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与古龙武侠有哪些差异性?
可以全面概括,也可以从主要差异来阐述两人小说之间的不同。
看了几个高赞回答,觉得替知乎读者糟心。
抖机灵或者“鸡汤金句”偶尔为之,可以起到添彩的效果,但一个文学讨论问题底下,全是这种一句话扯淡的评论,就很没营养了。这类话一天能说几千句,且正反都像那么回事儿:
古龙的小说像冰水,越喝越觉得心寒,写透了人情淡薄。
金庸的小说像烈酒,起初苦涩艰深,入口醇厚,回味无穷。
反话:
古龙的小说像烈酒,豪迈激情,读来让人大呼过瘾,犹如酩酊大醉一场。
金庸的小说像白水,看似平平无奇,却是生命的真谛,人人皆有,不可或缺。
这种话充斥在知乎相关的问题底下,我不知道点开的读者会不会觉得尴尬。我来知乎是看你们说反正话来的吗?
好了,骂完了,开始说正文。
——————————————
这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写十万字也不够。所以我也只能是略微谈谈,未必都对,但勉强算是一家之言。相信有读过两人作品的朋友,应当会有一些共鸣,能力所限,也仅此而已了。
金庸代表的是旧小说模式下的最高成就。他从《书剑》到《鹿鼎记》,十四部书都沿用了明清话本小说一样的笔法,虽然在标题上有时候玩点无厘头(比如《连城诀》、《侠客行》的回目,都很现代派),但整体来说仍是很规矩的格式。与他之前的梁羽生、宫白羽、还珠楼主等人,其实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虽然故事更好看,文字锤炼也更精致,人物性格也变得丰富立体,但形式上并无明显的分别。
而古龙从一开始,就不算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他自己承认,在出道之初,迷恋司马翎的武侠小说,日日守在书店门口等更,比今天的痴情读者还上心。是等作者大大更新太慢,才开始自己提笔写武侠的。
而司马翎、卧龙生这类比古龙早一些成名的台湾武侠小说家,从一开始在风格上就跟金庸式武侠不一样。
最大的不同当然是历史感上。大仲马说历史是他演绎故事的手段。而金庸作为大仲马的忠实粉丝,也深谙此道,十四部小说里,完全不涉及年代背景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以大历史做背书,创造一个武侠环境的。
而台湾当时还在戒严时期,蒋公对武侠小说的摧残,虽然没有大陆那么连根拔起(他自己还催更卧龙生的小说,堪称公权私用的最佳罪证),但审核也远比香港严格。历史背景非常容易被联想起是借古讽今,因此大部分武侠小说家索性就把故事着眼于完全虚构的“武林”当中。没有任何庙堂、历史里的痕迹可言,自然就不会有被查封的风险。
很多半吊子读者总是喜欢拿古龙的武侠“没有朝代背景”,说成是他相对于金庸式武侠的一种全新突破。这明显是不懂台湾武侠小说发展过程的结论。在古龙之前的,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人,早就已经安于这种写法,古龙只是顺承下来而已,他如果篇篇都写年代背景,反而是“特立独行”了。这么狂吹古龙的人,就像是说一个黑人,一定是非常有个性,因为他竟然敢于在这样一个以白为美的社会里,坚持长成这么黑。
在这个基础上,台湾的武侠小说比金庸类的“历史武侠”,要多了一分轻灵,以及天马行空。反正也不需要考虑任何合理性,武林争斗就是一切,也为古龙日后深度刻画人性的风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古龙曾在文集里公开表示:我一直崇拜金庸先生,事实上在我写《名剑风流》、《绝代双骄》的时期,还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这难免有一些对前辈的吹捧,毕竟当时金庸已经签了他,接自己的班,在《明报》上连载《陆小凤传奇》。说一些好话,也在所难免。(顺便给大家分享一下《陆小凤》当年在明报连载时的插图,正是金庸的御用画师云君执笔。古龙小说的金庸风格插图,看来别有一番‘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的混搭趣味。)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绝代双骄》一类中期武侠小说,真的不像金庸。并不是不分段就是金庸风格了。与其说是古龙在模仿金庸,还不如说在模仿他的偶像司马翎。而金庸在期间的作用,只是让他不会更出格,有个参照物罢了。哪怕是一开始他初入文坛创作,写的《苍穹神剑》、《剑毒梅香》,与金庸也是绝对迥异的,有自己的一派浪漫风格。而由于旧学功底的薄弱,也注定了他不会模仿金庸,因写不出金庸那样的古典文字。(这点也许他的书迷表示不满,但起码我是没有看到过古龙任何一部小说有追求过金庸风格的影子,若有推荐,也十分乐意。)
古龙的长处在于聪明,脑子快,这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小说里最吸引人,也最划时代的,我个人认为是将侦探小说元素与武侠小说彻底完美的嫁接,形成了一种能够逻辑自洽的“惊悚式侠探小说”。他最出名的小说形象“楚留香”,即是吸收了各类侦探小说元素,以及007特工形象等外国标签,混搭出的国民武侠偶像。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武侠小说家有这样的创举,或说做到了这么完美:
最早在武侠里加入一点悬疑元素的,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朱贞木。代表作《罗刹夫人》、《七杀碑》,都被古龙金庸交口称赞。但那只是个苗头,本质上仍是旧派武侠小说。
等到金庸时期,侦探元素作为与其他流行小说元素一样的“花边”,镶嵌到了小说里。比如《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对于桃花岛杀人事件的追查与反转,都很得侦探小说的精髓。但也仅仅是锦上添花,不能作为故事的主体。
而古龙的偶像司马翎,则是台湾此类武侠小说的起源人物。是较早把斗智与武侠结合的作者,且书中有大段的推理、反转,令人读起来倍感烧脑,与一般的武侠小说极为不同。
但比起古龙,他还是失却了一定的可读性,以及想象力。以至于等到70年代古龙一统武林之后,生意失败的司马翎回头重写武侠小说,竟然开始模仿自己这个后辈的风格,写起了《强人》一类的古龙式武侠。但写的还没有古龙那么好看。可做一叹。
至于各种心灵鸡汤的句子,我个人是不喜欢的。偶尔为之则可,但太多太频,除了年纪比较小的人会觉得“特别有道理”、“很酷”以外,上了些年纪的读者,难免有些厌烦。人生那么复杂,哪有这么多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当然,这属于个人的爱好问题,也许有人就觉得这是古龙的精髓所在,我也不反驳。
总体来说,古龙应该是金庸以后,最具有创新性的武侠小说作家。精彩的篇目应当也是最多的,可是个人性格的弱点,使他太喜欢投机取巧,因此难以在创作上真正的超越金庸这座高山。
举一个最可笑的例子,我觉得已经算是诈骗。
同样都是修订自己的小说,金庸是多次大改,逐字逐句的删减、增添,现在看初版的金庸小说,艺术水平比起后来的三联版,可算是天差地别。尤其是早期作品,像《碧血剑》,几乎是重写了一遍。
而古龙呢?他不是没有时间改,他甚至还为了赚钱,主动推出了“修改版”。还写了令人遐想连篇的序:
据说有些人很喜欢《绝代双骄》,可是我自己总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幼稚。所以现在我希望能把这本书里比较幼稚的地方删除,让这本书成为一本不太幼稚的武侠小说。所以现在才会有这本不太幼稚的《绝代双骄》。修订后的《绝代双骄》,只希望能将一些不必要、不成熟、不满意的删去。看起来言之凿凿,但经过粉丝一对比,“最新修订本”与旧本在文字上并无差别,只是一些长句改了短句,剧情无任何分别,属于编辑部工人都能做的工作,唯一的价值就是吸引书迷再买一次。这样的“修订”,金庸是绝不会做的。
这样的性格注定了古龙有自己的弱势,不肯沉下心来好好打磨作品,所以很多长篇小说都有虎头蛇尾的毛病。基本上他的经典作品,都是没有超过两册篇幅的。《绝代双骄》算是特例中的特例,其余的精彩篇目,大多是中篇小说的集合(如《七种武器系列》、《楚留香系列》),这也是他的一个特色,也的确更适合衍生他的悬疑武侠故事。如果篇幅太长,反而少了那种逼仄惊险的感觉。
同时,古龙受日本剑豪小说的影响也很大。这个主要是吉川英治的影响,吉川算是日本的金庸,对日本此类小说的发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写的《三国》也非常获日本人喜欢,甚至比原版更知名。他小说里很多武士道精神的元素,也多少影响了古龙。所以才会有《浣花洗剑录》这样出尘的“武道”小说,这是金庸所不具备的风格,也是很难以传统武侠小说背景来讲述的故事类型,算是古龙的一大创举。
至于爱情故事方面,说老实话,写的都不算好。
因为武侠小说本身就是针对于男性读者的小说,有强烈的男性意淫情绪在里面。金庸的小说中,女主角无论多聪明多才,也会为了抢男人而丧失理智,不惜倒贴,虽不至于像旧小说一样完全沦为男人的附庸,但与男主角相比,风采却是大大削减。(这一点上金庸的白马啸西风及越女剑算是特例,女主角非常出彩,可惜只是小品,并不成篇。)
古龙在这点上更过分。他喜爱以男性视角入手,以看似欣赏的角度,来品评女性的身体,开放倒是够开放,不再是金庸小说里那样遮遮掩掩。可是直男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段落甚至是为了脱衣服而脱衣服。如《楚留香之借尸还魂》中,石秀云勾引薛斌一节,其实完全对主线无任何影响,甚至与后文矛盾,人物因此整个崩盘。
时至今日,虽然古龙金庸的粉丝偶尔互撕,动不动就打一场造福全家的友谊赛,但大众印象里,普遍还是认为金庸在知名度与艺术性上,是高于古龙的。
但可能有些读者不知道,在70年代,这个情况曾一度反过来。金庸作为见好就收的封笔前辈,还真的被古龙迎头赶上了。
这是市场价值决定的。因为那时候古龙的电影开始火了。据导演楚原说(他是古龙电影的最佳导演),当时他一到台湾,只要提起自己是楚原,对方就像是看到了怪物一样。只因这个名字已经成了卖座保证,虽然不清楚长得什么样子,但只要挂出他与古龙的名字,影片已经铁定卖座。
而相比之下,金庸的小说篇幅浩大,不适合电影展现,所以拍出的电影虽然卖座(如《倚天屠龙记》上下集,票房甚至打赢了成龙同时期的好莱坞大作,稳居台湾第一),但质量往往堪忧,一两部以后,也就没了看的兴趣。
但古龙则不同。楚留香、陆小凤等段落式故事,恰恰是最适合电影改编的。所以那个时期,只要是古龙+楚原合作的武侠,在华语地区都十分卖座,也将古龙彻底驾到了一个远超于所有台湾武侠界同仁的地位上。在此之前,他虽然已经是台湾第一,但与卧龙生等人相比,在销量上,实际并没有云泥之别。甚至还出现过在中央日报连载,由于太过压抑被腰斩停更的憾事。
但后来随着电视剧行业的兴起,金庸小说找到了更适合它的承载媒介,终于重回巅峰,成为了最受观众认可的武侠作家代名词。而古龙的电影式武侠,则可处在第二,以他独有的创意、才华,傲视群雄。
总结一下,金庸的武侠小说,整体上就是民国旧武侠小说的正常演变。并加入了更多西方通俗小说、商业片的叙事技巧,但艺术形式还是以话本小说为载体呈现。
而古龙的武侠小说,是起步于司马翎、卧龙生等现代派台湾武侠小说家,文法偏向口语化,并糅合了日本剑豪小说、欧美侦探小说,在形式上成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新派武侠。
古龙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丁情等人都在写古龙式的小说,但收效跟反响都平平。倒是香港作家黄鹰,颇得古龙神韵,写的《惊魂六计》可谓精彩。但与古龙的天才横溢相比,仍是差了一些自信,是以终未成为一代大家。他写的山寨版楚留香倒是很好看,也是侠探故事,主打悬疑推理,名字叫《银剑杀手沈胜衣》(好了我知道这个名字很像黄色小说但其实不是)。
金庸古龙的性格不同,学识构成不同,写作风格也不同,但有一点却很相同。就是都致力于将武侠小说从自己手上登堂入室。甚至古龙比他还要早,写了很多为武侠小说申辩的文章。希望将这个本来被低看的小说类型,真正的为学界所接受。从结果上看,他们多少都达成了自己的目的。金庸小说更是成为了许多大学院校的研究课题。也算是一种迟来的肯定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