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荔枝引幽思
卫建民
一天上午,有位青年朋友打来电话,说给我“闪送”了一箱荔枝,让我注意查收。正说着,我听见楼梯间有响动,闪送的荔枝已经到家门口了。我出示取件码,闪送员将其输入手机,一单货物的交割就算是完成了。
我接过青年朋友送来的新鲜荔枝,先端详包装箱,只见上面印着苏轼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包装箱上还有几个大字:“岭南特产。”当年苏轼被贬到岭南时,写过好几首食荔枝的诗,包装箱上印的这两句流传最广。千年前,也是这个季节,苏轼坐在树下大啖荔枝,口舌生津,忘记了朝廷对他的错误处分——只要有荔枝吃,我为什么回汴京,“落户”岭南不是更好吗?因为杜牧写杨贵妃吃荔枝的那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太有名,苏轼还考证“天宝岁贡取之涪”,意在表明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四川,而非岭南。古人多情,吃几颗荔枝,要留下诗句,我们因此了解到他被贬后的心情。
荔枝不宜久放,最好收到就吃。我打开包装箱,先尝了几颗,以实际行动回应青年朋友的美意。这几天,超市也有荔枝售卖,家人曾买回几袋,放在冰箱里,我吃过几次。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虽然超市卖的荔枝个头大,却被水浸泡过,就像发海参那样,吃在嘴里是一泡水。而我刚收到的“岭南特产”,果肉紧贴果核,口感像桂圆干,水分要少许多。从嘴巴里吐出来的话,有时候未必是真的;用嘴巴来检验食物,这个实践却是唯一标准。不知超市是用浸泡的方式保鲜呢?还是用浸泡的方式注水,从而增加重量呢?反正我尝完这两种荔枝,品名和模样类似,味道相去甚远。
对杜牧的那首诗,古今赏析多认为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奢侈、腐化生活的批判。我想,以杨玉环当年得宠的气焰,她想吃点荔枝,朝廷应该是办得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是纪实文学,说明荔枝已到,杨玉环的口腹之欲马上就能得到满足,她当然要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保密工作”做得好。其实,华清宫的工作人员知道吃荔枝的季节,“一骑红尘”闪送的正是贵妃娘娘日思夜想的南方味。杜牧是羡慕杨玉环的生活待遇的,“小杜”这样的诗人,不会批判皇帝宠爱的贵妃。
苏轼写过一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苏轼是知味的人,他将荔枝之味比作河鲜。紧接着他又写道:“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第一句似乎有点消沉,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第二句是说仕途多曲折,在哪里都一样,他并不思念故乡;最后两句,因吃到刚摘的荔枝,他偷着乐:有此美味,被贬到这里算是来对了。
初食荔枝,苏轼谈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荔枝叹》,则是强烈抨击唐宋岁贡制度对人民的伤害。唐以杨贵妃嗜好荔枝为例,宋以进贡茶为例,表达“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苏轼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看不惯特权阶层过分奢靡。虽然他身为贬官,本应少说话、少发表意见,但他吃荔枝时还要写《荔枝叹》;即使因言获罪、因诗获罪,他还要写,绝不沉默!
现如今,我国的交通与物流发达,信息技术发达,快递业发达,想在吃荔枝的季节尝尝苏轼“点赞”的岭南荔枝,只需轻轻触屏,便可朝发夕至,闪送到家。这正是“昔日贵妃娘娘爱,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