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代表包堉含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包堉含,非常荣幸能够在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老实讲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的惶恐,也非常的惭愧,因为在图书馆历史上的读者中,不用说有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先生,以及像王国维、季羡林这样的学术大师,就是我所认识的同学里就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读书人,比如说清华大学历史系每年读书超过400本的冯立师兄,以及环境学院纵览群书、每年进出图书馆超过700次的张宇涵同学,我想他们其实都比我更有资格站在这里发言,但是也是因为他们过于优秀,所以他们顺利毕业了。

  作为一个上一个二字班入学的老学生,我想我其实唯一的长处就是在校时间长,所以我今天主要想从一个老读者的视角来回顾一下,我所见证的清华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我的成长故事。

  老实讲每次提到图书馆,其实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一个由老师、同学、书籍资源、建筑空间以及无形的文化氛围所共同聚合而成的一个网络。其实所有的变迁都是这个网络里各种要素的流动,在此我就想分享一些这些流动里的几个细节。

  10年前我从家乡云南来到清华就读于环境学院。我大一时对图书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逸夫馆的窗台和窗台下的暖气片,因为每次来图书馆都很难找到一个座位,很多时候只能拉把椅子坐在窗台边,趴在窗台上读书写作,接受着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的暖气片的直接的烘烤。后来虽然文科馆推出了刷卡选座服务,但我也经常在刷卡机前失落而归。后来随着李文正馆、法律图书馆的先后启用,图书馆的条件有了巨大的飞跃,到了大四下学期,我已经每天可以稳定地在北馆找到一个宽大的木书桌读书写作,在那个学期就在书桌上,我完成了人生第一篇英文论文的发表和两个学位论文的写作。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细节是学校读书氛围的显著提升。2015年我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内发起了环境读书沙龙,与同学们一起阅读有关环境史、环境伦理、环境政治学的书籍。老实讲那个时候其实学校里还没有太多这样的读书会,也缺乏支持读书会的机制。

  但是到了2016年,我作为好读书奖学金获得者,有幸参与了清华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听到了邱勇老师在会议上号召大家养成读书习惯,形成更好读书氛围的号召,自此以后学校里面就出现了很多适合读书的空间——邺架轩、咖啡馆,还有清华里面的长椅,相信都留下了师生们读书的记忆。后来图书馆推出了“我是读书人”的系列活动,我也有幸参与这个活动,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欢迎。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我们的微沙龙。这个微沙龙小程序支持着各类读书会在校园里面遍地开花。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三个细节就是园子里一起同行的老师和同学,我觉得这可能是图书馆网络里面最为宝贵的资源。我自己就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从读书里面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大一时我在所学的数理基础课程里面很难找到意义感,长期处于一种纠结和缺乏动力的状态,后来我就此求教了法学院的江山老师。在他那里我体会到了所谓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理念文明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和各种技术风险,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所在。

  从此以后我其实放下了对专业的执着,每天都动力不竭,把所有的所学的课程和知识都统摄到促进全球环境治理这个目标之下,我开始在各个院系选修相关课程,最后本科阶段完成了300个学分的学习。江老师当时还提到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如果我们能够读过150本,对世界、对自己、对人生都会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看法。后来我在法学院李平老师、赵晓力老师、历史系彭林老师、廖明春老师以及哲学系圣凯老师等师长的课堂上,认真研读了孟子、老子、周易、礼记、中论等经典,确实逐渐感到有一种内在的方向感和确定感油然而生。

  此外,清华多学科的优势其实也为同学们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组织环境读书沙龙时,就得到了图书馆老师们慷慨的支持。除了为我们提供活动空间,读者服务部的王平老师还多次参与我们的活动,环境学院的杜鹏飞老师、历史系的梅雪芹老师、科学史系的雷毅老师、外文系宋丽丽老师都从不同学科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指导。2018年读博之后,我开始关注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伦理和风险治理问题,这其实需要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共同讨论,我很快就在校内找到了七八个院系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一起开展读书研讨活动,这其实为我后来博士论文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些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很多书我可能是自己读不下来的。

  我想今天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已经成为学校里面一个没有专业边界的学院,是一个联系起各个学科老师和同学的纽带,是一个让创新与思考得以可能的平台。图书馆和我们同学的进步都是清华在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发展方向上的一个具体体现,这要感谢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对同学们的关心和厚爱。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全球性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年代,也处于一个孕育新兴技术变革的时期。对于国家发展、人类文明来说,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人文关怀、文明视野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也前所未有。我想我们只有通过往返于阅读与实践,跨越学科和地理的边界,让人文精神与科技创新携手并进,我们才可能为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和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图书馆对我们清华每个专业的同学都将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最后我想衷心地感谢学校和图书馆的领导和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祝愿清华大学图书馆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