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骄傲月,谈谈性与性别
你知道吗?1969年6月28日星期六的凌晨,位于纽约市的同性恋酒吧“石墙”内,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和他们的支持者们突然遭到纽约警察的无故搜捕,并造成了流血事件。几十年来对于政府和警察的不满情绪在人群中爆发了。酒吧内外的性少数群体和他们的支持者们联合了起来,持续示威了整整五个夜晚,向政府争取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这件事情又称为“石墙运动”,它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LGBT权利运动的起点。这是第一次LGBT人群大规模的拒绝警方的逮捕。6月因此被全球的LGBT群体视为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骄傲月 (LGBT Pride Month),骄傲游行(Pride Parade)也在此月产生。在我国,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 (LGBT) 这一概念可能对不少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今天,我就借着六月骄傲月的东风,贴一篇旧文科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号:什么值得想 ( Beinsightful )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纯”直男,“纯”直女吗?
什么是“性冷淡”?
李银河是女人,她的伴侣是一个看起来很像男人的女人,所以李银河是拉拉吗?
金星的德国老公是同性恋吗?……作为一名活跃在美国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LGBTQ)社区的心理咨询师,我收到过很多关于性取向和性别的问题,但是我对此并没有简单的答案。性的相关话题都是十分复杂的,因为人类的性本身,就充满了不同维度的理解和流动性的含义。有人认为,性别认同就是“你是谁”,而性取向是“你想和谁发生性关系”。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深入想想,难道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不应该比这两句简单的解释来得更广,维度更多吗?今天,我们就从最基础的“性别”与“性取向”开始,来谈谈人类的性。
性别认同就是你的大脑觉得你是什么性别的、你是谁,以及你想让别人看见什么样的你。你认同的性别会影响到你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比如你的穿着打扮,你在社会中的形象,别人如何回应你,别人对你行为的期待,你会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你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有些人很幸运,他们大脑所认同的性别,和他们生理的性别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可以自如地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我们把性别认同和生理性别一致的人称为顺性别人(Cisgender)。
然而,有另外一部分的人,他们的生理性别可能是男性或者女性,然而他们的大脑却一直认为他们是相反的性别,或者什么性别都不是,或者什么性别都是,这样的人群就是跨性别人群(Transgender,也就是LGBT里面的T)。
金星撞火星的主持人金星,就是非常著名的“跨性别人”,从男性的生理性别变成了女性(Transwoman)。
然而,跨性别人群不一定是变性人(Transsexual),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跨性别人可能并不想要改变他们的生理性别,比如说李银河的伴侣。根据李银河的描述,她的伴侣有着不完全是男性的身体,但是李银河把他当做男性来看。所以,李银河的伴侣应当也是跨性别人群中的一员。对于性别的认同其实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根据美国儿童医生学会的研究,通常在三岁之前,儿童就能够发展出模糊的性别认同了,在四岁的时候,儿童的性别认同就已经确定了。如果你不记得你小的时候什么时候强烈的感觉到你是女孩或者是男孩,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你的性别认同和生理性别是一致的。
性取向指的是你被谁所吸引、希望和谁产生浪漫的情感、愿意和谁保持着亲密的性关系。当然,生理性别在性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你愿意保持着性关系的人所认同的性别,往往是在第一眼吸引你的因素。
一个“直女”爱上一个“直男”,绝大多数是因为他的男性化外表和气质,而不是他的生殖器吧?因此,我个人觉得,认同性别在约会中往往比生理性别更加重要。因此,再拿李银河的例子来说,因为她被伴侣的男性气质所吸引,所以她坚称自己不是女同性恋,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
说到性取向,蹦到脑子里就是异性恋、同性恋(Lesbian和Gay,就是LGBT里的L和G)和双性恋(Bisexual,就是LGBT里的B)。其实,还有相当多的人,他们的性取向不在这三个条目中。
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在乎性对象或者恋爱对象的性别(男性,女性或者跨性别者都可以),只要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这部分的人会认为自己是泛性恋者(Pansexual)。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从来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性欲,那这部分的人就是无性恋者(Asexual),也就是经常被人误以为的“性冷淡”者。
其实,在一个正常发展的文明社会,一个人的性取向不应该会过多的影响到TA的日常生活。不像性别认同,性取向没有社会性。你在便利店里看到一个人,你不会说:“你好,异性恋/同性恋!”,你可能只会说“你好,先生/小姐!”简而言之,选择和谁发生性关系,和你与整个社会的互动并无关系。
有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把性偏好 (sexual preference )和性取向搞混了。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但在心理研究中,这两种概念一般会被区分开来。性偏好指的是个人对性对象和性行为的偏好,是一种个人对于性生活对象、模式、方法等的选择。而性取向无法通过个人选择改变,是一种自然的身体召唤。比如说,一名女双性恋者会自然而然地被女性和男性所吸引,但作为外貌协会成员的她可能会选择和漂亮的女性或者帅气的男性发生性关系。虐恋(BDSM)也是性偏好的一种。《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疾病诊断中还有一种叫做性偏好障碍,指得是一些患者必须透过某些异于一般性爱的作为才能满足其性欲,例如性欲对象指向无生命物体、尸体,未成年儿童,行为活动方式表现为窥阴癖、露阴癖等。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互相影响着。性关系中,重要的不止是你和谁在上床,更重要的是你想要自己被性伴侣怎样地对待和接受。一个跨性别的女性(男变女,Male to Female)可能更在床上希望被当成女人来对待,不管她是在跟男人上床还是跟女人上床。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充满质疑精神的你跟我抗议:“喂喂喂,朵拉,我也不清楚我到底想跟谁发生性行为,我想要怎样跟人发生性行为,你说的这些概念我都没办法把自己套进去啊。”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更加认同于酷儿(Queer)或者探索者(Questioning)这样的称呼。
早在1984年,著名的美国性学家金赛就发现了人类的性取向并不是从出生到死都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性是流动的、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恋/异性恋倾向,只是程度有所不同。2009年,美国心理学家、女权主义者Lisa Diamond博士在做了十年关于女同性恋者和女双性恋者的研究之后,在她的书《Sexual Fluidity》中肯定了人类性的流动性,并把这个概念推广进了主流社会的文化中。Diamond博士指出,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一次或者多次性别认同以及性取向的变化,性取向甚至性别认同都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所以传统的性标签(同性恋/异性恋)对于很多人并不适用。
根据这样的研究结果,LGBT社区表示,那么干脆就用酷儿(Queer)这一称号来形容所有不能简单被归类在LGBT这个框架里的人吧!酷儿本来是一些恐惧同性恋者的人想出来辱骂同性恋的词语,但是现在却被性少数群体社区用来表达性的多元性和流动性,充分体现了这个社区中人们的坚韧和机智。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还在探索自我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阶段,那么这部分的人可以称呼自己为探索者(Questioning)。
因此,为了体现性的多元化和光谱性,现在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的正式称呼应该是LGBTQQ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and Questioning)。
参考文献:
Diamond, L. M. (2008). Sexual fluidity. John Wiley & Sons, Ltd.Killermann, S. (2013). The social justice advocate's handbook: A Guide to Gender. Austin, TX: Impetus book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5). 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朵拉陈精神健康站
一个简单的心理随笔,愿意成为你人生路上的同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