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会出现口欲期吗?心理学家的答案很肯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婴幼儿都有口欲期,主要是因为婴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他们没有办法辨认出哪些身体部位是属于自己的,而哪一些是属于自己母亲的。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因为没有办法完全独立的探索这个世界,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外界来获取信息。而这些外界的信息,只能通过他们的眼睛或耳朵,传递到脑海当中,这也会让他们的认识非常片面。

  那么口欲期仅仅存在于婴儿时期吗?一个成年人会不会出现口欲期呢?如果有,都会出现在哪个年龄段呢?

  心理学家指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发育不健全,即使他们的年龄已经成年,仍然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口欲期,而且通常会在20岁至25岁出现。

  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都刚刚进入社会,虽然他们的年龄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其他人对自己的善意,都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不需要对他们进行什么回报。

  而他们无法信任一段人际关系,或是得不到应有的安全感时,就会呈现出一种自大的神态。那个时候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却不会思考其他人的感受和精神状态。他们活在自己幻想出来的世界当中,觉得目前的自己已经非常完美。

  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非常清楚,自己并不是一个足够完美的人,而且社会和外界环境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内心十分孤独,所以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让自己活在美好的幻想世界当中,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做出改变,也能够缓解内心的压力。

  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病态的解压方式,并不值得人推崇。一个人在追求自我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外界的很多事情,比如其他人的爱,或是自律信仰等束缚。

  虽然这样的束缚让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轻松,但是失去了这些束缚,我们的人生反而会变得更加危险,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不少人在尝试爱自己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常常会伤害其他人的人。

  有一些成年人因此会对某种东西产生疯狂的迷恋,甚至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也被臆想出来的迷恋对象所占据。这种疯狂程度就像是一个进入了口欲期的婴儿,如果没有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实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是很少有人敢于去直面并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某些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律地约束自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爱。爱可以让他们完善自我的人格,也能够让他们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

  但是那些进入到病态迷恋当中的成年人,反而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常常会产生一种想要破坏一切的欲望。这是一个非常病态的关系,即使他们陷入了爱情,也只是基于自己的臆想,并不会真正地呵护自己的另一半。

  他们会对这个新的对象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因此也会非常恐惧这段关系发生的一些变化,担心两人的感情会因此产生潜在的危机。因此在这段关系中,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容易让两个人的感情不断恶化。

  但其实一段正常的亲密关系,不仅需要两个人互相依赖,同时还要做到自尊自爱,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想法。良好的感情关系是正向的,两个人都能够在这段感情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督促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

  但是病理性迷恋的人,只是喜欢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不正常的。

  因此他们也只会陶醉在这种关系当中,即使他们进行了一段又一段的恋情,仍然没有办法找到问题的根源。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病态的心理都是有害的,不仅会伤害到自己,也会伤害到自己依恋的对象。

  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可以尝试给自己放一个假,在适当的时候转换心情,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正视内心的真实想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吃苦,学会先苦后甜的道理。只有这样,在遇到人生的痛苦和快乐的时候,才不会轻易出现感情波动,反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享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想负责,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负责。

  很有可能他们患有神经性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调症。如果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学会在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不推卸责任。哪怕后果对于自己来说太过于沉重,也要学会接受现实,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更负责的人。

  人生总会有苦有乐,我们不应该逃避需要面对的痛苦,也不应该沉迷于虚幻的美好当中。如果一些观念和习惯已经过时,那么勇敢地放弃它并去改变自己,才是更好的生活状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来源: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