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里什么样?市救助管理站开放日活动邀市民一探究竟
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天,市救助管理站举行了第九次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邀请90名爱心市民到站参观,了解救助服务和政策。
设施设备人性化 对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
救助管理站主要救助的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部分人员是最困难、最边缘、最脆弱的社会群体,是政府兜底保障的特殊对象。在救助管理站,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重庆日报记者在市救助管理站内看到,不仅有接待大厅、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以及室外体育场,社会工作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母婴室、洗浴室、音乐室等功能房间也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无障碍设施、24小时恒温太阳能热水系统等。
走进生活区,明亮整洁的房间让参观者印象深刻,房间没有异味,受助人员身上的衣服干干净净。“咱们的食堂饭菜也比较丰盛,午餐和晚餐基本上都有三菜一汤,保证受助人员的营养。”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到。
“感觉比想象中的救助站好太多了,设施设备很人性化,环境也很舒服。”家住江北区的吴女士是第一次参观救助站,对于这里的环境,她也给予了很大肯定。
在救助站内,有一部分是流浪未成年人,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市救助管理站会开展集中教育矫治工作,促使其尽快回归家庭,回归校园,融入社会。
“我们会对符合要求的受助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入站需求评估,形成《需求评估报告》,按照个性化要求制定教育矫治计划,开展替代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泓熹告诉记者,教育矫治开展一个阶段后,会对教育效果进行一个评估,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救助工作。
记者了解到,教育矫治中,除了开展站内服务,救助站还积极链接资源,主动协调户籍地相关部门,帮助未成年人落实户口、回归学校、解决生活困难。近年来,市救助站救助流浪未成年人4500余人次。
到2025年底 重庆将100%安置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
“学党史办实事,今年我们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多项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关爱流浪乞讨人员,同时运用智能寻亲手段,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回家、回归学堂。”陈泓熹介绍,“十三五”时期,重庆共救助无生活着落流浪乞讨人员13.9万人次。
此次“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启动后,市救助管理站将加大对劳务市场、车站码头、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闲置楼盘等地的巡查力度,同时委托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在全市范围发放夏季衣物、食品、防暑防疫等“清凉爱心包”,引导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的人员进站施救,确保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得到帮助。
陈泓熹介绍,下一步,重庆还将推进源头治理,建立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和返乡人员信息台账,积极开展流浪乞讨返乡人员定期回访,帮助解决返乡人员生产生活、医疗等困难,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
同时,将加大救助寻亲力度,及时对疑难人员进行DNA采集、人像比对,通过个案管理、多方查询、定期探访、科技寻亲、网络寻亲、媒体寻亲等“六位一体”寻亲服务,帮助智力障碍、精神病患者以及因年老、年幼、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的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
“我们还将持续开展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将经查询仍无法确定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妥善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享受相关福利政策。”陈泓熹说,到2025年底,重庆将力争全市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率达100%。
市民如在街上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请积极采取措施,告知、引导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可以通过拨打市救助站24小时救助热线86831353咨询政策、寻求帮助;也可以请求110帮助指引至救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