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真的是烂片吗,看懂之后才知道张艺谋有多大胆
前言
“造型很浮夸,也没看出这部电影有什么内涵”
“披着古装片外衣的伦理剧,《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真的烂”
这是某瓣里对《满城尽带黄金甲》呼声最高的几条差评,评分也是低的离谱,只有可怜的5.8分。
多数看过的人都说“人物很乱,剧情很烂”。那么这部电影真的很烂吗?
“乱”那是必然的,影片的背景年代是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年代;
“烂”也是必然的,因为看懂这部电影的人太少了,这么说吧,要是当年很多人都看懂了,那这部电影也不会差评“满天飞”了。
多数人只看到了电影的表面,而张艺谋最想隐喻的,还真没几个人知道
今天咱们就来深度剖析一下这部电影,看看张艺谋究竟有多大胆!(大家点击下面的音乐,配着音乐看文章观感会更好)
菊花台.mp34:54
来自视界说Talk
剧情真的很简单
其实《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情真的很简单,只需要一张关系图就够了,看懂这张图,你甚至连电影都不用看。
在五代十国末期,有一位大王,他年轻的时候抛弃了糟糠之妻,娶了梁国的公主为后,也就是现在的王后。
大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王子元祥,二王子元杰、小王子元成。大王子元祥是大王和糟糠之妻的孩子,二王子元杰和小王子元成是大王和王后的孩子。
好了,整部电影就是这六个人,一两个小时的故事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虽然只有六个人,但他们的关系那叫一个乱。
咱们先说大王和王后,大王每天想着的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让王后死,为了不做的那么明显,也为了安定民心,他利用自己的权利,强迫王后按时服用慢性毒药。
而王后每天想着的也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发动兵变,推翻大王,每天绣着菊花丝巾,给日后自己的私军佩戴。
说完互相伤害的大王和王后,咱们再来说三位王子,这三位王子就更有意思了。
大王子压根儿就不知道大王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只知道自己的生母早就不在人世了。
由于大王常年征战沙场不在宫中,而王后毕竟是个女人,时间久了难免会寂寞,加上王后和大王子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两个人很快就搞在了一起。
本以为这事儿做的神不知鬼不觉,但大王早已心知肚明,只不过一直没有点破罢了。
二王子元杰就没有大哥玩儿的那么“狂野”了,元杰是这六个人中最简单也是最正直的,他心里只有效忠父王、孝顺母后。
元杰虽然没有像大哥一样那么离谱,但他俩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皇位没有任何想法,而元杰最后之所以率军造反,也只是不忍心再让母后受罪。
小王子元成虽然年纪最小,但城府却最深,最后在二哥元杰发起兵变的空档,一刀杀死了自己的大哥,他之所以敢这么做,也只是为了能当上大王。
最后的结局就是三位王子全部离开人世,只留下王后苟且的活着,而王依旧是王,谁也撼动不了。
如果单从剧情您还不明白张艺谋想隐晦的表达什么,咱们再来剖析下人物,您就会有自己的想法。
人物真的很鲜明
大王
咱们先说大王,大王是古代封建权力和欲望的象征,同时也是专政的顶峰。
他是一个完全泯灭人性的王,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质疑他,更没有人可以打破他的规矩。
他说过:“天圆地方,便是规矩;有病吃药,也是规矩。我给你的,你才能要;我不给你,你不能抢”。
一切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大家似乎都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他定规矩的权利不也是抢来的吗?不是抛弃自己糟糠之妻换来的吗?
也因为从一开始,这规矩来的就不规矩,所以到后来所有人都没了规矩。
在王的价值观里,没有什么比权力更重要,即便是面对他的三个儿子,他最终选择的还是权力。
王后
如果大王是根源,那王后就是导火索。
好多人都说巩俐演的王后没有必要,我倒觉得王后反而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人物,也是除元杰之外唯二的正面人物。
王后一直试图打破封建王权,因为她深知自己只是大王成为王的棋子。在这段联姻里,她一直在苟且,很多人都认为她做的这一切只是单纯的恨大王,但实际上她代表了自由,代表着反抗,代表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电影里的王后,好像永远都是痛苦、愤怒、压抑的形象,很少甚至就没有见过她的脸上洋溢过笑容,这些其实都是反抗封建的衬托。
王后是第一个想要推翻大王的人,一手策划了万人兵变,她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元杰身上,只可惜最后全盘皆输。
大王子元祥
王子代表的是王的产物,大王子元祥是一个既懦弱又贪婪的人,也是三位王子中最窝囊的一位
他曾用放纵来挑战王权,可是当王权真正站出来的时候,他却被吓得屁滚尿流,甚至大王亲手把王权拱手交出来给他的时候,他都不敢接。
二王子元杰
二王子元杰代表的是在封建专制压迫下反抗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心中一开始有两个信念,一个是效忠父王,一个是孝顺母后,可当得知母亲每天受到迫害后,他选择了孝。
亲情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母后,他甚至可以去打一场根本没希望的仗。
最后失败的他在大王的命令下每天伺候生母“吃药”,他不想屈服,更不想让母后遭受痛苦,最后选择拔刀自刎,这样的选择也符合他代表的理想主义。
三王子元成
三王子元成代表的就是大王年轻的缩影,在他身上能看到很大的野心,甚至这种野心能让他亲手杀掉自己的大哥。
他的心里和大王一样,认为权力能够带来一切规矩,能够统一天下。在这种“畸形”观念之下,造就了一个没了人性的“魔鬼”。
看到这里多数老影迷基本都知道张艺谋想表达什么了,如果你还拿不准,咱们继续往下剖析。
色彩真的很内涵
都知道张艺谋爱隐喻,但色彩同样是张艺谋的招牌,整部电影的色彩都有着很深的含义。
黑色
咱们先说黑色,电影中有三个地方出现了黑色,其一是王后喝的药,其次是糟糠之妻的黑衣,最后则是大王的秘密军队。
黑色的药与王宫的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反应出王后在宫内黑暗的生活,以及她以后的命运。
糟糠之妻的黑衣与王后的华丽的衣着形成更深的对比,他们都是大王的女人,可身份不同,命运就不同,差距不过如此了吧。
而大王秘密军队的黑衣隐喻着大王内心城府极深,又代表着大王杀人于无形的残忍手段。
金黄色
金黄色是电影里最重要的颜色,无论是色彩鲜艳的琉璃、宫殿里的廊柱,还是宫中的陈设,宫里的服装发饰,都非常夸张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把王宫里的人困在一个金黄色的“监狱”之中。
金黄色象征的正是王权,真正能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王国。
可物极必反,大片大片的金黄色,另外一层的寓意则是:往往越是光鲜亮丽的表面,其内掩藏的都是黑暗和罪恶。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有违背伦理的恋情,有勾心斗角的亲情,更有尔虞我诈的权谋。
与宫中金黄相比,菊花的金黄就像菊花本身的寓意一样,代表着悲伤与破灭。重阳夜里没有和谐的家庭聚会,有的只是刀光剑影。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影片刚开始是大王身穿黄金甲,元杰穿的是银白甲,在父子的切磋中,元杰败了。
可到了最后决斗的时候,两个人的衣服却反了过来,元杰穿上了黄金战甲,而大王的士兵们却换上了银色铠甲。
这里一前一后的色彩呼应,表达了元杰要取代大王的决心。可就算是代表正义的元杰,最终还是败了。
是啊!封建时期有哪个皇子能胜过老爹呢?
战败之后,鲜血被水用最快的速度冲洗,一层层崭新的菊花再次铺满整个大殿,一切又回到最开始的样子,就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大王依旧还是那个大王。
“元杰挑战王权惨败”和“冲洗血迹重摆菊花”这两段在隐喻什么?想必不用我在多说了吧,大家应该比我更清楚。
主题真的很大胆
终于到主题了,贯穿整部电影,大王两次提到了“忠孝礼义”,可他一个都没有做到,还要在天下人面前装模作样。
“忠孝礼义”是儒家思想的四大美德,却被封建王权用作掌控下属的“幌子”,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影片的王为何又将之弃如敝履呢?难道这还不够“讽刺”。
如今再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或许这才是张艺谋想说却又不说透的话吧。就如他的人一样,点透了就没意思了。
胜者为王是事实,是古人认为不可改变的天道。
张艺谋把一个家庭故事与政变故事结合到一起,用一场失败的政变和奢侈的场景,让观众看到了王权之下,没有亲情可言的悲剧。
上一秒还刀光剑影,血流成河;下一秒就菊花遍地,一片奢华。没有人在乎被掩盖的鲜血,王权的统一才是唯一值得被铭记的事情,这难道还不够讽刺吗?
如果到这里你还觉得我说的不清楚,那咱们就再来看看电影中提到的一首诗:
《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心体会过这首诗,里面的菊花不就象征着封建王朝的百姓吗?百花隐喻的不就是专制的王权和腐朽的封建统治吗?
就算菊花盛开之后百花就要凋零,那它也要不断生长,最终“冲破”长安城。
唐代黄巢想通过诗句来给予当时人民生活的态度,而张艺谋想通过电影在黄巢的基础上,再讽刺一下封建王朝的王权。
张艺谋把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作为整部电影的主旨,隐喻讽刺的还不明显吗?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张艺谋有多大胆了吧,结合《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时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个“奇迹”!
结语
看过张艺谋《英雄》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里面的无名和残剑吧。
那一刻他们为天下大义放弃刺秦,饱含国之大侠的胸怀。
而元杰却恰恰相反,他选择兵变,刺出了这一剑,结果呢?全盘皆输。
当年《英雄》上映之后,人们都说无名应该刺出那一剑,张艺谋却只字不提,而是把答案藏在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无名没有刺出那一剑,人民百姓活在秦朝的专制下;元杰刺出了那一剑,封建时期的人民百姓还是活在王权的统治下。
所以不管刺与不刺,封建时期的百姓始终被权力压的喘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