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38页)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国 外;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2)(奴隶社会末期——西汉)的“医乃仁术”
受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仁”的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成为医学职业所普遍信奉的伦理原则;
《黄帝内经》既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医学专业道德理论的初步形成:
医生诊治疾病除掌握医药知识外,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医疗差错除与技术水平有关,还与医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的思想作风与工作态度相关;
???人学医要“非其人不教,非其真不授”;
以预防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
要认真、全面观察疾病,“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3)(东汉、隋唐)古代医德的发展时期
张仲景(东汉,150-219年)《伤寒杂病论》的序言,对医学的性质、宗旨、医学道德及其发展进行精辟论述:
医不分贫富贵贱,“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
以救人活命为原则,以仁爱救人为己任;
孙思邈(隋唐,581-682年)《备急千金要方》
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思命名;
共30卷,232门,合方论5300首;
序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明确提出:医者需有“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洁正直,不追求名利,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等,只有“精”、“诚”才是“大医”。
将伦理渗透于医理中,将医治与医德、医德教育与医学评价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医德史上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4)宋元明清医学道德的完善与发展时期:
(宋)张杲(gao)《医说》包括了“医以救人为心”篇;
(明)陈实功(1555-1636)的《外科正宗》把我国古代医德系统概括为“医家五戒十要”,该篇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学道德文献之一。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概括了医药道德的原则与标准;
(清)喻昌《医门法律》确立了医学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
(清)夏鼎《幼科铁镜》中的“十三不可学”篇,明确提出缺失十三种道德素质的人不可学医。;2、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1)仁爱济世、一心赴救:
医乃仁术,济世救人是行医的宗旨;
仁者爱人,
仁要行善,有恻隐之心;
仁需“慎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孟子曰:无伤也,是乃仁术。医药要重视性命安全;
一心赴救,“普救含灵之苦”是医学的目的;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学不分贫贱富贵;
要有“仁心”,深切同情病者疾苦;
不计得失,不计名利,甚至为救人而牺牲自己生命;“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2)清廉正直,普同一等;
《五戒十要》等提出了:
对医者的清廉正直的道德要求;
对病人普同一等的医学伦理要求:;论医家五戒十要(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药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认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
二要:选买药品,必遵雷公炮炙(zhi),药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时加减者,汤散宜近备,丸丹须预制,常药愈久愈灵,线药愈存愈异,药不吝珍,终久必济。
三要: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悔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四要:治家与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气,斫(zhuo)丧太过,百病生焉,轻则支离身体,重则丧命。治家若不固根本而奢华,费用太过,轻则无积,重则贫窘。
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凡欲进取,当知彼心顺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须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六要:凡里中亲友人情,除婚丧疾病庆贺外,其余家务,至于馈送来往之礼,不可求奇好胜。凡飧(sun)只可一鱼一菜,一则省费,二则惜禄,谓广求不如俭用。
七要: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
八要:凡有所蓄,随其大小,便当置办产业以为根本,不可收买玩器,及不紧物件,浪费钱财。又不可做银会酒会,有妨生意,必当一例禁之,自绝谤怨。
九要:凡室中所用各样物具,俱要精备齐全,不得临时缺少。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
十要:凡奉官衙所请,必要速去,无得怠缓,要诚意恭敬,告明病源,开具方药,病愈之后,不得图求扁礼,亦不得言说民情,至生罪戾(li)。闲不近公,自当守法。;(3)博极医源,注重精诚勤;
精:医术精湛
诚:医德高尚——董奉“杏林佳话”
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4)不畏权贵,勇于创新;
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名医淡泊名利、威武不屈、医济百姓的高风亮节;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