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向别人解释:“这世界上真的有奥特曼”?

  mumu丨文

  前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流行一个段子——

  问:“有什么是能够轻松毁掉一个男生的一句话?”

  答:“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奥特曼。”

  想象一下,一对你侬我侬的男女依偎在一起,女生缓缓靠近男生的耳朵,轻声说出:“你知道吗?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奥特曼。”

  画面一转,给到男生特写,他一脸震惊地愤慨道:“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不相信光的人,黑暗才会出现!”

  男生从裤裆里掏出了神光棒,嗖的一声化作迪迦奥特曼向天边飞去,屏幕前的你立刻“地铁、老人、手机.jpg”。心道,这女人是谁?为什么要毁掉我?

  你当然明白都是各种短视频作妖,想到自己哪来的女朋友,刷到呵呵一笑也就算了。真要在现实里这么说,对面多半会用一种看沙雕的眼神看着你,然后拨打精神病医院电话。

  成年人不会讨论“世界上有没有奥特曼”,就像我知道世界上没有电耗子、没有蓝胖子。我知道世界上没有玛丽苏,没有霸道总裁,现实里的成功人士多半都是油腻中年人。

  真正会因为奥特曼和别人据理力争的,肯定是那些拿着奥特曼玩具,带着各种变身腰带的小男生。他们会你讨论各种必杀技,讨论奥特曼打败了什么怪兽,讨论哪个奥特曼比哪个奥特曼厉害……

  成年人的“光”早被柴米油盐的大缸给吸走了。

  现在看个奥特曼、假面骑士之类的特摄片仿佛成了原罪,是幼稚的表现。都要被人吐槽:“这是你年龄段该看的东西么?”

  严格来说,日本不是最早发明特摄片的国家,但却是将它完美生动呈现在世界上最早的地方。在没有数码特效的年代,特摄片代表了一种人类想象力的具现,不仅拍摄要烧大量资金,每一场演员都要克服水火的拼命。

  尽管如此,在昭和系奥特曼最初流行的黄金年代,日本内部也有不少批评声音,似乎小孩子看奥特曼也是坏事。

  比如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就曾在70年代写过一篇叫「破坏者奥特曼(破壊者ウルトラマン)」的杂文随笔,批评各种怪兽电影与特摄。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炸过的国家,二战后人们对于核武器、核辐射的恐惧也反映到了文艺娱乐作品中。

  在大江健三郎眼里——①奥特曼特摄是大人向孩子的想象力输送信息的作品。70年代的孩子们普遍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媒体却被各种怪兽作品覆盖。怪兽的存在是大人们对于现代核武器恐怖的具现化,实际存在这样的灾难恐怖,但在现实中,与之对抗的奥特曼却不存在。

  ②人类原本就有期待超自然力量的本能。虽说是想象力的产物,但如果每天都有怪兽登场,每次都要把地球逼到毁灭危机——倘使这样的作品映入孩子们的眼帘,那么怪兽电影的后遗症将会在下一代成为现实吧。

  ③怪物的外表让人联想到真实的东西或真实的生物,而英雄则是银色的,具有科学化身的风格。他们只是在暗示科学的力量,人类却总是无能为力。

  科学的恶充其量只会被敌人的“疯狂科学家”所掩盖,完全没有触及有关方面的负面影响。就像人们不关心“日本群岛改造理论”等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而只是享受科学文明。即使看怪物电影的孩子长大,被摧毁的世界也不会改变。

  ④怪兽自不必说,奥特曼们也会使用巨大的力量破坏街道,东京塔每次都被破坏,港湾旁的大楼被摧毁,居住区的民房被践踏,孩子们却很感动,因为奥特曼不久就会击败怪兽,那些被破坏的大城市该怎么重建?没有提到。在没有任何说明的场景变换中,无批判地圣化了像奥特曼一样的“超科学明星”。正如同越南战争中,“光荣撤退”的美国士兵画面上重叠了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脸部特写。

  奥特曼破坏了孩子们的理性和现实主义!

  …………(好吧,文章还挺长的,简单归纳了下)

  70年代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电视业也不断发展,家庭开始普及彩色电视,大人与小孩并排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并不稀奇。

  毕竟大江健三郎那一代人的童年里并没有奥特曼打怪兽,所以和小孩子是同一起跑线的。文学家敏感的天性,又让他们思虑得极深,产生疑惑与焦虑。

  虽然打着批评奥特曼的口号,但随笔中不仅谈到奥特曼系列,还评论了整个怪兽电影圈,包括东宝怪兽哥斯拉等,甚至出现了部分《假面骑士》的情节。

  ——当时日本儿童节目的趋势,比起奥特曼等巨人打怪兽的作品,假面骑士、人造人间奇凯达之类的等身大的英雄角色更火一些,所谓的“变身热潮”被称为“第二次怪兽热潮”。

  不过在“大人视角”看来两者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江健三郎先生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个上帝缺席、天皇不再的无神时代,核战争后的人们不需要塑造一个灾难的救世主,不需要重新造“神”。

  但奥特曼真的是“神”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实际上在初代奥特曼之前,最早的一部《奥特Q》本来就是没有奥特曼存在的传统怪兽剧集。

  强大的怪兽似乎是无法用寻常办法克服的威胁,人类努力研究其生态和应对方法,最后发现弱点并击败了怪兽——基本沿袭了怪兽电影的基本故事逻辑。

  后来诸如奥特曼之类的巨人英雄出现,使得剧情框架从原本必须投入到“研究怪物击败怪物”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使怪兽特摄作品成为可以讲述更多故事的载体。

  比如初代奥特曼的第23集《我的故乡是地球》,被提及无数次的三大问题作之一,就是一个带着悲剧色彩的故事。

  “贾米拉”曾是地球上的优秀宇航员,因为飞船在返航时出了问题,迫降到了一颗没有水的荒凉星球。政府没有派人去救他,反而极力封锁了消息。

  在恶劣的宇宙环境下,贾米拉的身体发生变异,变成了怪兽模样。为了向人类复仇,他改造了搭乘的火箭返回地球,破坏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和平会议。

  但因为怕水,最后被奥特曼用水流击败。贾米拉奄奄一息之际,用他最后一口气将会场外悬挂各国国旗的旗杆扒倒,低声哀嚎之后与旗子一起倒在了淤泥中。

  剧集结尾,科特队为贾米拉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为人类的梦想和科学发展而献身的战士之魂,在这里安息长眠”。

  会议继续重新召开,各国旗子又高高飘起。唯有伊出队员一人驻足感叹,“伪善者对死者都这样,专挑些赞美词说说罢了。”

  圆谷确实是一个喜欢在自己作品里夹杂“私货”的公司,奥特曼的不少剧本中有对技术发展的反思,有对战争残酷的表现、有对人性丑恶的揭露等等……最后又给人以梦想与希望。

  怪兽并不都是核试验带来的“副产品”,它们可能是蔚蓝星球的原住民,可能是不怀好意的天外来客,也可能是科学实验的悲剧产物。

  奥特曼并非完美无缺的神灵,他会疲惫会感到无力,会怀疑自己的立场。再后来甚至出现过像《奈克瑟斯奥特曼》《赛文奥特曼X》那般偏成人向作品。

  当然,传统怪兽电影中人类的“苦劳”——遇到即使是英雄也无法匹敌的强敌,或者英雄因为某种状况陷入无法发挥实力的境地,人类如何绞尽脑汁思考应对——这一点也从来没有消失过。

  小时候看奥特曼心态很单纯,无非就是看怪兽出现,与人类防卫队拼死战斗,期待着最后奥特曼出来力挽狂澜,抱着单纯的心态去观赏。

  长大了再看奥特曼心态就变复杂了,看的也仔细了,从导演剧本、到皮套设计、还有各种玩具植入处处都变得挑剔,又很难再回初心。

  毕竟时间是杀死梦想的最好武器。

  只是大家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奥特曼”“确实”——这样的生活太无趣了。

  那么到哪里才能找到奥特曼呢?国内看过奥特曼、假面骑士的人很多,但特摄爱好圈子依旧是小众,有条件出皮套Cos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打算买套奥特曼服装穿在身上,打开某宝某东某多多搜"奥特曼cosplay",卖家秀的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看起来还算正常对吧?

  但当你点开买家秀,可能是这样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几百块的Cosplay服就这样了,你要还原一点的皮套,像电视剧那样纤腰翘臀、灯大灯闪的往往价值不菲。

  昭和系奥特曼还算方便,因为银红相间的色彩设计非常简练,皮套定制还算比较简便,小一万就能拿下,但因为太过情怀向往往找不到定制的店。

  再后来以迪迦为代表的平成系奥特曼,皮套设计变得复杂起来,算两三万起步吧。现在新生代的奥特曼,头饰纹理更复杂了,订做一套更麻烦了,还得加钱。

  扮演迪迦的热情掐灭地比烧花呗的速度还快,看完这数字估计很多人已经被吓倒了。更不用说出奥特曼的皮套Cos还要非常严格的身体管理,每天撸铁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的。

  其实还有见到奥特曼的门路。

  国内特摄圈虽然小众,但还是有不少爱好者愿意克服金钱与体重,定制皮套来满足自己童年的英雄梦。像CP之类的漫展,你经常会见到各种奥特曼Cos,可以向他们打招呼,询问能否合照。

  BB姬之前介绍过B站上的一个UP主,叫“野生大肥扬”。

  每逢秋冬季节不太热的时候,他便会穿上迪迦奥特曼的皮套,到附近的商场、街道与小孩子们互动,与路人握手拍照。

  用他的说法,就是“收集光”。

  事实上,现实里也有国内奥特曼官方,经常组织小朋友圆梦的特殊活动,扮演奥特曼、假面骑士看望患病的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力量。

  特摄这个圈子虽然小众,但是不会竖起坚壁,冰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相反他们大多拥有着一颗热诚的心灵,那是作品中本身传达出的一种梦想与希望的信念,即使长大以后,也会继续鼓舞着他们。

  如果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奥特曼。”

  我会反问他:“谁说的?你看这不就是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