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把特殊变态群体和二次元群体混为一谈,今天就来分析分析两者的区别之处。
关于“萝莉控”到底是不是恋童癖、是不是心理变态,多年以来在二次元世界一直有争论。
从精神心理角度,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简单地将“萝莉控”等同于恋童癖。可是,从个体精神心理、尤其是性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且结合我们的临床案例来看,“萝莉控”是有可能发展为恋童癖的。
“萝莉控”和恋童癖的区别
普遍认为“萝莉”这一词来源于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该小说描述的是一名成年男性对一名未成年女孩的爱情,小说中的女主角12岁,名字就是洛丽塔。后来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有的译者将“洛丽塔”翻译成“萝莉”。
“萝莉”这个词发展到至今,所指的已不是某一个女孩,而是某一类女孩,甚至引申为一种次文化。
至于到底什么是“萝莉”,不同的个体对“萝莉”的理解不同。有的侧重于打扮风格,有的侧重于身体发育年龄,有的侧重于性格和心理年龄;有的认为“萝莉”只存在于二次元中(动漫、游戏和文学中),有的则扩展到“三次元”即现实中的小女孩。
不过,总的来说,“萝莉”主要指年龄较小的(至少是看起来年龄较小的,主要认为在6岁到12岁之间,一般是未成年的),长得可爱、软萌、娇小的女孩。
既然对于“萝莉”没有统一定义,那么“萝莉控”这一群体的界限也是比较模糊的。
1. 有的人只喜欢二次元中的“萝莉”,对现实中的没有感觉,甚至讨厌。或者说他们在现实里找不到符合“萝莉”标准的恋爱对象。
2. 有的人喜欢二次元的,也喜欢现实中的,但只是想保护和宠爱“萝莉们”,想跟她们玩耍,但并没有恋爱和性方面的想法。有“萝莉控”描述这是一种类似于喜欢可爱小动物的,或者类似于宠爱妹妹和女儿的感觉。
3. 有的人则不只是喜欢,还会希望能与“萝莉”有恋爱关系,甚至有一定的性幻想,但他们知道在现实中是违背道德的,不会付诸行动。
以上这些人,都可自称“萝莉控”。所以,总的来说,“萝莉控”是一个源于二次元的概念,其兴起最多不过20、30余年,它是模糊的、定义不清的,而且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
但“恋童癖”就大大不同了。恋童心理和行为可谓历史悠久,几乎可以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恋童癖”主要是精神医学或精神病学上的专业概念。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是目前最权威的诊断体系之一。DSM-5中,“恋童障碍”属于“性欲倒错障碍”范畴,也被称为“恋童症”、“恋童成瘾”(我个人倾向于称之为“恋童成瘾”,因为这个名称更能体现这个疾病的本质,考虑到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恋童癖”称谓)等。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恋童障碍”的诊断标准:
A. 至少6个月,通过与青春期前的单个或多个儿童(通常年龄为13岁或更小)的性活动从而激起个体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和性行为
B. 个体实施了这些性冲动,或这些性冲动或性幻想引起显著的痛苦或人际交往困难
C. 个体至少16岁,且比诊断标准A中提及的儿童至少年长5岁(不包括个体在青春期后期与12岁或13岁的人有持续的性关系的情况)
由此可见,“萝莉控”和“恋童癖”存在着很大区别。
第一,“两者的主体和针对的对象不同。
自称“萝莉控”的群体可以是男性或女性,但以男性为主,但喜欢的对象肯定是女性,多见女童。而“恋童癖”患者可以是男性或女性,当然男性也更多见,他们所针对的儿童可以是男童,也可以是女童。
而且,有的“萝莉控”喜欢的不一定是女童,也可以是13、14岁以上的、甚至已经超过18岁的年轻女性。
第二,“萝莉控”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很多青少年也喜欢“萝莉”,也自称“萝莉控”。但“恋童癖”患者一定是成年人或至少16岁的未成年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未满16岁的人喜欢另一个比自己更小的未成年人,双方确定恋爱关系,甚至有过行为,这也不是“恋童癖”。这最多是很多父母说的“早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萝莉控”这个群体体现的主要是对“萝莉”的情感表达,是唯美的,比较纯粹的,与性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有,最多止于性幻想。不是说“萝莉控”一定不想、一定不会与“萝莉”发生关系,但这不是“萝莉控”们的主要目的。
但“恋童癖”患者对儿童的喜欢和接近就是以“性活动”为目的。
简而言之,“萝莉控”的诉求主要是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而“恋童癖”患者的诉求主要是满足性欲。
而且,“萝莉控”折射的是现代社会某个群体的某种心理现象,算不上疾病。而“恋童癖”是精神心理疾病,如果实施了行为,就是犯罪!
“萝莉控”有可能演变为“恋童癖”
虽然“萝莉控”明显区别于“恋童癖”,但这不意味着“萝莉控”不会转化为“恋童癖”。
我治疗过“恋童癖”的患者,根据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临床经验,“恋童癖”的形成有非常明确的社会心理因素。
在恋童成瘾患者中,有的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有的遭受过不良的性刺激,比如看过未成年人的色情画面等。有的人则在成年后有所成就,但三观不正,追求感官刺激,王振华和鲍毓明可能就属于此类。
当然,这几个因素不一定是单一的,发展至疾病往往是多个因素的叠加。总之,在临床中理解了“恋童癖”的心理根源和形成过程后,就不难发现,“萝莉控”是有可能演变成“恋童癖”的。
比如,很多青少年、或者刚成年的大男孩就自称是“萝莉控”,他们喜欢看动漫、玩游戏,非常喜欢二次元里长相姣好的“萝莉”,这无可厚非。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面临很多来自学业的、人际关系和家庭中的压力和困惑。如果他们缺乏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而总是利用看“萝莉”的方式来释压的话,这就很容易对二次元“萝莉”上瘾,形成了病理性成瘾。
成瘾的最大特点是“心瘾”。只要一想到、看到二次元中的“萝莉”就开心、甚至兴奋;如果想看“萝莉”但看不到,会感到焦虑、烦躁,这就意味着个体已经有心瘾了。
沉迷二次元“萝莉”越久,成瘾加重,这些个体往往会逐渐脱离现实,影响真实世界的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他们与同龄异性的交往会屡屡受挫,也找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现实“萝莉”,便更加会退缩到虚拟世界中,向二次元“萝莉”寻求安慰。
而这些男性又正在经历性生理、心理发育期,便很容易对二次元“萝莉”产生性幻想,产生性冲动,并与自慰行为结合。
经过以上心理、行为和性兴奋的反复结合和强化,这部分“萝莉控”对二次元“萝莉”的性冲动会越来越强。
可能有人说,这只存在于二次元中啊,只要他们在现实中不侵犯未成年人,有何不可?
理论上这话没错,但事实上,人的精神心理发展是非常微妙的,很多特定的心理模式会因为一些客观现实的因素或偶然的因素而泛化。
二次元“萝莉”的年龄和形象是固化的,她们不会长大,也就造成以上那部分“萝莉控”的“性趣点”不会发生变化,便不断反复地强化。
如果他们发现这些二次元“萝莉”与现实中“萝莉”有一些共同点的时候(比如年龄,样貌,性征特点,穿着打扮等等),就可能将性冲动泛化到现实中,对符合特定特征的未成年女性产生性冲动。
当这种性冲动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而这个“萝莉控”又逐渐长大,掌握了更多社会能力和资源后,他们就可能会忍不住以身犯险,去物色一些未成年女性,甚至是女童,通过各种方式让她们打扮成自己喜欢的“萝莉”形象,甚至实施一定的性活动。
这个时候,“萝莉控”就已经发展成为“恋童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