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分离焦虑看成年以后的依恋模式

  不知道各位有孩子的读者送孩子去幼儿园或者没有孩子的朋友路过幼儿园时是否发现过一个现象:有些小朋友会非常痛苦大哭大闹抱着爸爸妈妈不肯去幼儿园;而有些小孩子则开开心心的说一句“妈妈再见”就蹦蹦跳跳的奔向幼儿园。你相信吗?这些对于和父母分离时表现完全不同的孩子已经预示了ta们成年之后依恋模式的大相径庭。

  恋模式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鲍尔比的研究是从母婴分离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开始的,阐述母婴分离对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影响。

  孩子的依恋模式一般在三岁以前就形成了,孩子和照料者之间的互动模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依恋模式。

  1 安全型依恋模式

  孩子在三岁以前,离开父母等照料者是无法独立生存的(这里以母亲为例),如果一个母亲能够恰当及时的回应婴儿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注意是恰当的,而不是无时无刻的),那么这个孩子在幼儿时期就会在父母陪伴的时候和父母亲昵,而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专注于自己的游戏,耐心等待父母回来,而不是坐立不安大哭大闹。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也是最健康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几大特征:

  a.恋爱中,TA会自然而然地充满温情和爱意,对亲昵行为感觉舒服,能更多的看到伴侣的优点及恋情带来的益处;b.喜欢和恋人亲密无间,能够适度容忍恋人的含糊和消极行为,通常不会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忧心重重,对待恋爱中的风波,TA处之泰然,不会轻易心烦意乱;c.TA可以畅通无阻地与恋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也愿意聆听恋人倾述,理解恋人的心情,并与之合拍,不回避婚姻/恋情中的矛盾和冲突,并积极乐观的应对解决;d.TA乐于和恋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恋人遇到困难的时候,TA会全力支持;e.TA坚信他人怀着良好的愿望,尊重、信任恋人;f.无论是在婚姻还是在恋情中,TA与恋人的稳定性与满意度都较高,对恋人更加开放,更善于自我表露,坚信恋爱的长久;g.在性方面:TA在伴侣面前能更加开放、主动,在性过程中很少有消极的情绪,有积极的性体验;

  总体来说TA的依恋类型是积极、稳定的,是三种依恋模式里最健康的一种。

  2 焦虑型依恋模式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婴儿时期给孩子的回应是不恰当不稳定的,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时有时无时好时坏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时常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ta无法预测妈妈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回应自己,于是潜意识里就会时常处在被妈妈抛弃的恐惧中,对于分离倍感焦虑。就像文章开头所述,有些孩子对于上幼儿园会大哭大闹。那么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会形成焦虑性依恋模式,在恋爱中极度缺乏安全感,控制欲强、喜欢用作闹等形式来取得恋人无时无刻的关注。

  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几个特征:a.对关系缺乏安全感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通常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并且会对自己缺乏自信,以及对对方不信任。b.占有欲比较强在相处的关系中,尤其是两性相处的关系中,会表现为比较强的占有欲,比如随时想要知道另一方在做什么,甚至在想什么。c.严重的焦虑感在关系中,对方的很多行为会导致患者焦虑,如果对方对于患者减少关心,就会引起患者极大的焦虑和不适。

  3 回避型依恋模式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婴儿时期时常忽略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需求,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会表现为对父母的感情比较淡漠,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儿,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也比较抗拒和父母有亲昵接触;因为在ta的世界里,ta所有对照料者的依赖和需求都有可能被忽略,那索性就不再依赖,这样也就不会再难过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形成回避性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几个特征:a.对亲密关系保持消极态度认为不会有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发生在自己身上。回避型依恋者在不触及亲密关系时也是与普通人无异的,最多更加敏感。他们也会喜欢上别人,同时强烈的渴望爱,渴望被爱,但一旦暗恋的人给予回应,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能发展长期稳定的恋爱,索性就不要开始,和他们的恋爱是真实的,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b.内心界限感很强很少有人能让他们敞开心扉。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会很慌张,希望有个人给他们爱和安全感,但太过于热情又会想要逃避,随时处于满怀期待又焦虑不安的状态中。因为他们表面的伪装是保护伞,当恋爱降临时会想要敞开真实的自己,可又害怕别人在了解真实的自己以后就会疏远,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就一直矛盾挣扎,躲避着亲密关系。c.建立亲密关系后,总是对方在一力维持,回避型依恋者从不主动。如果你好不容易取得了他们的一部分信任,能展开一段亲密关系时,回避型依恋者也是开心的,能得到一位好朋友或是好的恋人可以时刻关心爱护他们。但时间一久,这样主动的亲昵就会让他们感到负担,是典型的得到了就不想要的心态。会开始躲避,也会觉得为什么你要一直黏在他们身边,侵犯他们独立的空间,或许还会埋怨你为什么不能独立一点?d.超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回避型依恋者显得有些过于理性和冷漠。在面对爱人的热情时,他们总能保持客观审视的态度,做一个冷眼旁观者,想从恋人身上发现他所认为的不真诚、恋爱的虚伪之类的缺点,好让他们确认自己的谨慎和自我保护是正确的,以此在受到伤害之前尽快脱身。别扭的心理不是说明他们不爱,反而正是他们很爱很在意,所以在真正决定表露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爱”这个弱点送到恋人面前任他们拿捏前,会有一个漫长的磨合和考验过程,一旦发现不妥,就为了避免受伤,立即抽身而退。

  可以说,回避型依恋是最爱爱搞冷暴力的一类人。(由此可见,也许玩儿冷暴力的并不是所谓渣男,只是依恋模式有缺陷而已)。

  但是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焦虑型还往往和回避型相互吸引,两人注定是相爱相杀的一对怨偶。有点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你觉得恨?却离不开!”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之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给大家揭秘答案。尤其是如果你正经历着这样的亲密关系模式的话尤其应该关注一下这篇文章哦,我不仅会分析原因,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所以古话说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经过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分析证实以后还真的不无道理。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和照料者形成的互动模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a未来对待亲密关系的模式,但是如果你恰好是焦虑或者回避型依恋,也绝不要灰心丧气甚至敢打绝望,因为这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成年以后,只要你有超越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不良潜意识和依恋模式的欲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定会慢慢拥有一颗比较强大的内心和相对健康的依恋模式的。具体的调整建议,在之后的文章会讲到,今天介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