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环境十篇
宏观环境篇1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涵义
宏观环境分析着眼于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经济(Economy)、生态(Ecology)和政治/法律(Politics)等五方面,因为这些因素影响着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往往被认为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直接影响范畴。
分析家通常把环境划分成三个层面:大环境、经营环境和内部环境。图1展示的是每个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本分析方法能让你理解在所有层面上发生的事情。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这些环境层面,懂得它们所包含的因素,尽量理解每个因素以及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组织的业绩。大环境范围广泛,对组织及其战略的意义深远。通常认为,这些含义超出组织的直接影响范畴,比如说,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对某一行业的立法。
大环境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一种有效的划分就是STEEP分类方案,此类方案还有PEST、PESTLE、SEP-Tember、STEEPLES等。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个方案,而是意识到你作全面分析时不能忽视的一些主要方面。
表1显示的是几个关键变量,它们都出现在图2确定的每个STEEP要素下面。STEEP各部分并不相互排斥,各部分之间的界线是可以改变的。问题、事件或利益相关者实际上一次可以经历几个阶段。
环境条件影响整个决策管理过程。组织不是在真空中经营,而有效决策管理的关键是能让做出的决定使所采取的行动与环境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组织的内部条件尤其是它的优劣势、资源和实力将决定行动的成败。同时,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制于外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自己,或者采取措施使自己受到的损害小于竞争者。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优点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明确提出了管理高层面临的任务,其思维超出了当前的活动和短期的范畴,但依然与目前的短期活动保持联系。STEEP方法能够让决策过程认识到外部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如何准确解读宏观环境、如何作出回应。因此,管理者必须谨慎考虑由谁来收集信息,如何组织和运用信息流―组织内部的专家组成的跨功能小组往往能够有效地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得到管理高层的支持与鼓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建立合适的支持体系也对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决策者必须在STEEP的条件下制定结构化方法来识别和分析相关的趋势、事件和股东的期望。这包括对企业的业务及行动规划所涉及的环境变化进行系统性评估,在组织的决策水平上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突出功能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例如营销经理的新产品,政府关系部门经理的游说战略)。
为了实现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分析必须“符合”组织的战略、文化、规划流程以及决策者的独特风格。此外,成功的宏观环境分析也需要符合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当然,这些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要根据这些变化对宏观环境分析作出调整。如果行动和评估都做得恰到好处,有效的宏观环境分析对竞争力是有积极影响的。长期来看,适时的行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缺陷
几个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环境分析的STEEP法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很难有效地操作。不同的宏观环境背景也会对分析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宏观环境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分成以下几种:
解读。组织的决策者常常难于界定他们的宏观环境是什么,难于解读宏观环境变量所产生的具体类型的影响,对组织选择作出的有效反应的本质也难于解读。在解读宏观环境要素方面存在的不足包括:不能组织有意义的研究,不能显现经济影响,不能综合长短期的启示,缺乏管理高层参与分析,难于把潜在的机遇转化成行动规划以及挪用精确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缺乏准确性和不确定性。这类问题包括分析结果不精确、对结果的不信任,原因是存在太多的含糊与不确定之处。这可能是因为很难对宏观环境事件及其趋势进行描述,难以用恰当的语言来恰当地描述不确定的内容。此外,对STEEP的影响力、社会与技术的变革和发展趋势也很难作出准确预测。
短期性。很多决策者不喜欢现在把“真”钱花在明天的投资上,他们主要关注短期的事情。STEEP的很多变量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变化,常常比组织中的分析师和决策者的任职期限长。
不被接受。宏观环境分析的价值不被接受,这可能是由于管理层对该分析的价值缺乏理解,难于鼓励部门管理者运用该分析结果,加之他们抵制改变预测的方法。此外,在管理者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即,他们已经是这个过程执行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没有把STEEP的分析与竞争的含义联系起来。使用这个方法的主要目标应该在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认清其对组织的竞争意义。
感知错误。管理层的视野有限,或者对宏观环境的感知有偏差,比如,从国家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全球角度看。
多样化的企业。人类的弱点、已有经验和偏见都能对宏观环境分析产生影响,特别在跨国环境下更是如此。因为母国的偏见和态度往往让组织把自己的经历、观点和理解加在变量上,而变量发挥作用的方式不被STEEP因素所理解或支持。
如何操作
你所界定的宏观环境范围包括分析的宽度、深度和预测广度。宽度指的是所收集的宏观环境资料的主题范围;深度决定了所收集和分析的STEEP数据详细的程度;预测广度通常跨越短、中、长期,并受相关组织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制约。
为了确立宏观环境范围,要从以下各方面来核查组织的战略规划:地理范围(竞争的区域和不竞争的区域),产品或服务范围(细分市场、种类),承诺固定资源回报的时限、技术与创新,资源的来源(人力资源、资本以及其他财务资料与原材料),管理问题及弹性。请注意,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执行任务,但同时受到现有资源的制约。
一旦确定了宏观环境范围,STEEP的五个部分可以用下面的五步法来进行分析。
步骤一:了解正在分析的细分环境
细分环境中的主要事件及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STEEP范畴里,事件是很重要的。趋势是事件发生的总走势及过程。比如说,在社会细分环境里,你要注意掌握工作与娱乐、消费与储蓄、教育、旅行、宗教活动以及家务的发展趋势。
支持这些趋势存在的证据是什么?掌握支持趋势存在的数据或证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趋势的发展方向及变化情况进行不断的监控和预测。
历史上,这些趋势是如何演变的?如同产业、产品和组织一样,趋势也有明确的生命周期―起步、发展、高潮和衰退。你需要认清趋势位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了解趋势的周期对于认清它们以后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趋势出现的变化和骚动的性质及程度是什么?趋势是根据变化率、大小和分级来波动的。趋势的变化率要求你集中精力注意趋势在生命周期中是加速的、减速的,还是保持静止不变的。趋势的大小看的是趋势展开的程度,以及它是否在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或多或少的群体。趋势的分级看的是趋势与其他趋势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了解焦点趋势是否在影响其他趋势,或者被其他趋势所影响。
趋势对组织的影响属于哪一类?从概念上讲,趋势对组织的影响有三类:
消极影响。这与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有关。此外,这些影响也妨碍组织执行当前的战略,加大执行现有战略所产生的风险,提高执行这些战略所需要的资源水平,或者认为这个战略不再适合。
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与组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相关。这类趋势会支持或强化现有的战略,增加组织实施可执行战略的可能性,或者在组织现有的任务框架内,一个或多个战略发生变化的时候,提出可利用的新契机。
中性影响或零影响。这可能是起稳定作用的因素或是不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可以让决策者对自己的战略更加充满信心。
步骤二:了解趋势间的内在关系
趋势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想要了解内在关系,你要认清STEEP的不同部分和子部分的影响。看看在哪些领域里,趋势暗示着要对预期的演变路线进行重新界定或更改,它们在哪些领域里相互补充。
趋势间的矛盾是什么?趋势往往此消彼长,相互抵制。例如,人们在更加勤奋工作的同时,也在寻求工作之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步骤三:把趋势与议题联系起来
对一个组织或产业来说,不是所有的趋势都是同等重要的。有些趋势会直接影响组织,而另外一些趋势对组织的影响微乎其微,这要取决于它们与组织的战略和执行情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机敏的分析家会认清那些对组织的目标影响最大的趋势以及各种趋势的组合。最重要的趋势被界定为组织的“议题”。
步骤四:预测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估基本要素。要想预测“议题”里的一个趋势或一系列趋势的未来变化动向,需要对议题后面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你必须具备分清表征与原因的能力。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推动因素往往相互抵消,而且同时朝多个方向发展变化。一旦准确地识别了原因,就能作出议题演变的多种预测。
对议题作出多种预测。为了避免单一预测带来的局限性,制订多个预测方案或预测情景是很有用的。每个情景都代表着围绕已被认清的趋势所形成的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比如说,为议题发展确定一个最佳的、最差的和中性的案例情景。然后,针对情景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测试它的准确性,如:推动趋势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继续推动的可能性有多大?
步骤五:推导启示
宏观环境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环境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日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环境”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涉及环保的政府投入也逐年增加。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影响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如何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制定适宜的环境经济政策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与环境经济政策有关的研究不胜枚举。这方面文章主要有:《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The Eco- innovation Action Plan(Eco-AP)1Brus-》,通过欧洲创新联盟(IU)间的合作关系推动生态创新;《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ssistance Program for SMEs (ECAP)》认为中小企业却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占整个欧盟工业污染排放量的64%;《Roadmap to a 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1Brussels》提高环保措施改善的利益增进。
从总体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相关文献政策性研究居多,将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结合起来并研究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文献很少。本文在借鉴、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影响的统计测度,并对不同的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分析
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污染改善的效果大小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改善的程度,以此作为政府制定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在本部分,我们利用灰色系统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环境污染改善程度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该政策对环境污染改善程度的影响越大,政府应该加大这类政策的实施。
由于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排污权交易等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较晚,故其对应的指标很难找到相关数据,故我们根据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及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原则,在此部分的分析中,选取指标体系中的下列指标:生态环境环境补偿政策中的排污费指标;环境税费政策中的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指标;综合环境经济政策中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指标。
利用Matlab软件,根据2001年~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及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数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灰色关联,以2001年至2010年我国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为参考序列,以同一时间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各项指标为比较序列,通过无量纲化、计算绝对差、计算关联系数、最后算出灰色关联度为:
r1=0.7019 r2=0.5825 r3=0.6466 r4=0.5828 r5=0.6159
r6=0.6541 r7=0.6063 r8=0.7437 r9=0.7701 r10=0.7671
这里,r1、r2、r3、r4、r5、r6、r7、r8、r9、r10分别表示为排污费、车辆购置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其中,r9>r10>r8>r1>r6>r3>r5>r7>r4>r2。
由上述的关联度排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三产产业的增加值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最大,其中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有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排污费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较大,为0.7019。说明我国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比较突出。
第三,在环境税费政策中,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车辆购置税。说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类似环境税费等后制性政策对于污染的治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Ayres R U.Sustainability economics:Where do we sta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2]EC1(2011b).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J]. The Eco-innovation Action Plan (Eco-AP)1Brus-sels,2011.
宏观环境篇3
关键词:宏观调控;流动性过剩;企业文化体系;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 彭勇(1971-),男,中国石油广东中山销售分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47-02]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 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实现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纵深发展,市场调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应有发挥。与此同时, 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也能动地作用于经济运行, 调动了各方面有利的因素,有效地确保了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调控手段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作为经济环境下运行的微观个体即企业本身,在面临这种外界施加的不由主观意志所决定的系统风险时,采取何种对策或营运措施去应对,便显得比较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环境下的经济形势
2007 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 全年增长4.8% , 超出了年初3%的调控目标, 为了防治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并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 政府继续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控手段仍以货币政策为主。2008年2月CPI同比上涨8.7%,达到了11年来月度增长的最高值,2008 年初,由于南方雪灾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双防”, 之后为了防止经济出现下滑, 内容稍有变动, 变为新“双防”。但是随着人民币持续增值,国际贸易出口环境受到影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世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趋缓,影响传导到中国的经济市场。为适应现时经济变化形势,我国政府出台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及时转变经济宏观调控战略。总体说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宏观调控出现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投资比重较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外贸出口, 投资比重过大的现象目前仍没有改变, 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消费不足, 特别是个人消费占的比重太低。用大量的投资来支撑高速增长, 必然造成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存底大量积累, 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
二是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银行体系内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三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没有太大改变,部分城市仍存在房价过高的情况。
四是银行内部抵御风险能力有限,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有待加强。近几年来,银行业改革不断加快,既要提高竞争力,又要防范信贷风险,还要提高经济效益,消化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不良资产”。这些压力都传递到银行头上。各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利益主体决定其片面追逐某些指标,在利润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其内部控制的风险,而国内银行在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普遍较为薄弱。
二、 企业面对宏观调控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企业应通过详细解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了解宏观经济所处经济周期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强大局意识,加强与政府相互间的信息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宏观调控下面临的迫切困难和问题。
(一)健全企业经济预算管理体系,发挥内部控制预警作用
预算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一是可靠性,即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二是效益性,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提高和进步。通过内部控制活动,提高宏观调控形势下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预警作用。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发挥制衡作用
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首先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各层面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结构体系,建立和完善议事规则。根据授权的规定,明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范围,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具体规定,对于对外投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重大事项,需经特别授权。要按照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原则,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先进经验,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能相分开的内控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健全、提高公司风险应对和管理的能力。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企业团结和谐的环境基础
好的环境条件是克服宏观调控严峻形势的关键,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要创造一个具有高度亲和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对于各种制度安排都将产生直接影响。首先,要注重领导者素质的提高。领导者的言行对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涵。其次,要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强调团队精神的认同感,否则就会出现企业即使是正确的政策也难以执行的局面。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协作和团队精神,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倡导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创造开拓性思维,动员全体员工携手共渡困境。
(四)加强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高度重视国家的政策走向
为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企业要顺势而为,依国家政策规定,适时调整经营对策。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保持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出现危机事件要及时向政府部门报告,同时采取措施迅速处理。准确解读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政策程序作出相应的调整。(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 耿庆峰、黄志刚.我国当前经济考察及宏观调控对策[J].上海金融学报,2008,(02).
宏观环境篇4
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首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政策,加上2004年 3月修改宪法工作的进行,这两件大事都会对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积 极的影响。民营经济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更加宽松,从而更进一步 激发 民营资本的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其次,政府职能转换步伐加快及国资管理体制正 在酝酿的深刻变化,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宏观体制环境。其三,政策环境更加 宽松。2004年国家仍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将保持连续性和稳 定性,但会在微调中完善相关政策,使政策操作体现"三性"特点,即"积极性、稳健性和 协调性",将会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外部环境趋暖,为外贸"大进大出"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逐步转暖为我国扩大外贸出口及吸引更多的外资提供了新的 有利条 件。美国经济近来已经显示出复苏加快的迹象。预计200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至少将增长3 75%。日本经济由于与中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开始逐步走向平稳。欧盟经济出现了明显转机, 据欧洲央行预测欧盟经济将在2003年走出低谷。而亚洲国家随着非典影响的减退,经济有望 提速 。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200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56%,200 4 年可望进一步上升到63%。以上"一减一增"的变化,将使2004年的出口形势依然比较乐 观,不会出现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增长的大幅波动。
内在增长动力继续增强将推动明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宏观环境篇5
[关键词] 环境绩效 审计研究 宏观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
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先来看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对绩效审计定义,即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3e”)方面的审计。
目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但是结合着政府的受托责任观,并借鉴了各种学者的看法,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如下定义:环境绩效审计是由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客观地收集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与环境事项认定的证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以便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吻合程度,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宏观层面的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而言的,由国家审计机关来进行,通过评价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执行情况,了解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对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意义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满足了社会的需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的外部经济性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受托人就必须要履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职责,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效率。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仅仅是一方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途径
1.从环境政策入手来开展绩效审计。我国当前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以及环境保护制度与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深化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首先应当立足于对环境保护政策本身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该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订的各项环境政策运行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环境政策的实施能否满足社会对环境的要求;政策的实施费用能否达到最小,以达到“经济”的要求。
2.从环境保护专用资金的投入开展绩效审计。对环保资金的审计师对专项资金的审计,一方面应追踪环保资金的拨付情况,有无少拨、不拨、漏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追踪投放的方向是否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审查环保资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应该对投资该资金的环境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该项目的目标,在审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应以实现项目目标为重点。
3.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绿色GDP。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必然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必须用一套充分体现环境与资源价值的综合指标来评价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可以说,实施环境绩效审计与绿色GDP具有一体性。环境绩效审计可在宏观领域与绿色GDP核算相互配合,使环境绩效审计更加完整、角度全面。
四、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障碍及措施
1.没有给予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应有的重要性。传统上认为,要搞好环境管理,只要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而对于环境审计的作用,认为主要是保证环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能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就没有必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这样,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此,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首先必须使环境绩效审计受到相当的重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环保资金的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合规性审计,而是更着重在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的审计。
2.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在我国环境会计还处在萌芽阶段,理论界尚未形成明确的一致,环境会计的实务还未发展。要充分发展环境审计,环境会计的发展就必须使得环境会计先发展充分。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逐步用于实务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3.作为环境绩效审计基础的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发展不充分。在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中,环境信息弄虚作假,环保资金被挪用,这说明我国的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做得还很不够。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全面、不真实,加上环境管理操作中经常出现违规的情况使得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难度增大。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必须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开展,保证环境信息的存在性、完整性,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4.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无法满足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环境绩效审计不但需要财务知识,更需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而现有教育培养的审计人员大部分为专业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环境方面的知识,这成为了阻碍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又一原因。可见,虽然可以通过听取环境专家意见的方式,但是考虑到审计需要大量的职业道德判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甚至改革审计人员教育模式仍是推进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面。
5.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不足。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各种重要的理论问题,都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理论上的研究不足,成为了实务部分的一大障碍。因此,鼓励开展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势在必行。可以借鉴国外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推进我国环境绩效理论研究的发展,为开展实践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篇6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论文以PEST模型中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这四大类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为工具,对一个行业实例进行了行业前景分析并归纳,得出该行业整体前景看好,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的结论。
关键字:PEST;宏观环境;啤酒;行业前景作者简介:王铁山(1972-),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深圳金威集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科学。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境外技术和资本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明显上升,中小企业不断沦为行业内巨型企业掌控的生产体系附庸。作为企业高管,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在充分研究本行业宏观形势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内容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应用。二、政治法律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12.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__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另一方面,国家从20__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 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__-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__-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图420__-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20__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如图4所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3]。四、社会文化环境(S)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20__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每年15-65岁新增人口数量在1200万左右。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笔者认为,在中国啤酒消费能力的变化上将取决于以下两种相反作用的因素对比:①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3],见表1。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__年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随着中国政府“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表1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年龄结构标准1982年1990年20__年2025年(预计)2050年(预计)占总人口的比例()0岁~14岁33.627.621.3~~65岁以上4.95.671220老少比()14.620.229.5~~年龄中位数22.925.332.6~~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可喜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①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__年则攀升为23.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②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8升,而捷克已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也达到了56.8升。③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国家推行“三农”政策,20__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庞大数量的农民存在消费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五、技术环境(T)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大的飞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啤酒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以微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啤酒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啤酒也从原来的贵族产品变为平民产品。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作为传统产业的啤酒工业也将发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变化。①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②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将营销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六、PEST行业前景探究结论通过以啤酒行业为例进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我国啤酒行业前景作出如下推断:未来十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看好,产量继续稳步上升,外资收购和资产重组持续加剧,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会形成几个大的啤酒集团控制国内啤酒市场70-80左右份额的局面,其余为一些二级啤酒集团所占有。我国啤酒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一些品牌号召力比较强的老牌企业或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通过不断地兼并、外地建厂的手段不断扩张,完善全国布局,积极扩大产能,成长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第一梯队,以青岛、华润、燕京为代表。以珠江、金威、金星为代表的的第二梯队也明显感觉到了近几年啤酒行业大军压境的局势,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啤酒巨头结盟,如珠江与英博,金威与喜力,另一方面都在纷纷走出自己的根据地,向外拓展,以巩固自己在第二梯队的位置,避免被兼并的危险,并同时积极向第一梯队靠拢。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或者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者倒闭退出市场。总之,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想成功的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就应该熟练运用PEST模型,全面采集,认真分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美)Petersen,H.Chttps://www.gwyoo.com/haowen/Lewis,w.c.《管理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版社,20__ ,p69-79[2]王铁山,KW啤酒集团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20__,P18[3]国家统计局网站,,20__[4]谢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__,P2-3[5]林毅夫,《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__,P22
宏观环境篇7
【关键词】宏观环境 会计核算 体系框架构想探究
一、引言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想探究。促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明确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基本目标,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基本设定,从而有效的确保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架构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想探究,可以有效的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核算工作更加良好的开展,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探究,主要分为为以下三点:
(一)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
会计核算目标的准确确立,是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可以有效的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方向性[1]。
(二)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
会计核算机构设完善性,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在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选用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以及具有较为理想的会计人员,从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更加的全面和完善。
(三)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以及系统性,也是有效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系统性开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会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经济系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展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
事业单位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开展针对于事业单位的具体项目的济数目统计工作。由于不同的事业单位项目之间的差异性也相对较为明显,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进而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的具体的开展针对性的核算工作,有效确保事业单位核算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以及系统性。
由于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的应用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效率相对较低,工作完成的质量也比较不理想,因此需要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将新型的会计核算方式应用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进程中,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主要可以将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分为以下的三种:
(一)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事业单位中加强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对于自身的工作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进而又能够有效的促使会计工作人员不断的自主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
(二)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
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全面完善的会计工作流程监管体系,确保不会有个别的会计工作人员应用职务之便,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为自身谋取利益。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框架的稳定性的基本前提[2]。
(三)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从而的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
由于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核算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材料,因此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成本相对较高。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可以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促使事业单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获得更强的经济竞争实力[3]。
四、结束语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确立会计核算目标、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和规范会计核算方法。进而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以及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从而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在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思想的研究,可以有效的确保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精确性、高效性以及系统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岳泽军.张小有.森林碳汇视角下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与实践研究[D].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D].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宏观环境篇8
关键词:城市 人才流失 宏观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34-03
一、引言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人力资本要素,正在迅速地超越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人力资源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资源,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省经济在纵向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横向上却落在了全国的后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流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制约着山西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太原市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竞争和配置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人才流动的宏观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对策建议。张再生(2003)指出:从宏观上看,影响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人才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国家与地区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用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等;从微观上看,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因素对人才流动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石文玉(2004)把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原因总结为经济贫乏、思想落后、用人机制不畅、人才流失和智力资本回流率低、人才政策不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构筑人才高地的思路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即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用政策聚人,如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该地的投资回报率、提高人才的经济回报率等。孙健、盖丽丽(2008)提出“人才集聚陷阱”的概念,如果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经济体中处于落后状态(即欠发达),那么它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就小,从而人才含量也低于整个经济体的平均人才含量,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而人才含量的相对落后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从而使该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平均水平进一步降低;这种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弱化,使该地的吸引人才的能力变得更差,最终引起本地的人才含量恶化,这类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提出突破人才集聚陷阱的方法,先提高人均GDP水平、改善地区经济状况、为使用人才搭建舞台,再采取措施吸引人才,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倪鹏飞、张钰(2010)通过对全球58国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了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宏观环境,得出人才流失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并提出改善人才环境的政策和建议,即优化生活环境,增加投资,鼓励人才归国创业,建立健康的宏观环境。
总的来说,以往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针对人才流失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关环境的影响因素,但没有具体指出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解决办法无轻重缓急之分,因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从下手,不知道首先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本文致力于研究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宏观环境因素,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找到关键点,着手先将主要因素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才会有明显的改观,之后再逐步解决次要因素,从而彻底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推进经济发展。
三、人才流失与宏观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众多社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每一新突破,都是社会发展的一次新飞跃。一般而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所谓人才流动,通常是指人才的一切职业和工作岗位变换形式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人才在不同岗位之间、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一种流动形式或转换形式。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人才环境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
本文所研究的宏观环境因素作为人才环境的一部分,根据经济行为现象的规律和前人研究提出5个指标,包括经济规模指数、收入水平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环境竞争力指数和资本竞争力指数来分析这五个指标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人才结构的变化”,“某地区在整个经济体中的经济地位的高低,也决定了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决定该地区的人才含量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对人才的流动产生很大影响。经济发展落后不但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特征,也是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的瓶颈。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仅仅靠高薪是无法吸引人才流入的,只有高速发展经济才是最根本的策略。所以选用经济规模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2.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动因都是受到一定的激励而产生的,都是旨在寻求特定需要的满足。待遇是人才流动的原始动力,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人才流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实中,事业和金钱往往成为人们追求和奋斗的基本目标。所以选用收入水平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3.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才选择就业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更健全的城市必定对人才有较大吸引力。所以选用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4.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自然环境。人才择业时不仅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而且希望工作生活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时甚至为了良好的环境放弃了可得到的高工资,所以选用环境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5.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以上分析因素外,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事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意味着以后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城市建设等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预期也成为对人才的较强吸引力,越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越能够吸引人才的流入。由新古典增长模型可知投资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选用资本竞争力指标代表城市发展潜力是合适的,所以选用资本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二)人才流动与环境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所创造的绩效,不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还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之中,例如:薪金水平不高;城市经济不发达,公司效益不好;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投资规模小,经济发展乏力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当然也很难使其取得应有的绩效。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的改变往往无能为力,只能离开这个环境,转到另外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样就产生了人才流动。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主观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人才为了得到满意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会产生改变就业环境的愿望。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克雷顿认为,如果人们在一个环境中一直得不到需要的满足,而从另外一个环境可以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后一种环境,以求得需要的满足。
四、我国56个重点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实证分析
1.研究的前提假设与样本数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地区间人才流动的障碍已降得很低,基本上不存在行政上的干预,加上人才交流的国际化、行业竞争的激烈、现代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我国已经形成了人才的频繁流动格局。因此,本文的基本前提假设为劳动力市场内人才可以充分自由流动,人才竞争力和人才流失率受相同的因素影响,从而可以用人才竞争力指标来代替人才流失率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版)》中选取报告中的56个重点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数据,与人才竞争力的数据相类似的,宏观环境因素各个解释变量均选取56个重点城市的数据。如表1所示。
2.计量分析。
建立模型:
Y=α+G+β2S+β3J+β4H+β5Z+u
其中:Y代表人才竞争力指数,G代表经济规模指数,S代表收入水平指数,J代表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H代表环境竞争力指数,Z代表资本竞争力指数
计算结果如下:
由于回归结果中,只有经济规模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通过T检验,表明其对Y有显著影响,其余3个变量均不通过检验,因此重新建立模型:
Y=α+β1G+β2S+u
计算结果如下: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人才竞争力与经济规模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减少人才流失有着重大意义。从所选56个重点城市的平均水平来看,收入水平指数的弹性系数是0.287,也就是收入水平提高1%,人才竞争力得分就会增加0.287%;经济规模指数的弹性系数是0.485,即经济规模每提高1%,人才竞争力得分就会增加0.485%。可以看出,经济规模指数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其次就是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中,最显著的是城市的经济规模,然后就是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人才流失是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但人才流失在二线城市更加突出。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最强(除中国香港),而二线城市太原在这方面仍面临严峻的问题。因此,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充分发挥人才效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版)
2.张再生.中国的智力回流及其引致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2003(6)
3.石文玉.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刍议[J].资源?产业,2004(12)
4.孙健,盖丽丽.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陷阱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1)
5.倪鹏飞,张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J].开放导报,2010(6)
宏观环境篇9
关键词:A股市场 CAPM 宏观经济
一、引言
Markowiz(1952)发表著名的“资产组合的有效分散化”一文以来,资产配置就一直是金融投资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Markowiz理论以均值、方差来测度资产的收益、风险,资产组合的总收益等于各个资产收益的加权平均,而组合的风险则比单个资产要小,从而使得组合以更小的风险实现更大的收益。但Markowiz的理论只能通过均值与方差作为投资者选择资产的唯一指标,也并没有给出资产定价的方法。在Markowiz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Mossin(1965)独立地得出了资产均衡定价理论(CAPM模型),该模型在信息完全、市场参与者完全理性、市场无摩擦等严格假设之下,运用均值方差这样简单的概念下推导出了资产组合的可行集曲线(portfolio opportunity set)和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组成的风险资产组合,将证券的超额收益与市场证券组合的收益相联系,运用β系数来描述单个证券与整个市场的关系,β系数反应证券或组合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可以作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通过构建资产组合来进行投资,大致又存在主动投资策略和被动投资策略。主动投资是投资者在一定的投资限制和范围内,通过积极的证券选择和实际选择来寻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的策略,而被动投资则是以长期收益和有限管理为出发点来购买投资品种,一般选取特定的指数成分作为投资对象,不主动寻求超越市场表现的策略。
主动投资是否能够取得超越市场的表现,则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Fama(1970)提出有效市场假说,Fama(1970)对于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换句话说,在有效市场下,价格内反映了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如果有效市场假说成立,那么仅仅根据资产价格的统计特征来配置资产构建投资组合显然就已经足够了。Fama(1970)将有效市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弱式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反映了与该证券有关的所有历史信息;2.半强势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公开信息;3.强式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反应了包括内幕信息在内的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吴世农(1996)通过随机漫步模型对我国上证A股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股市呈现出随机漫步特征,但由于我国股市的发展属于初期,尚不能判断上证A股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谢晓霞(2007)则通过对上海股市2002-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上海股市在2002年、2004年不是弱式有效市场而在2003年呈现出弱式有效特征,同时认为局部出现的随机游走特征标志着这一阶段我国股市从无效市场向弱式有效市场发展。赵磊,陈果(2012)运用GARCH模型和时间序列为t分布的AR模型对2000年到2011年上证综合指数日收益率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样本期内的上海股票市场不具备弱式有效性,但可以明显发现上海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在进一步的提高和增强。虽然不同文献对我国市场有效性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认为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正不断提高,但至多达到弱式有效。
主动投资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仅仅关注股票市场的均值和方差显然并没有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由于CAPM模型估计的β系数代表的仅仅是历史的风险,对于未来价格的变动却缺乏解释力度,而模型关注的指标又较少,没能充分利用外部变化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引入宏观变量这一概念,运用CAPM模型的拓展讨论不同宏观变量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二、假设及数据
为了验证上面模型是否在A股市场也同样具有意义,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消费波动对A股市场有显著影响。
H2:产出波动对A股市场有显著影响。
H3:货币波动对A股市场有显著影响。
对于A股市场整体表现,我们分别采用来自万德数据库的上证指数从2001年1月到2013年1月的数据。由于采用月度数据,我们以社会零售总额来测度消费,以制造业PMI变化来测度产出波动,货币则以M2进行测度,数据均采用来自万德数据库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区间内的数据。
为了对数据进行初步实证,并估计对不同宏观变量的贝塔,我们采用下面的线性回归模型,并且为了剔除价格的影响,我们在模型参数中加入CPI作为价格的测度:
其中STOCK代表股票指数,COMSUMPTION代表消费、PRODUCTIVITY代表生产、MONEY代表货币、PRICE代表价格、C代表常数。
三、实证结果
根据上面的数据及模型,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H1:消费波动对A股市场有显著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社会零售总额系数的显著程度较低,拒绝了假设H1,消费波动对A股市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经济是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投资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这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高度的投资依赖使得消费并不足够表征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
H2:产出波动对A股市场有显著影响?在采用M2作为货币测度的情况下,不论以制造业PMI还是以工业增加值增速测度的产出波动对上证\深成指数的系数都非常显著,接受原假设。与P-CAPM模型所预测相一致,产出波动对A股市场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主要来源于生产端可以较为准确得体现我国经济的波动,同时也就为在资产配置中考虑经济周期提供了实证基础。
H3:货币波动对A股市场有显著影响?在采用制造业PMI作为生产波动的测度时,M2的系数在95%的程度上都是显著的,接受原假设,即认为货币对A股市场是有显著影响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不论从国外数据的研究还是我们通过对A股指数进行分析,都可以得到宏观经济环境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一结论。在决定股票市场变动的宏观因子中,我们根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拓展模型选取出了价格、消费、生产和货币这四个因子,对应到我国A股市场与我国宏观数据上,对应的指标分别为CPI、社会零售总额、制造业PMI和M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对消费反而并不明显,消费这一参数在我国股票市场定价中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作为生产测度的制造业PMI和货币测度的M2对于A股市场变动的影响则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Alon Brav & George M.Constantinides & Christopher C. Geczy, 2002. "Asset Pricing with Heterogeneous Consumers and Limited Participation :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vol. 110(4), pages 793-824, August
[2]Balvers, R. J., Cosimano, T. F., & McDonald,B. (1990). Predicting stock returns in an efficient.Market. Journal of Finance, 45, 1009-1128
[3]Balvers, R. J., T. F. Cosimano and B. McDonald,1990, “Predicting Stock Returns in an Efficient Market,”Journal of Finance 45, 1109-1128
[4]Lettau, M. & Ludvigson, S. (2001a). Consumption,aggregate wealth, and expecte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56, 815-849
[5]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6]谢晓霞.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在上海股市的实证检验[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
宏观环境篇10
关键词:80、90后官兵 社会转型 经济转轨 多元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241-01
80、90后官兵在我国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成长,因此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环境,认清80、90后官兵社会化所经历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分析社会因素对80、90后官兵影响的首要条件。所谓人的社会化过程,即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思想上的引导、行为上的控制和整体的教化过程。80、90后官兵正是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同各种思想和多元文化的不断互动中,逐渐被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同化,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军人。社会变革的现实表明,80、90后官兵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转型期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
有关“社会转型”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大致有三种分法:一是计划经济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二是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的过渡;三是传统性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过程。该文指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整体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表现为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与转化。”该文中社会转型期指的是1978年开始到现在,通常被人称为社会转型加速期,是由经济为主导引起社会结构的转化。而社会转型不仅仅是指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而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因此在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面下,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而这些矛盾对成长于这一时期的80、90后官兵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新旧社会并存、交替、冲突,这种局面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过渡艰难缓慢,这种社会转型期无序,甚至错位现象,导致80、90后官兵在成长过程中忽略素质、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其次是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其他方面发生转型,也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也就是说80、90后官兵一出生便享受着国家的发展成果,优越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物质基础导致其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缺乏“先苦后甜”的观念;最后是开放性社会即社会流动性的加强,表现在商品等价交换和大众媒体的现代化。商品等价交换使得80、90后官兵更加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功利思想严重,大众媒体现代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了面对面的沟通,出现了一批“电视儿童”、“网络达人”、“宅男”、“宅女”导致80、90后官兵性格孤僻、自我封闭。
2 经济转轨的环境对其的影响
用“市场化”来概括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轨,虽然紧扣实质问题,但是学术界用“过渡”、“经济改革”说明我国体制转型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制度变迁。面临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通过制度安排的完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形态的过渡,这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任务又是体制转轨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也就意味着是整个制度结构的全面改造,带来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根本性变化。由过去行政化的“社会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社会价值观高度同质”的计划经济向社会化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密切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以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巨大变革,更是一场伦理文化的大变革。这一深刻的变革,使得部分80、90后官兵在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相对稳定、单一的理想主义被更大限度的满足自身利益的功利主义所取代,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表现在工作学习中过分注重实际、见利行事、把“前途”当作“钱”“图”。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伦理文化被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由于道德秩序紊乱,使得部分80、90后官兵道德行为选择的标准模糊,利己、牟利充斥其大脑、驾驭其行为。
3 “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对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而思想文化“多元化”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必然产物。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社会精神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旧的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破除,新的经济体制没有建立完善,形成一些空子,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成长中的80、90后官兵有关道德规范的正确认识,败坏了社会风气。其次是开放的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信息以各种手段和渠道广泛传播,使得80、90后官兵思想更加不稳定、更加多变。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因此社会急速变化,80、90后官兵思想变化周期短、频率快,易造成心态浮躁、行为轻率。再次成长于以利益为杠杆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80、90后官兵,必然会受到其影响,部分人会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后是资产阶级腐朽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侵蚀着80、90后官兵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
[2] 刘允正.裂变与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李培林.李培林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