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历史原型,原来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1、唐僧原型玄奘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西游记

  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世界神话传奇书籍中的经典。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磨难(连同唐僧出生到取经前的磨难共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刊本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吴承恩小说类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玄奘不但是把梵文佛经译成汉语,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外国,让外国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的翻译家,是他第一个把老子的著作译成梵文。印度学者这样评价玄奘:“在中国以外没有这么伟大的翻译家,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只能说玄奘是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

  2、孙悟空原型哈奴曼

  孙悟空的原型在这个神奇的网络时代早已经被扒的淋漓尽致,大体归类于以下几个说法:石磐陀。据考证,石磐陀确有其人,是唐玄奘在取经路上所收的第一个弟子,在敦煌的东千佛洞西夏窟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一个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站在一个双手合什行礼的和尚后面,牵马而立。所以学者们考证说,石磐陀是一个胡人射手,偶然的机会路遇唐玄奘,受其感化拜他为师,并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先不说学者们单凭几幅壁画就能考证出一个“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单说敦煌的壁画里,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是飞天还是各路菩萨?拿神话当史实解读,砖家们的智商真的比假酒还醉人了。

  哈奴曼是风神之子,他的出世就有着其不凡的经历,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他的武器虎头如意金棍在锄妖铲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劳,其来历与去向既令人称奇,也使人迷惑不解。哈奴曼从小苦练功夫的精神感动了各路神仙,在众天神赐予他神力,他的功夫与法力举世无双,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无法与他匹敌,尤其是他的智慧,在正义与勇武的糅合下产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他。罗摩率领猴子军进军楞伽岛,哈奴曼杀死十头魔王罗波那,救出罗摩的爱妻悉多……全都是他的智慧、勇力、正义所取得的成果。 哈奴曼具有无边的法力和变幻莫测的本领。他一手能擎山。一步能跨海,还能把太阳神挟在腋下,他几次救罗摩兄弟生命和拔山倒河的故事令人感叹不已;他善恶分明,扶正祛邪,除妖灭怪的故事。

  罗摩衍那的故事

  《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它与《摩诃婆罗多》一起并称为古印度的两大史诗,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同于古希腊两大史诗对西方社会文明的影响。《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即“罗摩传”,史诗以主人公罗摩的一生为线索展开了跌荡起伏的情节,史诗中涉及印度上古社会中的宗教信仰、王室争斗,政权更迭、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各个方面,是全面了解印度上古社会的必读书。

  [印度]跋弥

  胡适认为《西游记》的美猴王孙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又说,“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随着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被改编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同意此说法。吴晓铃在《〈西游记〉和〈罗摩延书〉》一文对孙悟空受哈努曼影响说提出异议。

  3、猪八戒原型朱士行

  朱士行,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

  早在东汉末年,有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朱士行在甘露五年(260年)出家之前,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然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这是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因而经中译理未尽。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般若经》,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成为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

  4、沙和尚vs深沙神

  沙僧形象最早出现是在西游记魔幻化的源头——《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里,记述了玄奘法师在徒步穿越八百里瀚海——就是今天的莫贺延碛——一个巨大的沙漠,这里,正是流沙河的原型。玄奘法师历经五天四夜的跋涉,水米未进,就在他近乎灯尽油枯,几乎绝望之际,恍惚中看到一个手持长戟的神祗,怒目斥责他:“站起来继续走,趴着干什么,就快走出去了(何不强行,而更卧也)!”

  玄奘大为惊骇,拼尽最后一点气力,终于走出了八百里瀚海。据说这位神祗,就是是当年丝绸之路上被往来商旅广为传颂的佛教卫戍司令,护法大神——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传播到西域之后,这里就流传着毗沙门天王的传说,他在这一带以非凡的武力和法力,守护者丝路的和平。一些国家甚至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作为军神来崇拜。

  在宋代话本《取经词话》中,毗沙门天王作为第一大神出现,在猕猴王化身的白衣秀士引荐之下,玄奘作为嘉宾出席了天王宴,得到天王的法宝和加持,路上遇到任何阻碍,只要喊一声“天王”,马上填坑,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就是后来的观音也多有不及。

  更重要的是,玄奘还得知自己前世也曾尝试取经,结果修为不够,被深沙大神吃了。这次练级够了,又有了天王庇佑,可以顺利通关了。师徒一行人到了流沙河,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深沙大神,深沙大神这次不仅没有为难他们,还施展法力建了一座桥,护送取经团过关。这位深沙大神就是沙僧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