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好者如何系统性地学习电影知识?

  电影常识

  蒙 太 奇(MONTAGE)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镜 头

  一、景别镜头

  景 别

  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 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1.远景

  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2.全景

  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

  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红樱桃》中许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实情时,经历坎坷的楚楚再也编不下去,久积心头的悲痛、仇恨、哀怨齐涌心头,她转用母语动情地叙述起身世来。此时创作者用了一个近乎静止的中长镜头把人物难以觉察的细微表情准确鲜明地记录下来。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和镜头视点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入,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4.近景

  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观众已难于看全人物的动作,注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上。所以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吕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老井》有一组旺泉婚后与喜凤的感情戏,都用近景加以精雕细刻。尤其是夫妻俩为自己儿子取名的场景,通过一个长达215英尺的镜头,把个具有生活本色的画面作了尽兴的渲染。

  5.特写

  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镜头。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它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近使观众去注意某某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等,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可以突出贯穿的物体,如《魂断蓝桥》的吉祥物;可突出人物细致的表情或动作;可以反映特写环境,使某个物件含义深邃,如《芙蓉镇》中扫帚的三次特写:分立墙角的扫帚、渐渐靠拢的扫帚、并排合一的扫帚,写了两个扫街人相爱的独特经历;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特写镜头不宜毫不无节制的滥用,一般应和全景结合起来使用。

  二、运动镜头

  主要是指镜头自身的运动,就是用运动摄影的方法拍摄的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处于静止状态的画面镜头是不多见的。大量的是运动的镜头。

  1.推镜头:被摄对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头。用推镜头,使银幕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画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渐被推移画面之外,主体部分或局部细节逐渐放大,占满银幕。在景别上也由远景变为全、中、近景甚或特写。此种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如《公民凯恩》有个镜头,一直把镜头推到一架刚被扔进火炉的雪撬上的几个字:“玫瑰花蕾”。影片突出这个细节,引起观众的高度注意,探索主人公与“玫瑰花蕾”的关系。

  2.拉镜头: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影由近而远向后移动离开被摄对象;取景范围由小变大,被摄对象由大变小,与观众 距离也逐步加大。画面的形象由少变多,由局部变化为整体。在景别上,由特写或近、中景拉成全景、远景。拉镜头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

  3.摇镜头:摄影机不作移动,借助于活动底盘使摄影镜头上下、左右、甚至周围的旋转拍摄,有如人的目光顺着一定的方向对被摄对象巡视。摇镜头能代表人物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它在描述空间、介绍环境方面有独到的功用。左右摇常用来介绍大场面,上下直摇又常用来展示高大物体的雄伟、险峻。摇镜头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时,还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移镜头:摄影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横移拍摄的镜头。移镜头是机器自行移动,不必跟随被摄对象。它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看走的状态。移镜头同摇镜头一样能扩大银幕二维空间映像能力,但因机器不是固定不变,所以比摇镜头有更大的自由,它能打破画面的局限,扩大空间视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景。

  5.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摄 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跟镜头始终跟随运动着的主体,有特别强的穿越空间的感觉,适宜于连续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细部的变化。如《罗生门》重场戏都 在山林,占据了全征镜头的四分之三。特别是灌木丛中强盗多襄丸奔跑的场面,创作和高速跟拍的镜头,邮剧中人在山坡疾驰、迅捷的跳跃式的动作,淋漓尽致刻画了自恃武艺高强、

  狡狯残忍的山贼本性,成为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三、其他镜头

  1.空镜头:画面上没有人物而只有景或物的镜头。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空镜头的内容不“空”,它是影视介绍环境、叙述事件、刻划人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空镜头在展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时,往往出现在影片的开头。

  2.长镜头:指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此镜头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有人把长镜头称作“镜头内部蒙太奇”。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是“长镜头理论”的倡导者,并总结了长镜头在电影中的运用实践:

  1、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运动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2、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摈弃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后人称巴赞的理论为“长镜头派”。长镜头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段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仰俯镜头:大多数的镜头是平视拍摄的。在电影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被摄对象在观众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引起观众对被摄对象的注意,改变观众的心理反应。仰摄就是摄影机由下往上、从低向高的角度拍摄,仰镜头代表了观众 向上仰望的视线,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俯摄就是摄影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俯摄代表了观众向下俯视的视线。俯镜头在感情色彩上,使人有阴郁、渺小、压抑的感觉拍摄角度适宜表现人的悲剧命运或是反而人物的可憎卑劣。在许多影视片中,时常用俯镜头拍摄敌人的酒宴、赌场的嘈杂、匪徒的密谋等等。

  4.快慢镜头:按正常情况拍摄的速度,每秒钟24格画面。如果摄影机拍摄的速度减低或

  加快,而不改变按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地么银幕上就会出现特殊的视觉效果。低于摄影机正常速度24格/秒拍下的镜头叫快镜头,放映时在银幕上出现比实际的运动快的效果。快动作的镜头运用得当,会产生一种夸张的喜剧性效果。但因在观众视觉上停留时间,运用得不多。高于摄影机正常速度24格/秒拍下的镜头叫慢镜头,放映时在银幕上出现慢动作。慢镜头在影视的造型中有特殊的意义。它能人为“延缓”动作节奏,“延长”动作时间,使观众看清在正常情况下看不清的一些动作过程,因此普多夫金称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是一种有意识引导观众注意的方法。

  5.主观镜头: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又有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从剧中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难事我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电 影 眼 睛

  “电影眼睛”——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一般的反对表演的影片(故事片)。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带摄像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这些影片都以取自生活的正式素材,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处理,充满激情的表现了苏维埃新社会的本质方面。维尔托夫没有把电影的任务归结为只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认为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创作阶段,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今的电视发展正是延伸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

  独 立 制 片 人

  出资组织影片摄制但并不拥有制片场地、生产设备和固定工作人员的制片人。多独资开办电影制片公司。选定剧本后,邀请导演和演员,租用场地和有关部门设备进行拍摄,影片完成后支付被聘人员酬金和场地设备租金。也有的独立制片人与电影制片厂合资拍摄影片,摄制完成后按协议分享利润,影片由电影制片厂发行。

  立 体 声

  在电影录音过程中,以处于不同位置的若干只话筒将声音分别记录在若干条声带上,影片放映时通过设置在相应位置上的扬声器还音,以再现出具有深度、广度和方向性的声音。宽银幕电影、全景电影、立体电影和环幕电影,由于银幕宽度增大,单方向发声,不能适应画面的真实,采用立体声,可使观众处于空间音响的包围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类 型 演 员

  又称“天然型演员”。这类演员在外型或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十分适合扮演某部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有时由于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以至经常被选用扮演同类角色,导致演员戏路的类型化。

  监 制 人

  监督摄制一部影片的投资者或其代理人。有关影片摄制的所有重大事项均由监制人决策,如选择剧本、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人选、审定摄制计划和成本预算等,并有权干预影片的艺术处理。

  译 制 片

  又称“翻译片”。把原版影片(多为外国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成另一种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语调、口型,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片的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成为一条完整的译制声带,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贝。将本国影片从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译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称译制片。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

  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模拟性音乐

  也称“效果性音乐”。影片中模拟现实生活中某种特定音响(如风声、雷声、机器声等)的音乐。主要为强化影片情节、渲染艺术气氛服务。早期的模拟性音乐单纯使用乐器,20年代起在乐队中引进器械,与乐器配合模拟。50年代发展为用电子技术模拟,使影片的音响效果达到更完美的境界。如美国影片《群鸟》的配乐中,以电子技术模拟群鸟的鸣叫;在中国大陆与香港合拍的影片《火龙》中,作曲家将爱过学生在大街上游行示威时呼喊的一句口号,用电子计算机加以处理,使之转化为音乐主题。

  导演中心制

  在影片摄制的全过程中,建立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班子的制度。在摄制组内,导演掌握艺术创作领导权和指挥权,遇有不同意见时导演有最后裁决权。导演中心制可保证影片艺术风格、样式的完整统一,保证艺术质量。"导演中心制"概念来源于苏联,英美等国过去往往以制片人为中心。现已有所改变。

  电影流派

  ● 德国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 形式主义 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哺瘛I桃档缬爸谐质抵饕宀⒉皇侵饕杀穑怀鱿衷诟霰鸬佳莸牡缬爸校缥榈希住?br>

  ● 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 法国新浪潮 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 真实电影 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 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 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场记

  摄制组成员之一。是导演不可缺少的助手。由于电影摄制的复杂性,场记的工作特点重要。主要工作是在拍摄现场记录导演及主要创作人员的艺术处理和填写场记单。填写场记单的工作,要求非常认真细心,保证数据和各项细节不发生差错。场记还要详细纪录和提示演员台词的变化;保证演员表演的情绪、动作、服装、道具、甚至发型的连接;并为导演、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详尽的资料。在我国,场记和助理导演的工作往往由一人兼任.

  CANDID CAMERA 偷拍

  一种拍片方法,指在真实状况中拍摄真实的人物,而被摄影者并不知道有人在拍摄他们。如《秋菊打官司》。

  CHEAT 借位

  为了在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个场景而把演员、道具和布景的相对位置加以改变。

  CENSORSHIP 电检制度

  各国政府对电影检查采取的制度一般包含三个层次:(1)指拍摄前对电影题材之压制;(2)指对完成影片之检查,使其传播管道貌岸然受到阻绝;(3)指由检查人员删剪影片,或鉴于争议性的内容,禁止整部影片。

  “美国电影协会”在1968年设立分级制度,取代好莱坞的自律守则。分级制度依据影片对不同年龄阶层的适宜性,将电影区分四类:G级(普通级,年龄不限)、PG级(辅导级,年龄不限,但需有家长陪同)、R级(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需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X级(成人电影,17岁以下观众禁止入场)。

  COPYRIGHT 版权

  指受法律保障之著作权益,由政府立法,行于本国。在版权法之前,作者对其创作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和出租权。当这权益受到侵犯时,作者可以诉诸法律,要求赔偿。

  COUNTERPOINT 音画对位

  电影理论的术语,指相应的声音与影像在内涵上并不一致,虽然二者所描述的对象有可能是同一个。例如一个人说话声音慈善,表情却是令人生畏的假笑,声音与表情逆向发展,表明是个伪君子。则其音画虽是合一,效果却是对位的。

  音画对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CRANE SHOT 升降镜头

  摄影机在升降机上做上下运动所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个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规则升降。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运用适当,可以创造性的表达一场戏的情调。

  DAY-FOR-NIGHT PHOTOGRAPHY 日光夜景

  一种摄影技巧,指在白天拍摄夜晚的场景。

  DEEP-FOCUS CINEMATOGRAPHY 深焦摄影

  电影构图中,寻求大景深的摄影方法。在深焦摄影中,最前景及背景中最深远的部分,都能够清晰入焦。奥森威尔斯在《大国民》(1941)中以深焦摄影做为整部电影的风格策略,间接启发了法国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研究。

  DISTRIBUTION 发行

  影片制作完成后、公演前所进行的一种商业活动。在欧美各国,影片由发行商向制片公司购买发行权,在某一特定地区发行,期限通常是五到七年。发行商再将放映执照发给放映商(戏院),提供影片给戏院上演,收取费用。这笔费用通常称为片租“RENTAL”。

  DOCUMENTARY 纪录片

  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一种电影。如罗勃佛莱瑞堤的《北方的南努克》(1922)。

  FADE IN/FADE OUT 淡入、淡出

  在电影中,由一个场景接到另一个场景的转场技法,是一种光学效果。淡入是指场景由全黑渐明,而致影像出现在银幕上;淡出是指明亮的影像渐渐暗淡,终致全黑。

  EDITING,CUTTING 剪接

  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电影剧情、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顺序地编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的影片的过程。

  FILMOLOGY 电影学

  关于电影的一种学问学,从广义来说,也是“电影研究”的同义语。按照通常的分类法,电影学分为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批评三个分支。

  FILTER 滤色镜

  又称滤色片或滤镜。围绕光的波长对影调、色调进行调节的滤光器。通常是加在摄影光学镜头前方或后面用的有色滤色片。

  FOCAL LENGTH 焦距

  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束通过镜头,在底片上结成最清晰的焦点时,从底片到镜头中心的长度,就是这个镜头的焦距。焦距的长度通常以毫米或寸来表示。焦距被设定的镜头,称为定焦镜头,具可变焦距的镜头,通常称为伸缩镜头。

  SCENE 场,场景

  由单一镜头或数个镜头组成的戏剧单位。

  SETTING 场景

  整部或部分电影的拍摄场地。

  STILL 定格

  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成为静止画面(呆照)。

  SHORTS 短片

  放映长度较短的影片,一般指全长不超过三十分钟。

  SOFT FOCUS 柔焦

  利用特别的滤色镜片,或将纱网或其它的散光器材置于镜头前,以拍摄出略微失焦的效果。经常被用来创造浪漫的气氛。

  SOURCE MUSIC 现场音乐

  自场面某处发出之音乐,如收音机、留声机或乐团之演奏,是背景音乐的一种。

  SPOTLIGNT 聚光灯

  照度强、照幅窄、便于朝场景中的特定区位集中照射的灯,是摄影棚内用得最多的一种灯。

  TRANSITION 转场

  自一场景转至另一场景,或自一段落转至另一段落时,所采用的种种方法。

  UNDERGROUND CINEMA 地下电影

  做为独立制片影片、前卫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同义词。也指处理尖锐题材,或故意反传统的电影。

  KEY LIGHT 主光

  用以照明场景的主要光源,它决定一个场景的调子与气氛。

  KINETOGRAPH 爱迪生电影机

  第一部实用的电影摄影机,使用的是乔治伊士曼于1888年取得专利的一种赛璐璐片基底片。这种摄影机最大的缺点,在其庞大的体积。许多早期简单的影片,都摄制于爱迪生实验室被称为“黑囚车”(THE

  BLACK MARIA)的摄影棚内。

  LAST-MINUTE RESCUE 最后关头救援

  一种普遍见于通俗影片的布局及剪接技法。通常是大量地运用交叉剪接。交叉剪接一方面揭露受害者命在旦夕,另一方面同时显示救兵正在途中飞速前进,援救行动是在最后关头才完成。如史蒂芬史匹柏的《法柜奇兵》(1982),全片充满了这种最后关头救援剪接。

  LONG TAKE 长镜头

  一般而言,长镜头是摄影过程从开机到关机,未间断且完整的拍摄下一个完整的戏段、表演过程或电影意念。长镜头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步调节和韵律。例如史丹利库柏力克在《鬼店》(1980)中,以长镜头追踪剧中主要人物的活动,在长时间和快速运动的拍摄过程中,他创造了一种惊人的压力,使人以为剧中的角色完全无法脱离尾随的灵异力量。俄国导演安德烈塔柯夫斯基和希腊导演提欧安哲罗普洛斯,也以善于营造长镜头而著名

  MISE-EN-SCENE 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出自法文,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意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场面调度”与长镜头由于被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用作电影语言写实主义的历史发展倾向来看待,跟表现主义蒙太奇美学成为相对的美学精神。奥森威尔斯的《大国民》(1941)和尚雷诺的《游戏规则》(1939)都是有名的例子。

  MOTIF 母题

  指的是一个意念、人物、故事情节、或念白、影像、乐段,其一再出现在电影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并加强了美感、趣味、哲理上的吸引力。如《惊魂记》(1960)中的双重身分与镜像母题。

  OFF SCENE 画外音

  声源来自画面以外的声音。

  QUOTA 配额制度

  最觉见的一种电影保护政策,规定进口影片与本国影片要成一定比例。

  RATING 分级制

  依据某种标准将影片加以分级的制度。美国的分级制由美国电影协会制订,包括四个等级:G级(普通级,年龄不限)、PG级(辅导级,年龄不限,但需有家长指导)、R级(限制级,十七岁以下的观众需有家长或成年监护人陪伴始得入场)、X级(十七岁以下观众禁止入场,年龄限制可视情况提高)。

  英国的分级是由“英国电影检查委员会”(BRITISH BOARD OF FILM

  CENSORS)制订,分为:U级(普通级)、A级(需有家长指导)、AA级(十四岁以下青少年观众禁止入场)、X级(十八岁以下青少年观众禁止入场)。

  ACADEMIC EDITING 学院式剪接

  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ACADEMY AWARDS 奥斯卡金像奖

  美国影艺学院于1972年设立的奖项,每年颁给表现杰出的电影工作者。每一个奖项最多有五个提名。个人项目奖,可以提高演员或电影工作者的身价。

  BERLIN FILM FSETIVAL 柏林电影节

  成立于1951年,每年仲夏举行,所颁发的最佳影片奖项为金熊奖。是全球四大国际电影节之一。

  BIRD’S EYE VIEW SHOT 鸟瞰镜头

  从被摄物的正上方直接摄下的镜头。

  BLOCKING 布局

  电影画面构图中,对环境的布置、人物地位的调度、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和景物的关系等的安排。

  奖”。

  是独立精神最好的代表。

  独立电影不完全纪事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d 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最初,它只是好莱坞电影的专有名词,是相对主流电影而言的,是那些由创作者自己筹资拍摄的低成本电影。这类电影都以创作者的个人意志为电影的灵魂,创作者在摄制过程中拥有最高的创作操控权利。也正因为此点,独立电影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拍摄的电影可以是艺术品位非常高的精品,也很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

  □今天,独立电影发展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一方面,独立导演们的另类风格已被影评人和影迷们所接受,慢慢发展成为与主流电影并列的电影流派;另一方面,独立电影所谓的“独立”概念也越来越模糊,它更倾向于指脱离了国家所有的制片体系的另类群体,是一种风格和精神上的独立,更加张扬导演的个性与才华,因此现在独立电影更多的价值是成为更多的有才华的导演用来浮出水面的工具。

  概念释疑

  □独立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独立精神。不受制于商业机制,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它以个人表达为主,讲求创作的自主与自由。对独立精神的坚守需要一种清明的意识和强大的原创力,有了它,即使处于电影工业机制之中也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特例;没有它,独立电影的概念就会沦为一种刻意标榜和虚张声势。

  □独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独立电影不通过商业机构直接的投资实现融资,也就不以牟利为第一目的。小制作、低成本、技术手段的简化是它极其现实的标志。不过,低投入并不意味着粗糙和不专业。

  □纪录片是独立电影吗?

  纪录片当然属于独立电影范畴,而且它还更直接地倾向于把一切还原到个人状态,用摄像机实现自由的个人表达,它会更集中地代表着独立电影的一种走向———真正的平等意识与开放心态。

  【喜宴】

  导演:李安

  主演:赵文瞭、金素梅

  剧情:本片是李安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转折点,是一部表现家庭生活和伦理关系的情节剧。主角高伟同是一位生活在纽约并和美国男友同居的中国男子,为给父母一个交待,而与一位想得到绿卡的女子顾威威假结婚,但父母却亲自来到纽约为他操办婚礼,盛大的中国式婚礼令男女主角不胜其烦,并弄假成真。父母明白了真相,却最终原谅了儿子的选择。

  点评:影片探索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和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上映后获得极高的声誉,并获得199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中国电影史上的若干“第一”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许多值得记住的“第一”:

  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摄的影片: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拍摄的《定军山》。

  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演员:1905年在《定军山》中出演主角的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

  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女演员:1913年在《庄子试妻》中饰侠女的严姗姗。

  第一家电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A·雷马斯在上海兴建的维多利亚大戏院。

  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编导、拍摄的《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影片:1934年,电影通业公司拍摄的《桃李劫》。

  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1935年,《渔光曲》参展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

  第一部有声卡通片:1941年拍摄的《铁扇公主》。

  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片《生死恨》。

  第一部译制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影片《普通一兵》。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魔术师的奇遇》。

  第一部全面规范电影的行政法规:《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7月1日开始实施。

  第一部在奥斯卡获奖的电影: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师、最佳音乐、最佳美术指导4项大奖。

  电影完全手册--影奖影节

  奥斯卡电影金像奖

  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1926年1月4日,好莱坞巨头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椰萌发了成立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的念头。这得到了众多电影界权威人士的热烈响应。同年3月,首届领导机构产生。主席由道格拉斯范朋担任,副主席由弗莱德担任。铜像表面镀金故称金像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

  与坎城影展及威尼斯影展合称国际三大影展,乃於一九五一年於东西两大交界的西柏林创立。最初於每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间展开,自一九七八年起,改在每年二月下旬至三月初举办,影展时间为期二周。由於柏林市徽为熊,柏林影展的大奖便称为金熊奖。影展除竞赛部份外,另有非竞赛影片及青年电影以及各项回顾展。

  戛纳国际电影节

  为现今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国际影展。威尼斯影展虽早于1932年创办,但一九叁七年起因受法西斯政权的压力,成为政治宣传工具,於是在法国政府援助下1939年9月1日开始,在法国蔚蓝海岸坎城开始影展活动。该影展称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展竞赛大奖为金棕榈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影展,早在1932年便已揭幕。影展成立其实为增加观光资源,而第一届威尼斯影展是和在欧洲最享盛誉的艺术双年展(第十八届)合并举行。最初为自由参展,充分显露影展的自由风气,第二届起改为每年九月举行。1936年,墨索里尼当权,影展沦为法西斯的工具,进入黑暗期。1943年至1945年因战争停办,1946年再度恢复。其大奖为威尼斯市徽为一有翅膀的狮子,故称金狮奖。

  美国电影金球奖

  金球奖始自1944年,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每年评选并颁发,至今已举办了60届。作为美国影视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其宗旨就是奖励优秀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以及相关人物。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东京国际影展是目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与西方重要国际影展抗衡潜力的影展,於每年九月举行。第一届东京影展於一九八五年五月叁十一日揭幕,是十分具官方色彩的影展。开始之初,东京影展具有相当浓厚的自闭倾向,一九八七年起才渐具国际色彩。除了竞赛项目外,还有青年电影、动画影展等不同项目。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是专为没有名气的电影人和影片设立的电影节。由罗伯特·雷德福于1984年一手创办,许多好莱坞的新锐导演都视其为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跳板。一年一度的圣丹斯电影节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举行,为期11天。

  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

  台湾电影金马奖

  台湾金马影展是台湾年度性文化活动,其目的是藉由欣赏艺术电影

  以推广国内外电影,进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创办于1962年,由台湾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8、1974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评奖外,仍为一年一届,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

  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电视金鹰奖

  “中国金鹰电视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电视艺术综合奖,其前身为“《大众电视》金鹰奖”,是国家级的唯一以观众投票为主评选产生的电视艺术大奖。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在观众投票的基础上评选产生。

  第16届起改名为“中国电视金鹰奖”,从第18届起定名为“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由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每年在长沙举行。

  造型光的分类

  光线的性质首先取决于光源的性质。自然界的光线基本上是以三种状态出现的,即:(1)直射光线(又称为硬光);(2)散射光线(又称为软光);(3)混合光线。直射光线(硬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诸如晴朗天气下的阳光、聚光灯照明都属于直射光线。直射光线的造型优点是:①有明确的投射方向,便于造型和布光控制;②能在被摄体上构成明亮部分、阴影部分及其投影,并以此拉开画面反差;③能强化出被摄体的立体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表面质感;④能够显示时间性;⑤光源集中,容易限制和控制。直射光的缺点是:①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在明亮金属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可能超出摄像机记录景物的宽容度;②单一光源时造型效果可能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又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的现象。散射光线(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比如阳光经云层遮挡形成的散射天光,经柔化的灯光照明,都属于散射光线。散射光的优点是①照明均匀,光调柔和,能用光调描绘被摄物的外观形貌;②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大,易表现其细腻的层次;③由于被摄体表面均匀受光,其亮度反差取决于各自的反光率,容易控制在摄像机的宽容度内记录和表现。散射光的缺点是:①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质地等;②当被摄体反光率平均时,不易拉开画面影调反差;③发光面大,因此难于限制和控制,限定被摄体的被照部位比较困难。混合光线是指既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在实际的拍摄现场这种光线经常出现,它具有上述两种光线的特点,并有较完美的造型性。3.光线方向光线方向,即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对象的方向,是相对于视点而言的,它主是按观看者(即摄像机机位),与光线照射方向的关系来分类,而不管被摄对象的朝向如何。当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方位确定之后,以被摄对象为中心的水平3600一周内,可粗分为顺光、侧光、逆光三种光线形态,在它们之间,还可再细分为顺侧光、侧逆光两种不同形态。此外,还有来自被摄对象垂直方向上的顶光和脚光两种光线形态。(1)顺光:顺光又叫平光,正面光。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遮没,被摄对象表面均匀受光,画面上看不到较暗的调子,及由暗到亮的影调变化,能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顺光照明由于能防止多余的,或干扰性的阴影,因而用以表现人物面部,能掩饰皮肤皱纹和松弛的部分,能使人物显得年青。顺光用来处理杂乱的场景,可使画面背景显得较为干净和明亮。顺光照明,由于不能通过光线形成影调变化,因而不适于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状,和表面质感。它不适宜表现大气透视现象、被照明对象的立体感,并且空间感不强。(2)侧光:侧光又叫侧面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方向成左右900角时,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被摄对象(特别是圆柱体)会形成由亮面到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和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层次感和立体感较强。侧光不仅突出了物体表面的细微起伏,,和凹凸不平的变化,而且使整个被摄物投射出很长的夸大了的阴影。表面粗糙的物体在侧光照明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在场景布光中,用侧光容易得到明暗对比强烈、景物亮度反差较大的画面效果;在 表现人物的全身形体动作时,侧光所形成的光影对比能加强人物动作的力度。但如果用侧光表现人的头部,其整个外貌可能会由于某些部位的突出或隐没而变形。(3)逆光:逆光又叫背面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此时光源、被摄对象和摄像机形成了约为1800的水平角。除一条明亮的轮廓线外被摄对象正面看不到受光面,只能见到背光面。如被摄体是半透明或透明的,那么被逆光透射的被摄体在画面上显得更加明亮,色明度大大提高。例如:暗黄色的树叶在逆光下变成了金黄色、明黄色。逆光照明能突出在暗背景中的被摄对象的轮廓线条,形成暗背景、亮轮廓、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逆光还能加强大气透视效果,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当人物处在逆光照明下,头发会出现闪烁的耀斑效果,增添画面的绚丽色彩。在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物体背光部分由于天空散射光和环境反射光的照明,并非是漆黑难辩或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在现代影视技术条件下,逆光拍摄成为丰富画面色彩、创新画面造型的有效手段。(4)顺侧光:顺侧光又叫前侧光。当光源处于顺光照明和侧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即构成顺侧光照明。顺侧光条件下被摄对象大面积受光,小面积不受光,形成了较丰富的影调变化,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得以较好地表现。顺侧光处于各类人物和各种物体都能得到比较理想的造型效果,是一种常用的照明光线,在摄影艺术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型光。(5)侧逆光:侧逆光又叫后侧光。光源位于被摄对象后侧方向,即处于侧光照明和逆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侧逆光具有逆光和侧光的特点。它使被摄对象一个侧面受光,大部分不受光,突出了对象的轮廓和形态,使期脱离背景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侧逆光使被摄对象表面,特别是水平部分的质感得到突出的显现,低俯角度的侧逆光,还会使垂直的物体留下长长的投影,使画面影调层次丰富而有变化。(6)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对象的顶部的光线。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近于骷髅形象,通常是一种丑化人物的手法。但在自然光照明下,只要加以适当的补光和控制,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还能表现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7)脚光:脚光是从被摄对象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与顶光一样,脚光的光影结构也是反常的造型效果,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光和灯光照明相悖。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到造型上的修饰作用。脚光还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

  电影方面重要知识

  景别的分类

  由于电影、电视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人,因此,划分景别的一般标准是以成年人身体为标准尺度,以画面表现出人体部位多大范围来划分景别。在没有人物的画面中,仍以成年人与被摄物体的大致比例作为划分景别的依据。△例如:一辆完整的汽车被认为是全景画面,而一只完整的手表画面则被认为是特写镜头。1、远景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一般表现比较开阔的场景和场面。作用:①远景可以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②远景呈现出极其开阔的空间和壮观的场面;③远景以景物为主,借景抒情;④远景也是写人的景别;⑤远景常用于开篇或结尾;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气势、场面等方面的整体视觉信息。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是远景画面的重要任务,讲究“远取其势”。中国古诗中两种景别常见,一类是近景,一类就是远景。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在电视片中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篇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拍摄远景画面应注意:①远景画面容量大包括景物多,为看清画面内容,拍摄时要有一定长度;②电视屏幕小,远景画面的处理应删繁就简;③远景画面地平线突出,拍摄时应注意水平;④远景画面拍摄运动镜头时,摄像机的运动不易太快;大远景和远景的画面构图一般不用前景,而注重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体现在文字表述上其意可理解为“远眺”、“眺望”等,拍摄远景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用顺光,而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显示空气透视效果,并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面的平板一块,单调乏味。另外,由于电视屏幕较小,远景的表现力在屏幕上有所损失。这就要求拍摄像者处理远景画面时删繁就简,目的性要强,同时画面时间长度要足够充分,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也不宜太快。拍摄远景要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用顺光,而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显示空气透视效果,并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面的平板一块,单调乏味。以亮衬暗,以暗衬亮,以冷色调衬暖色调,以暖色调衬冷色调,以轮廓光将其与背景分开。△同样大小的物体放置在暗背景前比放置在亮背景前大1/5△利用观众视线流动的规律,表现创作者要表现的对象: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更醒目突出,如要突出的物体在远处,就要给与镜头较长的时间(一定的时间以后观众才会注意到远处的景物)△画面的亮部比暗部更容易吸引观众的视线,因此,画面亮部的层次要丰富。△突出主体的方法:以亮衬暗,以暗衬亮,以冷色调衬暖色调,以暖色调衬冷色调,以轮廓光将其与背景分开。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以用运动来突出暗部的主体。假如整个画面都是运动的,唯有一个主体是静止的,那么,静止的主体就会突出。如此道理,可以用运动突出静止,也可以用静止来突出运动。运动快的物体比运动慢的物体更容易吸引观众的视线。△画面上地平线或水平线的位置就是画面的深度所在,地平线降低画面的空间感好,显得辽阔。地平线升高,画面的深度感好,显得深远,表现大纵深。△前景暗,后景亮,画面深度感好,前后景物一样亮,画面纵深感差,如:雾天拍摄,选择深色物体作前景,可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2.全景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的作用:①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②完整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③通过形体动作揭示人物内心;△《雾水总统》以人物全身动作表现内心活动例☆美总统克林顿到澳大利亚,出机舱树大拇指做澳洲同性恋手势。临走两指敬礼,亦澳洲同性恋手势。同时,全景画面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人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中心,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即人物性格、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外化形式是全景画面的功用之一。④表现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全景将被摄主体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表现,可以通过典型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的人物。环境对人物是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⑤在一组蒙太奇镜头中具有“定位“作用;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拍摄远景时应注意:拍摄远景时,应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应突出主体,防止喧宾夺主;全景画面应尽可能先拍;一般说来,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全景往往是一个场面中的总角度,制约着该场面镜头切换中的光线、影调、人物运动及位置。此外,该场景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础,并注意所有画面总体光效的一致和轴线关系的一致。3.中景中景——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较之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它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部以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景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人物的动作线、人和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线等,都反映出较强的画面结构线和人物交流区域。中景的作用:可以表现人物手臂的活动;表现物体内部最富表现力的结构线;在有情节的场景中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拍摄中景时应注意:中景画面对于人的手臂活动可以实现一种较完美的表现。作为人物上半身动势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中景画面可以将其完整而突出地呈现出来。中景使被摄体外沿轮廓局部出画,分切、破坏了该物体完整形态和力的分布,而其内部结构线则相对清晰起来成为画面结构的主要线条。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因为中景既给人物以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的活动空间,又不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可以揭示人物的情绪、身份、相互关系及动作和目的。在拍摄中景画面时,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特别是当所表现的人物上半身或人物之间情绪的交流、联系处于运动状态中时,这种情节中心点的不断转换要求画面构图随其变化而变化,要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中景画面所表现的基本空间有一个准确地把握,而且还必须能够随时审视被摄人物的动作变化和情节中心点的变化,把握好这些无形的线条所组成的结构关系。当中景画面的拍摄对象是物体时,就需要摄像人员把握住物体内部最富表现力的结构线,如何用画面表现出一个最能反映物体总体特征的局部,对摄像者来说就不仅是一个电视画面构图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问题。4.近景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画面内容更趋单一,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物形象或被摄主体。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近景画面的作用:①近景画面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的景别;人物处于近景画面时,眼睛成为重要的形象元素,因此电视剧拍摄中对主要演员的近景镜头一般给以眼神光处理。近景画面中被摄人物面部肌肉的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内心波动所反映到脸上的微妙变化已无任何藏隐之处,不仅人眼成为心灵之窗最传神的地方,而且观众与被摄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也缩小了,人物的表情变化给观众的视觉刺激远大于大景别画面。所以,我们说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②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用视觉交流带动观众与被摄人物的交流,并缩小与画中人的心理距离是电视画面吸引观众并将观众带进特定情节或现场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世界各国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或专题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③近距离地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近景画面由于其画面空间的近距离和画面范围的指向性,可以被充分利用来表现人物或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观众在电视画面的有限空间中通过大景别画面看不清楚的局部动作和细节,能够在近景画面中得到视觉满足。比如看一个杂技演员倒立反身以双腿过头的动作夹起一叠瓷碗时,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会移到脚尖处。用全景显然难以将最富意义的脚夹瓷碗的动作表现出来,而近景画面则将画框接近动作区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脚尖夹起瓷碗的完整过程。这种以景别的变化接近被摄体富有意义的局部,正是电视画面表现的特长。拍摄近景应注意:人物不可流露紧张表情;不易表现多人物的情节性场面;5.特写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的作用:排除多余形象,突出最有价值的细部;特写画面的画框较近景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特写画面内容单一,可起到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特写画面通过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排除一切多余形象,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比如一只握成拳头的手以充满画面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它已不是一只简单的手,而似乎象征着一种力量,或寓意着某种权力、代表了某个方面、反映出某种情绪等。在造型上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仿佛将画内情绪向画外推出,从而创造了视觉张力。突出细部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也是电视节目表现生活、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特写画面将触角伸向事物的内部,注重从细微之出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一条报道埃塞俄比亚难民涌入索马里难民区的电视新闻。整条新闻大部分是全景,表现成群的难民,或站或坐,呆滞地看着镜头。中间只有一个特写镜头,表现的是一个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当镜头从全景推到特写时,人们看到婴儿脸上落着五、六只苍蝇,而孩子此时睁着大眼睛注视着摄像机,竟不用手去驱赶满脸的苍蝇。这个具有说服力的细节时通过特写画面表现出来的,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难民的悲惨境地,具有以十当一的表现力。③通过面部特写,揭示人物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提示出人物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其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形成一种区别于戏剧舞台的电视场面调度。在有情节的叙事性电视节目中,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所反映出的思想活动和意念,在表现某些特殊场面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并形成电视语言的一个戏剧因素。将画面内的情绪强烈地传达给观众;表现物体的质感;与远景注重“量”的表现相比特写更讲究物体“质”的表现。特写画面表现景物时,可把近距离才能看清的极微小的世界放大呈现出来;而表现好物体的质感,可以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如果更确切地说,特写是表现质地的景别。创造悬念;⑥常被用作转场镜头;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常被用于作转场镜头。利用特写画面空间表现不确定和空间方位不明确的特点,在场景转换时,将镜头由特写打开至新场景,观众不会觉得突然和跳跃。⑦在一组镜头中,常是表现重点; 总之,特写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如同诗歌中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由于其空间关系的独立性,可以很自然地成为画面语言连接的纽带和重心,是节目编摄者需着重注意,着力表现的一个景别。拍摄特写应注意:拍摄特写宁可大一点不要不足;使用特写不要造成空间混乱感;(三)景别的应用:△选用什么景别是衡量创作者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景别和情绪气氛;△景别与速度感;△景别和镜头焦距;

  13:07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引用通告 (0) | 记录它 | 电影

  造型光的分类

  光线的性质首先取决于光源的性质。自然界的光线基本上是以三种状态出现的,即:(1)直射光线(又称为硬光);(2)散射光线(又称为软光);(3)混合光线。直射光线(硬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诸如晴朗天气下的阳光、聚光灯照明都属于直射光线。直射光线的造型优点是:①有明确的投射方向,便于造型和布光控制;②能在被摄体上构成明亮部分、阴影部分及其投影,并以此拉开画面反差;③能强化出被摄体的立体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表面质感;④能够显示时间性;⑤光源集中,容易限制和控制。直射光的缺点是:①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在明亮金属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可能超出摄像机记录景物的宽容度;②单一光源时造型效果可能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又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的现象。散射光线(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比如阳光经云层遮挡形成的散射天光,经柔化的灯光照明,都属于散射光线。散射光的优点是①照明均匀,光调柔和,能用光调描绘被摄物的外观形貌;②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大,易表现其细腻的层次;③由于被摄体表面均匀受光,其亮度反差取决于各自的反光率,容易控制在摄像机的宽容度内记录和表现。散射光的缺点是:①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质地等;②当被摄体反光率平均时,不易拉开画面影调反差;③发光面大,因此难于限制和控制,限定被摄体的被照部位比较困难。混合光线是指既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在实际的拍摄现场这种光线经常出现,它具有上述两种光线的特点,并有较完美的造型性。3.光线方向光线方向,即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对象的方向,是相对于视点而言的,它主是按观看者(即摄像机机位),与光线照射方向的关系来分类,而不管被摄对象的朝向如何。当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方位确定之后,以被摄对象为中心的水平3600一周内,可粗分为顺光、侧光、逆光三种光线形态,在它们之间,还可再细分为顺侧光、侧逆光两种不同形态。此外,还有来自被摄对象垂直方向上的顶光和脚光两种光线形态。(1)顺光:顺光又叫平光,正面光。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遮没,被摄对象表面均匀受光,画面上看不到较暗的调子,及由暗到亮的影调变化,能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顺光照明由于能防止多余的,或干扰性的阴影,因而用以表现人物面部,能掩饰皮肤皱纹和松弛的部分,能使人物显得年青。顺光用来处理杂乱的场景,可使画面背景显得较为干净和明亮。顺光照明,由于不能通过光线形成影调变化,因而不适于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状,和表面质感。它不适宜表现大气透视现象、被照明对象的立体感,并且空间感不强。(2)侧光:侧光又叫侧面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方向成左右900角时,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被摄对象(特别是圆柱体)会形成由亮面到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和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层次感和立体感较强。侧光不仅突出了物体表面的细微起伏,,和凹凸不平的变化,而且使整个被摄物投射出很长的夸大了的阴影。表面粗糙的物体在侧光照明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在场景布光中,用侧光容易得到明暗对比强烈、景物亮度反差较大的画面效果;在 表现人物的全身形体动作时,侧光所形成的光影对比能加强人物动作的力度。但如果用侧光表现人的头部,其整个外貌可能会由于某些部位的突出或隐没而变形。(3)逆光:逆光又叫背面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此时光源、被摄对象和摄像机形成了约为1800的水平角。除一条明亮的轮廓线外被摄对象正面看不到受光面,只能见到背光面。如被摄体是半透明或透明的,那么被逆光透射的被摄体在画面上显得更加明亮,色明度大大提高。例如:暗黄色的树叶在逆光下变成了金黄色、明黄色。逆光照明能突出在暗背景中的被摄对象的轮廓线条,形成暗背景、亮轮廓、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逆光还能加强大气透视效果,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当人物处在逆光照明下,头发会出现闪烁的耀斑效果,增添画面的绚丽色彩。在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物体背光部分由于天空散射光和环境反射光的照明,并非是漆黑难辩或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在现代影视技术条件下,逆光拍摄成为丰富画面色彩、创新画面造型的有效手段。(4)顺侧光:顺侧光又叫前侧光。当光源处于顺光照明和侧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即构成顺侧光照明。顺侧光条件下被摄对象大面积受光,小面积不受光,形成了较丰富的影调变化,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得以较好地表现。顺侧光处于各类人物和各种物体都能得到比较理想的造型效果,是一种常用的照明光线,在摄影艺术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型光。(5)侧逆光:侧逆光又叫后侧光。光源位于被摄对象后侧方向,即处于侧光照明和逆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侧逆光具有逆光和侧光的特点。它使被摄对象一个侧面受光,大部分不受光,突出了对象的轮廓和形态,使期脱离背景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侧逆光使被摄对象表面,特别是水平部分的质感得到突出的显现,低俯角度的侧逆光,还会使垂直的物体留下长长的投影,使画面影调层次丰富而有变化。(6)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对象的顶部的光线。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近于骷髅形象,通常是一种丑化人物的手法。但在自然光照明下,只要加以适当的补光和控制,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还能表现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7)脚光:脚光是从被摄对象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与顶光一样,脚光的光影结构也是反常的造型效果,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光和灯光照明相悖。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到造型上的修饰作用。脚光还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

  镜头中的几种景别

  镜头中的几种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所使用摄像机镜头的焦距长短。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以及摄像机在一定位置改变镜头焦距,都可以引起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这种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取景范围,即构成电视景别的变化。通常来说,景别大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功能。

  (一)远景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画面中人体隐约可辨,但难分别外部特征,主要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等。在很多情况下,电视节目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头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二)全景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如果说远景重在表现画面气势和总体效果的话,全景则着重揭示画内主体的结构特点和内在意义。全景可以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并且可以通过形体表现刻画人物的内心状态;全景可以表现事物或场景全貌,展示环境,并且可以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全景在一组蒙太奇画面中,具有“定位”作用,指示主体在特定空间的具体位置

  (三)中景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较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中景往往以情节取胜,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是电视画面最常见的景别。中景能够展现物体最有表现力的结构线条,能够同时展现人物脸部和手臂的细节活动,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擅长叙事。由于特写、近景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兴趣,而远景、全景容易使观众的兴趣飘忽不定,相对而言,中景给观众提供了指向性视点。它既提供了大量细节,又可以持续一定时间,适于交待情节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具体描绘人物的神态、姿势,从而传递人物的内心活动。(四)近景近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小块局部的画面。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产生近距离的交流感。如世界各国大多数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五)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视距最近的画面。特写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形象,选择、放大细微的表情或细部特征,引起视觉注意。特写可以强化观众对细部的认识,以细部来寓意深层涵义,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还可以把画内情绪推向画外,分割细部与整体,制造悬念。因此贝拉?巴拉兹说特写镜头“不仅是在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进入另一个领域??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正因为特写能够短暂地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具有惊叹号的作用,所以在编辑中往往成为一组蒙太奇句子中的表现重心。同时它又被称作万能镜头,当出现跳轴镜头时,插入中间,可以弥补转场或跳轴带来的突兀感。

  标准固定镜头不同景别看清楚镜头内容的时间景别: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时间:7~8秒、4~5秒、2.5~3秒1~1.5秒因此,在剪接时,首先必须考虑依据景别来确定镜头的长度。当然这里讲的是一般的情况。在具体过程中,由于画面内多元素的复杂程度不一,也会影响到吸引观众注意速度和观众看清画面内容的时间。譬如,相同的景别,因为画面中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声源的多少、对内容的关注程度等内容因素,以及画面构图的复杂程度、光线的明暗、动作的快慢等造型因素的不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吸引观众看清同一景别中画面内容的速度。因此在编辑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决定镜头的长短。

  色彩的画面表现

  无论是拍摄新闻纪实性节目,还是拍摄艺术表现性画面,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色彩构成意识和色彩表现意识。因为在有限的电视框架平面之中,所能容纳的形象和色彩必须加以选择、调整和组合才会形成和谐的色彩美感,才能产生电视画面的色彩美。(一)色彩基调的形成当我们创作一部影视作品,诸如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音乐电视等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情感倾向,如浪漫的、欢快的、沉闷的、忧郁的等等。而表现在具体的画面内容当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情绪基调和情感倾向落实到色彩基调上,要使色彩的运用与作品的主题、情境及氛围等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色彩组合来强化基调、塑造形象、烘托主体,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所谓色彩基调,即指在电视节目中或在一个段落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色彩基调是表现主题情绪的色彩手段和色彩倾向,当五颜六色的不同色彩在画面中构成统一、和谐的色彩倾向并统一于某一种色彩之下,那么那种颜色便是画面的色彩基调,简称色调。比方说,电影《红高粱》是血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深红的,《大阅兵》的草绿的,《黄土地》是土黄的。色彩基调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色彩在整体节目中的时间长度,二是该色彩在单一画面中的空间面积。作为色彩基调的色彩,必须在时间长度和空间面积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基调”也就无从谈起了。比如拍摄江南“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风光,“嫩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色彩基调,不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河湖景色,抑或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淡绿意,都应该在全片中把“嫩绿”的色彩断续往复地贯穿起来。这样一来,色彩基调的明快清新就能给人以春的气息和春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色调即情调,在一定的色彩基调的统筹之下,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主题的情绪特征和基调氛围。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色彩的感情色彩,像蓝色的平静、深远,红色的温暖、热情,黄色的明快、沉稳,黑色的凝重、阴郁等,都可以通过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设计和组合表现出某种富有寓意的色彩倾向和感情倾向。△获国际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则笼罩在一种“古铜色”的色彩基调之中,画面的光影色调看起来仿佛有一种农民饱经风吹日晒的褐黄皮肤的质感,使得环境与人融合为一种和谐的极富特色的地域色彩。当然,这种色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岩洞自身褐黄的环境反射光。但是,如果摄制者缺乏构思设计,不能调动角度、光线、镜头等各种手段的表现力,那么即便身处岩洞之中,也不会使自己的纪录片获取如此成功的色彩基调和画面效果。(二)画面的色彩构图画面色彩构图是指根据主题和表现内容的需要,对画面内的可视对象进行恰当的配置和布局,以使各种色彩形成一种既有对比变化,又是统一协调的整体关系。进行画面的色彩构图,要善于调动和运用各种色彩的感情特征,并巧妙灵活地利用拍摄角度、光线、镜头等多种造型手段,以形成画面框架内各种色彩的和谐配置。特别要善于在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和发现 色彩的美感并通过画面中色块的面积差别,主体色和背景色的关系、色别间的明度与饱和度对比等重新组合建立起色彩构图的规律和秩序。1.色彩的选择画面色彩的选择应从处理好主体、陪体及背景的色彩关系着手。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形成主体色与陪体色及背景色的映衬对比关系,主次之间有了对比呼应,画面的色彩构图和造型表现才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主体色与陪体色及背景色的对比关系可分为强对比关系和弱对比关系。强对比关系主要是指各原色间的对比,或者互补色间的对比等。这种对比关系有强烈的视觉力度和对比效果。互补色是指两种相加后产生白光的色光互为补色,如蓝光加黄光后形成白光,蓝、黄两色即互为补色.蓝和黄的对比,就是一种强对比关系,再如三原色中的红与绿、蓝与绿的对比也是强对比关系。  弱对比关系则主要是指色谱上相邻色之间的对比,以及彩色与黑、灰、白的对比等,这种对比关系比较含蓄淡雅,视觉感受不象强对比关系那样强烈。比如说,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连续色谱上,任何两种邻近的颜色的对比都属于弱对比关系,如红与橙、青和蓝的对比等。而黑、白、灰均属消色,与各种彩色的对比都是弱对比关系,不同的是,白与彩色的对比显得活泼轻盈,黑与彩色的对比则显得端庄凝重,灰则界于黑、白之间。这里所说的色彩选择的对比关系只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概括,在现实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实景中进行拍摄时,会有千差万别的色彩和多种多样的对比关系等着我们去提炼和选择、去组配和表现,诸如蓝天白云、黄土碧树、青山绿水等,无一不展示着自然造化的神妙,构成了电视画面色彩表现的天然宝库;只有经过大量色彩构图的选择和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色彩构成意识和色彩表现能力,成为善于观察、发现和提取色彩的行家里手。2.色彩的布局色彩布局的关系无论是拍摄新闻纪实性节目,还是拍摄艺术表现性画面,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色彩构成意识和色彩表现意识。因为在有限的电视框架平面之中,所能容纳的形象和色彩必须加以选择、调整和组合才会形成和谐的色彩美感,才能产生电视画面的色彩美。(一)色彩基调的形成当我们创作一部影视作品,诸如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音乐电视等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情感倾向,如浪漫的、欢快的、沉闷的、忧郁的等等。而表现在具体的画面内容当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情绪基调和情感倾向落实到色彩基调上,要使色彩的运用与作品的主题、情境及氛围等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色彩组合来强化基调、塑造形象、烘托主体,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所谓色彩基调,即指在电视节目中或在一个段落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色彩基调是表现主题情绪的色彩手段和色彩倾向,当五颜六色的不同色彩在画面中构成统一、和谐的色彩倾向并统一于某一种色彩之下,那么那种颜色便是画面的色彩基调,简称色调。比方说,电影《红高粱》是血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深红的,《大阅兵》的草绿的,《黄土地》是土黄的。色彩基调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色彩在整体节目中的时间长度,二是该色彩在单一画面中的空间面积。作为色彩基调的色彩,必须在时间长度和空间面积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基调”也就无从谈起了。比如拍摄江南“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风光,“嫩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色彩基调,不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河湖景色,抑或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淡绿意,都应该在全片中把“嫩绿”的色彩断续往复地贯穿起来。这样一来,色彩基调的明快清新就能给人以春的气息和春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色调即情调,在一定的色彩基调的统筹之下,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主题的情绪特征和基调氛围。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色彩的感情色彩,像蓝色的平静、深远,红色的温暖、热情,黄色的明快、沉稳,黑色的凝重、阴郁等,都可以通过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设计和组合表现出某种富有寓意的色彩倾向和感情倾向。△获国际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则笼罩在一种“古铜色”的色彩基调之中,画面的光影色调看起来仿佛有一种农民饱经风吹日晒的褐黄皮肤的质感,使得环境与人融合为一种和谐的极富特色的地域色彩。当然,这种色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岩洞自身褐黄的环境反射光。但是,如果摄制者缺乏构思设计,不能调动角度、光线、镜头等各种手段的表现力,那么即便身处岩洞之中,也不会使自己的纪录片获取如此成功的色彩基调和画面效果。(二)画面的色彩构图画面色彩构图是指根据主题和表现内容的需要,对画面内的可视对象进行恰当的配置和布局,以使各种色彩形成一种既有对比变化,又是统一协调的整体关系。进行画面的色彩构图,要善于调动和运用各种色彩的感情特征,并巧妙灵活地利用拍摄角度、光线、镜头等多种造型手段,以形成画面框架内各种色彩的和谐配置。特别要善于在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和发现 色彩的美感并通过画面中色块的面积差别,主体色和背景色的关系、色别间的明度与饱和度对比等重新组合建立起色彩构图的规律和秩序。1.色彩的选择画面色彩的选择应从处理好主体、陪体及背景的色彩关系着手。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形成主体色与陪体色及背景色的映衬对比关系,主次之间有了对比呼应,画面的色彩构图和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