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如何用英文翻译“我不开心”? 答:“I'm fine.”

  

  

  记得小时候的同桌,家里是开超市的,我十分羡慕她,因为我们想吃的东西,她家都有,触手可及。

  当老师问我们长大想做什么的时候,别人都说要当科学家、歌手、画家什么的,只有我说要开超市,被大家笑话了一学期。

  后来上了初中,即使课业安排很紧张,还是会为“今天的天空很蓝”这种小事开心很久。

  高中就更不用提了,特别想变成未来的自己,穿越时空回来告诉父母和家长:

  看,你们说的早恋就算没结果,也足够单纯美好。

  最有意思的是,临近高考时,闺蜜团的其他三位姐妹为我和早恋男友写了一个“未来婚礼策划案”,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我,什么许愿池大游艇的玛丽苏情节都有。

  

  结果没出一点意外,我和早恋男友还是分手了,但那本小册子被我珍藏了起来,收到它绝对是我作为人类所经历的最幸福时刻之一。

  然后,忽然某一天,曾经一起说着不想长大的她,都已经当了妈。

  那一刻,我明白,回不去了。

  大家分别作为一个“大人”,开启了成年人世界的大门。

  

  刚毕业的我们好不容易找找找找找找到了工作,不断努力累积经验,争取慢慢慢慢慢慢把工资涨上来,早日给贷款买来的房子添一块砖。

  真的意识到长大,就是家里的长辈老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你却远在他乡,什么都帮不上。

  小时候:老子未来天下第一。

  长大后:我只是个平凡人。

  阿宣和妈妈吵架最凶的一次,就是大学毕业择业时。

  她是学设计的,一心想当个艺术家。妈妈却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找份保靠的工作稳妥,能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最好不过了。

  那时候她找我倾诉,十分无奈:

  原来长大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考虑别人希望你做什么。

  然后你才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还真是少呢。

  前段时间大热的《北京女子图鉴》中,令我感触颇深的一段,是女主角陈可毕业求职屡战屡败的过程。

  一个来自三线城市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抱着来北京闯出一番天地的梦想,参加了面试。

  面试官:“你不是在北京念的大学,家乡是四川的,为什么来北京呢?”

  陈可:“为了梦想。”

  

  她满怀志向的回答得到的并不是赞赏,面试官带着嘲笑,拒绝了她月薪六千的要求。

  

  第二家公司HR问了她同样的问题,她用试探的语气做出了回答,生怕与机会擦身而过。

  

  第三次,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自信满满,而是小心翼翼,甚至带着一丝讨好,一千一千地降低自己的薪资要求。

  

  或许她明白了,长大意味着不断妥协。她所以为的水到渠成,只不过是异想天开。

  后来片中的陈可去掉了名字中的“依”,因为她没有谁可以依靠。几年后的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天真地想在这个大城市里表现出自立自强的与众不同,可实际上,那时候的我,连靠自己的资格都没有。”

  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止没有“容易”二字。

  以前以为只有小孩子才会委屈,现在才意识到,那并不是孩子的特权。

  特别是在职场中,想哭怕见客户时花了妆,钻进隔壁没人的厕所隔间,才敢放肆倾泻酸楚。

  有一次,小西的领导叫她参加一个饭局,本以为是工作组的临时局,没成想一进门看见的全是西装革履却满脸油腻的猥琐大叔。

  席间她被劝酒,领导也不会解围,而是和她们一起鼓励她“年轻人酒量练练就出来了”。

  她明白自己被当成了热场的花瓶,可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在用尽“酒精过敏”、“身体不舒服”、“生理期”等各种理由无效后,她终于受不了了。

  

  这时候,她妈妈打来电话,没什么大事,只是日常寒暄。她不得不掩饰自己语气中的愤怒和无助,照例告诉妈妈:一切都很好。

  我们都知道,说自己过得好的人,并不一定真的好。原来学会察言观色,是成年人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

  今天小主没有鸡汤。

  只希望你们明白,在说“我不开心”之前,记得把它翻译成答“Im fine.”

  毕竟人生到了下半场,敌人就只剩下自己了。

  ▼

  你可能还想看

  ▍执行主编:聂捏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