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

  【案例】广西留守儿童被炸死调查:孩子舍命挣钱买笔

  据2009年11月30日央视: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将正在酣睡的广西贺州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村民们从梦中惊醒,一个非法鞭炮生产点发生爆炸,被全身烧黑、面目全非的小孩被一个个从着火的楼房中抱出来。“1112” 鞭炮爆炸事故这幕悲剧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留守儿童的权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全社会的爱心企业都来关注社会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曾宪彪坦言,虽然贺州市市政府紧急拨款100万元作为抢救费用,可是这对12个孩子的抢救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抢救过来孩子以后的生活将非常的困难。

  11月2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凌晨三点起床,广西贺州鞭炮黑作坊童工一天只挣一元钱》,以下是节目实录: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个数量庞大,但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据统计,目前这样的孩子有大约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占到了4000多万人。这些孩子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权益如何维护成了一个社会难题。前不久广西贺州的一起爆炸案就揭开了冰山一角,这起爆炸案是如何发生的?一起来看看。

  一炮惊醒数人,十三名儿童生死一线间

  11月12日8点左右,广西贺州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正在酣睡,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将他们从梦中惊醒,一个非法鞭炮生产点发生了爆炸,现场一片火海。

  广西贺州公会派出所所长叶志锋:“当时火势非常大,里面这是厅,这个是厅,厅里面就还着着火,四个角还着着火,里面那些鞭炮就霹雳啪啦。”

  当地派出所的干警随后赶到现场。然而,令派出所的干警惊讶的是,现场有13位伤者都是孩子。一些被全身烧黑、面目全非的小孩被一个个从着火的楼房中抱出来,小孩的哭声、大人的喊叫声响成一片。

  受伤儿童家长:“都变样了,都认不出,那个皮都烧光了,没有了。”

  叶志锋:“我们跑步过来,过来有些群众,周围的群众也开始抢救小孩。”

  记者:“急救?”

  叶志锋:“也抢救小孩,把小孩抱出来。”

  记者:“在这个事故现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已经是一片狼藉,这个楼马上已经要塌陷了,这个地上到处布满了炮筒,这些应该是一盘已经装好火药的烟花,这里我们看到满地都是炮筒,这个房间正是布满了整整一层的炮筒,在现场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口钟,我注意到时针指得是7点46分,也就是说这口钟将永远将定格在11月12日7点46分事故发生的那个时间。”

  在装配火药的房间里面,记者见到了部分制造炮竹的原材料和工具。据了解,在这个房间内装配好火药之后,再由孩子们安装引信,事故死伤的13名小学生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14岁。其中烧伤面积达90%以上的5人,烧伤面积55%至78%的4人,烧伤面积12%至40%的3人。1名儿童在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于12日22时30分死亡。而烧伤的孩子将经历2到4个星期感染期的生命考验,在感染期内仍然随时有生命危险。

  广西贺州市卫生局局长曾宪彪:“病情的情况是这样,现在的11例病例里面,有5例仍然处于危重状态。”

  区区三毛钱,舍命为哪般?

  鞭炮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迅速以非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和雇用童工罪立案,犯罪嫌疑人杨万文和谢庆岁先后向警方自首。据了解,事发当时,谢庆岁正在用摩托车装运货物,摩托车发动打火引燃爆竹,酿成了这幕悲剧。

  现在我手里拿着的是记者在这个非法鞭炮加工点找到的空炮筒,填上火药之后,再由这十几个孩子们一个个插上引信,就成了可以燃放的鞭炮。我数了一下,像这么一盘至少有1000多个药筒。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孩子怎么会变成黑作坊的童工?插完这么一盘药筒,他们又能赚多少打工钱?

  广西贺州市植杨小学学生杨小丽:“就是插上点燃纸炮的引线那种。”

  记者:“那他会给你多少钱?”

  杨小丽:“他是按盘算的。”

  记者:“一盘是吧,一盘给多少钱?”

  杨小丽:“三毛。”

  记者:“一盘三毛是吧?”

  杨小丽:“嗯。”

  正上六年级的杨小丽曾在那家黑作坊里面打过工,每插好一千多个引信,她能赚到3角钱,上学前的2、3个小时内,她能做好大约3000个引信,可以赚到1元多钱,放假的时候,一天的时间能赚到3元钱左右,工作时间长了,眼睛会很不舒服。

  杨小丽:“但是眼睛看的有点酸了。”

  杨小丽和其他伤亡的13名孩子一样,都是村里植杨小学的学生,她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曾做过这样的工作,而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换来得收入却是为了购买零食和学习用用品。杨小丽:“买东西吃,买需要的学习用品。”

  记者:“比如说呢,都是买什么东西?”

  杨小丽:“零食。”

  记者:“买零食?”

  杨小丽:“还有他们会上街买笔。”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每次下课之后,这里的孩子都会跑到附近的小卖部,购买1角钱左右的各种小零食,这些零食在他们眼里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记者:“你吃的什么东西?”

  学生:“辣,辣,麻辣。”

  记者:“麻辣的什么?”

  学生:“辣辣。”

  不过,由于当地的居民生活贫困,孩子们兜里的零花钱少的可怜,有的孩子兜里没有购买零食的零花钱,她们就只好铤而走险去黑作坊里打工赚钱。而在13位伤亡的孩子里面有7位是六年级的女生,这又是为什么?

  广西贺州市植杨小学校长陈小洁:“我听说有些小孩子,可能因为到了青春期,需要有一些自己私人用的东西,又不好跟家里面的人问,所以就可能想用自己的钱吧,自己好支配一下。”

  其实就是孩子这些合理的需要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们不惜铤而走险赚取那些可怜的收入。

  广西贺州市公安局平桂分局局长叶佐高:“小孩跟着大人过来,跟着大人过来就挣点零花钱,还有个别的小孩是家长叫他们去干的。”

  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促使留守儿童走进鞭炮黑作坊?

  再来看看看这盘空炮筒,很难想像当别的同龄人在学习和玩耍的时候,杨会村的十几个小孩却挤在杨万文家的小屋子里,一个一个往爆竹上插引信。在经济不发达的贺州农村,一天一块多钱的工钱对几岁十几岁大的孩子来说挺有诱惑力的。不过,他们却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现在爆炸事故中受伤的孩子分别被安置在贺州、桂林、南宁的三家医院。他们的伤情如何?是否能度过危险期?我们的记者赶到了桂林市181医院。

  广西贺州市植杨小学校长陈小洁:“他们都是比较困难的家庭,父母到外头打工了,他们在家里头,有些跟着爷爷奶奶,大部分是这样。”

  陈小洁告诉记者,杨会村人多地少,经济收入微薄,成年人大多在外打工,出事的这些学生都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贴补家用,有的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去黑作坊打工。

  受伤儿童家属杨传伟:“小孩不用做什么,她就做一点就是这样子,我也不知道怎样,我叫她不要去的。”

  记者:“你原来也知道她去做这个?”

  杨传伟:“知道的,叫她不要去了,整天说不听。”

  杨传伟的母亲近来一直带着孙女在黑作坊里面做工,他和爱人在贺州市里面打工,母亲照顾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夫妻两人每月的收入很不稳定,老人和孩子打工的收入是为了贴补家用。事故中杨传伟的母亲和孩子全部受了伤,而且伤情较重。事故中还有这样一个家庭,姐姐领着自己的妹妹在黑作坊里面做工。

  受伤儿童母亲:“95%,就是还有人的两个脚没有烧着。”

  记者:“出事以后这两个女孩,你都见到过吗?”

  受伤儿童母亲:“大女儿见过一次,那个小的没见。”

  冯岚的二女儿杨欣欣在事故中死亡,记者采访时大女儿杨嘉敏仍在桂林181医院抢救,他和丈夫常年在广东中山打工,不多的收入基本用于家里三个孩子的生活,孩子平时都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

  受伤儿童家长:“因为毕竟我们这地方不是城市,也希望这些孩子能出去打点工,赚点钱,独自生活,现在虽然是还没有分家,过去分家了以后,你们个个都好过一点,每个人都起一点房子。”

  记者注意到,平时杨嘉敏三姐妹就是和爷爷奶奶睡在一张床上,孩子们连自己的生活空间都没有,事发之后,死亡的杨欣欣更是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受伤儿童家长:“原来那些东西,出了事后我们就把它丢掉了,有些不吉利的东西我们把它丢掉了。”

  记者:“大孩子呢?”

  受伤儿童家长:“大孩子的还在里面吧。”

  而在属于杨嘉敏不多的东西里面,记者见到了一个笔记本,这个设计精美的笔记本记录了杨嘉敏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记者:“抄的歌词,这是她自己贴得画是吧,剪的树叶,你的女儿应该是很聪明的孩子?”

  受伤儿童家长:“是啊,两个都是很聪明的。”

  爷爷翻遍了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没有找到两个孩子的照片,只有孩子姑姑的手机里面还能见到孩子的样子。

  受伤儿童家长:“这个就是去世的那个。”

  记者:“很漂亮的小女孩?”

  受伤儿童家长:“是啊,很漂亮,很活泼可爱的。”

  记者:“几岁?”

  受伤儿童家长:“九岁多吧,这个就是大的,大的也蛮漂亮,也很可爱。”

  记者:“没有她单独的一张照片。”

  受伤儿童家长:“这个没有。”

  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来的事故,彻底改变了两个花季少女的命运,采访时冯岚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女儿能够平安。

  受伤儿童母亲:“我现在也没什么,就是希望我那个大的没事,要不然我也不知道怎么过。”

  然而,记者在随后桂林181医院采访时了解到,杨嘉敏在11月20日因抢救无效死亡,姊妹两个留在世间的,恐怕就是姑姑手机里面的两张照片了。

  两个孩子就这样走了,留给父母亲人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采访中一些受害儿童的父母告诉我们,直到爆炸发生后他们才知道,自己家的孩子原来跑到了这个黑作坊里打工赚零花钱。远离父母的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在农村里到底是怎么长大的?

  前面我们看到,在贺州1112鞭炮爆炸事故中伤亡的13名儿童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这幕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留守儿童的权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但这确实又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难题。以前很多农民工就告诉过我,他们不是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根本没办法支撑城里的学费、借读费、生活费。没有父母的陪伴,这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走进了鞭炮黑作坊?一起到这次事故中受伤的杨艺华家去看一看。

  杨启印和杨启少兄弟两都是植杨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午休后,两个孩子结伴回家吃饭。

  记者:“这是谁做的?”

  广西贺州市植杨小学学生杨启印:“自己做的。”

  记者:“你什么时候做的啊?”

  杨启印:“今天早上。”

  米饭是凉的,早上启印做的剩下不多的菜也是凉的,只有一份简单的炒青菜,懂事的启印菜让给了弟弟,而自己只能吃些米饭,启少告诉记者,原来是六年级的姐姐杨艺华照顾他两的生活,可是姐姐在事故中受了伤,现在启印担负起了姐姐的工作,还要给上初中另外一个姐姐做午饭,兄弟两个非常熟练地忙活了起来。

  记者:“原来你姐姐做菜的时候,你也干这个活吗?”

  杨启少:“对呀,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

  记者:“有时候谁放?”

  杨启少:“是哥哥放。”

  启少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孩子,受伤的姐姐是第四个孩子,父母都在广东打工,他们平时的生活基本都是自己打理,奶奶偶尔也会帮助一下。做好菜之后,启少又忙乎着做起了猪食,他告诉记者,由于不熟练自己手上受了很多伤。

  杨启少:“这样子拿来切,不小心,一切就切到这里了。”

  启少说,自打记事起,喂猪的工作就是有自己和哥哥负责,不过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都没有吃过自己喂的猪,都被父母给卖掉了,忙乎了一中午,兄弟两上学的时间又到了。下午放学后,两兄弟又将记者领到了他们睡觉的房间。

  记者:“你们俩睡这个床?”

  杨启印、杨启少“嗯,星期五我哥哥回来的时候,三个人一起睡的。”

  房间里面阴冷潮湿,床上只有一床被子,需要三个孩子一起盖。室内外的温度只有4、5度,两个孩子穿的都很单薄,鞋子都是布鞋,而且已经穿破了。

  记者:“这都磨坏了,这鞋穿多久了?”

  杨启少:“两年了。”

  记者:“没跟妈妈爸爸说换个鞋吗?”

  杨启少:“不换。”

  记者:“这是你最暖和的鞋吗?”

  杨启少:“不是。”

  记者: “那还有什么鞋?”

  杨启少:“雨鞋。”

  最暖和的鞋子是雨鞋,兄弟两现在很想得到暖和一点的衣物。受伤的姐姐打工的事情他们不知道,不过,姐姐赚到的钱也基本给了他们两个。

  杨启少:“买鞋子嘛,袜子什么的,有时候还买一些小吃给我们,我们不知道她钱从哪来的。”

  记者:“给过你多少钱?”

  杨启少:“有时候给一元,有时候给几角的。”

  杨启印:“买小吃。”

  记者:“买小吃,你做什么用?”

  杨启少:“有时候买笔或者买那些小吃什么的,渴了就买那些冰条吃。”

  随后,两个孩子又带着记者去了姐姐的房间,记者见到,姐姐们睡在阁楼上面,床铺就在谷仓的旁边,楼板摇摇晃晃的,房顶四处漏光,下雨的时候漏雨漏的很多,启少还告诉记者,这里的老鼠很多。

  杨启少:“就是昨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我盖着被子,那只老鼠还踩着被子踩着我的头,我生气了,一踹它,那只老鼠就掉在地上了,因为我们用老鼠夹都夹不到它,你看那里装了一个老鼠夹。”

  记者:“你装的老鼠夹?”

  杨启少:“那天晚上我看见到处走过去嘛,我就想把那个老鼠抓,可是还没有抓住它。”

  兄弟两现在很想念受伤的姐姐,希望她能早点康复,通过他们手中的照片记者见到了姐姐杨艺华的样子,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如今这个可爱的女孩正躺在桂林181医院的病床上接受抢救,在医院,记者见到了他们的母亲。

  受伤儿童母亲何庭秀:“她不在家,那么晚了黑了,我就找不着,去找了,我的女儿去哪里没回来,那我就问他们,他们说去那边搞那个火炮了,弄回来,我就骂她了,骂她我说不要去,她说不去了,谁知道走了她又去,家里面还有两个猪的她又去,还有11个鸡她又去,不知道怎样搞的。”

  何庭秀这次去广东打工才去了4天,家里就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其实她也知道女儿去打工的事情,就是没有有效地制止。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女儿杨艺华的一篇作文,也许能够帮助解读这个女孩对整个家庭对母亲的感情,命运让这些幼小的生命承担了太多的重荷:

  “妈妈,我爱您,妈妈小时候就没有读过书,妈妈从小时候就开始做工,就一直做到现在,那时妈妈是多么勤劳,是多么的苦,妈妈每天都说,再穷再苦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不需要别人来可怜自己,再穷再苦也不怕,穷就不能活在世上了吗。”

  杨启少:“如果我有钱了以后,我还想给我姐姐买点衣服。”

  记者:“为什么?”

  杨启少:“因为她的衣服、鞋子被烧烂了。”

  听到孩子这些质朴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想自己的责任,怎么样还给留守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父母,也是整个社会的义务。眼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疗费,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被严重烧伤,而治疗烧伤不仅难度大,而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那么这个燃眉之急如何解决?

  广西贺州市卫生局局长曾宪彪:“抢救治疗费就是40万,每个人平均大概40万,整个后面的康复肯定是还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那么除了政府和有关制度给补偿之外,现在还有一定的缺口。”

  曾宪彪坦言,虽然贺州市市政府紧急拨款100万元作为抢救费用,可是这对12个孩子的抢救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抢救过来之后孩子的生活将非常的困难。

  解放军181医院烧伤整型中心主任童亚林:“几个病号的特点就是孩子比较小,同时面部、食指或者手一些关节全是严重的烧伤,就是深度的烧伤三度,作为今后容貌的回成,功能的障碍肯定存在的,而且我们后期的康复治疗和整形治疗带来很大的一些困难,会需要很多费用。”

  童亚林告诉记者,6个孩子抢救费用已经花掉了70多万元,对于这些家庭而言,以后的费用将会是个天文数字。不过,记者在181医院了解到,很多社会力量现在已经开始了救助活动。

  天津鸿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如:“今天过来看了看这些孩子的情况,确实心里受到很大的触动,确实也是非常痛心的,作为我们重南基金也罢,作为爱心人士也罢,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来救助这些孩子们。”

  在捐赠仪式上,记者了解到,孟庆如代表天津鸿征集团和春暖基金一次性捐款35万元,用于181医院7个孩子的抢救费用,他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

  孟庆如:“这几位孩子的健康问题、康复问题,我们也还是将会继续来关注的,也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全社会的爱心企业都来关注,不只是这几位孩子的健康问题,关注全社会的这些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

  【评析】孩子们的遭遇让人痛心。平心而论,留守儿童这种特殊现象是我们在工业化、城市化转型中,所不得不付出的各种社会代价之一,不可能完全避免,可是也不应当让这种代价完全由农民工和他们的下一代去承担。我们有义务建立一套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一批服务机构,尽量为留守儿童弥补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环节。今天的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成长的烦恼也就是社会需要解决的烦恼。

   

  【案例】 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缢前深情吻别陪伴自己的爷爷。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事发:少年亲吻爷爷后自缢

  2008年2月25日,天台联合小学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当天下午三点多钟,12岁男孩章杨宇跟其他同学都一起放学回家。不过章杨宇却显得有点异样,他回家时书包空空的,所有新书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屉中。

  “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放学后的章杨宇回到家里,看见爷爷正围坐在桌前打麻将,就上前对爷爷轻声说道。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还直乐,可他不知道这竟是自己与孙子见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姑父曾与章杨宇约好了要孩子到他家里去住。可等了好久没等到章杨宇,姑父赶紧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也不在家里。又去电学校询问,被告知学校已经放学了,章杨宇也不在学校里。

  大家顿时慌了。家人发动邻居在屋前屋后展开了大搜索,最后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被发现时,他吊在祠堂后一间小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已经没了气息。

  记者调查:自缢少年口袋留下遗书

  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太湖县章杨宇的家中。

  章杨宇自缢的那间屋子在一座祠堂后面。这座祠堂傍山而建,后面是很陡的山体。据当晚发现尸体的一位邻居介绍,章杨宇被发现时吊在绳子上,绳子就系在祠堂后面这间房子伸出来的一根横梁上。

  记者看到祠堂后这间房子其实是间土砌房,已经很破烂了,伸出来的横梁也朽坏了很多。据村民介绍,这座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平时很少有人到这里来。

  章杨宇的尸体被发现后,人们在他裤子右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遗书写在当天发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封皮的背面。遗书的内容大概是:敬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请你们原谅我,我不能再爱你们了。我还欠丽丽姐20元钱,请你们替我还给她。你们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落款日期是正月19日。

  妈妈凌晨三点赶回家

  小杨宇家附近,几个大人正默默无语地忙着给孩子操办后事。而在他们简陋的家中,小杨宇的妈妈已是泣不成声。她是昨天晚上7点多钟接到噩耗后,连夜从江苏丹阳往家中赶的,半夜三点钟才到家,一直哭到现在。

  爷爷:一辈子忘不了那一亲

  含住泪水,小杨宇的爷爷告诉记者:“他三点多下课后回到家中,当时我正在陪人打麻将。他就出去玩了,四点多回来时,他突然趴在我的后背,说“爷爷,我想亲你一下”。说到这,这位72岁的老人泪如雨下,“我没有想到他是在跟我告别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一亲。”

  爷爷告诉记者,这孩子平时很温和,成绩也很好,但没想到他竟然会寻短见。老人告诉记者,这几年小杨宇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每年都是过年才回来一趟。第一年小杨宇跟他住,后来几年都是跟姑姑住。但今年孩子却只愿呆在家中,希望妈妈留在家中不要走。“他妈妈走当天,他特别不情愿,还跟妈妈吵了一架,回家偷偷抹眼泪。其实他父母出门也是想让家里生活好点,把这间破旧的房屋整一整啊。”

  老人说,“现在回想起来,孩子出事是有预兆的,前几年他寒假作业很早就做完了,但这次却一个字不动。还非常不愿妈妈出门,只怪我们没重视啊。”

  【评析】年仅12岁的生命消失了,究其原因,无非是希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享受从最亲的人那里得的爱,“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多么乖巧、懂事的孩子,“我没有想到他是在跟我告别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一亲。”72岁的老人事后只能泪如雨下,无限悔恨。我们能责怪这个12岁的少年不懂父母的心吗?我们能责怪他七十多岁的爷爷还有其它亲属没有照顾好他吗?我们能责怪学校老师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不当甚至有问题?我们能责怪这位少年儿童的父母为了将破旧的房子整一下而长年奔波在工地上而不顾自己的孩子?“我还欠丽丽姐20元钱,请你们替我还给她。”金钱可以还清,但我们欠孩子的是多少金钱也弥补不了的。

   

  【案例】两名女孩卖处后回母校为邓军物色处女。

  据2006年05月24日南方新闻网:两名女孩“卖处”后回到母校,开始为邓军物色处女—从受害者变帮凶。邓军的罪恶之旅始于2004的秋天。他通过南阳一家美容店的老板认识了初三辍学的15岁少女小桐并发生了性关系,事后邓给了小桐1600元钱。在后来的“买处”交易中,1600元成了一个通价。1600元给了小桐怎样的感受?15岁的女孩开始成为邓军“买处”行为中的第一枚棋子,而随着小梅、小宝这两枚棋子的引入,更多的少女被拉入这张网。在一年时间里,邓军涉嫌奸淫少女17人,大部分为在校初中生。当小梅和小宝出现在镇一中门前时,公安轻易地就认出了她们。“小梅穿一身牛仔装,小宝穿条裙子,染着黄头发。”办案民警回忆说。两个女孩的穿戴让她们与校内学生截然隔开,一年前她们刚刚从镇一中毕业。民警慨叹小梅和小宝进入社会后的迅速变化:“宣布她们因涉嫌强奸共犯而被逮捕时,两个人还嘻嘻哈哈地问,我们是女的,怎么会去强奸?”“买处”圈套加速剥夺了两人身上的纯朴。在老同学小桐的介绍下,小宝和小梅先后与邓军发生了性关系,而她们的酬金大部分被小桐获取。小桐的示范作用让两人茅塞顿开,小梅和小宝也回到母校,开始为邓军物色处女以获利。民警说,三个女孩子从受害者变成害人者,主要是受到金钱的诱惑。事实上,女孩们的酬金往往绝大部分落在了介绍人的手中。小桐家也是这个镇上的,初三辍学后她曾到广州、南阳等地打工,后来她在南阳那个美容店里被介绍给了邓军。买处案事发后,小桐忽然又外出打工了,失却了踪迹。小宝比小桐大一岁,她的父母离了婚,由于母亲忙着在街上卖菜,无暇管她,实际上她长期跟着外婆生活。小梅则是一个单身汉的养女。“她们的家庭,实际上缺少对子女的基本管教。”派出所指导员说。三个女孩的介入,顺利结构了邓军通往乡村的“买处”网络。每到周五下午离校日,她们就来到镇一中外守候,把事先物色到的女孩子领走,通常是搭乘公交车把女孩送到南阳邓军指定的宾馆,有时则电话通知邓开车到农村来,为此,小桐还专门买部手机以方便联络。从南阳驱车到这个镇只需要几十分钟,邓将面包车开到偏僻处,在车内“买处”。小桐还在镇一中附近租了一间民宅,邓有时也在这里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受害女孩们事后都受到了一种恐吓。小梅等介绍人会告诉受害者邓是“公安局局长”,如果她们把事情告诉家长,她们的照片就会被贴到街上和校门口,被大家羞辱。在“买处”过程中邓保持了必要的小心,每次事后他都要看着受害者吃下一粒避孕药才放心。在一次忘记之后,他追赶到车站让即将返回村里的女孩服下避孕药。

  【评析】触目惊心的案例,阴影中的留守儿童:坏人抄了外出打工父母的后路。但这个案例中暴露的可怕之处是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而唯一追求的是金钱,1600元就能将自己宝贵的贞操出卖。案发地所属县检察院公诉科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邓军在实施性侵害时很少使用暴力,大部分受害者都是自愿的。有人分析邓在选择受害者时显出了自己的聪明,他所侵害的女孩子或者家庭失和,或者父母出外打工无人管护。这使得他的买处网络能够在隐蔽的状态下越编越大。警方介绍,在他们走访中,小宝的外婆说小宝想出去就出去了,根本管不住。小宝后来的穿戴出现了变化,家里也没有注意到。镇一中副校长曾经问一个受害者的奶奶,有没有发现孙女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奶奶说,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不听话也没办法。“买处”案中的受害者大多生活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中。据统计,在南阳,每年120万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有9万多。劳务输出大省河南,每年进城务工人员1557万人,留守儿童242.75万人。整个中国,1.2亿中国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儿童数量多达2000万左右。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的劳务输出大省的留守儿童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即便在经济大省广东,农村中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中的63.6%在隔代教育中成长。该省妇联的相关数据表明,六成半在外工作的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不到10天,接近一成留守儿童曾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对伦理观念所知甚少,加之这个时候青春萌动,很难抵抗邓军的金钱诱惑。办案民警说:“如果她们父母在身边,性侵害也许不会发生。”

  面对社会上对于学校管理有漏洞的责难,镇一中副校长无奈地表示,学生出了校门是不是回了家,学校确实无力顾及。据河南省妇联去年的相关调查表明,当前学校和家庭之间还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孩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让学生家长们后怕的是,如果不是因为秦姓受害者的父母发现了女儿来历不明的新衣服而报案,不知邓军还要奸淫多少幼女,还要有多少留守女童受害。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河南省妇联对该省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普查,2006年2月,各地的调查汇总到省妇联。河南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被归结为三个方面:父爱母爱缺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留守儿童行为、心理出现偏差;监护职责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隐患重重。2005年南阳市教委进行的一次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半学习成绩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们绝大多数是由奶奶外婆这些隔代亲属抚养,由于祖孙年龄悬殊,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老人文盲率超过80%,不可能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 “更让人担忧的是留守儿童的人格培养问题。”南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负责人说,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河南省妇联的调查也发现,个别留守儿童有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小偷小摸等恶习。河南省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张宇辉说,留守儿童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这一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并日益突显,它虽然不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热点、焦点问题那么明显、尖锐,但带有普遍性,事关下一代人身心健康,如不加以重视,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在“买处”案中有着四名受害女孩的那个村子的一位村干部愤懑地表示:“家长们出外打工,本来是想给孩子多攒点教育费用,实际上他们打工带回来的钱有60%花在了子女的教育上,孩子上小学一年要花1000元,上初中一年花2000元,上高中一年就要3000元。一旦考上大学,上下来要花几万。可是没想到,坏人抄了父母们的后路,直接把十几岁的孩子给毁了。”

  “在校一星期的教育,可能不顶社会10分钟的负面影响”镇一中有近1300名学生,其中600多名女生。“事情发生后,我们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注意学生安全。”镇一中副校长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集中在12-16岁,这个时候正是青春萌动期,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共同维护学生的安全。然而,在家长会上,老师们看到到场的几乎都是老人时,深感沟通之难。河南省妇联的调查表明,调查范围内96%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与父母一起生活(在江苏省的同题调查中,这个数字是74.1%),然而这些家庭中59%的家庭父母打工时间在1-3年。而每周都能与孩子联系的家长只占5%,79%的家长仅是不固定地与孩子联系,还有1%的家长根本不与孩子联系。调查表明,1/3的学校建立了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比如在禹州市大吕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各有关部门协同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安全进行监护管理,村委会还开通了亲情电话,每月每个留守儿童可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通5分钟电话。在另外一个市,还有针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四老”家长学校,以更新他们陈旧的家教观念。镇一中副校长还介绍,从2005年开始,学校就开办了心理教育课,讲授有关学生的心理、伦理和生理方面的知识,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在学校一个星期的教育,可能不顶社会10分钟的负面影响。”然而河南一位长期从事儿童工作的妇联干部坦率地说,事实上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很可行的办法,一些地方的帮扶工作流于形式,比如设想中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也没有一个可资操作的形式。河南省妇联在对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中呼吁,政府在抓好劳务输出工人的同时,也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现在各级政府显然还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位妇联干部说。早在邓军“买处”恶行暴露之后,迫于压力,在镇一中上学的受害女生就全部转学了。“我们村里四个女孩受害,只有一个还在上学,其他三个都被父母回来接到打工地去了,其中一个到了亲戚的厂里开始打工了。”案发地的一位村干部说。据称,这些女孩大部分辍学了。性侵害造成的心理伤害也许不会困扰她们一生,而失去教育机会可能才是她们最大的悲凉。

   

  【案例】农村“留守儿童”三姐妹 7年内相继伤残

  据2005年11月20日新华网: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儿童远离打工的父母,广东博罗林家的惨剧并不罕见。在一场意外大火中严重烧伤的10岁女孩林文容,上周经过手术后恢复良好,但她已经畸形的面容令人痛心。接下来的手术也许能够让她恢复正常人生活,然而没人知道大火在她心底烙下的阴影何时才能散去。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照料,林文容的姐姐、妹妹也分别在7年之内因意外导致残疾和伤害。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广东、重庆等地采访时发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近1.2亿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务工,因此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儿童远离打工的父母;一些农村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容易出现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人身伤害、死亡等悲剧的发生。广东惠州博罗的林就万夫妇长年在深圳打工,由80多岁的奶奶照顾三个女儿。7年之内,姐姐林文婷因蜡烛引燃大火烧成双脚残疾;小妹林文思在帮奶奶提开水时被严重烫伤;二妹林文容6岁在家用柴火烧水时引起大火严重烧伤,脸跟胸连在一起,眼睛因拉扯而闭合不上,双手双脚畸形程度严重,被别人称为“鬼孩”,她4年没有出过家门一步,更没有上过一天学。林就万夫妇说,所有人看到这个女儿都不敢再看,辗转四五个医院没人愿意给她动手术,他们甚至想过遗弃这个孩子。走投无路的时候,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提出愿意帮助林文容。主治医师罗盛康说:“我从医20多年来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病例!父母不仅没有在孩子身边照顾好她,而且在她烧伤后的4年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救助,只是将她藏在家里,导致病情一天天恶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0位专家近日为林文容做了7小时的手术,让她的下巴和胸部成功剥离。林文容父母看到手术后的女儿,流下了眼泪。主治医师罗盛康说,她在一年内至少还要进行5次手术才可能恢复正常人生活。看着孩子变成这样,做父母的能不难过吗!林就万无奈地对记者说,不打工就没有足够收入维持生计。他们在深圳靠卖猪肉年收入1万元,需要买饲料、交房租、养活女儿和年迈的母亲,生活很艰难。因为穷,大女儿辍学,唯一上学的小女儿的学费也经常没有着落。像林家三姐妹这样的悲剧,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并不罕见。重庆大足县农村两名由老人抚养的孩子在家玩捉迷藏时,一个孩子躲在木箱中,因箱扣落下扣死箱子被活活闷死。孩子父母悲痛欲绝,说如果自己在家照顾孩子就不会发生惨剧。四川威远县石碑村13岁的小敏和9岁的表妹小玉由奶奶照顾,由于村里小卖部老板娘诬陷她俩偷钱,在试图给父母打电话诉说未果后,留下遗书投河自尽。她们在遗书中流露出对父母不在身边保护自己的绝望,还认为年老的奶奶没法帮她们,只能以死证明清白。外地打工赶回的父母悔恨不已,奶奶一病不起,整个家庭陷入哀痛中。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领导透露,该省每年发生近千起儿童意外伤害及死亡事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农村儿童,多数因为远离打工父母的监护而发生意外或自杀。

  【评析】如此多悲剧令人痛心疾首,怎样减少此类悲剧的少发生,有专家提议亟待建立  “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专家们呼吁要从多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照顾、教育及管理,以免悲剧的不断发生。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加入“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落实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并重视其教育及管理问题;同时,一些城市应该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孩子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据了解,广东省清新县凤霞中学为每位老师配备小灵通,方便这些“代理家长”与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或临时监护人联系,每月还请香港专业社工举办讲座,告诉孩子们如何与打工在外的父母相处和自理生活等。

   

  【案例】留守儿童悲剧:奶奶勒死孙女沉尸水塘

  据2004年7月6日新华网:奶奶勒死孙女再演留守儿童悲剧。2004年6月14日,湖北省黄梅县公安部门侦破一起特殊的杀人案:父母外出打工的12岁留守女孩小双与奶奶发生争执,被奶奶用毛巾活活勒死,并沉尸水塘。这是继浠水县一名13岁留守女孩自杀身亡,随州、京山、大悟等县市多名留守幼女被强奸等悲剧之后,湖北省发生的又一幕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人间惨剧。接连发生的悲剧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忧虑。

  2004年6月9日傍晚,黄梅县濯港镇濯港村的几个农民发现村小学附近的水塘里浮着一个鼓鼓的蛇皮袋。他们捞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具尸体。经警方查验认定:死者为12岁左右的女孩,属他杀,沉尸多日。幼女被害沉尸,案情非同一般。黄冈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湖北省公安厅重案处相继派人赶往现场,指导案件侦查。黄梅县公安局连夜调集20多名侦查精兵组成专案小组。10日上午,侦查人员查到村民陈记全的孙女失踪多日,便将陈记全和妻子王细枝找来询问。他们说孙女6月3日放学后不知去向,并声称连续几天来都在到处寻找,但未找到。通过衣物指认,确定死者就是他们的孙女小双。小双到底被谁所害?经过多方侦查,嫌疑集中到被害人的爷爷奶奶身上。13日,陈记全夫妇被警方依法传讯。14日,夫妇俩交代了勒杀孙女并沉尸的犯罪事实。 “六一”儿童节早晨,小双上学时发现红领巾不见了,于是划了根火柴在屋子角落里寻找,不小心把铺地的塑料布烧着了,小双匆匆弄灭火后上学去了。没想到余烬复燃,把房里的东西全烧了。奶奶非常生气,为此几次打骂孙女,发生争吵。2日晚,奶奶再次责骂追打孙女时遭到顶撞,被激怒的奶奶捡起一条毛巾缠住孙女脖子,一头用牙紧紧咬住,一头用手使劲一拉,将小孙女勒死。见孙女瘫倒在地,慌了神的奶奶连忙到隔壁叫醒为小儿子看家的爷爷,问怎么办?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沉尸水塘了事。他们把孙女的尸体装进蛇皮袋,丢进离家200多米的水塘。

  小双的家掩映在105国道旁的树林中,两层的小洋楼外墙整齐地贴着磁砖。透过深色的铝合金窗户,隐约可见室内悬挂的窗帘。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村家庭,但这个家庭的生活却与这幢漂亮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小双1岁多的时候,父亲陈峰就外出打工。如今在福建为一个老板开车,每年有3万多元的稳定收入。两年前妻子胡玉萍也跟随他去了福建。父母走后,小双和弟弟与叔叔的儿子一起都由爷爷奶奶照顾。濯港村小学校长蔡银鹏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后的两年多来,小双的变化很大,经常旷课逃学,还小偷小摸,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她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曾在部队服役的陈峰有些见识,在与记者交谈中,并没有流露出对父母的怨恨之意。他认为是他们夫妻俩外出打工赚钱,误了对孩子的教育,才导致悲剧的发生。他说,父母已年近70,种5亩多地,还要照顾3个孙子。老人的知识和精力有限,对孩子只能管个温饱。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孩子的作业老人又不懂,没有办法检查和辅导。陈峰和妻子胡玉萍还告诉记者:“我们在家时,孩子害怕父母,会老老实实做作业。我们不在家,两个老人管不了,孩子变得天不怕地不怕。10岁的儿子一天10元零花钱还不够,硬逼爷爷奶奶多给,不给就把头往墙上撞;女儿经常偷家里的钱去县城玩,有时一玩几天不回家过夜,不回校上课。我们一年除学费外还给两个孩子3000多元零用钱。以前给现金,不管藏在家里什么地方,女儿都能翻箱倒柜找出来,偷出去乱花。后来我们只好办了张银行卡交给老人管。”福建路途遥远,陈峰夫妻俩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去年春节回家时,父母告诉陈峰,两个孩子太顽皮,不能再帮他带了。陈峰还惦记着外面那笔稳定收入,多次给老人做工作,但两个老人始终不松口。无奈的陈峰请姐姐回娘家来给父母做工作,老人才答应再帮他照顾一两年。可陈峰万万没想到,这一托付竟带来奶奶勒死孙女的惨剧。女儿死了,老父母一个涉嫌故意杀人、一个涉嫌包庇被逮捕。

  【评析】又一惊天悲剧,本来是应该无限疼爱自己孙女的奶奶竟亲手将其勒死,是奶奶的无情,还是孩子太过顽皮,令奶奶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谁来关爱这一特殊群体?黄梅县濯港镇委书记蒋高平说,留守儿童是近十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管教,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一个都不能少。当前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力、家庭监护缺位、社会引导偏差所导致的。濯港镇人口8.3万,人均耕地仅8分。由于人多地少,全县3.3万劳动力中一半以上外出打工。这些人的孩子大多数未成年,留在家里由人代管。蒋高平说,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容易出现溺爱放纵、冷漠放任、简单粗暴等问题。一些老人对孙儿过于溺爱放纵,要什么给什么,犯了错也不忍心严加管教;一些代管的亲戚朋友,缺乏责任感,对孩子冷漠、放任;还有一些管教方式简单粗暴,打骂甚至虐待孩子。而10多岁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督导,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另据黄梅县教育局纪委书记帅亚成介绍,由于黄梅县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也力不从心。村办小学基本上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应付日常教学都紧张,很难有时间家访了解情况。现在全县每年补充教师100多人,退休减员200多人,教师数量仍继续下降。目前黄梅县农村小学仍以民办和代课教师为主。这些教师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效果不好。

  面对农村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一新矛盾,到底谁来关爱,又如何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呢?一些基层干部建议,一是家庭要注重幼儿教育,从小孩出世到入学前的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靠幼儿园管教还不太现实,目前农村幼儿园多为民办,条件差且数量少。二是党委政府应重视对农村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老年监护人,一些部门应探索采取适当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三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想方设法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沟通,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案例】15岁留守儿童残忍杀害七旬婆婆

  据2006年2月26日《石狮日报》:江油市云集乡年近七旬的梁婆婆在家中受伤,次日死亡。公安机关调查结论令人震惊:梁婆婆是被15岁的少年小刚(化名)杀害的,小刚是一名留守儿童。

  七旬婆婆离奇死亡。2006年1月17日下午,梁婆婆的儿子回到家中,发现母亲倒在屋后檐沟里,身上掩盖着柴禾,奄奄一息。儿子以为母亲不小心摔倒,便和家人将她送往医院治疗。次日,梁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医生仔细检查梁婆婆的伤势,发现不像是摔伤。“母亲身体很好,怎么一下就‘去’了呢?”梁婆婆的女儿感到有些蹊跷,当晚即向云集派出所报案。法医检验梁婆婆尸体发现:死者系被钝器多次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初步认定系他杀。江油市刑警大队侦查员与云集派出所民警立即确定了侦查方向,划定了侦查范围。凶手竟是少儿郎。有目击者称,17日上午曾看到小刚在死者家附近的山坡上背柴。“小刚今年才15岁,怎么会……”当民警找到小刚了解情况时,小刚一口否认自己当天曾到山坡上背过柴。但是,民警从小刚家中搜出上有血迹的衣服。民警遂将其留置盘查。在民警的开导下,小刚交代了作案原由和经过:1月17日上午,小刚到梁婆婆家附近砍柴时,到梁婆婆家准备借刀砍柴,梁婆婆以为他来偷东西了,于是梁骂道:“刚娃子,你又来偷东西唆!”小刚听了觉得很委屈,于是随手抓起旁边的木棒朝梁婆婆的脑袋打去……梁婆婆倒地后,他把梁婆婆拖到屋后的檐沟里,并在她身上掩盖一些柴禾,然后逃离现场。

  【评析】 竟然因为“委屈”,就将木棒挥向亲爱的七旬婆婆,致使其命丧黄泉,可悲可叹。据案侦民警介绍,小刚今年15岁,是一名“留守儿童”。由于家境贫寒,小刚的爸爸、妈妈很早就外出打工了,小刚一直和婆婆、爷爷生活在一起。对于小刚的成长、教育,婆婆、爷爷则没怎么重视:“平常不冷着、不饿着就不错了!”,小刚只读了一年书便辍学了。从那以后,小刚逐渐染上游手好闲、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期望年迈又没什么文化的婆婆、爷爷管教好孩子无疑是不现实的,能对孙子做到“平常不冷着、不饿着就不错了!”这个管教的责任应由父母和社会担当起来,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畸形的人格,养成诸如“游手好闲、小偷小摸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最后甚至走上危害家人和社会的道路。

   

  【案例】“留守儿童”遭摧残 13岁女孩做妈妈

  据2004年5月26日《新闻晚报》: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记者赶到事件的发生地就此事进行采访时发现,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作为“留守儿童”的这个13岁女孩的监护权无人顾及,才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

  13岁女童意外产子2004年3月20日,初一女生小英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年过6旬的祖父母立即将孩子送到镇卫生院。医生检查后惊异地发现,这个尚没满13周岁的女孩竟然已经怀孕临产,医院迅速为她实施了剖腹手术,取出了一个6斤重的男孩。又惊又气的祖父母立即向派出所报案,并通知了在成都打工的儿子儿媳,小英的父母连夜赶了回来。在医院,记者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小英,在白色床单的映衬下,小英的脸色尽管显得苍白,但仍然看得出她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大约1米4的身高让她显得比同龄的女孩更为成熟,特别是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惹人怜爱。据小英的父亲说,他和妻子4年前就到成都打工,两人一般都是过春节时才回家一趟,小英和弟弟一直放在祖父母家照顾。每次过年回家时,都觉得孩子长高了一大截,父女间往往是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又要踏上返程的路。

  富顺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派出所反映的案情后,立即展开了调查。3月22日,沉默多时的小英终于吐出几个字:“坏人是堂伯。”小英说的堂伯刘某,今年47岁,是小英父亲的堂兄。当天,刑侦大队拘留了刘某。据刘某交代,从2003年3月起,他趁小英无人看护,利用给糖果和钱的方式多次诱奸小英。目前,此案已经移交自贡市检察院,等待刘某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评析】案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对刘某表示极大的愤慨,更多地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小英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小英的悲剧到底是谁之错?事实上,类似小英这样的留守孩子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仅小英所在的镇中学2700名学生中,就有1600名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长期由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正是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这些留守孩子即使受到了伤害,也往往不易被及时发现。但是,一个正在上学的女孩怀孕临产,中间八九个月漫长的时间,学校和家庭为何没有觉察出任何异常呢?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监护权的缺失:亲戚认为有老师管,老师以为有亲戚看,结果两头都没管!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工进城务工潮兴起后,产生了一大批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一些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打工父母将孩子的监护权委托给老人或亲友,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是法律解决不了监护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问题。这需要孩子的父母在委托监护权之前,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等。如被委托者年纪很大,本身的行为能力都受局限,那么这种委托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作为被委托者,也应该审视自己能力,如果不具备监护能力,应该婉拒。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为拉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农村的基层组织应该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案例】老师说她智商有问题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不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四川荣县10岁的妞妞(化名)就是其中一例。妞妞的妈妈陈女士在杭州打工,今年31岁。1999年,妞妞4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妞妞被送回了四川老家。回老家后,妞妞常常一个人坐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发呆,她的脸上见不到同龄人的天真烂漫。妞妞妈的同学见了后打来电话,说你女儿看上去有点傻。陈女士听了痛哭失声,以为是家庭的变故加上独自一人寄住远方,对妞妞的精神造成了什么刺激。她立即赶回了老家,可是,见到妈妈后,妞妞又恢复了乖巧伶俐。陈女士带着妞妞一起回到了杭州。在火车上,妞妞兴致勃勃地给大人讲故事,看到穿插着长裙的阿姨,她大声赞美:“这个阿姨好漂亮啊!”在杭州,妞妞会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她在幼儿园会给小朋友讲故事,让他们一边听故事,一边等妈妈。但因为陈女士一人养不活妞妞,在杭州住了不到一年,妞妞又被无奈地送回了老家,分别时,她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至今让母亲心痛不已。这一别就是四五年,母女俩再未见面。陈女士说,她只是听妞妞外婆说,小姑娘现在快长到到她耳朵高了。老家去年才装了电话,因此妞妞和妈妈之前很少联系。慢慢地,那个活泼的妞妞不见了,妞妞在老家每天要给兔子割草,农忙时还要背水稻。有一次她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妈妈,每天背水稻,我头都晒昏了!身上的皮都让绳子磨掉了……”妞妞越来越内向,因为要干活,她每餐能吃两大碗饭,她告诉妈妈:同学都叫她“胖婆”。她六十多岁的外公是打石头的,脾气非常暴躁,妞妞在写给妈妈的惟一一封信中说:我现在似乎无情、冷酷、(说)脏话,(还)发展到打人。我已经被外公无情(地)赶出家门几百次了。直到有一天,陈女士听老师说:妞妞的智商有问题。老师说妞妞平时不苟言笑,一点也不合群,成绩也很差。陈女士说她打死都不相信妞妞智商有问题。“这不可能,妞妞在电话里还让妈妈不要光想着拿钱回家,自己买点营养的东西吃。”在那封惟一的信中,妞妞还写了这么一段话:就在今天,我拿饭去喂狗,它已经饿了很久了,别的鸡去吃,它就把那只鸡咬了一口,姑妈就哪(拿)了一根棍子去打狗(编者注:因为鸡可以卖钱),还要饿死它,听到它那叫声,我禁不住又一次落泪:哪(难)道只有人是高贵的?动物只能挨打挨骂吗?

  【评析】妞妞真的智商有问题吗?智商是什么?《辞海》中对智商的定义:智商:心理学智力测验术语。即智力商数。智力测验者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它是依下列公式求得的,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如果某儿童智龄和实龄相等,依公式计算智商测验等于100,即标示其智力相当于中等儿童的发展水平。智商测验者将智商在120以上的称作“聪明”,在80以下称作“愚蠢”他们还以为智商基本上是不变的。如果一个六岁儿童的智商为80,另一个六岁儿童的智商为120,那么小学毕业后他们的智商基本上也分别是80和120。一般认为构成智商有五种因素: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看来,智商是一个综合评价的东西,不能仅凭一点表现就断言其智商有问题,学习成绩好坏只是评价智商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智商的高低,与先天基因有关系,但与后天环境关系可能更大,尤其是父母对其的影响。象本案的妞妞,在城市出生,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也许她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但四岁就被送回了农村,环境的反差太大,一下很难适应完全,经常发呆,完全可以理解,但见到母亲,又迅速恢复了“乖巧伶俐”,再次返回城市,妞妞的表现一点不比完全属于城市的小孩差,从如下表现完全体现出来:“在火车上,妞妞兴致勃勃地给大人讲故事,看到穿插着长裙的阿姨,她大声赞美:“这个阿姨好漂亮啊!”在杭州,妞妞会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她在幼儿园会给小朋友讲故事,让他们一边听故事,一边等妈妈。”这说明她先天基因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是突出的。为什么造成后来的结果,试着分析一下:其一,父母的离异,使其生活在单亲家庭,没有了父爱,先天教育和父亲的影响缺失;其二,因为陈女士一人养不活妞妞,在杭州住了不到一年,妞妞又被无奈地送回了老家,并且这一分别就是四五年,母女俩再未见面,平时基本没联系,生活环境的极大反差,小姑娘备感失落完全是可以想像的,况且也没有母亲的平时关爱,结果是“那个活泼的妞妞不见了”;其三,妞妞在老家每天要给兔子割草,农忙时还要背水稻,劳动强度大,“每餐能吃两大碗饭”,哪有时间看书、写作业?成绩差,也就成为必然;其四,我们再看看妞妞生活地环境:六十多岁的外公是打石头的,脾气非常暴躁,“我现在似乎无情、冷酷、(说)脏话,(还)发展到打人。我已经被外公无情(地)赶出家门几百次了。”孩子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但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导致“不苟言笑,一点也不合群,成绩也很差”的结果。综合判断,不是妞妞的智商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大人有问题,我们的父母有问题,我们的社会有问题,否则,不会从一个智商有问题的小孩之口说出“哪(难)道只有人是高贵的?动物只能挨打挨骂吗?”

   

  【案例】湖南方国辉四年没回家 女儿冲着路人喊爸妈  

       据2005年12月17日《潇湘晨报》记者蔡侃发自长沙:在杭州打工的湖南老乡方国辉,2002年带着妻子离开家乡后至今没有回过一次家。昨日,记者联系了方国辉和他的家人,希望能帮他们一家过个团圆年。由于方国辉没手机,昨日中午,趁着吃饭的时间,记者拨通了方国辉工友的电话找到了他。得知是家乡人,方国辉显得很高兴。问起女儿的情况,他却沉默了很久。离家时他女儿周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走路也还要人牵着,一直放在岳母家。“现在已经有4岁多了,应该会跑了吧。”方国辉说,到现在他还只在电话里听女儿叫过一声爸爸。几年来,夫妇俩没有回过家,女儿现在长什么样他都不清楚。去年12月,夫妇俩就想回家一趟,可是手头实在拿不出钱。“老婆经常跟我说想女儿,可是我又没钱让她回家,其实我也挺想孩子的!”电话里,方国辉很无奈,他说,现在还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回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听女儿当面叫他一声“爸爸”。

  方国辉的岳母———62岁的杨春香说的第一句话是:“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杭州。”她说,打长途电话贵,女儿女婿要一个多月才打一次电话,每次也是说几句就匆匆挂了。杨春香说,外孙女还是1岁多的时候见过父母亲,现在都记不清父母长什么样了。女儿女婿才走的那年,小孩子天天哭闹,喊着要妈妈,有时还冲着年龄相仿的过路人喊爸爸、妈妈。说到这些,杨春香忍不住要落泪:“可怜呀,可是我也没办法。”杨春香说,每年过年她要女儿女婿回来,他们都说没钱回家。“妈妈,妈妈……”听到外婆在说话,小晶晶以为是妈妈打电话回来了,在电话那头高兴地喊了起来。得知又喊错了人时,她胆怯地说:“我想妈妈,还有爸爸。”然后不再说话。

  【评析】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对年迈父母,也有对年幼儿童,对父母是孝,对幼儿是爱,经济可能是个问题,但挤出点钱来多打打电话,还是能够做到的。

   

  【案例】曾是留守儿童的故事

  故事一:我想我是最早的一批留守儿童吧。“留守儿童”这个词我是去年才听到,这时我已经二十四岁。已经毕业两年了。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这个群体了。不过好象是治标不治本吧。我们村的孩子有被父母带在身边的,大部分都留在家里。带在身边的没见得好,在家的也没见得差。说句不怎么尊敬的话,我们的父母教育方式很落后。在家长期务农,突然出外打工见到外面的世界,他们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爱富、爱财心理。我自小和奶奶在家,奶奶只管我的吃穿用度,其他不管。所以很多的事情都是老师和同学教我的。老师的敬业和同学的友情让我很受益。当然和父母分离,思念是免不了的。所以我想父母的时候,就去学习。父母想我的时候,就去努力赚钱。放了暑假,就去父母那帮他们忙,帮着卖东西。爸妈不在身边 我不止一次的想要自杀。 

  故事二:我也是第一批留守儿童,每回妈妈想我想的不行了就回来看看我 妈妈回来看我是我最最高兴的日子,第二天妈妈的外出是我最最难过的时刻,我不吃饭不洗脸坐在床上从早到晚不停的哭,嗓子哑的没声音了我还在哭,似乎我的哭声能把妈妈哭回来似的。记得有一回,爸爸妈妈一起回家过年,那时侯我们小学还没放寒假,我正在教室里晨读,有同学告诉我我爸妈来了,就在门口,我朝门口一看, 是有两个人,但“那不是我爸妈,我爸妈不是那个样子的”,我对同学说。受委屈的时候,爸妈不在身边,我不止一次的想要自杀,有同学的爸妈在给同学穿新买的衣服,我总是走开,坐在河边的小树底下不停的默默流泪……

      故事三:希望国家加大对中西部扶持 儿童就不应是牺牲品。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现在城市里工作的人,今年我11岁的小侄儿在家和其它几个小孩子去水库游泳时不幸溺水死亡,我一想起他就哭一次。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以便给他集攒学费,可是唯一的孩子死了却再也不能复生。他的爷爷奶奶和他所有的亲戚都伤心痛苦,我觉得中国的中部和西部的农民太苦了,所有的留守儿童成了牺牲品。我希望国家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多引导企业去那边开设工厂和企业,因为农民仅仅靠种地根本养不起一家人,包括孩子十多年的教育费用,这样那儿的农民就可以在家附近上班,每天晚上就可以回家陪自己的孩子。

  故事四:现在每天晚上都在做恶梦,梦见儿子…现在每天晚上都在做恶梦。儿子一岁半时,我因为生活所迫,将他送回老家让奶奶抚养,他那时才一岁半呀!我和妻子走的时候没敢让他看见,心里这难受啊!现在他10岁了,在老家上学,我们依然是海角天涯.没办法,他在这里上学将来中考时还要回家,北京的教材和老家不一样。他很听话,理解我们,可心里还是很难受。哪天他打电话说明年要在这里上学,我说给他讲道理,他哭的很伤心,我可爱的儿子!

  故事五:30岁了,还是不敢要孩子。我是2003年结婚,现在30岁,04年春节随老公第一次去他重庆丰都乡下的家,他们村里、镇上乃至县上都是老人带着少则三四个,多则十来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在过活,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我老公家里,那个我第一次进门的春节,他四个哥哥姐姐一个也没回来,我只见到公公婆婆,家里大孩子带小孩子,两个老人勉力支持,很是劳累。现在我还没有孩子,我也是北漂,不同的只是我父母在西北的省会城市,我在想,如果我有了孩子该怎么办,送到乡下培养一种群体意识,还是放在自己父母家由姥姥带着,如果我自己带,劳累不论,没人帮忙不论,孩子上学该怎么办,我们的工作都不稳定,不知以后会怎么样,不敢想未来啊。无奈啊,所以到现在我也不敢生孩子。

  故事六:我回家了,生平第一次见到3岁女儿。那一年我回家了,生平第一次见到自己3岁的唯一女儿。从决定回家的哪一刻起,我就整晚的失眠,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孩子,我要好好的抱抱你。火车上虽然挤得连侧所都没法上,但是我还是吃完了两袋方便面,踏上了成都这片我日夜思念的、我行程两千多公里的故土,不,是因为我的孩子、亲人在这儿啊!我设想了好多种拥抱孩子的方法,甚至幻想孩子看见我扑上来叫爸爸的情形,一丝丝暖流消除了我旅途的疲惫。人还没到,年老的母亲巳带着孩子在镇上的小车站等我了,我想,我对孩子的思念正如母亲对我的思念吧。我走下车,第一眼看到了母亲,从母亲微微颤抖的脸上我看到了她对我的牵挂远比我对女儿的牵挂。可怜的母亲,我的眼泪止不住静静的流了下来。女儿躲在母亲的身后偷偷地看我,我想抱她,但她总害怕我这个陌生人的接近,这种情境,我只能泪眼无言,真不知道谁能理解我当时的那种心情。

  故事七:石油工人:我的儿子也是留守儿童。我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为了西气东输,常年在新疆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一次,爱人在内地工作,我们都无法照看自己的儿子,只好把他交给父母,看着儿子这么小得不到父母时时的关心,我也心痛。虽然条件不一样,我的儿子也是留守儿童。一家人团聚就成了我们最大的梦想 

    故事八:我也是一位留守儿童的母亲,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只能把他留在家里,出来工作,当时小小的他不说话,只是流眼泪,看着心酸哪,但没办法。平时的时候省吃俭用,可以说是苛待自己了,就为了五一,十一,过年的时候,回去看看儿子。这样一来的话,平时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点钱,就花个精光了,又得重新来过。临走的时候,儿子是哭着求我们带他一起走,不要丢下他,他说他会很乖,而我只能狠心的离开,每次都是这样,一家人团聚就成了我们最大的梦想。

   

  【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令人担忧:九成孩子不露心声 

  农大一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留在家乡的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沟通难。他们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们被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他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统计表明,我国有近1.5亿农民在外务工,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受到了哪些影响?昨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留守儿童”课题组对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10个村子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成果——《关注留守儿童》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留守儿童·生活〗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八成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打工,自己由妈妈独自照顾。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留守儿童东东说,“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干活。爸爸还经常和我玩。现在爸爸走了,我觉得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她要干很多的活,每天累得都顾不上和我说话。”而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孩子们,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被寄养在亲戚邻居家里。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往往不但要替年轻人种地,还要负担沉重的家务。一个留守孩子的奶奶负担太多的活没工夫给孩子做饭,一家人天天吃面疙瘩,整整吃了三个月。为了帮助家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承担了家务。一多半的留守孩子“经常”或“有时候”干农活,他们表示:“父亲在家的时候从不干农活。”

  〖留守儿童·沟通〗 “我从来不知道我爸爸在外面做些什么,我小的时候一问他他就着急,还骂我,吓得我再也不敢问了。可是,他越不告诉我,我越是担心爸爸的安全。”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一位留守孩子对记者说。调查显示,有四成留守儿童不知道外出的父母出去干些什么工作。该调查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教授认为,这说明目前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较少,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父母在外的情况了解得较少。家长不告诉孩子工作情况,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变动,而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干的工作不体面或者有危险,他们不想让孩子过多地担心自己,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持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留守儿童·联络〗一年到头没有联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外出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但联系非常有限。三成以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联系的间隔在一个月以上,一半以上的留守孩子和父母通话时间在3分钟之内。即使是短短的通话,远隔千山万水的父母也只是简单询问孩子学习的情况,根本就不会谈到对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会把自己的心事通过电话对父母说。“你学习好吧”,“好”,“你妈好吗?”,“好”,“家里没什么事儿吧?”,“都挺好的”,“那就挂了吧。”这是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一个外出打工的父亲给孩子打的电话,总共不到30秒。另外,还有10%的孩子和外出打工的父母没联系。陕西省淳化县官庄镇张村陈玲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熏一年到头,她基本上没办法和爸爸妈妈联系。

  〖留守儿童·心事〗九成孩子不露心声。爸爸或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几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独,特别想爸爸妈妈”。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十分之一的孩子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白天的时候,珍珍经常盯着电话发呆,接到爸爸的电话就很高兴,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令人心酸的是,有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在打工的城市生活。”另一半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则是“城里上学太费钱。”

   

  【案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在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中,孩子这样呼唤。“我不要衣服,我要爸爸妈妈!”一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经常买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寄回或托人捎回家,没想到孩子却这样说。……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前不久,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调研课题组奔赴苏北农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

  〖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有的两三个月通一次话,有的半年或一年才通一次话,有的甚至几乎不通话。在电话中,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听爷爷奶奶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许多孩子反映“好像跟父母没什么话好说”。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其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轨行为。学校的老师向调研组反映,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困难,87.4%%的老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难教育”,而对于这一观点只有6.9%%的老师表示反对;同时有78.5%%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品德差了”,仅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淮安市淮阴区某中学校长说:“在学校所有12个班级中,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问题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加之又在学校住宿,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宿豫县某中学一位男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从去年父母去了深圳打工,孩子一个人在家孤独无聊,就经常邀请游手好闲的小青年来家里喝酒、赌博,没过多久,就输了2000多元钱,怕父母知道,于是在那几个小青年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蒙面抢劫的勾当,很快被公安机关抓获。父母知道后,悔恨交加。

  〖留守儿童渴望各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教育专家建议,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可能,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则影响小得多。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教师应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接触机会,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亲或母亲。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案例】“留守”儿童社交能力严重不足。

  据新华网北京2004年9月3日电(记者齐中熙)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三星电子的赞助下,西部阳光行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项目初步完成。研究者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技能。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项目是整个“西部阳光行动”活动的一部分。该活动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发起,主要以研究、援助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为主。三星电子作为赞助商之一,将连续三年支持这项更具地方针对性的援助计划,以期提高人们对西部教育和相关问题的关注。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瓶颈的关键在于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留守”儿童在当地同龄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比例为50%,在低年级的比重较小,初中年级的比重则加大;总体上来讲,“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学业行为有负面作用;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对孩子成长应尽的“教育”职能往往转化成了监护人的“监管”职责,缺乏对孩子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等的正确引导;在心理上,“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撑更多的是来自于朋友,而非家人,性格常常比较孤僻。

   

  【案例】担心爸妈不要我 苦恼学习没人问。

       据2005年12月12日杭州网-都市快报:最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父母外出打工较多、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河南新县和江西全南县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和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300多份,回收问卷5000多份。

  〖小小年纪知道经济艰辛〗在参加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60%的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里出现问题时,这些孩子就会更加无助。“我和爷爷的生活费不够了”;“爷爷奶奶都老了,不能挣钱,盖房子也很缺钱”;“爷爷老了还要干很多活”;“爷爷没钱给我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在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零花钱。有零花钱的孩子中,有一半多的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少于10元。

  〖担心“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外出打工,担心“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或是“永远不回来了”;72%的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希望父母能够“找一个好工厂,赚很多钱,挣到我的学费或生活费,好赶快回来”。有30.1%的孩子担心“父母在外面出事,家里也不知道”。有20.4%的孩子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怕他们生病。“担心爸爸妈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拼命地挣钱”;“爸爸身上有好几种病,在外发病就坏了”。有77.4%的孩子最盼望的事就是父母回来。他们希望父母能“早点回来团聚”,希望“时间快点过去”,爸爸妈妈“以后不要走了”。

  〖最苦恼“学习不知道该问谁”〗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半数孩子表示他们最苦恼的事是“学习题目难,不知道该问谁”,有的孩子最害怕学校开家长会,因为不知道到底应该请谁。另外有18.5%的孩子表示“学习费用高,支付困难”。有12.8%的孩子说“同学欺负,不知道找谁帮忙”。这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34.5%的孩子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扰是学习。而孩子们担心自己学习成绩的原因,是怕不好的成绩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困扰——“爸妈打工挣钱来供我,我的成绩却不好,对不住他们”。在留守儿童中,三分之一的人学习成绩不好,在情况严重的地方,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孩子”不得不由他人代养。这些代养人绝大多数是孩子的祖辈,还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只有少数由教师代管。这种身份构成,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调查显示,代养人中,绝大多数(84%)只具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另外还有少部分几乎是文盲。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案例】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什么不回家?

   “爸爸妈妈:你们都在外地,一去就得半年多。我很想你们,有时梦到你们,就喊。爷爷听到我喊,就说爸妈狠心。不过我知道爸爸妈妈全是为了我,在外地劳碌。”这是一封曾在媒体上刊登的书信,来自一位农村留守儿童的呼唤。人们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孤独的孩子流着眼泪,攥着拳头默默地呐喊。种种迹象表明,民工潮伴随而来的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上凸现出来。据统计,目前中国这样的留守儿童已近2000万。在中国3.6亿儿童中,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因为缺乏父母的照顾而造成意外伤害的惨剧屡屡出现。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只有一个原因:因为穷,父母不得不四出打工维持生计;因为穷,孩子没法带在身边,留在家里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每到年关,当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憧憬年终奖能增加几成的时候,在我们城市各个角落里默默工作的他们,正在犹豫着,回家吗?花销太大,不回吗?孩子怎么办。而在电话那头,家里的孩子早就在问:“爸爸妈妈,今年我们能够一起过年吗?”2000万留守儿童的年关,会在每个城市里拨动一群人敏感的神经。据报道,当央视记者来到四川井研县门坎乡中心小学时,正好赶上一些学生过来交自己给父母准备的礼物。十几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中大多数人只见过父母三四次。俊宇:“我制作的是一辆小轿车,我想开车去看爸爸妈妈。”为了表示自己对爸妈的思念,雷焱然和弟弟还准备了一瓶思念水,并在瓶子上粘贴了一架纸做的飞机。雷元斌:“我想坐飞机去深圳,我爸爸妈妈没回来吃过家乡的井水。”由于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这些孩子真正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卢丹:“我想他们的时候经常哭,我已经有四年多没见妈妈了,爸爸也一年多没见了,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也不知道。”尽管年龄都不大,但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这些孩子却要懂事得多。孩子们说:“爸爸妈妈请你隔几年就回来一次,不要为了钱不注意身体。”11岁的罗雨山想把灯笼和粮食送给父母,她说:“这些灯笼代表我们一家人,因为我们是分不开的;一包家里的粮食,里面装有玉米和大米,我知道他们很长时间没有吃过家乡饭了,他们一定很想尝尝。他们出去十一年了,妈妈在工地上开搅拌机,爸爸在牢房里服刑。”11年来,罗雨山只见过妈妈三四次,爸爸走的时候,雨山还没有出世,在雨山八个月大的时候,妈妈也外出去深圳。现在,雨山就和奶奶相依为伴。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就是罗雨山跟奶奶的卧室,屋子里堆满了杂物。每天早上五点多,雨山就起床开始张罗着刷锅、做饭、喂猪。虽然只有11岁,但是雨山干起活来却非常利索。罗雨山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能够坐在一起吃一顿饭。”

   

  【案例】城市的高生活成本让他们力不从心

  杨萍从湖北襄樊到杭州一年多了,一直没有回家看过儿子。每次通电话孩子总问:“妈妈在干吗?爸爸在干吗?你们什么时候回家啊?”夫妻俩原本商量好了,今年大约能节余2000多元,可以接儿子和他奶奶到杭州过年了。但没想到临近年关,爱人的工作刚刚丢了,工资也只拿到一部分。自己在一家私人工作室上班,工资每月也只有六七百,为了节省开支,夫妇俩在丁桥租了个100元的房子,每天骑车一个小时到建国北路这里上班。但就算这样节俭,今年接孩子来杭州的花销也已经腾不出来了。

   “我们看了报道都很心酸,大家都想哭”,河南来的李志银说,估计有80%的打工的都面临这个问题。李在转塘那边各个工地上打零工,去年也没有回家,7岁的女儿问他:“你还有几天回家?两三天行吗?”他说:“不行的啊”,“那给你6天”,“也不行”,“那8天”……

  甘肃人陈省会没回家过年的时间更长,已经有8年多了。他做厨师但工作并不稳定,“现在客人的口味换得快,做四五个月一般都得换一个地方了,而到了年底,生意又很好,我们就走不开了”,所以直到现在,陈省会除了每月给家里寄200元和自己的开销之外,自己也没什么剩余。年年女儿都会在电话里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但他每次都只能骗她:“爸爸很快就要回来了”。

  单身母亲邹树惠有个乖巧的女儿,今年5岁,每次打电话都告诉她:“妈妈,我得了好多100分,你回来看看我吧”,但邹树惠5年中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2000年女儿出生100天后就被带回河南,一直由她的姑姑代养。2001年邹的丈夫被判了死刑,但女儿到现在还不知道。中秋节那天邹告诉女儿“妈妈不回来了,妈妈给你带月饼回来吧。”女儿很懂事:“你忙那就让爸爸带月饼回来吧。”邹树惠说,女儿长得很漂亮,唱歌跳舞样样很不错。去年她回家了一次,临走前被女儿觉察了:“妈妈,你什么时候走?”她说:“明天要走了”,女儿马上找出自己的鞋子、衣服和帽子,装入一个口袋:“妈妈,我要跟你走”,“妈妈要到很远的地方……”,“你去哪里我也去哪里”,邹树惠经常被女儿搞得泪流满面,可是“我实在没办法啊,不出去怎么有钱?”

  陈志强因为生意失败被迫到杭州打工,现在给别人跑业务。每个月的两项开支最重要,一个是每周给女儿的电话,一个是买报纸。因为不敢给女儿说自己在外面做什么,女儿就问:“爸爸怎么老是出差啊?是不是跟电视上那个叔叔一样干了坏事坐牢了?”

  在延安路一家银行做清洁工的曹慧蓉也有三年没回家了,不是不想回去,只是每年的来回路费让她感到为难。但现在最让她感到忧心的是,自己和10岁的儿子已经越来越没话可说了,每次她都叮嘱差不多的话:“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读书要认真……”,虽然每个星期都要打电话回家,但儿子总是不耐烦,每次开口就问:“什么事?……没事我就挂了”。儿子已经越来越调皮了,70多岁的爷爷奶奶没法管教他,要管教,儿子就跑。“唉……”曹慧蓉在电话里一声长叹,她说她实在没办法了。

   

  【案例】曾获下城区十佳青年的他一声叹息 为了女儿我或许会离开这个城市

  当女儿在电话里越来越沉默的时候,周平华,这个30岁的汽车修理工、杭州下城区2001年度十佳青年开始思考是否该选择放弃。“为了女儿,我或许会离开这个城市。”他在昨天的来电中说。

  〖慢慢得到这个城市认可的时候 他的女儿也慢慢长大了〗1994年,周平华离开家乡湖南常宁市松柏镇双发村,20个小时的车程后,他来到打工的第一站也是惟一一站——杭州。1998年,女儿出世,周平华给她取名周璐,“璐,就是美丽的意思。”当了爸爸的周平华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城市似乎也向他展示了充满希望的一面。也就在女儿出生这一年,他又找到了新工作——下城区一家汽车厂。他很快成为单位里的技术骨干,拿到了中级技工职称,并因为技术过硬当上了2001年度下城区十佳青年,还上了电视。当周平华的努力慢慢得到这个城市认可的时候,他的女儿也慢慢长大了。

  〖城市的高生活成本让他力不从心 女儿又被送回了老家〗为了弥补被割裂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