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文字讨好症”悄然流行:是社交内卷,也是社交内耗?

  图片来源:全媒派

  从遇到“文字讨好症”的情况来看,有92.2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仅有6.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

  由此可见,其实绝大多数受访者,亦或者说绝大多数的网友都经历过此类情况。

  

  图片来源:全媒派

  在谈及自身是否有过“文字讨好症”相关的行为时,91.81%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有”。 可见 在日常社交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同时,在提到对于他人的“文字讨好”行为的感受时,有60.56%的人认为会感到被尊重,13.15%的人认为会感到不自在,也有26.29%的人表示无感且无所谓。在感受层面,“尊重”是得到多数人认同的一个关键词。

  

  图片来源:全媒派

  当然,“文字讨好症”的出现有很多契机和背景,在当下社交环境中, 随着人与人的连接范围越来越广,日常需要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弱连接成为常态,语言表达也愈发趋向慎重和礼貌了。

  在本次与“文字讨好症”相关的问卷中,人们集中反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字讨好症”的原因和心理感受有哪些?“文字讨好症”有什么意义?“文字讨好症”需要注意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回复‘好滴’”,这是一位受访者提出的疑惑。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自觉或习以为常,才更显示出这种观念和表达方式在社交生活中的深入渗透。

  为什么会产生“文字讨好症”?

  原始社会中,人们以部落的方式成群结队生活。当今社会,社交媒体语境下,人们更难脱离群体,会在各类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们在与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沟通交流时,会因为人际差异等原因而“分身乏术”,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实时转场”更会让我们疲惫不堪。于是,“文字讨好”就成了一种可以复用的社交礼仪。

  在本次调查过程当中,针对出现“文字讨好症”的原因调查发现,有26.89%的受访者选择了“表达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的选项,17.98%的人选择的是“长期职场压力形成了表达习惯”的选项,15.75%的人选择了“一部分属于讨好型人格”的选项,13.97%的人选择的是“受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的选项。

  从数据来看,表达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是大家感触最深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全媒派

  从人际交往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聊天,很多时候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屏幕背后人的神态和动作都很难被感知到,所以带有尊重意味的文字的确能成为获取信任和好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每个人对于文字的理解方式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对于回复“哦”的理解就是“好的”,有的人却会觉得这是聊天对象出现了愤怒或冷漠的情绪。“文字讨好症”的流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词不达意”而导致沟通不愉快的风险。

  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千锤百炼过的人,会更加注重语言表达上的遣词用句,因为“好的啦~”这类字眼不仅能让对方感到亲切,还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积极的形象,进而拉近与聊天对象的距离。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复杂的社交环境中人们需要面对不同的交流群体和场景,“文字讨好症”在不同的场合下或不同的沟通对象前也会有相应变化。

  

  图片来源:全媒派

  例如,在职场情境中,因为日常沟通的对象是领导、同事及外部合作伙伴,人们需要和他们友好地讨论工作,以更好地推动进程,所以这个情景里的“文字讨好症”现象会更多一些。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上下级、甲乙方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职场环境当中更讲究分寸和礼貌的体现。

  其次,调研还显示在与同学朋友沟通时,“文字讨好”的现象出现得也比较频繁。例如在一些畅聊和分享的情境中时,回复“好滴”都不够,要“好!!!”方能凸显朋友之间的强烈认同感。

  有时面对一些有趣的话题,好朋友之间发送“哈哈哈”三个字都像在敷衍,只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开心之意。

  不过,同学朋友之间的“文字讨好症”,有很多似乎是由于大家关系很好或心情放松而互相打趣、开玩笑所致。

  所以话说回来,“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个网络贬义词,它只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社交行为。同时“文字讨好症”也有一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于被“文字讨好”的人来说,在看到别人亲切的反馈之后会更容易产生被信任感和被尊重感。

  尤其是当今人际沟通越来越注重效率,利用文字迅速地获得和维持信任感,对后续的高效交流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对于主动进行“文字讨好”的人来说,一方面这个行为能够打造自己真诚谦卑的人设;另一方面能够维持双方情感,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关系。

  总的来说,“文字讨好症”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多元社交行为的一个缩影,其存在自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而在线上交流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交习惯,比如从早期的火星文,到后来的不用标点符号、乱用标点符号等,都是互联网文化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当然,“文字讨好症”并不是在所有人心中都受到欢迎,网络上也涌现了不少对于这种行为的疑惑。比如,这种迎合他人的行为不正是一种新型内卷吗?如果“文字讨好症”风行,个体如何能保持真实独立的表达,有没有可能产生精神内耗?

  “文字讨好症”背后的社交异化

  在此次调研中就有受访者谈到,自己产生“文字讨好症”是因为受到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存在模仿行为。

  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模仿和竞争中,“文字讨好症”潜移默化地散播开来,没有人在造势营销,也没有人在强制要求,这种行为就像某种集体无意识一样悄然融入了很多人的心里,而且表现得愈发显著。

  当然,“文字讨好症”的模仿成本较低,容易复制,也就加大了这类社交习惯的影响范围。

  不论是文字的表达,还是表情包的反馈,当看到别人“蹦蹦跳跳”地回复时,自己也或多或少会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当周围的人都展示出这种社交礼仪时,无论是为了合群、迎合还是单纯表达尊重,许多个体似乎都难免形成“文字讨好”。由此,一种语言表达或社交礼仪上的内卷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数字化社会中人与网络的关系紧密且难以剥离,随着对手机依赖性的逐渐增强,人们已经陷入了媒介设定的数字化场景之中。 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收“文字讨好症”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切换到“文字讨好症”状态,以完成某些必要的交流。

  本质上这也是数字化生存带来的一种困境,或者说内耗。过去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中,因为人的客观在场,很难随意切换成“讨好”模式。即便是隔空书信交流,由于空间、时间和信息量上的传输效率限制,也很难形成所谓的“讨好”习惯。但正如信息传输技术进步给人带来的信息爆炸压力一样,当下社交网络为“文字讨好症”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肥沃土壤”。

  所以,“文字讨好症”的形成和流行,离不开社交网络的发展,它带来了社交的便利与和谐,但也带来了人设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和真实情绪的过分隐藏等困扰。特别是当我们因为惯用“文字讨好”,而忘记自己最真实状态下的聊天方式时,恐怕也就偏离了社交的初衷,加剧了某种精神上的内耗。

  不过话说回来,“文字讨好症”只是我们众多网络社交行为里的一个代表,它与“文字愤怒症”等一样,都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下逐渐形成的社交习惯。每个人都有进行“文字讨好”的自由,但千万不要忘记每个人也都可以放弃“文字讨好”。

  转载于:全媒派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编:李倩宇 | 审核:曾婷婷

  免责声明:本文为整合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他山之石】智媒时代舆论的特征、实质及对策

  【他山之石】西方Z世代的社交媒体偏好转向

  【他山之石】AI画作拿下一等奖:争议之余,再谈媒介对人的延伸

  【他山之石】美国社会极化:电视的作用远超社交媒体

  【他山之石】网络社交新迷思:人人讨厌已读不回,人人都在已读不回

  【他山之石】七问:媒体深化融合中的新媒体战略与竞争策略

  【他山之石】社交媒体的终结与推荐媒体的诞生,正在同时进行?

  【他山之石】抖音用户4000万,快手用户超700万,这家省级党报如何获得双料第一名?

  【他山之石】流媒体与数字视听文化的生态转型

  【他山之石】互联网内容付费观察:知识or娱乐,大家都在为什么内容买单?

  【他山之石】新型主流媒体对外传播如何精准施策

  【他山之石】“通哈膨胀”:语言贬值中的社交表演

  【他山之石】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转向与伦理重建

  【他山之石】赚钱不易!近段时间,海外社交媒体有哪些增收新动作?

  【他山之石】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从何而来

  【他山之石】“凡学”大行其道,“二舅”治愈内耗,小众传播何以大众化?

  【他山之石】数字内容的表达逻辑与传播策略

  【他山之石】Web3.0时代的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趋势与愿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