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布局十篇
平面布局篇1
【关键词】:平战结合 柱网尺寸功能分区 出入口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产生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价格上涨过快等 “城市综合症”。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同时为了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把人防建设和管理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诸方面,即修建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可实现人防地下空间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到一笔投资多重效益。为了使人防工程设计满足平战兼顾的不同要求,并能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平面布局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平面布局原则
各部分的抗力应协调一致,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结构的各部分抗力应相互协调。
(2)人防工程的门框墙、临空墙、防护单元隔墙及各孔口的防护能力,应与主体结构的防护能力相协调。
(3)区域电站、供水站应与所服务的抗力级别最高的人防工程抗力相一致。
(4)工程口部的各种防爆波井、防爆波化粪池应与主体结构抗力相一致。
室外出入口、进风口、排风口、柴油机排烟口和通风采光窗的布置,应符合战时及平时使用要求和地面规划要求。
人员掩蔽部及物资库等主体有防毒要求的工程,应根据战时功能和防护要求划分染毒区与清洁区。其染毒区包括下列房间、通道:扩散室、密闭通道、防毒通道、除尘室、滤毒室、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
专业队掩蔽部、人防汽车库和电站发电机房等主体允许染毒的工程,其主体和口部均可按染毒区设计。
每个防护单元的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应自成系统;相邻防护单元之间应设置防护密闭隔墙;两相邻防护单元之间至少设置一个连通口。
2 柱网尺寸
商业柱网与地下车库柱网尺寸各有侧重,商业柱网需要大跨度,而车库柱网并不是越大越好,车库柱网的确定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停放角度及停驶方式,一个柱距内停放车辆台数。
(2)车辆停放所必须的安全距离及防火间距。
(3)通道数及其跨度。
(4)结构形式。
(5)柱距和跨度应符合国家颁布的建筑模数。
实践表明,柱间距、车位及通道跨度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并影响停车面积。其主要关系是:当加大柱距时,柱对出车的阻挡作用开始减小,通道跨度尺寸随之减小,但加大到一定程度后,柱不再成为出车的障碍,这时通道跨度尺寸主要受两侧停车外端点的控制;当柱距固定,调整车位跨度尺寸时,通道跨度尺寸随之变化,车位跨度尺寸越小,所需行车道宽度越小,超过车后轴位置后,柱子不再成为出车的障碍,如柱子外移,超过车位前端线后,通道跨度尺寸需要加大。
当地下一层为商业,地下二层为车库时,需要同时兼顾商业柱网与车库柱网,确定经济、合理的柱网尺寸。
3 柱网尺寸与楼盖类型的综合分析
停车场的柱网和楼盖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建设成本。根据现有的情况,地下停车场所停的车辆均为小汽车,柱网的尺寸可取为6 m×6 m,9 m×9 m,12m×12 m等。以小型汽车为例,各种尺寸下适宜的汽车排列方式及每个车位所占地面积情况见表1。
表1 各种楼盖尺寸下每个车位所占地面积
由表1知,从停车数量上看,在相同的面积条件下,柱网尺寸越大,停车数量越多。
假定车库为地下二层,净高为3.0 m,在仅考虑平时荷载作用的情况下,各种楼盖体系下不同柱距的层高见表2。
表2各种楼盖体系下的层高 单位:m
根据表2,从层高上看,在相同净高条件下,单向肋梁楼盖层高最高,其次为井字梁楼盖;无梁楼盖及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楼盖层高较小。层高大小直接影响基坑开挖土方量及基坑支护造价,层高越高,基坑开挖土方量越大,基坑支护造价越高。若不同楼盖体系条件下的层高均相同,则无梁楼盖及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楼盖的净高较大,可利用空间也较大,同时也利于设备管线的布置。
从停车数量上看,柱网尺寸越大越好。但是相同的楼盖体系,柱网尺寸越大,在相同净高要求下,层高越高,导致造价越高,因此,从经济方面考虑,柱网尺寸并不是越大越好。综合分析停车数量及层高,按照我国小型车和中型车的车型,车库的最佳柱网尺寸为8.4m×8.4m,楼盖采用无梁楼盖体系。
4 建筑功能分区
4.1战时功能分区
战时功能分区应明确,联系方便而相互干扰小;形状应整齐、简洁,布置紧凑,满足战时使用要求。
4.2平时功能分区
商贸、娱乐经营区,停车区,通道,设备房间的面积和位置应具有合理性。一般来说,商贸、娱乐区应接近主要出入口,和在主要通道的两侧;停车场应结合地面交通情况设置;设备房间应相对集中设于工程的边跨或下层。
4.3平时功能与战时功能的结合
工程内不同区域的平时使用功能宜尽可能接近其战时使用功能,或使平时使用要求尽可能接近战时使用要求,以减少防护功能平战转换的难度和工程量。
表3 平时功能与战时功能对应表
5出入口的设置
5.1出入口与地面景观的呼应
出入口的设置要与地面景观相协调,结合出入口的主要功能,在布局上出入口的设置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尽可能避开地面的主景区和标志性建筑物。
2、不破坏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的对称感和均衡感,例如:使出入口成对称地出现在广场、绿地的中轴线两侧。
3、当广场、绿地面积较大时,在适当位置考虑设置下沉式广场。在下沉式广场内可集中设置多个出入口,包括平时主要出入口。下沉式广场本身可利用喷泉、瀑布、假山、绿地花草、建筑小榀及灯光进行美化亮化,只要位置、形状、面积选择适当,不但不破坏广场、绿地的整体美感,同时通过对出入口和孔口的精心设计,可以提升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4、出入口的形状,应根据广场、绿地的具体布局及地面上的景观设置建筑小品,使出入口能够成为广场、地面的景观,并与周围的地面景观较好得融合。
5.2使用功能上的设计
1、地下出入口的朝向
首先地下出入口的朝向与地面空间的某个方向上的人流数量有关,作为地下空问流通的起点与终点,必须与地面流通空间相结合;其次在设置地下商业空问出入口时,选择向阳面和常年风向面有利于地下空间采光与通风的位置。
2、地下出入口的位置
出入口位置设置原则,首先应与地下空间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远近适度,方便进出;其次应满足地面规划要求,符合地面环境和功能需要。广场下的地下空间,其出入口位置的选择不能破坏广场的整体环境和氛围,汽车出入口也不能妨碍交通。
平面布局篇2
关键词:江南传统民居;临水民居;平面布局
水网密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枕河而居的江南传统临水民居。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大体上均为狭长型的前街后河的布局模式,但因受河路距离、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大小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下几类临水平面布局方式:
1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局类型
(1)以居住为主的住宅式布局。当江南传统临水民居仅作为居住功能时,这类面街背河的布局为住户带来了水陆交通的便利。临街道为建筑正门,建筑前部为起居功能,中部房间为卧室,后部为厨房或仓库。临水面多开后门,设置石板踏步或水埠头通向水面,以便日常生活和交易使用。小户人家、无条件设码头者,仅向河道开后门,用石板作为挑台,十分实用和便利。常见的面街背河的住宅式布局,面阔二至三开间,进深一般小于三进。其平面中呈现出明显的秩序感。平面空间序列为:街道一门屋一正厅一堂屋一(起居)一厨房(杂务)一河道,以正厅为中心,结合庭院、天井、厢房等,总体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分区明确。经济实用是这类布局的特点,空间利用率高,多被一般住户所采用。
(2)前店后宅的店宅式布局。在市镇尤其是商业街市中,面街背河的临水民居会利用其地理优势在沿街处开设店铺,形成了以商住合一为特点的前店后宅式布局。此布局在平面关系上与住宅式大致相当,一般两至三进,建筑前部为店面,后部是居住用房或作坊,临水处设水码头运送货物。其间为天井、厢房等,通过店面的正中或一侧开通道以联系前后。平面空间序列为:街道一店铺一正厅一堂屋―后房一河道。在平面空间关系上店铺占主导地位,店铺面向街市,交通便利,空间开放,堂屋则是居住生活的中心。
(3)下店上宅的店宅式布局。若在原始地形上,河道与街道之间的距离较短,住宅进深仅能安排一进,则将居住功能置于二层,底层为店铺,店宅式演变成下店上宅式布局,中央通过楼梯间连接上下两层。底层平面空间序列为街道一店铺―仓库,厨房―河道,二层为居住。此类布局占地小,平面布局以紧凑为特点,流线简单,分区明确,底层的店铺成为生活的重心。
(4)等级森严的大型宅院式布局。大型宅院式布局的特点在于占地面积广阔、等级分明、序列明细、流线复杂。相对于前三者,大型宅院式因规模大,一般采取建筑前临河道,背靠街道的模式。在河岸边常设船厅,大户人家往往在门屋之前隔着沿河街市于河岸边设置船厅,或用过街楼的方式直接将门厅与船厅连接在一起建造,街从中穿过,形成“河一房一房”的沿河空间。船厅是大户人家炫耀其地位的象征,是大宅沿河的第一进房屋,并将河埠头作为住宅的重要部分开始组织平面,将其作为中轴线的起始组织平面。平面空间序列为:河道一船厅一门厅一茶厅一正厅一大堂楼一小堂楼一后房。正厅为整个住宅的核心,空间等级最高,其空间在整体中最为高阔。平面中轴线上是住宅的主体,是提供公共活动、商业、主人休息的空间,两侧厢房的等级明显低于中间,为辅助用房和次卧,相对私密。
2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局特征
将以上四类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布局类型分析与理解,并将其与其他地区临水民居相比较,在平面布局上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等级分明的平面布局。“等级分明”是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处理上的特点之一。在平面布局中内部各功能块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区分,一般是以住宅中心的正厅等级最高,向两边递减。然而,对于不同规模的民居,受等级制度的限制程度不一,因而呈现出各异的临水平面布局方式。比较以上四类布局方式,平面布局受等级制度的影响的程度:大宅>普通住宅>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大宅院受等级制度的影响最重,平面布局等级森严,遵循等级分明的营造手法营建。而下店上宅受等级制度的影响最小,平面布局最为实用和从简。
(2)追求实用性的平面布局。除受等级观念限制最重的大宅之外,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具有进深长、占地少,布局紧凑的特点。因用地有限则追求使用功能,所以体现出讲求实用性的特点。例如,在建筑后部开门以求取水便利和交通出入方便。厨房和杂物间临河布置,有利于排烟清洗以及货物运输。平面布局还体现了房间使用率越高,离水域越远的分布特点。厨房和杂物房使用率较低,便位于相对潮湿的临河处,而卧室和店铺的使用率较高,则与河道保持一定距离。
(3)灵活巧妙的平面布局。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置灵活多变,在小型民居中,为了与弯曲的河道适应,则根据临水面积、使用功能等,在平面基础上有所调整和灵活变化,形成了曲折多变,饶有特色的空间。而对于中大型临水民居,为了灵活地处理建筑与河道的关系,江南地区特色的合院式布局便体现出其优势。合院实际上是一种可以纵横拼凑的标准单元,组合多样,可以使用于不同形状的基地,便于分期扩建、接建。无论扩展到何种程度,都保持着其整体的完整性。
(4)商住合一的平面布局。不同于其他地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临水民居,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具有一定的商业性特征。在店宅式布局中,建筑临街处为店铺,临河处进行物品交易。临街空间较为公共开发,促进了沿街店面的发展,或建筑首层均为店铺,可临河就餐。
3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
(1)日常生活的需求。江南民众常依据使用习惯来对功能进行排布,实用功能对平面布局起主导作用。建筑前门临街后门临河的布局有利于居民的成产生活。自古人类临水而居,均是因靠水能够便于采集生活及生产用水,江南民众不外乎如此,为了利用临河道之便利,取水、洗涤、交通出行的方便,常在临河民居的后部开设后门,后门的位置及临河房间功能都根据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调整。
平面布局篇3
【关键词】角色扮演;中职;平面布局方案设计;课程研究
在中职装饰专业平面布局方案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大多数同学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却难以在实际的方案设计中施展。角色扮演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和学习需要设计角色,扮演角色。角色扮演的课堂重点在课堂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多种理解和不同解读,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
一、中职学生及装饰专业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农村和郊区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群体。中职学生普遍不爱学习,且学习的自觉性很差,综合能力不太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年纪偏小,思维不成熟,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差,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美术基础。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比较落后。装饰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综合性的专业,集建筑、美学、结构、材料、电气、水暖、通讯、消防、心理、风水及智能各系统于一体,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
二、平面布局方案设计课程介绍
平面布局方案设计课程是装饰专业的重要课程,在三大构成、室内设计原理、家居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实践性的一门专业课程。在装饰专业课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的效果图制作,装修预算等课程做铺垫。平面布局是室内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任何一个空间,无论设计的多么奢侈豪华,多么时尚前卫,没有一个合理的平面布局注定是一个失败的空间。平面布局的设计,关联着室内空间的六个面,要保持空间整体性,连贯性,通透性。平面布局方案设计首先要满足空间的实用,其次是装饰性。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空间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的必要性
(1)课程实践性要求。
鉴于课程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课程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让学生设计一些理想化、概念性的、无法现实实际施工的作品。现阶段,许多专业课程教师都来自于艺术院校,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公司实践经验。对施工工艺、职业素养、谈单技巧等实践课程知识欠缺。对课程教学效果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课程教学问题突出
平面布局方案设计课程是装饰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多,注重专业基础,与各类实践环节之间过于独立、没有交融,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必要的联系,课程衔接不当,学生没有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接与整合,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课程教学注重软件操作,不注重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轻视技能训练。
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教师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的教学模式,机械的教学,还是以灌输为主,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更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
基于中职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推动目标实现,课程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法是非常必要的。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角色扮演法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扮演相应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活动中去。
四、角色扮演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以住宅平面布局方案设计为例,现实生活中,装修公司设计师根据业主的要求,结合户型结构,利用设计专业知识对空间进行平面布局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点展开:
首先对住宅平面布局方案设计的内容进行讲解。一般情况下,一套住宅空间包含客厅、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阳台等空间。设计风格、家具尺寸,业主职业、性格爱好、装修预算、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等都是进行平面布局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教师要把这些知识点提前梳理。
其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角色扮演。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可以扮演公司的角色。一般装饰设计公司含有业务部、设计部、项目施工管理等部门。根据课程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两种类型的角色扮演,一种是由学生扮演设计师角色,教师扮演设计总监。教师选择一套户型案例,告诉学生业主资料及要求,给学生展现量房实景图,由学生分别对每个空间进行设计讨论。在这个设计讨论的过程中,有意见统一,有激烈对峙。作为“设计总监”的教师要做好参谋和引导作用,是引导者而非命令者。主体角色扮演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衔接和疏导作用,针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出现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自我分析、自我探究、合作探讨等。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不是被讲懂的,不是听懂的,而是通过教师指导悟懂的。另一种角色类型是学生之间的角色变化。在平面布局方案设计中,业主资料是设计的前提,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模拟客户资料,由一部分学生来扮演业主,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设计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分组。扮演业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设计师提出要求,扮演设计师的学生根据业主的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与主业深入交流,设计平面布局方案。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指导,但不能横加干预,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教师指导和角色扮演,学生在进行平面布局方案时,能够对业主心理及方案进行更加全面充分的考虑,提高设计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再次,在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要善于停止角色扮演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热烈的课堂气氛有时会偏离课程主题。如果不能适时叫停,掌控课堂就会变成一个好的开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因此尺度的把握是关键。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要把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工程造价、室内陈设等等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知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今后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布局两房、三房、四房到复式楼、别墅的住宅设计,再到休闲娱乐、酒店办公等工装装修逐步递进,循序渐进。让学生处于一个发现者的角色,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角色扮演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大家共同完成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从而使厌学变为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求知识的无穷奥妙和无穷乐趣,感受到智慧的灵动和生命的张力,享受学习的乐趣、进步的喜悦,同时教师角色的变换可以使教师减少职业倦怠,与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当然,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中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角色扮演的表面化,人数多的班级,角色扮演的实践性效果差等。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应该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所在,尊重、呵护,诱导学生学习的欲望,那样,我们的教学才有价值,素质教育才能体现。
作者简介:彭文静(1985-),女,研究生,山东邹城人,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
参考文献:
[1]闫德明.用“角色扮演”改革课堂教学的实例(一) 梁恕俭博客“撰稿人,在路上”
[2]骆华超. 浅谈室内设计之平面布局 骆华超的博客
平面布局篇4
一、制度伦理:概念分析
关于制度伦理的含义,有“制度中心说”、“伦理中心说”和“双向互动说”等观点[1]。我们比较认可“双向互动说”。因此,简单地讲,制度伦理就是指制度的合理性。“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制度伦理就是指制度中的伦理或者说制度的伦理,它包含制度的内在制度蕴涵——制度的价值诉求和制度的外在伦理效应——对制度的伦理评价,制度伦理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合理性及其价值诉求分析,本文侧重于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涉及的内在制度价值诉求的分析。义务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和合理的制度安排,其中应关注与制度伦理相一致的理念与价值,从制度伦理视角、运用制度伦理的理念和价值来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这关系到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也关系到将来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误区分析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忽视制度伦理,从而导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教育质量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突出的教育质量问题。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3]。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学点被撤销,再加上学生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导致中心学校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任务繁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合理合并办学水平相对较差的学校,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但是,在各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只是考虑“效率”和“政绩”,进行“一刀切”式的盲目合并,使得部分中心学校没有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带来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不仅如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部分地区辍学率上升。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显示,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研究者认为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4]。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辍学率的上升与教育成本加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布局调整后有些学生只能到距离自己村比较远的中心校读书,有些贫困家庭无力负担额外的交通费以及食宿费等费用,导致学生不得不辍学。“只有当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成为有效供给时,我们才能说它实现了教育的质量公平,否则,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他们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5]面对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2)学生安全问题
学生安全问题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有些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而且还会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二,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显许多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6]。一些偏远地区或山区的学生,上学路途由于遥远和道路崎岖难行,在上学途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部分地区只是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撤销和合并,而没有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也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学生安全问题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一大问题,各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
(3)教育费用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教育费用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为继”[7]。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偏远地区一些家庭教育成本负担更重。一方面,有些偏远地区家庭如果学生不住校就要支付学生往返的交通费用,这对于经济拮据的一些农村家庭无异于是一笔额外教育支出;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更多农村家庭的学生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不得不住宿,由此产生的包括学生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以及生活零用钱等费用,让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在没有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在本村或本村附近上学的学生不会额外支付食宿费以及交通费等费用,并且在本村上学的学生还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这样可以减轻一些家庭负担。由于学校布局调整而产生的教育费用问题是导致学生辍学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一部分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没有使他们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误区分析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忽视制度伦理,从而导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规模效益”而忽视“公平正义”
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不应该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的,“公平正义”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追求的重要目的。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有些地方政府将“规模效益”作为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目的,从而忽视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但是,“经济更多的是私利性,而教育更多的是公益性;经济追求效率,而教育追求公正。学校布局调整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性:坚持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把公正作为制度建设的首要要求”[8]。
(2)注重“政绩”而忽视“长远发展”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重视政绩等表面形式,忽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追求短期利益’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形式化’的表现,‘撤点并校’、‘巨型学校’建设又将成为新的教育政绩。”[9]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追求短期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而忽视了教育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对一些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更为本质的一些问题置若罔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绩工程行为”导致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导致对教育价值与内涵的误解。因而,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育的长远发展,关注教育制度的质量和内涵。
(3)重视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而忽视“诱致性变迁”
在当前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比较重视“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的“强制性变迁”,却忽视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政府大多实施的是强制性变迁行为,往往忽视家长和村民意愿。“有调查表明:有45.3%的家长表示当地学校布局调整没有征求过包括自己在内的村民的意见;有10.9%的家长认为地方政府采用了强制方式进行布局调整。”[10]由此可见,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大多是运用了“强制性变迁”的方式,没有考虑“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方式,没有赋予群众民主管理的权利,没有重视家长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三、基于制度伦理视野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思路及对策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应该大力关注制度伦理。从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来看,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制度伦理的以下方面。
1.关注教育公正,适度调整布局
“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的社会,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11]我们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伦理分析时,教育公正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城镇与农村的学校布局标准应有所不同。由于城镇人口较为集中,人口数量较大,并且今后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继续迁移,城市的学龄人口数量将会更大。而与此相反,农村人口的急剧下降和大量人口的迁移,农村的人口密度将会更小,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入学的实际人口下降,因此城镇学校的辐射半径应该小于农村,城市学校的建设更应该注重规模经济,而农村中小学的辐射半径应远远大于城市,其学校建设更应该注重的是社会公平。”[12]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整体强调集中办学提高规模效益,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我们更应从教育公正的角度去考虑,过度撤并校点必然损害教育公正,我们应该保留必要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让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好像是不利于规模和效益,但是不能片面强调规模效益而无视弱势人群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关注教育公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也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提升教育质量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为根本”[13]。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要关注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学安全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地体现教育制度的育人功能。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把提升教育质量当作布局调整的重要出发点。有些地方政府从“政绩”出发,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学校布局调整。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考虑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和公平的教育。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出发,一项科学合理的政策应该是一项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的政策。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关注学生的利益,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
3.注重诱致性变迁,倡导民主管理
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政府大多是采取“强制性变迁”的行为推行这一教育政策。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导致一些群众的抵制,也损害了一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受各方面观念的影响,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地方政府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不应该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方式为主,而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形成诱致性变迁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所以,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式能够更好地实施这一教育政策,最大效度地减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真正把这项政策实施成为一个民主管理的过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有利于农村教育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能够多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去关注这项教育政策,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会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稳妥推进和合理落实这一政策,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制度的公正性。如果没有从制度伦理视角去落实这一政策,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为我们将来落实这项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该从制度伦理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真正保障群众及其子女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正。
参考文献
[1] 覃志红.制度伦理研究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教育学报,2005(4).
[4]彭冰.一份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中国青年报,2004-06-14.
[5] 周芬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及补偿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8] 冯建军.论现代学校制度的公正性.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9] 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教育研究,2010(4).
[10] 贾勇宏.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用与协调.教育发展研究,2008(7).
[11] 惠迪,鲍尔,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平面布局篇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回答了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四个全面”的提出,直指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住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牛鼻子”,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法宝,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高校思政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是按照理论联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准确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重点把思政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以及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重大意义分析透彻。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进课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体系“进课堂”,这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主渠道;要形成一个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高校两课”系列课程密切配合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关理论的良好格局,并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教育向“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延伸、拓展。形成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巩固和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牢牢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课堂。
二、工作举措
要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前提是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提供必须的条件。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不能真正进入课堂,关键在于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要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体系进入思政教师的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著作,完全准确地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熟悉教材的整体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总体结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只有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理解得全、理解得准、理解得深,思政课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讲得全、讲得准、讲得深,也才能使学生记得全、记得准、记得清。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选准能触动大学生心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忌空洞的说教,必须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讲授和研讨,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原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并指导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讲课的资料要新,选材要有亮点、有新意,切入的角度要新,要用新的思维去讲“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
最后,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为此,应力求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决定作用和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实效。二是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先串讲主要内容,再精讲重难点,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学后当堂指出问题,教师再给予解答。三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试讲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双向交流,教师可选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著作或者教材的有关段落,让学生精读并在课堂上细讲,并让广大学生开展评议,这样既领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语言风格,又领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观点,由点到面地由一人感染大家。四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和收集有关材料,适时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教师加以引导与总结、提高,这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把语言教学与形象教学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构建把读、思、讲、写、议结合起来的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的新格局,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多媒体课件“进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粉笔、讲稿、黑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这种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最大限度吸引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与授课质量。多媒体辅助课件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
平面布局篇6
关键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0-03
体育场馆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训练比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设施,也是竞赛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场馆布局是指体育场馆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某个地区体育场馆的分布状况与当地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各体育场馆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有其独特的运作过程与特征,因此必然受一定的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产业布局因素是指各类生产在其布局时对其外部环境的要求。在符合产业布局总体原则的条件下,能否满足这些因素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及其具体的布局指向。具体到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等因素。
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理论,对三次产业来说,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第一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大且最直接;第二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用水等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以及一些工业对环境的特殊要求。间接影响主要是指那些需要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特别是以第一产业产品为原料的制造业。而在第三产业中,受自然因素直接影响较为突出的行业主要是旅游业,其他行业受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体育场馆的建设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而体育场馆的运营则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因此,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具体来看,在选址上应考虑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条件,保证一定的建筑面积,修建在地势较高、利于排水,远离污染源,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绿化较好的地方,充分利用城市电力、热力、上下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及道路交通条件。
1.2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和经济区位;影响产业布局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影响产业布局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改变产业结构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社会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方面。体育场馆兴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体育活动的需要,所以体育场馆一般兴建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口密度和总人口数量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大的农村或城市郊区,尽管总人口较多,但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对场馆的集中需求,所以较少有体育场馆分布。经济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分别影响着体育场馆的供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即对体育场馆的供给能力。而市场需求则催生了人们对于体育场馆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下,最终会导致场馆的新建和扩张。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场馆需求旺盛的地区往往会布局更多的体育场馆。经济区位是指某一地点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具体到体育场馆,对其有经济意义的因素包括交通、信息以及场馆间的相互合作和聚集效应。技术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场馆建设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场馆功能的要求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布局更多高规格、多功能的体育场馆是十分必要的。
2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2.1计量模型的构建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影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的理论模型:区场馆数=α0+α1*经济发展水平+α2*自然条件+α3*社会因素+α4*技术水平+μ为便于进行量化,笔者分别选取一些替代性的指标来代替以上各个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中,与场馆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该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本文选择各区的财政收入作为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各区在地形方面相差不大,所以自然条件主要选择各区的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关于社会因素,本文分别用人口的数量和人口质量来表示,其中人口数量选取各区的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人口质量用教育水平来衡量。由于各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差不大,本文选择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以下简称文化程度)作为衡量人口质量的替代指标。此外,选择这一指标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它同时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根据选择的具体指标,可将原理论模型改写为:区场馆数=α0+α1*财政收入+α2*土地面积+α3*人口密度+α4*文化程度 +μ上述指标数据见表1
2.2计量模型的检验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各变量进入方式为ENTER,全部进入,回归结果如下:区场馆数=-735.865+0.862*财政收入+3.903*土地面积+0.008*人口密度+17.928*文化程度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的t检验临界值分别为0.029、0.838、0.003、0.259、0.036,F=166.078,方程总体显著性水平为0.001,R2=0.996。
备注:表中各城区场馆数取自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北京市的数据(截止2003年12月31日),单位为个;土地面积、人口数、人口密度数据取自《北京统计年鉴2005》,单位分别为平方公里、万人和人/平方公里;财政收入数据取自《北京财政年鉴2004》,单位为亿元;人均场馆数根据各区县人口数、场馆数计算,单位为个/万人;文化程度用“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代替,数据取自北京市城八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1,财政密度根据各区财政收入和场馆数计算,单位为亿/个。检验结果显示:土地面积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都较为显著(系数的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 ,对方程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各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系数显著性水平高于0.05)。从整体来看,方程拟和程度较高(R2=0.996),各因素的联合影响比较显著(F=166.078)。
2.3对计量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计量结果看,各因素对各区场馆数量都具有正的影响。首先,各区的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本地区的场馆就会相应的增加0.862个。现实情况也确是如此。由于场馆建设更多地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公共行为,投资巨大,因此政府必须要根据本地区的财政约束来决定场馆建设数量的多少;其次,场馆数量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市区的地价较高,而场馆、特别是标准场馆对土地的要求是硬性的,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只有拥有较多发展空间的地区才可能建设较多的体育场馆;再次,从人口密度上看,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场馆数量也越多,区人口密度每增加一百,便要增加一个(0.08*100=0.8)场馆。因为场馆的建设需要相对集中的消费需求,而只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建设场馆,则很容易造成场馆的闲置和浪费;最后,从教育水平上看,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人员比重每增加1%,场馆数量将增加大约18个,这说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以及当地的技术水平等都对场馆的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3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现状
3.1.1市区场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聚集特征如图1所示,以北京市的环状公路为界,东西二环两侧、东西三环两侧、东西四环两侧地带是场馆的主要聚集带。从北往南形成两个场馆带,即西北二三四环――西南二三四环、东北二三四环――东南二三四环,西边的一条主要位于海淀东南部、丰台东部、西城和宣武区的西部,东边的一条主要位于朝阳西部、东城和宣武的东部,两条场馆带构成一个中括号型(【】)。
3.1.2市区存在一条横贯南北的场馆中空轴北起北四环中部,南至南三环中部,以奥林匹克中心――故宫――天安门――木樨园桥一线为中轴,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地带出现了市区的场馆空心带。其南北两侧分别是以奥林匹克中心为中心的场馆群和南侧的沿南三环东西延伸的丰台体育带。
3.1.3市区场馆东西基本上呈对称分布以中空轴为界,市区北部西侧以海淀区最多(2023个),东侧朝阳区最多(1901个),两者大体持平;中部的西城区(489个)和东城区(579个)也基本持平;南部的宣武区(204个)和崇文区(262个)相差也不大。丰台区跨越东西两侧,石景山区场馆较少(175个)。总体而言,市区东西两侧的体育场馆数是基本上持平的,以中空轴为对称轴,两侧基本上对称分布。
3.1.4市区存在着几大明显的场馆群以工人体育馆为中心的场馆群、二是以月坛公园为中心的场馆群、以劲松为中心的场馆群、以丰台云冈为中心的场馆群和以洋桥――方庄桥为轴心的丰台东侧场馆群。相比较而言,市区西部的场馆分布更为均匀,东部更为集中。
3.2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从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来看,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基本上与各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相一致,但是却与社会和经济条件不相匹配。
3.2.1体育场馆布局与人口的不匹配如前所述,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相协调,才能既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又能保证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北京市各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场馆数来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场馆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现象。以人口密度相近的东城和宣武为例,东城每万人拥有9.31个场馆,而宣武每万人仅有3.81个,仅相当于东城的1/2.5。人口密度相近的海淀和石景山,每万人所拥有的体育场馆数相差也将近一倍(海淀每万人10.99个,石景山每万人只有5.07个)。场馆布局与人口的不匹配,势必造成场馆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的局面:在人口密集、场馆数量较少的地区,场馆难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场馆的拥挤和过度使用;而在人口较少、场馆数量较多的地区,场馆又面临着需求不足、场馆闲置的尴尬局面。
3.2.2体育场馆布局与公共财政的不匹配上述计量结果尽管可以大致的反映出各区的财政收入与区场馆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明显。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场馆财政密度的概念,即财政收入与场馆数的比例,用以表征各区场馆平均的财政支持潜力(这一数值越大,说明本区财政对场馆的支持能力越大)。从表1的最后一栏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区的财政收入与场馆数量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宣武、西城场馆的财政密度明显高于崇文、海淀和丰台。这种不匹配可能造成的结果是:财政密度较高的区可能存在着过剩的财政能力,而没有相应的建设足够多的场馆;而财政密度较低的区,则可能存在场馆建设过剩,进而导致场馆的财政负担过重,对场馆的后期投资能力不足。
4政策建议
针对北京市场馆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北京市政府2004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2的若干要求,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改进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1) 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搞好奥运后场馆的布局工作。体育场馆的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经济区位因素。根据北京市的总体城市规划,要“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相协调,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奥运后场馆的建设应当主要向这些地区集中,既弥补这些地区场馆建设的空白,使北京市场馆的整体布局走向均衡合理,又可以保证这些场馆与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2) 加强场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场馆的产业聚集效应。已有的北京市三大体育场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新建的一系列大型奥运场馆在地区场馆布局中的引导和聚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通过大场馆与周围场馆的分工协作,形成几大场馆协作圈,充分发挥场馆群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促进场馆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政府网站.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中国体育设施建设网.
[4]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陈礼贤.体育场馆设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3).
平面布局篇7
关键词:布局;网页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111-02
1 布局的重要性
在网页设计中,布局主要是利用各种元素在布局处理中的方法以及规律。从规律性上来讲,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重复布局、近似布局、渐变布局、发射布局、特异布局,从非规律性的特点上来讲,主要表现为密集布局、分割布局、对比布局、肌理布局、空间布局。在网页设计中,布局作为整个设计的结构因素,必须要在布局中,通过科学安排相关的功能和区域,运用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概念,将相关基本形任意组合成新的视觉元素,才能达到应有的设计效果。另外,布局关系到网页设计文化和水平的好坏,通过点、线、面的运用,以及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满足不同文化环境对网页设计的要求,以便顺应人们的视觉感受,打动观看者的视觉,进而达到设计想要的效果。
2 布局的运用技巧
2.1 图片的应用。图片作为网页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说明网页内容和美化页面的关键。因此,需要设计师把握布局设计理念,把图片加到适当的地方,利用图片对页面进行处理。如利用Photoshop6或Fireworks4可以将图片切成小块,分别进行优化。输出的格式可以为gif或jpeg,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我们把有较为复杂颜色变化的小块优化为jpeg,而把那种只有单纯色块的卡通画式的小块优化为gif,这是由这两种格式的特点决定的。
2.2 页面排版的应用。在网页设计中,页面排版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同样,决定着网页设计的成败。页面排版包括页面距、版面设置、表格处理、页码格式等内容,种类繁多,需要设计者从中寻找相关的规律,要根据网页的形式,利用特异处理,将一些相同的基本型中出现一个形状或者大小特异的基本型进行整合,进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机理。在这里我们以表格的处理为例进行说明:表格(table)是页面中的重要元素,是页面排版的主要手段,可以设定表格的宽度、高度、边框、背景色、对齐方式等参数。如在使用Dream weaver制作网页时,会自动在每一个td内添加一个空字符“ ”。如果单元格内没有填充其它元素,这个空字符会保留,在指定td的宽度或高度后,可以在源代码内将其删去。因此,页面排版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如页面尺寸、文本、页头、页脚等进行排版处理,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好的排版方案,形成各种不同的机理效果和空间效果,并在二维空间来表现三维,从而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利用各基本型相互之间对比形成的一种互补的视觉分割状态,保证在作品中所有元素形成统一的状态,强化作品的空间表现形式。
2.3 造型组合的应用。造型代表着一个页面的整体形象,而这种形象一定要突出整体性。在网页设计中,要利用经典图形,用最简单的设计技术创造经典的视觉效果,同时,这也是创意和理论的高度结合,简单来讲,就是在确定好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通过双重意象的构建、产生与形成,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得他们的视线更多集中在图形或背景上,因此,这就需要强化页面布局的局部以及整体效果。比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页面布局,其在背景和图像的区别虽然不明显,但是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黑白条纹所布局,用上下交错的手法创造出了双重意象,给观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能够让人反复的观赏画,成功地吸引了注意力。
因此,平面造型组合的应用,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要注意点、线、面三者的综合运用,不能等同,要以其中一种元素为主其他为辅,否则元素越多就越容易凌乱,统一感就越难把握;二、在网页设计中,要点是设计,因此,要有创意,有个性,抢眼睛,要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设计时用直白的手法,告诉人们设计的主题和所要表达的观点,既要满足对比、协调性,在于与众不同,同时,还要用色彩突出创意设计。这样,在页面布局处理时,突出其良好的对比性,通过相关的对比因素的处理,引起人的注意,吸引人的关注,并且结合相关的视觉元素,如动画、图片以及文字等,使其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
3 网页设计的优化
3.1 体现网页设计的对比与统一
首先,对于布局,需要通过色彩布局,强化接触的布局,在实际处理中,通常会运用多位黑白,或者黑白灰的方法,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布局感受到色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色彩布局,强化整个网页的统一性与和谐性,为此,需要设计人员要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利用布局中的色彩的明度、纯度、对比度等交错搭配,增强页面效果。与此同时,用于对比的色彩,线条粗细要富有变化性,节奏有序。其次,通过对比与统一的应用,强化整体感。我们知道布局在二维的空间用点线面的元素来使画面和谐,可以采用任何一种元素来完善画面,例如点的元素,线的元素或面的元素。其核心只有一个,通过多个
元素的疏密关系,浓淡关系等使画面和谐。也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而布局作为网页设计的基础,必须要体现其格式的灵活性、创新性。
3.2 增强页面设计情感效果
在页面设计中,对于其情感特征的体现,主要来源于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设计时,需要通过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搭配以及处理,突出设计的主题性,一方面,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激发观赏者的情感因素。因此,在页面设计中,要想更好地表达设计主旨与设计要求,从而引导观者的情感,则要从下面的几点入手:首先,页面设计中情感特征的体现,主要来源于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设计时,需要通过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搭配以及处理,突出设计的主题性。其次,要运用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奠定形式美的设计法则,利用点、线、面的构成,体现页面设计的发射构成、空间构成、打散构成,强化设计的邻近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从而更好地强化人们的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另外,要运用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将相关基本形任意组合成新的视觉元素,通过点、线、面的运用,正确处理好各个元素之间关系,既要满足设计要求,也要激发观赏者的情感因素。总之,网页设计涉及的东西也是比较丰富的,包括广告类的创意与制作,需要设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性思维,与真正的平面广告宣传应用形成一个很好的融合。
4 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设计出能够吸引人的网页形式,就要对布局和网页设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遵守统一变化的原则,强化版面的外形特征,体现设计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进行整体上的比较,在保证形式上的和谐以外,还要保证其疏密有致,轻重适度,最终体现设计上的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游林华.布局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J].职业·中旬,2012(12).
平面布局篇8
[关键词]综述 零售点 合理布局
一、引言
推进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合理化是国家法律的要求。1997年7月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必须符合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的要求”。2007年国家发改委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申请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应当符合当地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的要求”。为了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需要推进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合理化。
优化卷烟零售点布局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逐步兑现在加入WTO时关于烟草方面的七项承诺,国际烟草巨头纷纷进军我国市场,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加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控烟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控烟措施越来越严厉,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是我国烟草行业应对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合理化作为卷烟销售网络建设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对于我国烟草行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合理化是关乎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此,我国相关学者围绕该问题进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将从内涵、评价和对策三个角度对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以期推进对该问题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二、关于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内涵的研究
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提出了合理布局的要求,但是对其内涵没有明确地界定。王明昊提出所谓合理布局就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烟草制品特性和客观经济规律对卷烟零售点的分布进行设计。
部分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第一,从零售户的角度来看,合理布局是指能够为零售户提供良好激励的空间设计,即合理布局要确保卷烟零售点之间的距离适中,从而减少卷烟零售户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零售户的合理利润。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合理布局是指在消费者愿意行走的距离内、或者是愿意付出的购买时间范围内建立卷烟零售点,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合意的产品和服务。第三,从烟草专卖公司的角度来看,合理布局是指在在既定的市场容量下获得最大收益的空间设计,其中“收益”指销售收入扣除营销成本和监督成本后的净额。
吴建荣和张中祥运用商圈理论对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合理的卷烟零售点布局应该基于网点商圈的自然空间范围和社会空间范围进行设计和安排。针对城市楼宇经济的迅速发展,曾杰认为卷烟零售点的布局不仅应该考虑二维平面布局而且应该考虑三维空间布局,提出当零售点的垂直高度达到相关要求时,也应该设置卷烟零售点。
基于卷烟零售点的内涵,相关学者分析了影响卷烟零售点布局的主要因素,并达成诸多共识:第一,市场需求是决定卷烟零售点的主要因素,需求越旺盛,零售点越密集,如城市繁华街道比一般街道更密集,城市比农村更密集。第二,零售业态影响卷烟零售点布局,不同的业态在选址、规模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卷烟零售点布局的总体规划中应该考虑零售业态的影响。第三,消费者行为影响卷烟零售点布局,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满足其需求过程中所采用的身份、形式、方法等内容,合理的卷烟零售点布局应该符合卷烟消费者行为的要求。第四,合理的卷烟零售点布局应该与烟草专卖公司的营销战略相一致。零售点作为烟草行业的渠道终端和品牌载体,其布局是烟草专卖公司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分布,零售点的布局应该对营销战略的实现形成有力的支撑。
三、关于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评价的研究
科学地评价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合理程度,是优化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前提和基础。相关学者从两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考察卷烟零售点总量与区域总需求的匹配度;二是考察零售户的满意度。
1.关于零售点总量的评价。在实践中,很多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部门以“人口基数法”作为确定区域卷烟零售点总量的依据,即按照地区人口总数“城区5‰,农村3‰”的比例来确定区域卷烟零售点的总量。吕建国和欧力萍认为 “人口基数法”虽然简单,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由于在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存在较大差异,计算零售点总量的人口基数通常是不准确的;第二,农村单凭数量来确定零售点容易导致物流、服务水平不达标、假烟泛滥等问题的出现。
薛菲菲等认为目前我国在卷烟零售点布局规划中普遍使用的规划听证方案存在较大误差,并构建了一个基于供需平衡的卷烟零售点计算模型,其基本步骤是:首先,通过烟民数、日抽烟量、零售户的分销能力计算理想的零售点数;然后,利用实际的卷烟零售数及供给数据对理想值进行修改,进而确定理合意的零售点规模。该模型也存在缺陷:一是抽样调查方法用于大中型城市时,成本大、效果差。二是该方法只能得出合理布局的零售点数量,不能得出零售点的空间分布。
向桂东等构建了一个估计零售点总量的“动态联合模型”。该模型有三个子模型:基于消费者便利的网点数量测算模型、基于网点合理盈利的网点数量测算模型和综合考虑物流成本等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首先分别计算这三个模型的结果,然后将结果等权平均,即可得出区域零售点总量的合理区间。该模型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多方利益和体现了合理布局的动态性;不足之处是“基于消费者便利的数量测算模型”是否符合消费者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零售点总量评价的研究,基本解决了卷烟零售点布局总量合理的问题,但是对于空间结构、业态结构等问题尚未涉足。
2.关于零售户满意度的评价。零售户是零售功能的最终实现者,加强对零售户的激励,确保零售户满意,是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的关键。因此,相关学者从零售户满意的角度对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合理程度进行评价。
顾幼瑾和聂红波运用综合评价法对零售户满意度进行评价,首先构建了包括产品供给、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维护和网络监管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高径等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口统计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从货源供应,人员服务,轮动访销三个层面研究了影响零售户满意的关键因素。卓俭华运用顾客满意度测评理论,以安徽省烟草商业企业为例,分析了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经营状况、销售现状,阐述了卷烟零售户满意度测评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卷烟零售户满意度测评的方法和步骤。
关于零售户满意度评价的研究,开拓了从利益相关方满意度间接评价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的途径,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其他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诉求。
四、关于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对策的研究
针对卷烟零售点布局在实践中的诸多不足和矛盾,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优化卷烟零售点的对策,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曾庆伟等提出当前零售点户籍化管理模式部分内容不方便一线专卖人员的实际操作,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作用,专卖管理部门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零售户电子地图档案,从而为优化卷烟零售点的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时兴等认为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便捷、快速、功能强大、性能卓越等特点,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卷烟零售点布局的决策、以及零售户信息的管理,对于卷烟零售点布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规范许可证的审批流程。严格规范卷烟零售许可证审批流程是实现卷烟零售点总量的关键环节,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对初次申请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零售户,要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杜绝“人情证”;(2)对换证的零售户,监督其经营期间有无违法经营行为,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予以依法暂扣或吊销其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
第三,建立卷烟零售户协会。顾秀清提出在卷烟零售点布局中要充分发挥卷烟零售户协会的作用,具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协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2)通过协会加强对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3)通过行业自律、相互监督,形成零售户之间的良性竞争。
第四,优化卷烟零售点布局的业态结构。合理的业态结构要求卷烟零售点布局应该选择与区域的商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业态,注重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相结合。针对该问题,王明华提出了两点建议:(1)加大对烟草加盟连锁店的控股比例,增强卷烟市场的调控力;(2)适当增加卷烟零售直营店的数量,逐步把条件较好的烟草加盟连锁店向独资的烟草直营店转化。另外,董进才、宝贡敏提出比较各种业态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与营业面积所占市场份额的增长率(即计算“零售饱和指数”),以确定各种业态的饱和点,进而不断优化卷烟零售点的业态结构。
五、简要评论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从卷烟零售点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围绕“何谓合理布局”、“如何评价布局的合理程度”和“如何优化布局”等核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理论认识,推进了实践工作。但是其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在内涵研究方面,认识不够全面,例如,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不仅应该包含总量合理、还应该包括空间结构合理、业态结构合理等内容;卷烟零售点布局的相关利益方,不仅包括消费者、零售户、烟草专卖公司,还应包括国家、公众、特殊群体等方。第二,在评价研究方面,指标系统需要进一步健全,应该包括更多利益相关方的指标;第三,在对策方面,由于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的实现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的对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叶克林. 入世后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取向[J]. 产业经济研究, 2004(6):21-26.
[2] 王明昊. 试析卷烟零售点的“合理布局”[J]. 湖南烟草, 2007.(5):23-24.
[3] 王静. 试论地市级烟草局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工作[J]. 经济管理, 2010(2):166.
[4] 张立海. 卷烟零售户管理与服务的探讨[A]. 中国烟草学会2005年年会[C]. 2005:24-26.
[5] 吕建国, 欧力萍. 布局要“质”“量”兼顾管理与服务并行——浅议卷烟零售点的设点布局[J]. 湖南烟草, 2007(10):27-28.
[6] 高径, 宋涵, 孟宏利. 影响烟草零售户满意度服务因素研究[J]. 网络财富, 2010(3):44-47.
[7] 吴建荣, 张中祥. 网建中的烟草合理化布局[J]. 统计与决策, 2003(7):99-100.
[8] 曾杰. 烟草零售合理化布局规定效力是否延及三维立体空间[J]. 重庆与世界, 2011(12):62-63
[9] 潘宇锋. 试论山区县如何加强对农村卷烟市场的管理与服务[A]. 湖北省烟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287-290.
[10] 袁紫剑. 广西农村卷烟零售市场专卖管理的现状及分析[J]. 广西烟草, 2005(1):44-49.
[11] 方小斌. 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D]. 中南大学, 2008.
[12] 骆海燕, 邹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云南卷烟销售新模式的研究[A].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C]. 2003:694-701.
[13] 黄海宁. 卷烟商业企业现代物流和服务价值链的研究与应用[A]. 2008年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C].2008:235-237.
[14] 陈宝森. 浅论开展连锁经营推进卷烟零售终端建设[J]. 经济师, 2007(12):228—230.
[15] 庞晓龙. 通化烟草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16] 薛斐斐, 秦开大, 李文树. 基于供需平衡的卷烟零售户合理化布局规划探讨[J]. 企业活力, 2011(5):53-58.
[17] 向桂东, 黄建欢, 钟建文, 刘伟. 基于动态联合模型的销售网点合理数量测算方法[J]. 商业经济, 2012(9):35-37.
[18] 冯思宁. 简析卷烟零售户的赢利水平——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思考[J]. 广西烟草, 2011(10):20-23.
[19] 顾幼瑾, 聂红波. 卷烟零售户对烟草商业公司服务满意度模糊评价[J]. 商场现代化, 2009(7):1-3.
[20] 高径, 宋涵, 孟宏利. 影响烟草零售户满意度服务因素研究[J]. 网络财富, 2010(3):23-24
[21] 卓俭华. 烟草行业零售户满意度测评及其提升对策[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160-166.
[22] 曾庆伟, 贝学伟, 颜震. 利用电子地图改进卷烟零售户户籍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 广西烟草, 2007(10):65-68.
[23] 时兴. 烟草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山东大学, 2008.
[24] 赖平, 桂俊杰, 罗程. 地理信息系统在卷烟专卖系统中的应用[A]. 烟草行业信息化论文研讨会论文集[C]. 2009:230-235.
[25] 吴礼松. 卷烟零售布局应做到“三合理”[N]. 经理日报, 2003-7-23.
[26] 孙建昆. 卷烟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才智, 2009.12:206.
[27] 韦力. 陕西省烟草公司卷烟营销渠道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28] 顾秀清. 试论卷烟零售户协会对卷烟经营的作用[A]. 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7):246-249.
[29] 王明华. 完善营销网络提高对卷烟零售商的监控力[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 109-110.
平面布局篇9
[关键词]山区供电企业;选址布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39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3
1 山区供电企业物资仓库选址布局现状
电力物资是支撑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实物载体,对于持续保障电力供应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需求,电力物资逐步由“分散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仓库作为物资存储的载体、物流网络的结点,其选址布局对于提升仓储配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科学合理的布局能够保证仓库在满足物资需求的同时,有效扩大平均覆盖面积、减少急救包数量、提高物资周转率,从而有效加快物流系统反应速度,降低硬件配置、人员管理、物资运输、资金占用等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选址问题属于空间资源分配问题,是运筹学经典研究问题之一。选址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具体包括层次分析法、P中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启发式算法等。目前,国内外对于仓库的选址布局研究也非常丰富,比如李婷建立了一个双层选址模型,并设计启发式中心聚类算法进行求解,对电力仓库二级仓库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刘春辉针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和配送时效要求高的特性,在满足物资及时供应和仓储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周转库集合覆盖选址布局优化模型,对周转库的选址及数量进行了优化;覃铭从运输成本、仓库建设成本、仓储成本及惩罚成本四个方面构建了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数学模型,从而对仓库选址进行计算研究。以上研究大多以数学模型为主,且没有体现出山区特点,给山区供电企业的实际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山区供电企业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SG供电局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山区供电企业物资仓库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原则,并以此构建山区供电企业物资仓库选址布局评价模型,为山区供电企业的物资仓库选址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仓库选址布局管理现状和问题
电力物资品类众多,且不同品类物资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具有较大差别,因此对于物资储备网络结构要求较高。目前,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明确了物资仓储资源的整合和网点规划要遵循保证供应、集中管理、统一配送三大原则,确定了仓储规划主要内容,即在电网物资未来需求预测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仓储网络层级划分、仓储数量、仓库面积和配送管理模式,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经过分析发现,目前电网企业的网点规划能力不足,存在资源浪费和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仓库布局不合理,仓库数量太多且缺乏统一规划,各供电企业为满足物资需求,不断增加仓库数量,从而导致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对于物资需求频率、需求量及配送时间具有较大影响,但现有研究的电网企业物资仓库选址没有体现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山区,缺乏针对性的原则和标准,无法有效指导山区供电企业的物资仓库选址布局;电网企业对于区域物资需求量缺乏合理预测,仓库规模配置不合理,服务范围界定不清晰,导致库存利用率低下,平均物资储备金额过大,仓库周转率低。
3 山区供电企业仓库选址影响因素与原则
仓库选址布局研究主要是确定仓库数量、位置及服务范围。目前,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物资仓库结构为“区域物流平台+急救包”管理模式,其中,急救包处于各地市供电企业物资仓库层级结构的最底层,负责班组生产、应急抢修所需物资的存放,是本文选址布局研究的主要对象。
3.1 选址布局影响因素
科学、全面的选址布局影响因素分析是合理确定山区急救包选址布局原则的基础。资料研究发现,目前选址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和快递行业,比如郭小萍对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总结为市场需求状况、便利性、城市发展规划、网点设施状况等,刘海涛对快递企业的网点布局影响因素总结为地理交通环境、便利性、服务半径、覆盖率等。电网企业物资仓库选址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SG供电局实际出发,按照收集、筛选、评价三个步骤实例分析山区供电局物资仓库选址布局影响因素。
首先,收集影响因素。按照全面性、真实性原则,通过访谈调研、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三种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梳理,进而构建形成影响因素集合。根据研究发现,影响SG供电局急救包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员及硬件配置、自然环境、行政区域划分、周转率、抢修时效、交通条件、覆盖范围、运输距离、线路条件、建设及运营成本、区域供电量、设施O备配置状况、年度物资出库量、相邻急救包距离。
其次,开展因素筛选。为确保影响因素能够真实反映急救包选址布局的实际状态,按照有效性、可比性、MECE原则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进而剔除无效因素。
最后,确定影响程度。为科学确定所筛选的因素对山区供电局急救包选址布局的影响程度,特采用专家评分法,在SG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影响因素评价工作,以打分的方式确定了各因素对仓库选址布局的影响程度。山区供电局物资仓库选址布局影响因素筛选及评价结果见表1。
3.2 选址布局原则
根据山区供电企业物资仓库选址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排名靠前的因素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形成山区供电局急救包选址布局原则。
3.2.1 交通便利原则
急救包到最远运维点的车程对急救包选址布局影响程度最大,是影响急救包选址布局的核心因素。到最远运维点车程主要由交通条件决定,交通条件越好,则车程越短,更加满足运维及抢修需求,因此,可将其提炼总结为交通便利原则。
交通便利原则是指急救包的选址布局需要确保急救包覆盖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安全、无阻赛,交通条件好,能够满足日常运维及应急抢修的时效要求。具体体现为:急救包到最远运维点的车程适中,不能超过应急抢修的时效要求;急救包补货运输车程适中,不能太远,造成补货困难,增加补货成本;急救包与相邻急救包距离适中,便于紧急调拨。
3.2.2 区域差异原则
急救包所处自然环境对急救包布局的影响程度排名第二,是影响急救包选址布局的关键因素。山区供电局地形地貌复杂,存在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山林地区雷雨、冰霜天气较多,道路崎岖、交通复杂;平原地区气候影响较小,交通相对便利,电力设施设备故障较少。因此,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可体现区域的差异性,自然环境因素可提炼总结为区域差异原则。
区域差异原则是指急救包选址布局需要考虑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布局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区域的应急抢修次数和物资需求量不同,山林地区应急抢修频繁、物资出库量较多,而平原地区的应急抢修次数较少,物资出库量相对较少。因此,急救包选址布局需要考虑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由于环境所带来的出库频率和出库量的差异,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抢修条件进行合理优化。
3.2.3 效益最大原则
调查结果显示,急救包覆盖面积与供电量、周转率考核情况、建设及运营成本、年度出库物资金额对急救包布局的影响程度排名三到六,是重点影响因素。急救包的覆盖面积越大、周转率表现越好、建设及运营成本越低、年度出库金额越大,说明其在一定的成本条件下,能够满足更广、更多的物资需求,所产生的效益也更大,因此可将以上因素提炼总结为效益最大原则。
效益最大化原则是指急救包布局要考虑不同布局条件下的效益情况。可从整体和个体两方面体现:一方面,从局层面看,急救包的整体布局需要符合效益最优原则,尽量减少急救包数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对单个急救包而言,需要在满足运维抢修需求的条件下,扩大急救包覆盖面积、增加区域用电量、提升物资周转率。
4 山区供电企业仓库选址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