔说,“这套设备使用后,隔离病房内外的医护人员,首先能进行很方便的交流,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引入更加丰富的江苏优质医疗资源
除了交流问题,鲁翔惦记的这套设备,还可以为黄石带来一个强大的医疗“后援团”。
“我们要把黄石的患者情况,及时与江苏省内的医院保持联络。”鲁翔进一步介绍,后方的医生“大部队”可以随时“支援”前方。在前方,一位医生可能支援着一个科室,而这套系统投用后,尽管前方只有一位医生,但这位医生的背后,有着江苏众多医院、科室、专家的支持。“这套设备是远程视频诊疗利器。” 鲁翔简单地概括。
据悉,该设备由江苏一家医疗设备企业捐赠,将尽快投入到对黄石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中。2月18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特派黄石报道组受委托,专程从南京把设备带到黄石。鲁翔说,将尽快把设备用于诊疗,“这样,尽管我们派到黄石的只有5位、10位医生,但‘家’里的医生都可以随时帮助前方的医生解决问题。”
鲁翔还回应了这件事:
发布会上为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而哽咽
17日下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26场新闻发布会。鲁翔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黄石疫情防控工作和江苏省对口支援情况。当他念到“深夜接军帖,九州大点兵,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这句由江苏一位丈夫写给援湖北妻子的话时,一度哽咽。“医务人员真地是义无反顾。”鲁翔动情地说,医务人员发自肺腑地要去最危险的地方救死扶伤,但他们下这个决心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想到这里,我被他们这种精神感动着。”
任务艰巨,期望早日扭转局面
鲁翔坦言,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面对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黄石的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高龄,80-90岁患者占一定比例;二是部分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比如合并肝癌、合并肾衰竭……年龄大、抵抗力差的患者,他们的病情不容乐观。接下来,江苏援黄石医疗队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高龄及合并基础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尽早排查出来、尽早治疗,扭转局面。
“黄石当地的医护人员历经一个多月的奋战,非常辛苦。江苏援黄石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将与他们并肩作战,积极磨合,同时进行布局调整。”鲁翔告诉记者,当天他已与黄石市血液中心的同志进行商讨,尽快启动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愿捐献血浆的项目,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