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论影: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到底好在哪里?
春节期间,有朋友问我最喜欢周星驰哪部电影,我毫不犹豫回答《唐伯虎点秋香》。
朋友不解:“《唐伯虎点秋香》当然是极优秀的喜剧电影,但在艺术性上差点意思,似乎无法和周星驰的《功夫》《大话西游》《喜剧之王》相提并论,怎么在你心目中能排在这些电影前面。”
纯喜剧电影,这是观众对《唐伯虎点秋香》最大的误解。《唐伯虎点秋香》极其出色的娱乐性,掩盖了其光芒万丈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部电影在当年获得了票房冠军却与各大奖项失之交臂,在今天依然如此,被无数电视台和新媒体重播但一般也认为是一部合家欢电影,是一部让人卸掉包袱可以大笑两个小时的爆米花电影。
很少有人探讨这部电影背后蕴含的思想表达以及传统人文价值重构,甚至很少有人探讨停留在表面的多元文化元素与当代流行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效果。当然也很少有人意识到,这部取材自传统戏曲《三笑》的《唐伯虎点秋香》,固然有经典的秋香三笑留情,也有唐伯虎那三次癫狂大笑。
唐伯虎三次癫狂大笑的场景分别是:四大才子玩耍时拿着折扇左摇右摆大笑、面对八个如花似玉娇妻扮鬼脸大笑、结尾点到石榴姐时后仰大笑。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理解了唐伯虎这三次癫狂大笑,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当然,这是我们解读《唐伯虎点秋香》的第一篇,先不讨论唐伯虎这三次疯癫大笑,试着从一些读者能接受的角度来聊聊这部电影好在哪。
一、流行符号
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一个显著的标志在于它能留下哪些名句、名言、名场面以及我们今天网络流行语说的“名梗”。简而言之,它是否能孕育一些流行于市井或庙堂之间的文化符号。
我说一句“昨个儿不舒服,如此说来倒是我的不是了”,你多半能猜到这是林黛玉要来了;提到白居易《长恨歌》,你可能会吟诵几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各路短视频中“马什么梅”的老梗一出,你也可以接上“马冬梅”。
这就是文化符号。
《唐伯虎点秋香》就是一部孕育了无数名句、名言、名场面、名梗的电影,这些文化符号流传至今,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简单盘点几条。
2019年,微信公布“微信年度表情数据之最”,捂脸笑的表情荣登榜单。这个表情包的灵感来源就是《唐伯虎点秋香》,微信团队介绍,因团队中一名设计师非常喜爱周星驰夸张搞笑的“捂脸”动作,片中唐伯虎坐在房顶上哈哈大笑,顺手捂住脸,掩饰无奈,于是便开始设计了现在的“捂脸表情”。
现在我们提到某种动物叫“旺财”,提到某种动物叫“小强”,多半也能知道说的是狗和蟑螂。这两个称呼中,前者是因《唐伯虎点秋香》出名,后者直接源出《唐伯虎点秋香》。
9527早前是周润发《监狱风云》的一个平平无奇的数字,后被《唐伯虎点秋香》引作唐伯虎进入华府当下人时的代号,一炮而火。
在2005年前后,手机彩铃火爆一时,“红烧鸡翅我喜欢吃”的铃声长期位居彩铃排行榜TOP10。
至于“含笑半步癫”“以你的智慧我怎么唬得了你”“对穿肠喷血”“风华万代石榴姐”“祝枝山以身作画”“我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胸间”“小强,小强我和你相依为命”“赏花赏月赏秋香”“如花抠鼻孔”这种名台词名场面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在周星驰所有电影甚至所有港片之中,论流行文化符号之多,就算《大话西游》也难以与之媲美。
有必要说明,能否流传下名言、名句、名梗,只是优秀文化作品的皮毛优势,不是内核。就好比你老夸金庸小说文笔精练、想象宏大、武功招式设定有趣,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二、多元文化汇聚
《唐伯虎点秋香》取材于戏曲文化,但却神奇地包罗万象,囊获了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各类文化形态,且没有唐突之感。
它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又融合汇聚欧美西方文化以及日韩文化;它有一板一眼的正统文化(比如唐伯虎的服装扮相很考究),又反常地引入某种亚文化(比如SM);它既有古典文化,又有现代动漫文化;它既有所谓高雅文化,又不乏所谓低俗文化。
多元素材汇聚,多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形态交相辉映,好不精彩。在上世纪这部电影就火爆东南亚,如果今天的宣传家们想对外推销这部电影,甚至可以往“一带一路”上靠。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唐伯虎点秋香》至少包含了中医、快板、诗词、戏曲、国画、对对子、音乐、中国武术、幕僚、私塾先生等十多种代表文化,就差舞龙舞狮子了。这些文化形态当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服务于人物和故事。比如宁王请的御医给唐伯虎把脉,这是传统中医文化中的“切脉”。唐伯虎为了装病不出门就使了点把戏,把脉象弄乱,乱到音律节奏响起,又响起了中国古曲《将军令》。
还有对对子PK和赏画这个桥段,很值得深思。对对子和吟诗作画一样,在一些高端场景往往是用来助兴的,而这一次对对子、赏画,背后是两大权臣的针锋相对甚至生死PK,只是电影的喜剧效果淡化了权臣PK背后的血雨腥风。电影中宁王带着大队人马来华太师府,显然不怀好意,假若没有唐伯虎助阵,一家人都可能被打入大牢,无数人头落地。
在西方文化方面,每每出现总用戏剧化夸张效果呈现,使得观众认为癫狂的表演是恰当的、不会出戏。四大才子出场走的“猫步”,是恶搞T台模特秀,颓废风貌跃然纸上;西洋打击乐和东方快板结合,一浪接一浪,折服了华夫人等一众侍女;祝枝山和石榴姐在柴房的“美女与野兽”偷情桥段,无疑是SM文化的高光时刻;乞丐扮相的唐伯虎被秋香“充满爱的笑”吸引,背景音乐来源于《弥赛亚》,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
在当代流行文化方面,更是夹带无数彩蛋。东淫西荡男色北贱的设定,取材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兵器谱排名的设定,取材于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结尾唐伯虎点秋香使用的龟波气功,很显然取材日本动漫《七龙珠》。唐伯虎初见秋香被感动,袍子无风而鼓,鸽子飞出,这是吴宇森电影的经典桥段。唐伯虎和华夫人的那段含笑半步癫台词,是现代广告文化的妙用。
另外补充一点,有人说这部电影场景切换很是“突兀”,是不是剪辑上出了问题?其实这是引用了戏曲舞台幕布切换的手法,一个个幕布切换配合故事推进,不拖泥带水。这种手法在周星驰后续的很多电影中会应用,很是考验演员的舞台表演能力,演不好就会弄巧成拙。
有必要说明,多元文化汇聚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可看性,是为了让复杂的思想表达通过大众化的文化载体传递给大众,依然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
三、各种讽刺和隐喻信手拈来
周星驰电影有几个里程碑时间节点,1992年不得不提。从1992年开始,周星驰的电影有了“灵性”,我因为笔力有限无法解释清楚这种“灵性”。横向对比,金庸小说从《射雕英雄传》开始有了“灵性”,此二位大师的灵性是相通的。
在1992年之前,周星驰的电影《赌圣》《逃学威龙》《赌侠2之上海滩赌圣》《整蛊专家》也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就,尤其《赌圣》《逃学威龙》两部商业片在票房上和《唐伯虎点秋香》不相上下,但艺术性却无法相提并论。1992年之前的电影,我更愿意称之为周星驰喜剧电影,1992年之后的一批电影(不包括《行运一条龙》和《千王之王2000》这种玩票电影),我更愿意称之为周星驰喜剧艺术电影。
《唐伯虎点秋香》《武状元苏乞儿》《功夫》《大话西游》《国产007》《少林足球》《食神》《鹿鼎记》《喜剧之王》《九品芝麻官》等电影,堪称艺术上乘之作。
这些艺术电影,有对婚姻爱情的戏谑和颠覆,有对朝堂政客的戏谑和颠覆,有对宗教文化的戏谑和颠覆、有对市井文化的戏谑和颠覆。通过周星驰特有的表演,对可能的一切进行重新解构,进而出现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我们姑且把这种文学现象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
《唐伯虎点秋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各种文化反解,各种讽刺和隐喻信手拈来,如果有人拿着解读《让子弹飞》的放大镜来解读《唐伯虎点秋香》,会发现这部电影真的很有货。
由于篇幅有限,我随便说几条。
比如,卖身葬父这个桥段,就很值得反复解读。唐伯虎和卖身葬全家的惨人去华府“求职”,求得一份下人的工作,不是比谁更有本事,不是比谁更吃苦耐劳能把脏活累活干好,而是比谁更惨。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几年前国内某综艺节目,选手能否晋级也不是比谁表演更好,而是比谁更惨,当年“中国比惨秀”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还有,华府为什么只买一个人,不觉得很奇怪吗?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以华府的实力,买下两个人也绰绰有余。下一个场景中,有一个特写镜头,一两个人能干的活却让三个人一起干,这是编导团队有意为之,告诉观众华府可以提供更多岗位,但就是得让你们底层内卷。
自古以来,这种大家族门阀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底层越内卷,统治才能越稳固。
所以,我们注意到了,华府的家丁下人还有一套完善的晋升体系(丫鬟侍女也有对应的晋升体系),这是一套禁锢思想、维护统治的绝佳体系。其中,最低等的下人位置卑微,地位和狗相当,所谓“低等下人与狗不得入内”“。再往上还有中级下人、高级下人,只是我们的主人公华安天赋异禀直接连升多级晋升伴读书童,拥有了与高级丫鬟调情打闹的资格。
不过再怎么升级,这干人等在华府眼里依然只是下人、家犬、物件而已。后来取代西宾老师的华安还是下人,武状元是家犬,秋香也只是华夫人可以随意许配的物件而已。华夫人随意一句“我就把秋香许配给你”,揭示一切。
再比如八大娇妻打麻将这个桥段,也很值得玩味。《百花争艳图》被用来当桌布、《唐寅诗集》被用来垫桌脚、《百鸟朝凤图》中的鸟头被用来粘幺鸡,这一幕有多重寓意。其中一重寓意是与前一幕中的“神仙美眷,羡煞旁人”对应,形成反讽效果,你们以为我唐伯虎过得很幸福,其实你们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们以为的。另外一重寓意是与开头的“把这一筐垃圾放在门口”对应,讽刺世人跟风不识货,垃圾固然是某些人心中的宝贝,宝贝也是可以用来垫桌脚的垃圾。
华夫人外出礼佛这一幕,更是可以反复咀嚼。“官船出行”“超大排场”“施舍馒头”“我去和方丈聊聊” ,这些设定勾勒出来华府的基本面貌,这是一个《红楼梦》式的超大家族,喜好排场、面子至上、爱慕虚荣,特别擅长营造乐善好施的人设。至于这家寺庙,不用说,大概率也是由华府供养。这种家族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家一样,外强中干,看似一片祥和,实则各种问题和矛盾处在爆发边缘,相关主理人只是假装看不见罢了。
华太师无能怕事、华夫人霸道不讲理、华府上下不学无术,自然孕育鸡鸣狗盗之徒。华府外高大华丽的“华府西门”,与华府内的藏污纳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比对艺术创作手法,在这部电影中比比皆是。
片中还有多处场景明喻大明朝精神面貌颓废,四大才子游手好闲,祝枝山好赌,文征明爱男色,高官子弟低能,老师是黑社会等等不一而论。当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主创方借明朝风貌隐喻当今时代,把90年代的香港以及东南亚社会问题囊括其中。
注意,这里的“社会问题”要加引号。因为在二次元、LGBT、亚文化群体越来越庞大的当下,喜好SM的石榴姐和喜好男色的才子可能会被认为是思想解放的先锋旗手。
四:艺术性和思想性
评价一部文化作品,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分别是:技巧性、艺术性、思想性。这“三性”相互关联,一层高于一层。
在技巧性层面,《唐伯虎点秋香》已臻化境。这部电影在类型上,可以算作古装片、爱情片、戏曲片、喜剧片、动作片、音乐片、合家欢电影,甚至划归家庭伦理片也不突兀;在创作手法和技法上,有正叙、倒叙、插叙、空间蒙太奇、快慢镜头切换、长短镜头切换、电脑特效等等,教科书里涉及的手法无所不包;电影的场景布置、服装设计、音乐、武术指导、剪辑、演员表现力等等,也达到了当年一流水准。
另外,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有中国香港的,有中国台湾的,有中国内地的,放在今天也很“政治正确”。
在艺术性层面,《唐伯虎点秋香》也从多个层面表现其艺术张力。“原来人世间最美的笑,是充满爱的笑”“八个一起上吊,简直何其壮观”“吃完回家玩老婆”等台词所涉及的桥段和场景,都是这部电影艺术张力的具体体现。这些桥段或平常、或疯癫、或低俗,背后则是或开阔、或无奈、或自嘲的艺术白描。
尤其“吃完回家玩老婆”这句台词之后的纵情大笑,可以与周星驰《食神》“黯然销魂掌”的艺术内核相媲美,都是情到深处难自抑的体现。只是庸人不知,把前者看作无厘头,把后者看作装深沉。
《唐伯虎点秋香》的艺术性还体现在一幕幕舞台剧式的场景,这些场景有的高度还原老版《三笑》(64版),有的形不似而神似。可能是台词和剧情过于疯癫,弱化了这部电影在大众层面的艺术感知力,我教大家一个办法:观看时把电影静音,重点关注几个画面,比如求佛、折扇、小桥、甩袖、跳舞等,把这些画面截图欣赏,极具古典美感。一个人静静品味,会发现这是一个审美的世界。
在思想性层面,以我的品鉴水平尚无法分析其思想表层(前文我说过,理解了唐伯虎那三次癫狂大笑,才能理解这部电影以及它是思想性),因此这个部分略过不谈。
不过,我可以提个思路——用多重矛盾法分析,略窥《唐伯虎点秋香》思想高度。
《唐伯虎点秋香》的多重矛盾包括阶级矛盾、世仇矛盾、情感矛盾、内部矛盾、门阀矛盾、文化矛盾、贫富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大矛盾套着小矛盾,既推进了故事剧情发展,又升华了影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期待有缘人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