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患抑郁症”上热搜,原因让人心疼又深思

  近日,一则#4岁孩子担心家中变故患抑郁症#的新闻上了热搜!

  患抑郁症的是河南郑州一名4岁大的孩子,起初家长看孩子变得沉闷不与人交流,以为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但是到儿童医院一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都正常。后来家长又找到心理医生咨询,交谈中,医生发现孩子在听到父母讲述近期家里出现的情况时,神情和注意力格外集中,经过一番沟通,孩子告诉医生,之前在家里听到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很是担心,又不敢说出来让父母徒增烦恼,就一直压在心里。 为了打开孩子的心结,医生教家长演了一出事情快解决的戏,没想到孩子得知后心情逐渐放松,性格也逐渐开朗。医生也提醒广大家长,在孩子面前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

   

  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深圳市儿童医院药师区晋洋医生指出,目前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4.2%,全球的平均发病率为3.1%,2019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就达到的9000万;其中我国高发群体多为15岁-34岁的青壮群体。目前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尤为突出,并且有首发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小学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9%~3.3%;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8.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6%; 然而我国抑郁症病患当前的识别率与治疗率很低,仅有不到10%的病患能接受到治疗。

   

  儿童抑郁症临床特征 儿童期抑郁症属于儿童情感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往往是通过与其年龄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其父母、学校老师常忽视了孩子的抑郁表现,而延误了病情。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生理反应: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短、食欲减退、失眠、目光呆滞等。

  情绪方面:不愉快、悲伤、哭泣、流泪、易激惹、易发脾气、烦躁不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无故离家出走、情绪易失控甚至有自杀的念头等。

  认知方面:自我责备、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理突出,即使自己本来比较优秀,也总认为自己很笨、很差。

  行为方面:性格古怪,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不服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

  人际交往: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孤僻、不合群。对待同伴很冷漠,甚至对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

  学习障碍: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学习动机不明确、效率不高。

  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受限,他们通常向医生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而不是抑郁情绪,所以作为家长应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绪变化。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这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复杂问题。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压力等,可能都与之相关。儿童精神疾病的高发有其普遍的生理基础。成年人受困于自己的烦恼,常有种草率的想法,认为儿童的世界无忧无虑。但实际上,未成年人正处在情绪和精神上格外脆弱的时期。人类大脑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计划,抑制冲动,同时也和社交活动、理解他人和自我认知有关。它是大脑中发育最晚的区域,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与此同时,由海马和杏仁核构成的大脑边缘系统,用于管理记忆、情绪和感受奖励,一般在15岁以前就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青春期是抑郁症的高发阶段,也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看到有着恐惧表情的人脸图像时,青少年的杏仁核比成人的反应要强烈得多。一些针对动物的研究发现,在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后,成熟的大脑会在10天内反弹到正常水平,而处于青春期的大脑则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另一项针对成年小鼠的研究显示,大脑中有一种叫作四氢帕马丁(THP)的物质可以起到类似镇静剂的作用,但对处于青春期的小鼠,这种物质没什么效果。这都意味着青少年面对很棘手的状况: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压力,可用来应对压力的工具却更少。  孩子患抑郁症除了生理原因外,也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州这名四岁小朋友,就是因为听到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很是担心,又不敢说出来让父母徒增烦恼,就一直压在心里。父母无意识的言论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使孩子患了抑郁症。下面这三种家庭养育模式,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焦虑倒挂

  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成绩依然是孩子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处于教育焦虑下的父母,只能通过孩子的成绩得以缓解。于是孩子成了焦虑的承接者,长期活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当孩子内心焦虑又得不到排解,身心发展就会出现偏差。他们会在一次次达不到期待的打击下愈发压抑,慢慢失去自我。

  父母的情感忽视

  让孩子伤痕累累

  许多父母,很难愿意承认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和不良情绪。 面对孩子的求助,他们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孩子的错,好像孩子自己能够做出选择。 忽略孩子真实需求和感受的付出,除了自我感动,更是伤害孩子的利刃。 一个真实的人,就是会遇到各种问题、困难,有各种脆弱、病痛、崩溃的时刻。 父母若不能接受真实的孩子,在孩子脆弱的时候,或是严厉批评,或是冷漠对待,或是表现得比孩子还崩溃,孩子就会感到求助无门。被这样对待的孩子,没有办法接纳自己,只能不断自责。

  父母的贬低和否定

  是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微博上有位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的时候正好在看书。 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一听,却泼凉水说:“用功,假用功。”医生又气又无奈,父母随口的一句否定,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点一点消耗掉,磨灭掉,每天每天被否定着。”

  很多父母会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于是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进行批评。 长期这么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因为孩子自我认知的建立,和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评价有着很大关系。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其实说白了,就是孩子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举个例子,在面对同样的考试时:

  正确定位自己,产生了勤奋、自信等高效能认知的孩子,他们会对考试更有信心,因此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而错误定位自己,产生消极、自卑等低效能认知的孩子,他们会预期自己考不好,焦虑的情绪会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好好学习。

  当预期得到了印证,他们又觉得自己没有学习的天分,于是又消极的投入,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跳不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就是他认识自我的通道。  鼓励赞美,他就会自信乐观;贬低和打压,他就会自我否定,敏感自卑。 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认可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和“我不够好”这件事做着抗争。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欣赏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孩子,会建立起稳定的高自尊,自爱、自信、积极地调整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孩子导致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天生的性格气质、创伤性事件、学业压力等。 但研究发现,有爱意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往往会非常地豁达从容,发生抑郁的几率会降低。因为当一个孩子,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时,他内心是充足而丰盈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是会伴随着犯错、惹麻烦、不听话的行为,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一颗种子不可能在一天之内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细心的浇灌。 

  孩子患了抑郁症,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认识、接受疾病

  如果已经确诊为“抑郁症”,父母应该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1.主动学习父母可以上网收集一些关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的相关知识,对这个疾病首先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医生全面了解孩子的症状、病情、治疗方案、是否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协助医生及时调整应对策略。2.建立联盟父母之间或者与长辈之间要达成共识,以获得家人对抑郁孩子一致的应对,为孩子的康复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可以,与同样患病的孩子家长建立联系,交流对疾病的认识、积极有利的康复措施、自己的感受、体验等,相互帮助提升认知、相互支持。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父母,不要讳疾忌医、不愿面对孩子患病的事实,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抑郁症治疗改善不佳的孩子,通常是父母双方的意见和态度有很大分歧的,或者说有一方不配合接受治疗的。可以这么说,在治疗师那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内在驱动力的一些新秩序,常常在回家后由于有一方家长言行依然故我,用不良的沟通方式回应孩子,而把新的治疗效果打回原地,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抑郁症的治疗非一朝一夕,建议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

  日常照料注意点

   1.积极关注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和支持,要让孩子感受到接纳与陪伴,关心他们的情绪,耐心听他们的陈述,感受他们的痛苦;积极调整家庭氛围,恢复家庭生活节律,丰富家庭活动,一家人的活动需要多起来;做好安全防范,特别是有过自杀、自伤行为的,要把家里的危险物品,刀、剪、绳子等统一保管,避免孩子获取;如果是住高楼的,注意门窗设施安全,特别是单独出门要掌握行踪。2. 尝试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无论孩子是否抑郁,我们都希望父母学习健康的鼓励式回应的方法,要从控制型、指责型、忽视型、讲道理型父母改变成积极倾听、耐心倾听、温情陪伴型父母,从而形成民主、互助、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健康的家庭,是可以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困惑、失败和负面情绪的家庭,有能力的还可以给予一些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避免相互嘲讽、冷落。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抑郁的出现,虽然生病的是孩子,但反映的整个家庭的问题,需要整个家庭的调整,孩子才能真正好转。3.心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有利于抑郁症康复。父母可以根据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和指导,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喜好在家庭中延续开展。常用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运动治疗。运动会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脑垂体分泌的物质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劳感、疼痛感。建议频率和强度为每周3次,每次45-60分钟。正念冥想。帮助孩子学会关注此时此刻,觉察和接纳自己。根据心理治疗师的指导,陪伴孩子练习正念,每天10-30分钟。认知治疗。在生活中帮助孩子认识疾病、识别自动负性思维,学会用多元的角度看问题,避免负性思维给孩子的不良影响。行为治疗。通过鼓励、带领孩子与朋辈等建立关系,学会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最后,父母应照顾好自己,抑郁症通常并不会像普通感冒一样很快好转,父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情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当我们在谈论如何应对抑郁的时候,是想让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妥善的处理,帮助深陷其中的孩子减少几分痛苦和无助。偏见、指责或者冷漠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让隔阂加深。让我们试着先放下自己对抑郁的固有观念,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理解,为处在黑暗痛苦中的孩子点亮一盏希望的灯火。

  

  不做作业、课堂喧哗都将被惩戒?一小学发布27条细则引关注

  全球最牛天文摄影大赛,厦门这位初中生拿了冠军!

  因教学突出,“90后”老师被重奖一套房!他凭什么?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深圳市儿童医院药剂科、重医儿童医院儿保科、三联生活周刊 、西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儿科医生鲍秀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