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广告学院介绍及广告学专业超详细报考指南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广告行业内,中传的广告学专业可谓是一块金字招牌,毫不夸张地讲,中传的广告学专业几乎可以代表国内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在广告学研究生的学校选择当中,中传成为了许多小伙伴们的梦想院校。中传的广告学为什么这么牛?考试难度高不高?需要做哪些准备?一文带你细致了解中传的广告学研究生专业。

  中传广告学专业设立的时间较早,资历深厚。1988年,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新闻系成立广告学专业,1989年面向全国招收首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招收首届广告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2002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成立,至今为止,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广告学专业的独立学院,是国内建院时间较早、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广告专业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所在单位。

  作为广告学院的王牌专业,广告学的学科教育享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超强的师资力量,学术地位领先,长期以来在学界和业界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在全国第四轮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中,中传广告学院评选结果为A+;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广告学专业排名中,中传广告学位列第一。数据来源: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广告学

  在长达34年的专业建设历程中,中传的广告学专业步步扎实,层层拔高,同时也敢于实践,改革创新,使得中传广告学各方面平衡发展,学术资源丰富,专业能力强大,培养体系完善合理。

  在新文科背景下,中传的广告学专业重专业、重基础、重实践,通过与业界紧密合作,实现课程模块化、培养体系化、能力合成化,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其中课程课程体系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公共必修课

  广告学专业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有政治和英语两大类。

  政治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分别在研一的第1、2学期完成。对于考完研的学生来讲,政治类的课程学习起来并不难,总体的课时量也不多,认真完成课程要求一般都会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英语开设《外语语言素养》1门课程。对于英语的学习,中传会根据新入学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进行A、B、C类的划分,每年的具体要求会有细微改动,A类学生可以免修,如果考研英语成绩、托福、雅思、CET6、英专或专八、本科国外学历认证其中一项符合学校要求,即可申请A类获得英语免修资格;B类学生可申请免修免考32学时,上课内容以讨论、主题汇报为主,以小论文形式结课;C类学生则要修满64学时,进行闭卷考试。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 研究生院〔2021〕015号

  因此,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一定要努力学英语,除了为自己争取英语免修资格外,复试、读研过程中都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帮助。

  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均衡分布在研一上下学期,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包括方法类课程及学术写作课,能够较好地为大家补充传播、营销等广告学理论基础,具备广告学研究的学术能力。

  《媒介传播史沿革》:主要是对承载广告的媒介的变迁进行梳理和讲解,授课老师会从史学的角度来剖析广告现象、媒介现象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研究、展示,并完成论文。

  《经济学基础研究》:这门课程非常有趣,并不是枯燥的经济学知识,老师会讲解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开展话题讨论及思维拓展等帮助大家了解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广告学综合研究》:这门课程是以黄昇民老师为主,多个老师联合开展授课,更像是不同主题的讲座,课程形式比较多样,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非常能够拓展思维,能多方面增加对广告学、广告行业的了解。

  《公益传播与社会营销研究》:这是初广志老师的课程,主要关注公益营销传播,课堂当中会加入许多经典案例与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比较高。

  《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主要是由学院媒介研究所的老师负责这门课程,会将最新最前沿的新媒体营销理论、规律、案例、思考等通过这门课传授给大家。

  《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复杂多样,执行过程也非常严谨,这门课程能帮助大家系统地完善对传播研究方法认知、理解和操作,对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做详细的理论知识讲解、研究案例分析(特别是国外的研究案例)。

  《学术写作指导》:主要进行一些写作方法的学习,明确论文写作的要点,对于平时的论文写作和开题来讲都比较有帮助。

  专业必修课大多都是以课程作业的形式结课,包括小组作业、个人结课论文等,小组作业的PPT展示几乎是家常便饭。专业必修课程量并不多,但学习的比较深入,要进行不断的思考和讨论。

  3.公共选修课

  专业要求至少选择一门公共选修课进行学习,鉴于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范围比较大,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择,种类非常丰富,五花八门,哲学、艺术、语言等等,就不进行具体的介绍,届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试听、学习。

  4.专业选修课

  学院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专业选修课,包含了广告实务、品牌传播、公关、新媒体等各种类型的课,这里给大家简单罗列了可选的部分课程:

  《大数据原理与工具》、《社会研究方法》、《品牌传播与广告主研究》、《形象传播》、《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品牌营销研究课题选讲》、《公益广告研究》、《营销传播研究》、《消费者洞察与数据分析》、《计算广告》、《营销传播组织新媒体业务》、《新媒体营销前沿讲座》、《短视频创意与制作研究》、《区域品牌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要求大家至少选择两门专业选修课,但很多小伙伴都会多选,毕竟都是“学术大牛”们的课程,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大家多选多听,对个人能力的提升都非常有帮助。

  5.补修课

  广告学院还专门开设了补修课程,这类课程是专门针对本科非广告学跨考考生而开设的,如果是这类考生就必须学习补修课程(也就是说,如果本科就是广告学或者广告学方向的学生,是不需要修这类课程的)。

  补修课程有《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广告与调查》,三门补修课程都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同上课,学习的内容都是广告学的基础知识,目的是让非本专业跨考生们具备扎实的广告理论基础,这类课程有结课作业,但学分和成绩都不计入研究生课程学习体系。

  读研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构建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学习型空间、创造性环境和创新研究机会。

  1.主要科研机构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官网

  (1)中国传媒大学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

  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是2004年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建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承接了许多的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

  主要围绕广告产业研究、新媒体内容产业研究、媒体融合研究三个重点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把握首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首都域内的各级传媒单位和相关传媒研究机构建立积极合作,打造“传媒经济科研平台”和“传媒产业成果应用平台”,为首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研究、咨询,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2)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

  国家广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ertising,NIA)是由广告行业最高行政主管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于2011年12月2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全国性的广告研究机构。

  国家广告研究院主要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学术资源,目前在广告史研究、品牌研究、消费者研究、媒介研究、新技术与传媒、广告主研究、舆情研究、创意表现研究等领域拥有人才资源、科研体系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拥有中国广告博物馆、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

  其中,中国广告博物馆在数字资源库建设、藏品体系建设、重点学术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填补了国内广告史学方面的多项空白。

  (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

  战略传播研究所2015年设立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究所致力于深刻把握党和政府宣传政策和传播管理政策,专业洞察传播生态演进变革的时代浪潮,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传播工作实际出发,提供传播战略研判规划、战略性传播资源整合应用的高端研究咨询和战略传播运营管理系统平台的研发应用。

  研究所与政府机构、商业企业联动密切,已在品牌诊断、品牌传达、公关传播、舆情管理、海外传播、专业系统研发等诸领域整合开展战略性传播课题的研究和社会服务。

  (4)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商务传播研究中心

  智能创意研发中心致力于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更好推进传媒内容创意生产与研发,重视技术与内容相融合的前沿领域,打通智能创意研究与实践的壁垒,探索从内容创意研究、研发、孵化、产出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

  中心的研究重点包括传统媒体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网络直播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商业模式探索等。此外,中心还将积极与业界展开合作,探索培养符合智能时代传播需求的技术人才和战略人才,并为促进智能传播领域健康平稳良性发展发挥重要智库作用。

  (5)中传广告学院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

  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专注于IP跨界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创新机构。本研究中心是以文化传媒、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力量,推动基于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IP的跨领域传播与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机构。

  中心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软IP大会”暨年度IP评选、颁奖典礼;编著出版《IP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参与中国版权管理中心重点项目《版权资产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组织北京社科重点项目《国际视野下北京传媒产业转型与发展——基于影视IP化的管理与运营研究》工作等。中传广告学院实拍

  (6)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

  旅游传播研究中心聚合全球旅游及品牌传播领域专家,研究国际先进的旅游传播理念,打造产学研一体的旅游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创新平台,构建资源网络库,开展纵向、横向课题研究,举办博鳌国际旅游传播论坛等高规格会议,为中国本土的城市及景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智力支持。

  中心所举办的博鳌国际旅游传播论坛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论坛每年邀请来自全球的旅游学者专家、行业精英、媒体等近500余人参会,累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7)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民族品牌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民族品牌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9月,中心紧密围绕民族品牌建设,开展体系化课题战略研究,编制发布品牌年度发展报告,为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助力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目前中心已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央企消费帮扶平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机构达成了战略深度合作,整合众多经验丰富的顶级品牌实战专家,并通过在北京天坛以东打造“观坛”艺术空间,进行品牌体验场景赋能,创新创立出一套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共同构建品牌战略咨询的“国家队”阵容。

  2.主要研究群

  广告学院根据其研究项目方向划分了6大研究群,分别是:

  (1)市场与效果研究群:主要进行消费者研究和市场信息研究,研究项目有IMI、分众、电话效果、数据库;

  (2)作品和品牌研究群:主要进行广告作品研究及品牌基因研究工程,研究项目有年鉴、品牌、国际广告、作品库;

  (3)媒介研究群:拥有内容银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媒介杂志》,研究项目包括新媒体研究、手机和有线等内容产业、数据库;

  (4)广告主研究群:主要进行广告主研究、中国广告生态研究等,研究项目有广告生态、《新趋势》、广告主蓝皮书、企业研究;

  (5)公关舆情研究群:主要进行危机公关研究及品牌研究研究项目有新华社、舆论情报、外宣局;

  (6)历史和博物馆研究群:研究项目有中国广告四十年、广告二十年和三十年、广告源流考、广告教学资源库、中国品牌七十年、中国广告博物馆。

  大家在入学以后可跟随导师或自行加入以上的科研机构或研究群,科研与实践并行,除此之外,研究生期间广告学院也会有参加交换生的机会,可以选择美国、加拿大、瑞典、英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高校进行交换。为期3个月到一年不等。如果选择欧美国家对雅思或托福有要求,申请中国台湾地区的学校目前没有英语要求。

  综合来讲,广告学院为大家提供了丰富且强大的科研平台,也有许多进行科研实践的机会,只要成为广告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些资源条件就都能为大家所用,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

  1.广告史论方向

  广告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以对广告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究与学习为重点,承担着为广告学其它专业方向夯实学科基础的任务,是广告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重要根基。

  该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广告意识与市场消费形态的变迁研究,广告媒介、广告主营销、广告业经营、广告与大众文化、广告批判与伦理等条块史及系列史研究,广告传播理论发展研究,广告发展源流与考据研究、古代、近现代、现当代广告史料与文献挖掘、搜集与整理,中国近代与现当代广告历史抢救与口述史研究,消费者与广告及品牌的互动关联研究,以及其它广告学前沿理论的总结与更新等。

  大家可能会觉得广告史论相对于其他几个方向比较“冷门”,但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研究,广告史论以史为基础,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大都与目前的广告传媒现状有联系,选择该方向的学生并不严格要求毕业论文必须与广告史有关,平时的学习也并不枯燥,就业方面与其他方向的学生差异并不大,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选择,该方向的导师有学术界的泰斗人物丁俊杰老师以及刘英华老师。

  丁俊杰教授、博导、硕导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亚洲传媒中心名誉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广告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主讲课程:广告学概论(全国首个广告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闻传播学前沿(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生课程)丁老师的研究范围比较广,人也很和善,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刘英华教授、博导、硕导新闻传播学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广告博物馆副秘书长。广告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告学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品牌营销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广告、媒介传播、品牌传播史论以及广告媒介实务教学。主讲课程: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广告史》、《广播广告理论与操作》、《媒介传播史》、《品牌营销传播前沿》等课程。

  2. 数字营销方向

  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本研究方向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活动的普遍规律与一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数字营销的策略及其效果。

  数字营销方向可以使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广告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广告学理论,推进广告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为广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数字媒体环境,数字营销方向也是众多学生的热门选择方向之一。

  数字营销方向的导师有:杜国清、黄京华、黄昇民、王昕、杨雪睿。

  杜国清教授、博导、硕导中国广告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电通?中国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专家,中国金融品牌营销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聚焦企业活动的数字营销领域、广告与公共关系领域;聚焦行业的广告市场生态领域;以及品牌传播理论与实务、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等领域。主要课题:中国营销传播实践与广告主研究、中国广告市场生态研究、广告主数字新媒体策略研究、央企品牌战略研究、湖南广电发展战略研究、移动电影院发展战略研究、药品食品广告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等。

  黄京华教授、博导、硕导主要从事消费市场研究和受众研究,承担广告学院的多元统计及数据分析、统计及数据分析基础、传播研究方法、消费市场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网络时代的居家购物》、《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研究报告》、《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广告调查理论与实务》、《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用数据解读市场》等。主持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及系列研究报告,多次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委托进行受众研究。

  黄昇民资深教授、博导、硕导1990年至今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历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广告学院院长等。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媒介》杂志总编辑、同时兼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哲学社科基地首席专家、深圳市鹏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指导委员会专家等。代表著作:《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 , 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城市消费的数据库;《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 第一次系统完整提出了中国媒介产业化问题;《中国广告二十年》, 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史。进入2000年,上述研究仍在继续。相继发表了《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消费者》( 2004 )和《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 2006 )以及《IMI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与新媒体接触研究报告》( 2007)等。

  王昕副教授、硕导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秘书长、广告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数字营销、媒体融合近五年来发表专业期刊论文30篇。被《新闻文摘》转载2篇。出版专著2部:《广告生态系统变迁中的广告管理研究》(2015年)、《中国铁路广告资源价值评估》(2016年)、学术合著《广告的超越——中国4A十年蓝皮书》、《中国广告公司四十年(1979-2019)》等共3部、编著5部。

  杨雪睿副教授、硕导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广告学系系主任。2015-2016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媒体与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自2001年开始进行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先后参与执行、编辑2001至2006年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2007年至2009年,研究方向转为城市受众新媒体研究,并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执行、编辑2007、2008、2009城市受众新媒体接触系列研究报告。2011年至2016年,研究方向聚焦中国都市年轻消费人群研究,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2017年至今,研究侧重于广告效果和品牌国际化传播。主要研究领域:消费者研究、市场研究、广告效果研究。

  3.品牌传播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传播学与营销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新营销环境下广告形式的创新及与其他传播形式的融合,使品牌传播更具效率,使广告理论更具实践性,为业界培养品牌传播的实务性人才。

  品牌传播的领域比较宽广,每年选择该方向的学生也比较多,更加注重实践性。

  品牌传播方向的导师包括:初广志、段晶晶、冯丙奇、符绍强、和群坡、康瑾、文春英、张树庭、张翔

  初广志教授、博导、硕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1999年4月至10月,电通广告公司东京总部研修;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韩国延世大学研究学者;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美国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系访问学者,指导教授为唐·E. 舒尔茨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整合营销传播、品牌传播、公益传播与社会营销、数字营销科研成果:曾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若干篇。

  段晶晶教授、博导、硕导中国传媒大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目前开设“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组织新媒体战略”、“IP化与内容产制”、“消费者研究”(研究生)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广告策划与广告业务重构、营销传播组织与跨媒体业务应用、消费者知识管理、IP内容的价值优化及广告应用、神经营销学消费者认知行为实验科研平台: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神经营销学情感云实验室

  冯丙奇教授、博导、硕导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研究成果:《城市媒体事件与城市形象传播:媒体关系视野下的节事活动分析》、《病毒式营销传播受众品牌认知情形:品牌资产视野中的杜蕾斯“雨夜鞋套”微博传播案例研究》、《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视觉文本信息价值分析框架》、《国家品牌概念图谱:从概念到应用》、《属性依赖视野中的文化产品创意机制》、《<人民日报>中的公共关系意涵界定:1949-2012》、《病毒式传播研究》、《媒体关系:策略与操作》等。

  符绍强研究员、博导、硕导经济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至今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广告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7届。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和财经频道任《新闻联播》记者、制片人。参与了澳门回归祖国庆典、诺贝尔奖经济学人北京论坛、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晚会和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等重要事件和活动。研究领域:新型主流媒体 国际传播 品牌传播 国家形象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

  和群坡教授、硕导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公益广告年鉴》主编,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顾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益广告扶持项目评委,中国视协艺术评论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讲课程:影视广告,视听语言,公益广告研究,短视频创意与制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公益广告,视听语言,好莱坞电影主要著作:《影视广告制作教程----从接单到成片的全程指导》、《公益广告学概论》《中国公益广告年鉴》

  康瑾教授、博导、硕导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媒体学院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营销传播研究(研)、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研究领域:营销传播效果、品牌管理、营销伦理、原生广告、广告素养科研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广告伦理研究;居民广告素养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营销传播效果研究;服务广告策略与效果研究;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告学概论;马工程 《广告学概论》课题等。著、译作:《服务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现代广告通论》 《中国城市居民广告观研究》《广告说服力:基于实证研究的195条原理》《当代广告学》《品牌中国》等。

  文春英教授、博导、硕导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语言学院院长,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访问学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城市品牌、国家形象主要课程:理解城市、城市形象与品牌推广、区域品牌理论与研究方法近期项目:2020年,中国城市传播特色案例研;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中国剧场”播出效果评估与竞争力提升策略—基于亚洲市场的研;2019年,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中国影视节目蒙古语译配推广项目调研评;2017年,北京市哲学社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形象研究

  张树庭教授、博导、硕导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品牌营销、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广告业发展与广告史、网络舆情等领域研究。主讲《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品牌营销》、《市场营销》等课程。先后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翔教授、硕导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一级广告公司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广告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市场营销分会常务理事,《广告大观》杂志社出版的《广告研究》副主任编委,各类全国性广告学科竞赛评委,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客座研究员。在广告策划、直效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均有建树,被《现代广告》杂志社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广告学人。主讲课程:《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品牌营销研究课题选讲》主要科研项目:《西单商业街中长期业态规划》、《中国广告三十年大事典》、《北京市对外文化贸易现状、趋势与对策研究项目》、《北京市对外文化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广告产业转型及应对策略研究》、《互联网广告经营数据统计研究》、《全场景营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战略与传播研究》等。代表著作:《广告策划》(北京市精品教材)、《客户关系管理》等。

  4.战略公关与传播方向

  该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公共传播领域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实务、危机管理、国际公关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推进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以公共关系学术思想、观念、流派与创新点为主要研究内容,特色是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及业界最新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公共关系实务的研究重点为公共关系实践的工具、技术、技巧与策略,及其在各类组织机构中的应用;

  危机管理的研究重点是危机管理的原理、理论、原则与技巧,特色为关注企业危机与公共危机,注重实践应用。

  国际公关的研究则聚焦公共外交、品牌国际传播、国家形象等的研究,为公关主体国际化提供助力。

  战略公关与传播方向的导师包括:刘宏、刘朋、邵华冬、杨懿、赵新利。

  刘宏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健康传播,组织传播发表《双重历史中的中国记忆》,《从物质需求到意识形态:广告传播影响力结构分析》,《空间的政治性与压缩的现代性》等论文;著有《电影课——观影笔记》,《传媒与广告的文化意象》;设计执行跨代际主题访问活动“寻访祖辈秘方”并编辑《寻访祖父的秘方》,《寻访祖母的秘方》两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专题报导。

  刘朋副教授、硕导主要论文与著作:《中国政治动员宣传:从王朝动员、农民造反到中共革命》,《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1辑》, 《伦理悖论、解释逻辑与社会责任——中美军工企业伦理观和商业文化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发展(2014)》, 《中国的政治认知与国家形象传播演化》,《国际新闻界》, 《中外关系历史变迁中的奥运报道——围绕<人民日报>奥运报道的研究》, 《网络政治舆论主体的特征:乌合之众的反叛》《国家形象广告片制播的太众舆论解析》,《中国形象传播:历史与变革》,《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负责的主要科研项目:中国公共舆论对外交的影响,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009年;全球舆情监测与应对体系建设研究,中广协项目,2013;新形势下加强传媒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校科研培育项目,项目主持人,2010;“世界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研究”系列项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邵华冬副教授、硕导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关系系主任、中国国际公关系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金旗奖专家评委、虎啸奖专家评委。主要研究成果:《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研究》《广告主新新媒体传播策略与实务》《广告主蓝皮书》等,主持有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智媒环境下首都智慧城市可沟通机制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舆情管理与危机应对、战略传播、品牌战略传播管理

  杨懿副教授、硕导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核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运营总监、媒介总监。交通运输部党校、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商务部党校、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日本电通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日本电通-中国教育部协同创新”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受聘担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央文明办“全国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评选”、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学院奖”、IAI国际广告奖、时报广告金犊奖、中国公关金旗奖等知名行业奖项评委。研究方向:致力于传媒生态、营销传播、新媒体、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媒介素养、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口语传播、有效沟通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赵新利教授、博导、硕导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兼任《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主任,先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日语系和传播学专业,2011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传播史、品牌传播【专著】:赵新利著,《中日传播与公共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赵新利著,《萌力量:可爱传播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3月;黄升民、赵新利、张驰著,《中国品牌4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

  中传广告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一直都比较好,就以往数据来看,广告学研究生就业单位集中在互联网企业、外资企业及大型国企,包括国航、奔驰、腾讯、英特尔、安德鲁集团、农夫山泉、中粮、中海商务、摩根士丹利等。

  就业主要职位包括品牌经理、公关经理、AE客户经理、广告文案策划、市场企划、媒体广告策划、产品经理、运营经理等。

  中传的广告学专业在业内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在校期间去往各类广告工资、换联网大厂实习的机会也非常多,总之作为中传广告学的研究生是不必担心就业问题的~

  了解完中传广告学院之后,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广告学是不是很难考?竞争压力是不是很大?是否对本科专业有要求?本科很普通会不会不占优势?考试的难易程度是相对而言的。中传广告学专业确实很厉害,但并不是遥不可及。

  首先在报考人数方面,近两年中传研招改革后广告学维持在600~700左右,纵向来看处于中等水平,但广告学招生人数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讲并不少,近几年统招人数基本维持15人左右,且实际招生人数都高于招生简章中的人数,有扩招趋势。

  根据2021年中传公布的官方报录比:广告学院的报录比为40.9,在所有学院中排名第三,可见该王牌专业的火爆程度。但是之前和之后学校几乎没有官方公布过报录比。

  而且自中传改革之后取消了专业分数划线,达到国家线就有机会进行复试资格的争取,对于考生来讲是比较友好的。

  另外,就以往考上的同学本科院校和专业来看,中传广告学专业对本科专业并无限制,对本科院校一视同仁,并不存在“歧视”的情况,考上的师哥师姐当中不乏本科院校比较弱的情况,但并不妨碍这些师哥师姐们在考试以及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展现优秀的自己,所以对于考生来讲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但是想要一举成为中传的广告学研究生,要付出的努力也是十倍百倍的,及早开始,用心学习,这条道路并不遥远,立下了决心想要考,就可以勇敢报考,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

  ?在报考时需注意:

  自2021届起,报考方向在入学后不可更改,也就是意味着只能选自己报考方向的导师,所以在报考时就要想清楚方向。

  但报考方向并不影响初试与复试,录取人数也以总体人数为准,不会限制某方向的录取人数,而且在介绍导师时已经说明,中传广告学专业老师的研究范围都比较广,并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与日常学习中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大家也不用过于纠结,酌情选择自己想要报考的方向即可。

  其他的报考条件与要求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改革之前,中传广告学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涉及到广告学、营销学、传播学方面的知识,改革之后,初试考核内容为中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分别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鉴于我之前的文章已经对专业课部分做过详细解读,这一块儿就不再细讲。

  1.进入复试条件

  依据初试成绩和综合成绩确定进入复试考核的基本要求:

  (1)初试成绩:达到本年度国家线文学类总分数线及单科分数线;

  (2)综合成绩:(初试总成绩/5)×70%+材料评议成绩×30%

  就近两年来看,进入复试的人数在20人左右浮动。

  想要进入复试,大家就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努力提高初试成绩;二、准备好材料评议的各项资料。

  评议材料主要考查考生在本科阶段的表现,其中包括本科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获奖经历、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的经历、专业实践经历等,从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方面对材料进行评价。

  评议材料的准备并不是一时之事,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但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科研、实践经历,但也不要本末倒置,初试能拿一个不错的分数对于进入复试来讲也非常重要,认为自己科研实践经历不足的小伙伴更是要在初试上多下功夫,以弥补材料分数。

  2.复试内容

  (1)面试部分

  广告学专业面试包括自我介绍、 抽答1道专业问题、抽答1道英语问题+英语追问、自由问答四个大板块,顺序大致如此但也不固定,自由问答时老师也可能用英语提问,都得做好准备。面试老师一般有5-7位左右,都是广告学院的老师,其中2位主要负责考察英语,其他人负责专业面试。以下我们分板块来看。

  ①自我介绍

  一般2-3分钟即可,要去思考介绍的逻辑以及会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的亮点。

  ②专业问答

  抽选的专业问题涉及面比较广,既会问到广告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也会涉及到行业的一些热点专题,总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大的类别:

  广告类:广告类别的包括一些对基础的广告概念的理解,比如谈谈你对广告定位的理解、对当下“广告”概念的理解等;也会涉及到广告史方面的内容,比如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是什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广告是如何恢复的等,因此对广告史也要比较熟悉。

  品牌类:对品牌的考查包括对品牌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品牌传播的策略和要点、品牌形象等,也会问到与其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谈谈你对“品效合一”的理解等。

  公关类:公关类别的问题当中涉及到基础理论概念的比较多,比如:公关四步法、危机公关5S原则、公关与广告的区别等,也会问到对一些公关现象的看法,比如:结合例子谈谈对“黑公关”现象该如何治理?这就要求平时要有一定的相关案例积累。

  营销类:营销类的问题比较多,基础概念比如:什么是4P、4C、消费者洞察、口碑营销等;也包括营销热点的考查,比如:场景营销、粉丝经济、谈谈对直播带货的理解等。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类:这部分的考查与热点结合的比较多,包括对一些概念的考察,比如:媒介融合、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等;也会问到对于一些比如:谈谈对5G的理解、举例说明大数据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等开放性的问题。

  方法类: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考查,比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信度与效度、内容分析法等。

  专业问答部分对广告学的考查范围比较广,对于知识的考查也有一定深度,因此对这一部分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我们的复试班都会讲到对这些问题的准备。

  ③英语问答

  因为放在学院内考察,因此抽选的英语题大多与专业相关,比如:举例解释商业广告、谈谈对用户隐私的看法、人工智能对广告的影响、在线广告的缺陷,与专业问答部分的问题类型基本一致,但难度不会太高;也有一些是生活类问题,比如:当你沮丧的时候如何度过、如何评价线上办公等等。老师会按照抽取的题号用英语读出题目,然后学生用英语作答。

  复试现场会进行得比较灵活,有时候回答完抽到的英语题,负责考察英语的老师还会再用英语追问几句或者就其他问题做简单的英语交流。有时候回答完中文专业问题,老师可能会用英文追问一些问题,出现中英文穿插提问的情况,这时候听到什么语言的问题用什么语言回答就好,不过整体上还是以中文为主的。

  ④自由问答

  英语考察结束就进入自由问答环节。自由问答既有专业问题,比如:谈谈广告和公关的关系、对“4A已死”怎么看;也有个人经历问题,比如:为什么报这个方向、为什么考研、你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优势;可能会就科研设想问你一些问题;也可能沿着你的回答继续追问,假如你说热爱广告学,老师可能会问“那你都读过什么广告方面的书籍”,问题灵活多样,但也比较轻松。

  (2)笔试部分

  由于近三年未进行笔试,大家可先以2020年的通知作为笔试参考(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笔试主要参考书目),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动。

  复试成绩计算

  复试考核成绩=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90%+外语听说能力×10%

  总成绩计算方法=(初试总成绩/5)×50% + 复试考核成绩×50%

  3.复试书目推荐

  复试环节注重对专业能力的考查,因此这里给大家简单罗列出来部分参考书目,以应对复试环节的专业问题

  ①《整合营销传播概论》初广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版

  ②《有效的品牌传播》张树庭、吕艳丹,中国传媒大学

  ③《广告策划》黄升民,中国传媒大学

  ④《广告理论与实务(第二版)》黄京华,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9年

  ⑤《克莱普纳广告学》(美)W·罗纳德·莱恩等著,程言等译,程平、丁俊杰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

  ⑥《中国广告图史》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南方日报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关注“广告门”、“现代广告”、“现代传播”、“媒介杂志”、“国际品牌观察”、“营销智库”、“全媒派”等公众号,及时补充行业资讯热点。请2023届考中传人文社科类专业(初试考783主题写作与883人文社科基础)的同学申请23中传783+883考研交流QQ群:787412668;2023届考中传MJC申请23中传MJC考研交流QQ群:869540922;23全国其他院校广告营销公关考研交流QQ群:97939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