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最近经常听一些评书和单口作品。艺人讲的故事里很多关于打鼓敲钟记录时辰的叙述,还有县官升堂退堂的叙述。想了解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官员的生活,帝王的生活都可以。不知道知乎有没有了解相关内容的朋友?
1. 农民:基本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为农业大国,讲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除了耕作上缴赋税,还要服每年的兵役,徭役。基本全年无休。而且战乱时,兵役往往有去无回;和平时,政府大兴土木,徭役更是苦不堪言。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晁错著名的《论贵粟疏》中这一段叙述可见一斑。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论贵粟疏》
2. 士人作为精英阶层,相对生活也轻松很多。官员一般于上午处理公务,下午和晚上时间相对自由。其他士人生活更加自由。他们的业余生活无非是书画,诗文,品茶,熏香,饮酒,狎妓。作为自我要求十分严格的曾国藩,杜绝酒色,从他的日记中挑出常见的一天分享给大家:整理文件,见客,处理往来信件,看书写字。
“咸丰九年三月廿七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传见哨官三人。接家信,澄侯一件、沅甫一件,系初八送纪寿信之回音。翻阅《四书》一遍。用白绫写《论语》、《孟子》中最足警吾身者,约二十馀章。中饭后,习字二纸,温《滑稽传》。夜温《大宛传》,未毕。思人心所以抗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白香山、苏子瞻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曾国藩日记》
3. 皇家。皇帝作为统治者,作息虽也受祖制管制,但也因人而异。明朝有皇帝数十年不上朝,深居宫中,也有勤政的皇帝夙兴夜寐。所有皇帝每天的言行起居均有记录,有兴趣可以了解。而对于皇子来说,一般教育比较严格。典型的当属康熙时期,早四点到下午晚饭时间都排满了,基本全年无休,列举《康熙起居注册》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
寅时(3-5时),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学习满文和汉文。
辰时(7-9时), 康熙上完早朝,入斋升座,问汤斌曰:“皇太子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嶷, 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检查完皇太子的功课,康熙回宫。
巳时(9-11时), 时值初伏,日已近中,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 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熟。”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子步出门外,练习射箭。这既是体育课,又是军事课,教育皇子们“崇文宣武”。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申时(15-17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
汤斌按照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背诵、疏讲。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康熙令诸子依次射箭,各皇子成绩不等。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诸臣退出。一天的功课完毕。
说起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可以说上千年都没有变化
说说我祖父辈的一天吧
早晨,鸡叫以后就起床,打开院门,把门前和院里洒扫干净,出去打猪草,拌饲料,喂猪喂鸡,女人还要起火,做饭,早上这顿要吃“干的”,吃饱了才能干活。
吃过饭,男人“上坡”,干农活,女人收拾家务,浆洗缝补,打扫猪圈,拌饲料,继续喂猪喂鸡,出去拾柴火,晒干,码起来,担上苞米,去磨坊磨成苞米面,拾掇自家菜地,割点青菜啥的,有时候要去赶集,买点啥,卖点啥。
然后准备午饭,不忙的时候,男人就回家吃饭,忙起来,就在地头吃,让孩子送去。
下午和上午差不多。
太阳落山的时候,男人扛着农具陆续回家了,家家户户也做熟了饭,晚上不干活,所以晚饭一般吃“稀的”,吃晚饭,收拾收拾,再喂猪喂鸡。
农村是没有夜生活的,累了一天,早上起的又早,谁有那兴趣,更重要的事,灯油很贵的。
黑了天,熄灯,睡觉。
有时候夜半要起一次,给猪添点饲料。
祖父说他那时候就喜欢下雨,下雨大了,就不用上坡了。
《天国王朝》里男主说他本以为他会埋在距出生地一百码以内,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农民一生的写照,从出生到死亡,大部分人的活动半径不会超过十公里,大概就是去邻村赶集,能去镇上就算出远门。
各位观众,晚上好!
晚上好!
今天是万历十六年三月初三,欢迎收看大明新闻联播。
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定国公徐文璧主持仪式。
内阁首辅申时行召开朝廷常务会议,听取民间经济发展情况,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都察院御史第264次巡抚巡按各地工作会议召开,左都御史吴时来出席并讲话。
现在请看详细报道:
今天的首都北京,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先农坛雄伟壮丽,辰时,万历皇帝朱翊钧一行人来到先农坛,随着定国公徐文璧的一声“开始”。
万历皇帝朱翊钧左手执鞭,右手扶犁,在两名耆老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三次,户部尚书宋纁撒种播种。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农业大国,代表着世界先进生产力,皇帝亲耕仪式在全球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生存保证的重要仪式。
今天上午巳时,内阁首辅申时行召开朝廷常务会议,听取民间经济发展情况,吏部尚书杨巍、兵部尚书王一鹗、户部尚书宋纁、工部尚书石星等参加会议,申时行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民间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不仅符合明朝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了大明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
下面插播一条刚刚收到的消息:
我国三朝元老,久经考验的优秀的大明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军事著作家、文学家、诗人、现代化军事改革发起人戚继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登州卫家中,卒,享年60岁。万历皇帝朱翊钧、内阁首辅申时行、吏部尚书杨巍、兵部尚书王一鹗等送去挽联,表示深切悼念,并对四位夫人表示慰问。
戚继光同志前半生在南方东南沿岸抗倭,扫清倭寇,后半生镇守北方重镇蓟州,使得胡马不敢踏入中原半步。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为了纪念戚继光同志,朝廷决定将戚继光的生辰定位民族自强日(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哦!)。
都察院御史第264次巡抚巡按各地工作会议召开,左都御史吴时来表示,我们要保持士大夫的纯洁性、先进性,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惩治腐败,杜绝腐败等问题。会议点名批评了宣府总兵李如松。刑部尚书李世达、大理寺卿孙鑨等出席会议。
朝鲜、琉球、乌斯藏、哈密等国使节入贡,礼部尚书沈鲤举行欢迎仪式,随后各国使节依此朝贡。
近日,一伙恶势力流窜于白山黑水之间,经调查匪首为建州酋长,辽东巡抚表示一定彻底铲除这股恶势力。
下面请看本台推出的系列报道,《大明名人传》: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可是母亲每月总有不舒服的几天,那几天她脾气暴躁,给她的儿女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水利专家潘季驯发明了“河道紧缩法。”解决了母亲河的烦恼。黄河之所以为害,是因为河沙淤积,河道不通,对于这一点专家们都无异议。但是解决方法出现了两张截然不同的方案,有人建议加宽河道,他们认为河道宽则水流畅。潘季驯则认为河道宽则流速小,则河沙沉底的几率越大,长年累月,河床就越积越。他主张,应该选择重要的地段把河道收紧,同时把附近的清水河流用人工疏凿引入黄河,以增加河水流速,这样可以不需要经常疏浚而“自浚”。他总结为八字箴言“建堤束水,以水攻沙”。事实证明,潘季驯的主张是正确的。
他在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又无财政支持的条件下,攻克各种难关,打破行业壁垒,经过多次亲身实验,终于完成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填补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
谈起这项工程,潘季驯无不动情的回应道。
“难呀,太难了,尤其是……”他停顿了一下,“想老婆,我三过家……”(马上切画面)
为劳动智慧点赞,为科研精神点赞,接下来我们还要为百姓自主就业点个赞。
家住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的李老汉,自从太医院退休以后,他没有要求朝廷发放自主就业金,他发挥所学,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历经25个寒暑,决心要写一部旷世医药著作,虽然他还没有完成,但是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写出来的。
具体报道,请看本台戌时三刻推出的《悬壶济世——李老汉传奇》。
下面请看国际新闻。
当地时间上午8点,西班牙无敌舰队举行誓师大会,他们准备出征英伦三岛。今后,我们将持续报道战事情况。
本次大明新闻联播播送完了,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再见!
再见!(低头整理稿件,突然偷笑了一下)
天蒙蒙亮,你起床推开老婆孩子,披上麻布衣服下床解手。猪圈里的老母猪还没醒,躺在粪坑里酣睡。温热的大便打在老母猪脸上,它舔舔鼻子上的一坨,在梦乡加了可口的一餐。
你挑起扁担,搭着两个桶去村头井边挑水,心知去晚了井水混,脚下又快了几步。井边儿上你碰见孙老汉,他因为你占了他一块小块坡地跟你有仇,嘴里嘟嘟囔囔骂骂咧咧,你没理他,只想早点回去,反正自己家兄弟儿子多,孙老头打不过。
推开屋门,婆娘已经烧起大灶。今天饭食不赖,杂面片儿就疙瘩咸菜,你又从梁上拽下来一头蒜掰了两瓣嘬着牙花子吃。婆娘看见了骂你直娘贼。你往奶子上摸过去被她一手打开,逗得你嘿嘿一笑,便转出门到牛棚牵牛。你摸着老牛的鼻子心里得意,老爹累到吐血也没攒下二间房,到了自己啥都有了。
你牵着牛出门,路过地主家的水田,盘算着怎么才能挣上两亩,以后年底就不用再吃麸子了。麦子已经收了一茬,现在犁一遍地,再播一茬,明年得种些豆子养养地,你又在心里默默打算。
晌午的日头真高啊,你抬起头看见瓜娃子步履飞快从坡上跑下来。你就在田埂上冷冷看着,仿佛早就知道瓜娃子会把手里的陶罐摔个粉碎。果然还没等他跑到跟前儿便脚下拌蒜,摔到狗吃屎。你把这娃子拎起来劈脸就是一嘴巴,骂他是死孩子,赶着投胎的跌死鬼。死孩子只是哭,甚至不敢委屈地打抽抽。你从碎罐子里捡起3个馍,踹了一脚瓜娃子,撵着他往河边走。
午饭最终是你逮了条大草鱼,摸了两块火石整个烤了,跟瓜娃子一人一半,吃完继续回去犁田。
直到太阳落下山,老牛口里开始吐白沫,你又牵牛往河边走,让这个老伙计先喝一顿饱。二娃已经打了牛草猪草回来了。你拿凉水糊喇一把脸,爬上炕喊了一声娘。那个快风干了的老太太睁开眼嗯了一声,又眯下去。你看她还活着,嘿嘿一笑,往后一躺等着婆娘把饭菜端上炕桌子。
吃饭啥的实在没意思,就快进到付费内容好了。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狗都睡了。你喊内人上炕,她嗔你一声出去闩上大门,又偷偷溜到西屋你娘那头听着睡匀乎了,小脚蹬着就上来了。
因知乎建议修改,以下特省略100字。但是大家要深刻理解大娃(文中未出现)二娃和瓜娃子的出厂细节,把家庭组织的活动放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去。
更新一下吧
大多数回复在说这户家庭已经很殷实了。这一点大家说的没错:生产资料丰富,子女健全,年富力强。但是仍然要以咸菜杂面为生,年底甚至要吃麸子。反正我觉得只要不太离谱就好。
最后更新一次
对于想深入了解武功招式的朋友要说一声抱歉,毕竟年代久远这些武功大都已经失传。只有最后几招在动画片《成龙历险记》当中还有残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保留一切权利,请勿转载。
我觉得我爷爷现在过得,几乎跟古人过得生活差不多。
他的一天基本上一个模式:
他跟奶奶约五点多一点起床,有时候不到五点就起床(正常天气,大风大雨大雪另论),然后洗漱做饭,吃饭,刷锅,扫地,收拾院子和屋子。
基本上他们家六点半左右,就已经吃过饭刷完锅,甚至都收拾好屋子了。
然后如果有会(指集市)的话,我爷爷就会发动三轮车,带着奶奶去赶会(赶集)摆摊。
他主要经营的大料、调味料、干菜这一类,夏秋时节还会卖各种菜籽,在本村和附近几个村,也算是远近闻名了,经营了二三十年了。
然后一直摆摊到中午,收摊时间要依买卖好赖程度决定,生意好了就要到一两点、两三点不等;生意不太好的话,可能过了十二点,不到一点就收摊回家了。
收摊早了,就回家下面条吃;收摊晚了,就在会上吃,吃饼夹菜喝胡辣汤、或者吃烩面、凉皮等等。
然后下午一两点回来,爷爷基本上都会上床休息,奶奶会看会电视,然后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到两三点的时候起床,有时候爷爷会出去溜达,打打牌干嘛的;奶奶有衣服就洗衣服,没衣服就坐街里凉快,和一帮子老太婆闲聊。
晚上五六点俩人就开始做饭了,真的是不论春夏秋冬,他们家做饭时间都超早;尤其是夏天,太阳还很高、很热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烧锅做饭了。
夏天他们家刷完锅的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开始做,基本上也是六点多,他们家就吃过饭,刷完锅,我们家可能七点还没开始做。
然后晚上爷爷喜欢去街里溜达一圈,奶奶收拾完有时候看会电视,有时候也去街里走走。
基本上八点多就关门落锁,然后我爷爷基本上不看电视(除非是有武林风,他超爱看这个),八点多就躺床上开始睡觉了,还总是睡得特别香,呼呼呼呼呼呼呼的~
奶奶则基本上会看会电视,以家庭伦理剧为主,看到八九点,酒店多点,上床睡觉。
然后第二天四五点起来,开始重复循环新的一天,自打我记事起,他们俩的生活规律都是这样。
我觉得这种作息跟古代没有太大区别。
都是早早的就起床了,完全就没有赖床的习惯,肯定是要比太阳气得早的。
所谓的“日出而作”,应该就是说,太阳出来了,就已经开始下地劳作了,基本上跟他们的作息对应;
所谓的“日落而息”,太阳落了就回家休息了,夏天也下午五六点就做饭了,跟太阳下山时间也吻合。
以前他们年纪不算大,身体更硬朗的时候,他们家里还有几亩地,他俩在赶会摆摊之余,还要料理家里种的地。
基本上还是上午去赶会,中午休息一会,下午一早就去忙了,打药、剔草等等。
至于之前会不会起的更早,休息的更晚,我听我爷爷说,应该是的。
他说我们家以前是地主,但也不是也别大富大贵,他也没有享受到,那都是他爹挣下的家业。
他爹的兄弟几个,都是三四点就起床劳作了,那时候地里种的是红薯,三四点就起来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把红薯做成粉条去兜售。
三四点起来,别说看见太阳了,月亮还明晃晃的在天上;晚上忙完收工,月亮也已经出来了。
所以他说过一个俗语:“种地都是忙,两头见月亮。”
就是早上起来看见月亮,晚上休息的时候还看见月亮,形容过得特别繁忙。
所以要是再往前推的话,普通的、贫苦的古人生活,可能会起来的更早,休息的可能会稍晚一点。
但应该比现在过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