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焦虑 (分离时表现过度焦虑的疾病)

  遗传因素

  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单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儿童分离性焦虑率可高达50%。说明本症与遗传有关。

  亲子过分依恋

  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活事件影响

  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分离性焦虑的儿童大多数发生在学龄期儿童。当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深感不安,出现过分焦虑情绪。许多患儿甚至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或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或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当预料即将与亲人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常哭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一般超过2周以上)。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病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成年人会感到心理空落落的,烦躁、心慌、憋气。

  一、个体与他的依恋对象离别的时候会产生与她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者是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三条:1.是到育期或者是经历与家庭或者是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时候,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2.是持续性的和过度的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者是担心他们可能会受到疾病,灾难或者是死亡的伤害。3.是持续的过度的担心,会经历导致和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比如:走失、被绑架、生病等等。4.是因为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意或者是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者是去其他地方。5.持续或是过度的害怕或者是不愿意独处或者是不愿在家或者是其他场合与主要的依恋对象不在一起。6.是持续性的不愿或者是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者是不愿在家或者是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他的身边睡觉。7.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恶梦。8.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者是与妻离别的时候反复的抱怨,躯体性症状,比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

  二、这种害怕、焦虑和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四周,成人至少持续六个月。

  三、这种障碍引起了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者是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四、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的精神障碍来进行更好的解释。预防和治疗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时,孩子才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做好入托前的准备工作在入托前,父母可经常给孩子描述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

  小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也可以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看看、玩玩,当他对托儿所或幼儿园比较熟悉时,再正式送孩子入托,可防止分离性焦虑发生。

  不应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自己一走了之,而应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入托或入园的头几天中,家长可以陪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之后,家长可逐渐减少陪伴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切莫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焦虑发作。

  对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及其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应明确告诉父母,要想治疗好患儿,必需先治疗好家庭其他成员。

  通过转移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多参与户外活动和交流,可逐步缓解焦虑症状。

  药物治疗对于个别有严重焦虑症状、影响饮食和睡眠、躯体症状明显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以二氮革类药物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但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儿童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