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娶织女,七仙女嫁董永,仙女为啥喜欢找穷汉?

  中国是民间传说大国。在民间文学中,爱情传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都是爱情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伴随着民众的生活,这些民间故事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爱情观、伦理观、价值观。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爱情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但都具有一个共性,情节设计大都是富贵小姐爱上穷书生,又或者善心仙女嫁给穷汉的套路。从未出现仙女嫁给富家王孙公子的情节,更别说《灰姑娘》逆袭嫁入豪门的情节,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民间传说故事大都是根据人们的想像虚构的,以现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山川风物,或名胜古迹,或文化创作,或动物植物,或风俗习惯为基础,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故事。

  从古至今,国人最向往的婚姻莫过于有一个仙女般的妻子,对于有钱有势的王孙富商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于穷苦人来说就不大可能了。然而中国古代又大量出现“仙女下嫁穷汉”这样的文学作品,寻根溯源,我们发现它们是由牛郎织女神话演化而来的一个原型。

  以《牛郎织女》为例,织女是天上的仙女,虽然只是负责织云彩,但身份尊贵,和凡人牛郎地位悬殊,注定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但幸运的时候牛郎有一头会说话的老牛,告诉他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银河沐浴,叫他去取一件仙衣成就姻缘。

  牛郎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索要衣服未果,只能屈身嫁给牛郎,两人结婚后生下一男一女,生活和谐美满。

  故事在这里可谓大团圆。但情节突然一转,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把织女捉回去。牛郎把老牛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为了让两人不能相见,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就成天河,把这对夫妻隔开了。但最后还是被他们隔河相望啼泣所感动,王母娘娘最终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借助喜鹊架桥。

  抛开《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结局不谈,之所以民间故事普遍都是“仙女嫁穷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民间故事的创作来源

  民间故事创作主体是底层知识分子,其最大的流传群体为普通群众。

  底层知识分子虽然饱读诗书,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多数人都被挡在了士大夫阶层之外,生活中接触的自然是普通劳动群众,贫困的生活让他们深知农民疾苦,其文学作品自然也主要以反映底层农民的生活为主。

  生活的困境以及现实的残酷,让这些故事创作者表现出既自卑又自尊的复杂心态。现实的无奈引出他们奇特的幻想,幻想的背后又充满了无奈的辛酸,辛酸中又掺杂着几分自傲。渴望天降仙人帮他们解决困境。

  同样,作为故事的听众又多是市民和下层劳动者,只有反映穷汉的思想和追求的故事,才能在他们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

  如蒲松龄这样的大儒,虽然博学多才但一生未取得功名富贵,经历坎坷,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只有这些本领超常的仙女才能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解决“穷汉”们精神上的困厄。

  例如类似《牛郎织女》的《董永传》讲述的是普通民众与仙女之事,只是将织女改成 七仙女 。又如《聊斋志异》中的《霍女》《小谢》《鸦头》《云萝公主》等等,都不难看出他们与牛郎织女神话的相似之处,拥有法术的善良仙女乐于助人,解决广大民众困厄。

  二、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

  在“仙女下嫁穷汉”的故事套路,作为女主人公未必是仙女,也可能是妖艳的狐女,但一定会具有超人的法术本领,美丽善良。

  不管男主人公是破产的商人、还是穷困的穷人,甚至潦倒的知识分子,既希望得到一场奇遇改变窘迫的生活困境。但依然受到封建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被男权主义以及道德禁律所束缚。

  “仙女嫁穷汉”中,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女主角拥有超凡的能力,但却地位低下,依附于男子,心甘情愿做男子的贤内助,没有独立的人格,甚至饱受委屈也极少反抗。

  另一方面,这些具有“超能力”的女子又成为善良的象征,顶礼膜拜的神,文学作品创造者们对她们极尽了所能歌颂。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封建社会男权思想作祟,即便是底层男性也同样渴望主宰世界,永远对女性的控制权,在现实空间无法满足的前提下,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改善生活,追求爱情的需要。让她们承担着无偿劳力和情感对象的双重角色。

  三、艺术创作的需要

  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仙女下嫁穷汉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幻想。通过奇特的幻想,把能干的仙女同贫困的穷汉两个不同阶层联系起来,运用完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打动底层民众,在他们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使她们随着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忧,体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正如恩格斯在谈到民间故事说的那样:

  民间故事的最大魅力,就是能让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家,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快乐和慰藉,从而忘却劳累……

  文学作品的诞生,就是人们的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以想象艺术的方式得到补偿。

  现实生活的苦难无法解决,民间文学的创作人就只能通过故事的形式,创造出仙女下嫁穷汉这样的艺术原型,慰藉焦虑心理,让他们看到光明,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找到精神支柱,这就是“仙女嫁穷汉”千百年来即便俗套到掉牙,但依然喜闻乐见的关键所在。

  再补充一句更加扎心的话,贵人要啥有啥,根本不稀罕虚无缥缈的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