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男女老少体内几乎都有蛟蛕,为什么如今却很少听说了?

  饮食卫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食品安全中最重要的便是食品是否干净安全,制作的环境是否干燥卫生。在近来播放的新闻中,有不少出名的餐饮店被爆出存在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通常都是食品过期和制作环境脏乱。

  食品卫生检查

  尤其是在这些脏乱的环境下,食品很容易沾染上细菌。于是从小我们便被教育,吃饭前要洗手。如果不洗干净,肚子里就会长虫子。

  在古书《灵枢厥病》中曾记载:

  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也者,是蛟蛕也。

  这里的“蛟蛕”描述的便是人们肚子里的虫子。而它有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名字——蛔虫。

  蛔虫

  早在几十年前,这种蛟蛕几乎存在于每个人体内,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在不少人的童年回忆中,蛔虫称得上是一大阴影。不过在当时令人听了都深感不适的蛔虫,现在却有种销声匿迹的迹象,为什么如今很少再听说过感染上蛟蛕的事情了?

  蛔虫: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

  蛔虫的学名叫似蚓蛔线虫,是一种寄生线虫。形似蚯蚓,通体为粉色与微黄色,体表有明显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结构

  成虫一般寄生在小肠中,多见于空肠,常常以半消化食物为食。蛔虫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广泛,此前,世界上有1/4的人都曾感染过蛔虫。蛔虫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温带、热带中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往往卫生环境差,且潮湿温热,尤其适合蛔虫卵的生长。

  蛔虫卵

  根据数据显示,蛔虫的感染率可达到70%。在中国,其中多数农村人群的感染率还达到60%-90%,其中儿童的感染率高于成年人以上。蛔虫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忽视,对小孩而言,病症稍重会让孩子食欲不振,爱吃异物,时感腹痛,并且面黄肌瘦,十分影响孩童的身体发育。

  对孕妇的影响更是过犹不及,如果孕妇误食大量蛔虫卵,则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双重影响,胎儿在腹中无法汲取母体营养。甚至如若造成妊娠合并蛔虫症更会增加母胎死亡率。

  蛔虫的感染率可达到70%

  一般情况下,蛔虫病治疗1-2周便可好转。但如果没有及时对体内蛔虫进行处理,容易放纵成虫在人体内进行繁殖,届时病症恐会从最初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进一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阑尾炎等。

  为什么几十年前,蛔虫如此猖獗?

  根据前文所述,蛔虫一般在潮湿、温热的农村中更为常见。几十年前的农村,可谓是蛔虫卵的温床。人们感染蛔虫的主要原因,是食用了沾上蛔虫卵的食物或水。至今仍有一句话说的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在当时的农村,这样吃可真会害病。

  蛔虫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还是饮食卫生和生存环境的问题。不过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蛔虫究竟如何能够在人体内寄生和生存?而这些虫卵是从哪来的?

  蛔虫卵的寄生阶段

  关于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可是经历了上百年的研究。起初人们发现蛔虫这一生物时,以为是因为食物发霉腐烂产生的,直到后来科学家借助显微镜发现了蛔虫卵,才知道蛔虫没那么简单。

  显微镜下的蛔虫卵

  这些科学家的实验一般都是通过直接吞食蛔虫卵来观察人的身体情况。根据实验结果,他们发现,并不是每一次吞食蛔虫卵都能够在体内形成蛔虫,也就是说,只有吞食了受精虫卵,才会让蛔虫在体内成功寄生并且损伤人体。

  蛔虫

  身为受精卵的蛔虫卵的生长发育需要经过两个虫卵阶段。第一个阶段,一般是在21-30℃,潮湿且氧气充足的泥土中经过十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蜕皮后成为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在这个阶段,虫卵不需要中间宿主,但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这些蛔虫卵极易粘附在食物和水中,被人们吃进肚中。

  虫卵在小肠中孵化出幼虫后,幼虫经过肠壁、淋巴腺、肠系膜静脉,来到肝、右心、肺后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后蜕皮,来到喉部,完成第一个阶段。

  蛔虫虫卵进入人体过程

  第二阶段则随着吞咽口水的动作,来到消化道,继而回到小肠,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5-29天,蜕3-4次皮,再经过几周后发育为成虫。

  此时如果有雌雄成虫在人体内相遇,就会交配产生新的虫卵,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此循环,这就是蛔虫卵在人体寄生,和如何寄生的一个过程。

  人体内的成虫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存活将近一年,而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的数量大约24万个。一般人体内的成虫数量为一至数十只,个别严重者可达上千只。

  蛔虫如此猖獗的原因

  在了解到我们是如何接触到蛔虫卵,以及蛔虫的生存史之后,便可知几十年前为何蛔虫能够如此猖獗地寄生在男女老少身体里了。

  蛔虫猖狂地寄生在人们的身体里

  以农村的情况为例,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气温都比较湿热、卫生环境也较差。在农村,人们多食生水,通常从井里或河边打来水后,不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饮用。生水中一般都存在大量的细菌或者寄生虫,尤其是河边。

  那时候人们对河岸的卫生并不注意,有时不论人畜的排泄物都会倒进河里,其中就混有从动物或人体内排出的蛔虫卵。虫卵排放入河中后,从上游来到下游,即便水流清澈也无法保证其中没有寄生虫。这时不管是用河水洗衣还是饮用,都有可能将蛔虫卵重新送回肚子里。

  河水中也会有蛔虫卵

  另外我们都知道,农村人喜爱在蔬菜果树中浇灌粪水,这些粪水中同样有蛔虫卵。而那时大家对吃食并没有太注意卫生,有时没有洗干净就直接吃了。或者在上完厕所后也没有习惯洗手,这也给了蛔虫卵寄生的机会。

  上完厕所后,养成习惯洗手

  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蛔虫卵不仅能够在任何地方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身上,也很少有药物能够对蛔虫赶尽杀绝。

  如今蛔虫已经少有人听说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蛔虫病感染率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1990年,人体感染率为44.59%。俗话说,有病就会有药医,相传在北宋年间就有一种叫“使君子”的中药能够治疗蛔虫病。

  “使君子”

  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有一种名叫“宝塔糖”的蛔虫药出现在全国各地。这种用蛔蒿制成的“糖果”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宝塔糖”最开始还是片状药,但由于患蛔虫病的儿童占了大部分,为了能够让他们能够将打虫药吃进去,就迎合了孩子的喜好,加入糖浆做成了五颜六色的“宝塔”。

  打虫药:“宝塔糖”

  “宝塔糖”的出现,很好地抑制了人体蛔虫的生存。它能够使蛔虫不能附着在人体肠壁,并随着肠道的蠕动排出体外,阻止了其在人体内的繁殖。

  1991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制定下发《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试行)。方案指出,在“感染率高于40%的地区,每年2次在中小学校集体服药驱虫”。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人们的饮食卫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对蛔虫产生了影响。在饮食卫生习惯方面,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也十分注意儿童的卫生教育。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

  在农村,也很少再见到使用粪水浇灌,转而使用的是肥料,还会使用农药对蔬菜水果进行杀虫。并且平时喝水也不会直接喝井里或河里的生水,而是喝净化过后的水。

  爱护环境讲卫生

  在环境卫生方面,人们一改乱扔垃圾的习惯,将垃圾规整放到垃圾桶中,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传播。而以前的公共厕所,也基本改旱厕为冲水式厕所。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蛔虫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据全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系统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22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人群蛔虫感染率已降为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