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贯穿唐朝始末的“禁铜令”,到底怎么和瓷器的“出名”扯上关系的?

  原标题:贯穿唐朝始末的“禁铜令”,到底怎么和瓷器的“出名”扯上关系的?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自古以来,唐代一直被公认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文化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的局面。鼎盛的国力推动着唐朝各方面的发展,其中瓷器制造技术也在这一时期逐步达到成熟。

  纵观唐代的发展,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即建立初期、发展中期和走向衰落的后期。在唐朝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唐政府推行禁止使用铜器的政策虽然时紧时松,但是“禁铜令”仍然贯穿唐朝发展的始终。那么唐政府采用“禁铜令”和瓷器流行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

  唐朝建立初期——各行业百废待兴,唐政府提出禁铜主张

  铜器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出现的铜器是青铜器。《左传》中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国家的大事是祭祀和征战,而青铜器与这两件大事都密不可分。由于青铜器独特的意义和绝对的地位,所以铜器也被赋予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而青铜器的辉煌时代到汉朝就截止了,之后随着炼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铜料的实用性被逐渐加强,其用途也被不断扩大,不再单纯的拘泥于礼器的制造。

  一方面铜料在统治阶层中主要被用于铸造货币,武器和大件佛器;另一方面铜料也进入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中,比如制造日常用具铜镜和生活装饰品等。因此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铜料在所有的使用材料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在唐朝的建立初期,铜料最主要的用途已经变成铸造钱币,因此唐政府的禁铜主张多与当时的货币政策有关。唐代作为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最繁华的时期,钱币的作用举足轻重,铜料作为主要的铸币材料,其地位也变得十分重要。

  在唐高祖继位之后,仍沿用隋朝的“五铢钱”。但隋朝末期的钱币极其混乱,民间私铸钱币的问题十分严重,为了规范铸造钱币的行为,唐政府重新制定了相关的货币政策。

  比如“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唐政府先是废止了“五铢钱”的使用,创立并推行使用开元通宝,建立了以后货币的基本范式。

  由于铜料的用途转变为铸造钱币,为了辅助货币政策的推行,唐政府提出了禁铜的主张即禁止私人买卖铜料和制造铜器,如“禁卖铜锡及造铜器者”。

  但唐高宗时期的禁铜力度不大,铜料的私人占有问题十分严重,私人拥有的铜料并不要求强行卖给政府,而是允许私下自由买卖,因此也进一步恶化了钱币私铸的问题,使得当时的货币政策收效甚微。

  在这一时期,国内战乱仍未彻底平息,百业待举。手工业的发展多延续了隋朝时的格局,由于隋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丰富的瓷器早已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但铜器的使用仍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此时唐政府提出的禁铜主张则是给以后瓷器的流行局面奠定了基础。

  唐朝发展中期——唐政府推行禁铜政策,形成瓷器流行局面

  在唐朝中期时,唐政府推行禁铜政策,加大了禁铜的力度。一方面,唐代富饶的物资吸引许多外国人的目光,与外国人频繁的交易行为形成了其对外贸易十分发达的局面。

  发达的贸易增加了货币的流通量,随着金属货币的地位逐渐提高,私铸钱币也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唐政府为了扭转私铸钱币盛行的局面,采取了“奏请一切禁断恶钱”“切断天下恶钱”等措施。

  由于钱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唐政府不得不降低铸币的成本,而唐代采矿业的状况不利于铸币成本的降低,因此废黜了大量铜冶产业,冶铜技术停滞不前,这也导致铜料的产量大幅下降。

  由于铜料的数量减少,唐政府为了保证铜料的供给量,因此加大了禁铜的力度,并规定铜料一律由官府收购。

  另一方面,开放包容的唐代文明也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仰,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佛教文化。

  “人生极苦,涅槃最乐”的佛教文化深受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崇,因此唐代时期建造了许多佛门圣地,而礼佛所用的部分佛像和大件器皿等均为铜料所制。满足佛教造像的材料需求,也是唐政府禁止了铜料在日常生活中大面积使用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唐政府为手工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推动当时陶瓷、漆器和染织等技术的发展,唐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制手工业,比如“将作监”、“少府监”等,确保其为统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些举措也为制瓷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逐步扩大了瓷器的产区范围,增加了瓷器的生产数量并且提高了瓷器的质量,使得唐代各地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瓷窑体系,比如南方盛产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盛产白瓷的邢窑。

  在唐政府不断加大“禁铜令”力度的背景之下,官府将回收的大部分铜料都用于铸造钱币和造像。由于铜料使用的管制加强,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此时急需新的替代品来填补空缺。

  而此时制瓷技术的发展将品种众多的瓷器带入人们的生活,造型轻巧的瓷器解决了现存的问题,很快受到百姓和贵族们的追捧,渐渐代替铜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这种瓷器对铜器的功能性替代,使得瓷器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进一步推动了瓷器的大面积盛行。此外与铜器相比,瓷器具有价格便宜、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这些优点也巩固了瓷器的使用地位。

  唐朝衰落后期——唐政府加大禁铜力度,瓷器使用日常化

  任何一个王朝的发展都不可能永远朝气蓬勃,“安史之乱”则是唐代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在唐代后期,唐政府的统治出现了许多问题,“安史之乱”给政治经济带来严重的摧残,比如中央集权被削弱,宦官专权等。贯穿唐朝始终的货币私铸问题,也加重了对唐朝经济的巨大打击,物价一再上涨,币值不断降低。

  铜料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原料,禁铜政策的推行反而抬高了铜料的价格,许多店铺出现公然出卖铜器的现象。唐政府一方面想要遏制铜器私人占有和大肆售卖的现象,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货币的供求矛盾和保证货币的正常流通,不得不加大禁铜的力度,借此来保证铜料的供给量。

  此时随着手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手工业的布局发生变化即重心不断南移,但其经济形态依然十分强大。唐朝的制瓷技术水平已经达到成熟,瓷器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瓷窑体系和瓷器售卖市场也变得更加发达,唐代也成为了瓷器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时期。

  丰富的茶文化此时也推动了瓷器的流行,制作精良的瓷杯成为了人们品茶时的必备之品。而在禁铜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唐政府对于私卖铜料者制定了一些惩罚规定,让很多普通百姓都放弃了铜器皿的使用,瓷器已经取代了部分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而日常经济的波动和物价的变化,人们也更倾向于价格较为便宜的瓷器。诸如此类的政策和经济背景,巩固了瓷器的地位,加快了瓷器的流行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唐朝的不同发展时期,禁铜政策的主张和力度各不相同。由于铜料从礼器到铸造钱币的用途转变,唐政府采用的“禁铜令”旨在控制铜料的数量和禁止铜料私卖。

  同时为了辅助各时期的货币政策让大部分的铜料用于铸造货币,减少私铸货币的现象,禁铜的力度也不断增加。在铜料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局面下,借此来保证货币的铸造和正常的流通,从而保证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不同时期的政局。

  这些举措的不断推行,给瓷器的流行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同时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完善和进步,瓷器逐步取代铜器成为了日常生活用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也增强了瓷器的实用性,稳定了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此外,“禁铜令”的推行导致日常生活中铜器的数量大幅减少,因此人们对瓷器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瓷器流行的局面。这样的局面也推动了唐代制瓷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制瓷技术大大超越前人并且逐步趋于成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