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Hedonism)又称为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是一个哲学思想,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享乐主义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pleasure”,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受到人们诋毁最多的一种哲学。19世纪英国哲学家由他们的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基本原理。享乐主义之先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有行为皆是基于要给最多的人数获得最大的快乐。

  1思想介绍

  含义:享乐主义(hedonism)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受到人们诋毁最多的一种哲学。19世纪英国哲学家由他们的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基本原理。享乐主义之先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有行为皆是基于要给最多的人数获得最大的快乐。

  2思想解释

  工具书

  "享乐主义"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性伦理名。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观念。认为感观上的快乐就是人生的目的,光凭感官上的快乐就能使人幸福和满足。享乐主义必然导致自我陶醉或自我中心主义。因为感官的享受只有自己体验,谁也不能代替别人体验感官的快乐。享乐主义特别表现在性行为及其习惯方面。

  2、指一种伦理学说。认为享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追求享乐是行动的原则。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广泛传播,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为了反对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产生了人道主义的伦理学。它宣布人有满足其自然的、天生的需求和爱好的权利。功利主义伦理学把享乐同利益联系在一起。享乐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由资产阶......

  3、即“快乐论”。

  4、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因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达到肉体的快乐。快乐和痛苦被视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中国魏晋时代流传的《列子?杨朱》提出:“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主张恣情纵欲,及时行乐。在欧洲,享乐主义最早为......

  学术文献

  "享乐主义"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享乐主义是指把追求一切能够引起自己各种感官快乐的刺激看作是自己的人生目的的思想观念.这种人一生都是在极力追求最大限度的感官享受中度过的.由于感官刺激只能由本人来体验因此与享乐主义并存的是自我中心主义

  2、1-所谓享乐主义是指那种把享受快乐(包括感官快乐、物质的肉体的快乐)当作人生唯一目的,并以此为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享乐主义”是指把享受玩乐作为人生的根本欲望和追求,并且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和占有.“享乐主义”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奢侈思想的色彩

  4、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被后人称为“享乐主义”.他也指出:“我们称愉快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结束因为我们认识到愉快是我们内心所固有的第一桩好事我们从愉快出发开始每一项选择与回避的行动

  5、有人把威尼斯画派的艺术称为享乐主义,这似乎是在对一个纸醉金迷的社会的暗示.要让作品具有表现力,油画家应明白艺术的生命在于真情

  3主要学者

  研究"享乐主义"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者

  卢风  田成平  张黎明  张永红  张跃进  张文初  刘永海

  谢友祥 王恩福

  4各家论述

  伊壁鸠鲁学说

  ⒈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基本伦理学

  ⒉基本伦理学理论认为最大化良好结果单单经由快乐与痛苦来评价者,称为享乐主义(Hedonism)。

  亚里士多得学说

  ⒊亚里士多得学说认为因为我们生活中具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就采取相应的行为,我们追求给予我们快乐的事物,而避开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这种观点称为享乐主义(hedonism),它是弗洛伊德本我或伊特概念的基础。按照强化概念享乐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性的。

  享乐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挂钩,其实质为狭义的享乐主义,即极端享乐主义。与我们所知的享乐主义截然不同的是,伊壁鸠鲁抵制“动态的快乐”或者“积极的快乐”,宣称“性交从来不曾对人有过好处;如果它不曾伤害人的话,那就算是幸运了”。他很喜欢(别人的)孩子,但是要满足这种趣味他似乎就得有赖于别人不听他的劝告了。事实上他似乎是非常喜欢孩子,竟至违反了自己的初衷;因为他认为婚姻和子女是会使人脱离更严肃的目标的。卢克莱修是追随着他贬斥爱情的,但是并不认为性交有害,只要它不与激情结合在一起。

  5演变过程

  伊壁鸠鲁

  享乐主义(hedonism)又叫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人们受到诋毁最多的一种哲学。伊壁鸠鲁是一位无神论者,“人们认为他是淫逸行为的辩护人”,他提倡人们要追求感官的享乐;“而他在生活中却始终行为高尚,特别是能够做到自我克制。”(狄德罗:《百科全书》梁从诫译,第16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他之所以被当作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完全是犬儒主义(斯多葛学派)不遗余力地散布这种偏见的结果。狄德罗说:“可鄙的犬儒主义者(斯多葛派)不遗余力地散布这种偏见,使之如此流行,以致我们不得不指出,享乐主义者是少见的名声最坏而品德高尚的人。”(狄德罗:《百科全书》梁从诫译,第16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亚里斯提卜

  根据弗洛姆的研究,最早的享乐主义者应当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公元前四世纪上半叶,关于他的哲学我们所知不多,其言行在古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有所收录)。“他说,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在他看来,既然存在着要求,那就有权去满足这种要求,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享乐。”(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第5-6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伊壁鸠鲁也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与亚里斯提卜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不尽相同。伊壁鸠鲁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aponia)和“灵魂的安宁”(ataraxia)“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满足某些欲望而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因为继这种享乐而来的必然是厌倦,从而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没有痛苦(伊壁鸠鲁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第6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因此,狄德罗说:伊壁鸠鲁“是唯一知道怎样协调自己的道德信念与他所了解的人类真正的快乐,以及他的自然欲望与要求的人。为此,他在过去和未来都会有一大批门徒。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但任何人天生就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狄德罗的《百科全书》第172-17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如果可以给伊壁鸠鲁哲学的矛盾表述做一个最终的解释的话,那与亚里斯多德不同的是,他主张某种主观主义的东西。”“其它的伟大的哲人都没有说过,一种愿望的事实存在构成某种道德的规范。他们所关心的是人类的最佳幸福。”(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第6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在不同的时代中,极端享乐主义是富人干的事。比如说罗马帝国、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精英们,那些拥有无限财富的人都把尽情享乐看作是生活的意义。但是这与中国、印度、近东和欧洲那些伟大的哲人们所提出的关于幸福地生存的理论是相悖的。”(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第5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又一次明确提出了享乐主义。这一时期,以霍布斯、拉梅特里、德?萨德、边沁、穆勒为代表。

  霍布斯

  霍布斯认为,幸福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欲望(cupiditas)。

  拉梅特里

  拉梅特里(1709-1751),法国医生、哲学家,著有《人是机器》(1784)、《灵魂自然史》(1745)。他甚至向人们推荐吸毒,因为毒品起码可以唤起幸福的幻觉。

  德?萨德

  德?萨德(desade1740-1814),法国作家,对人的变态心理做了大量的描写。他所描述的人物被称为Sadist,即施虐狂患者,他的非道德论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影响很大。他认为,满足那些残忍的冲动本身就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冲动存在和要求得到满足。

  康德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也还有这种享乐主义思想的倾向,他说:“人觉得他自己有许多需要和爱好,这些完全满足就是所谓的幸福”。(《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11页)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这个时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回到极端享乐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去了。”(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第7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而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人们的生活则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接受那种强制性的劳动道德,一方面又希望在一天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之中无所事事。一面是传送带和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一面是电视机、小汽车和性刺激,两方面矛盾地结合在一起。强制性工作和什么都不做都会使人精神崩溃。”(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第7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前者使人拼命工作,使人变成了工作狂,后者使人尽可能地去消费产品和服务,使人成为消费狂,使消费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蔓延。

  事实表明,极端享乐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只有那些能够将其不断节省下来的时间成功地‘消磨’掉的人才是快活的。”

  6主要学派

  尽管功利主义合乎享乐主义对快乐的追求,JeremyBentham与JohnSturatMill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与功利主义对功利的阐释有微小的分歧。以下是两个享乐主义的学派:JeremyBentham乃其中之一的学派的创始人,arguesaquantitativeapproach。JeremyBentham相信快乐可以在数量上明白。最重要的是,他相信快乐的量可以用其强度乘以其持续时间计算。所以这不仅仅是快乐的数量,而是它们的强度与其持续时间亦要被考虑。

  享乐主义的其它拥护者主张"qualitativeapproach"(定性的方法)。JohnSturatMill相信快乐有不同的层次:稍高层次的快乐较稍低层次的快乐为佳。JohnSturatMill亦主张较简单的生物可较容易地进入简单的快乐,由于它们不能看到生命的其它层面,故可放纵于享乐之中;稍为复杂的生物倾向于思考较多在其它的事物上,故可减少其用于单纯享乐的时间。所以他们较难放纵于单纯的享乐。部份人对"qualitativeapproach"的批评主张其有数个问题。他们断言在普遍的情况中,快乐并不必定要分享以共同的特性。

  7主要危害

  造成人们的精神颓废

  享乐主义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所以,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名人名言录》,第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们用一切手段进行享受,用一切办法刺激自己的感官,必然造成人们的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更加紧张。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们都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就必然各自为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与人的关系是狼。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会难以建立起来。有人主张“重新定义享乐”,“给享乐松绑”;声称要“摈弃那些虚伪的文明,进入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与生存状态”;说什么“社会进化的历史,就是享乐的发展史”,“享乐主义是进取精神的亲儿”,“享乐的人不迷茫,不懂享乐的人才迷茫”,等等。有人认为这种论调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有害的,但没能给出证明。至于支持者,也没有。

  古今中外,靠贪图享乐、奢侈腐化而成就大业者闻所未闻。相反,历史上因骄而奢、由奢而亡的例子,却数不胜数。那种以为通过助长享乐,就能刺激消费,搞活市场,拉动经济发展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其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艰苦奋斗创造的。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最终葬送已有的文明成果。社会进步的历史,决不是“享乐的发展史”。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的水平在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克难履险的法宝。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后面临的任务更艰巨,问题更复杂,挑战更严峻,我们一点也不能松懈,更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停止前进、追求享乐的念头。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就会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味追求感官享受,绝不会造就健康的人生。贪图享乐竟能使人焕发出“进取精神”,纵情声色还会使人“不迷茫”,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近些年,少数党员干部腐败堕落,大都是从奢靡腐化、自我放纵开始的。生活上的腐化导致政治上的退化,贪图享乐成了他们灵魂扭曲、思想裂变的“催化剂”。当然,我们从来不主张过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和正当的生活享受。但共产党人作为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永不停滞,永不懈怠。

  或许有人会说,“给享乐松绑”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这同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是一致的吗?其实,这两者之间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党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一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协调,十分注意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坚持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共生”的,一旦“给享乐松绑”,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其结果必然使整个社会陷于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所谓“自由的精神空间与生存状态”之中。

  享乐主义是一种颓废腐朽的思想,是与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的。任何为享乐主义张目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脚踏实地,扎实工作,自觉抵制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开拓进取。

  8现代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高度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日益方便的社会生活和日益多样的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等等,已经使现代人普遍地享受到了。无论资本家还是工人,无论政要还是普通群众。正像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工人和他的老板欣赏同一电视节目并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像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花枝招展”(《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变成了普遍的事实。但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幸福,而是相反,人们反而变得更加痛苦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物质资料的消费中,变得唯消费而消费,成了消费主义者。

  资本主义社会在使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有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其固有的统治方式,他们通过广告宣传、大众媒介把人的需求完全歪曲了,使人完全变成了“商品饥饿者”,使人们往往不是真的因为自己需要某种东西,而是因为别人有某种东西;不因为自己喜欢某种东西而去吃它,而是因为广告说应该吃这些东西。

  弗洛姆说:“一瓶可口可乐在手,我们喝的是漂亮的少男少女在广告上畅饮的那幅景象,我们喝的是瓶上那条‘令你精神百倍’的标语。”(《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人们“在消费上,永远感到饥饿。购买最新发明的玩意儿、市场上最新式的任何东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真正的‘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同上)

  马尔库塞也说:“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成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人贬斥到成为机器的附件,被它的节奏与需求所统治。它把人变成消费机器,变成彻底的消费者,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拥有更多的东西,使用更多的东西。这个社会制造了许多无用的东西,也同样制造了许多无用的人。……而当他闲着的时候,他就去消费。他是一个张着大嘴的永恒吸乳儿,不用花多大力气,把工业所强迫他接受的东西──香烟、酒、电影、体育运动、文章,一古脑儿地‘装进来’。”(同上,第117页)

  为消费而消费,为享受而享受,甚至喊出了“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人人都寻求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寻求快活就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同上,第137页)消费变成了的人唯一真正的目的。但是人们发现“消费者的天堂并没有给予它所允诺的快乐。”(同上,第153页)“人正在面临着一股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力量,与这股力量相比,人只是一粒尘埃罢了。”(第162页)

  9党政建设

  享乐主义是艰苦奋斗的大敌,是腐败堕落的渊薮,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走向衰亡的起始。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要高度警惕享乐主义的侵蚀。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把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作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之一加以强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新形势下,享乐主义有多种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精神状态上,不再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而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更“现实”;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一些党员干部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而沉溺于享乐主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使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淡忘了党的宗旨,认为艰苦奋斗只是战争年代或困难时期的要求,而不是和平建设年代的需要,因而把自己高居于人民群众之上,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考验接踵而来,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俘虏。三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一些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而新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无法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这就使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得以滋长,腐败现象得以蔓延,从而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本色。8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就能使人保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也能使人不沉醉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而是保持勤劳节俭之风,继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反之,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就会沉陷于享乐主义的泥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最终葬送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历史上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不胜枚举,很值得我们汲取铭记。全党同志一定要从维护共产党人纯洁性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自觉地向享乐主义开战,更好地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一些党员干部道德操守不佳,行为不检点,甚至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开始的,其思想根源在于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反对享乐主义,就必须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才能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才能在自己的思想和作风上真正扎根。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还要建立健全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享乐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违法乱纪、穷奢极欲、腐化堕落,靠的就是他们手中握有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对于他们的种种劣迹,往往是“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还在于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系统的和操作性强的制度和体制,形成对党员干部的制约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使“看得见”党员干部所作所为的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管得着”他们。通过健全民主选举和罢免制度,把那些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好干部选上来,随时淘汰那些贪图享乐、不尽职责的干部;通过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督促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与此同时,通过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起严格、具体、可操作、易检查的财政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清理和取消“小金库”,严禁设立账外账,从资金源头上刹住铺张浪费、挥霍奢侈之风。还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检查监督,推动他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切实负起责任。“领导是关键”,只要各级领导自身带头并真正负起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的各项要求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1. 反对享乐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