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逊: 中医传承任重道远 吾辈还须当仁不让 | 宁静访谈录
“灵兰初立,叹杏林迷茫,遂发致力于中医成长之心。今三载有余,回望征途深感中医传承之不易,然吾辈任重道远还须当仁不让。天时已至,地利为襄,故于丁酉夏月诚邀杏林师友一聚,共证良医好药善行之愿......”
灵兰中医馆的开业邀请函,让我想起三年前的那次采访,那篇访谈录的题目是《让理想照进现实》。
如今三年有余,他的理想已经慢慢照进现实。“中医书友会”的读者从三年前采访时不足4万增加到近50万人,当初构想的线下书院已规模不小,灵兰研究院和中医馆也相继开设,自我造血模式得到了一一验证。
我问他未来还有什么理想尚待实现,他说希望建一所大学,把最优秀的中医资源集中到一起,“有一群愿意跟着我们去完善中医教学体系的老师,有一批信任我们的优秀学生,学校就可能正向发展,中医要走向世界,有了人才,才会真正有机会和可能性。”
蔡仲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硕士,向往自由的坚定中医人,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创立者,灵兰中医创始人。曾任职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独立创业。
蔡仲逊与中医的相遇缘于中学时因病遭遇庸医的一系列误诊、误治,于是高考时他萌生了学医的想法。他抱着期待的心态考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年之后,他感到迷茫和无助,因为找不到成为良医的路径,也看不到方向。执迷于计算机的他,本科期间创办了红红火火的校园论坛“医天地”,几乎搁置了学业。
读研究生时,他并不想成为一名医生,然而临床跟诊过程中,针灸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真正开始痴迷中医。他的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云霞教授,现在还常常对学生提起当年这位沉迷于网络的中医弟子,为了背诵中医典籍,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的“浪子回头”的故事。
毕业后,蔡仲逊去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五年后,在工作成绩很漂亮的时候,选择了离职创业。
2013年微信兴起,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中医书友会”,他的想法是先聚人,果然,在很短的时间里,用户快速增长。
后来,“粉丝”王超从东北某医院辞职来京,他们两个人每月各领3500元的工资,在一个没有窗户、除了桌子之外只有中医书的小办公室里快乐地工作。
再后来,他们通过平台招募付费的亲情会员,梳理和精编中医书友会的内容,汇成内刊印制成册发给会员。那段时间,中医书友会确定了“致力于中医成长”的发展主线。
2016年,灵兰中医App出炉,中医经典线装书上市,灵兰书院以“经络医学”为范本打造的金字塔学习体系初步形成;年底,灵兰研究院成立。2017年6月,灵兰中医馆开业。
宁静:上次采访到现在已三年多,三年前单纯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变成了“灵兰中医”系列,这三年中最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蔡仲逊:当年您的那次访谈,是我这几年接受的唯一一次采访,也算是记录了初心。当时说了一些比较理想化的东西,现在回头看那段访谈,有些观点还是挺稚嫩的。
我接触了很多中医师,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跟我一样,曾经或者正在处于迷茫的状态。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可现实中疗效好的大夫很少,中医教育的成才率很低,没有系统的继续教育体系,主流的医疗环境不是中医的阵地,动物实验等研究方法也并不符合中医的本质……行业问题很多,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医教研三个方面着手,内部人才队伍的培养应该是突破口,重中之重。
围绕医、教、研,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探索灵兰书院的课程体系,充分应用互联网的特点,结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缺点,探讨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其中的范本,就是王居易经络医学课程。
第二件事,组建计算机技术团队,我觉得中医完全可以借助新技术做深入研究。2009年我碰到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王正山,他是北大中医学社的创始人,毕业后在百度工作了几年,曾获“最佳百度人”称号,后来从百度辞职转学中医,读到博士后。我觉得他是做这件事最合适的人选,2016年底,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磨合之后,一起成立了灵兰研究院。
第三件事,着手筹备灵兰中医馆。因为有了教学范本、研究人才,我们还需要落地完成自身体系的闭环。医馆既可以作为老师临床带教的基地,又可以作为中医师的临床实践平台,也可以让研究院从医患一线了解到最直接的需求,根据需要随时去完善技术产品。我给医馆团队制定的指导思路是“良医、好药、善行”,同时希望医馆充分体现互联网开放、众创、共享的特点。
无论教育还是医疗,都是良心事业。我觉得“一馆两院”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是良性的,灵兰的原则性、方向感非常强,我们常常面临商业机会的取舍,应该说,这些年拒绝了无数的“诱惑”。我常告诫自己和团队,绝不能为了赚钱做违背原则的事,要用公益的心态来做商业,不能用商业的心态来做公益。
宁静:灵兰书院的课程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蔡仲逊:虽然确立了“一馆两院”的线下发展模式,线上仍然是灵兰的重心。从2015年开始我们微信阅读量每天都在10万左右,信息发布可以快速覆盖行业。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我们为用户构建了一个“金字塔体系”。
中医除了在校学习阶段以外,继续教育的体系很不完整。我们的内容服务人群主要包括中医师、想成为中医师的人、深度的中医爱好者。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很多人通过一篇篇的学术文章,在一起学习,先让这些中医人感觉不孤独、有依靠。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中医师,每天都需要学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的团队每天推送两篇精选的文章,满足了用户群体对于中医学习的最基本需求,可以视为金字塔的底层。
我们的一位投稿作者,王居易老师几十年在国外,有成千上万的国外粉丝,但在国内却并不知名。他曾经为了支持我们,加入了亲情会员,后来成为第一个系统课程的导师。从他开始,我们尝试着梳理出更为高效的传承模式,灵兰书院的教学体系慢慢形成。
以王居易老师课程的金字塔模型为例,第一层是读他文章和专栏的人,第二层是《经络医学概论》的读者,第三层是读了书并通过订阅频道深入学习的用户,第四层是网络课学员,第五层是线下课学员,最上面一层就是他的核心弟子。
这个模型是依托中医书友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学生需要什么,老师能提供什么,金字塔课程体系就这样顺畅地搭建起来。关键一点,它是可以复制的。
宁静:灵兰研究院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蔡仲逊:灵兰研究院当下的工作重点是中医工作站,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为中医大夫提供量身定做的HIS系统,全方位支持中医的多点执业;二是提供完备的数据追踪、智能随访、自动疗效评估,解决中医名实不一的问题;三是配套共享药房,重点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为中医自由执业提供专业的药材支持。
与其它HIS系统不同的是:灵兰中医工作站为中医大夫提供专业的中医搜索引擎;能够智能测算五运六气、灵龟八法、星座命理,提供疾病预测、体质分析等智能支持;智能检测模块能够自动检测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毒性药物超标等,帮助中医大夫降低医疗风险;还有智能分析,提供中医大夫所期望的疗效统计、病种统计、用药分析等,帮助大夫认识个人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提高和改进医术。
灵兰研究院的长期目标,有可能是智能仪器、中医大数据、中医人工智能,以及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的研究等等。有了尖端专业人才,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宁静:刚才提及的“共享药房”是什么含义?
蔡仲逊:业内一直有一种说法,“中医将亡于药”,我认为它并不是危言耸听。一年多以前,我们的另一位亲情会员洪志远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探讨中药质量面临的严峻问题,我被他的认真态度所打动。他是台湾人、连续创业者,最近这次创业,在上海创办了中医门诊部,累积了不少行业经验。因为理念和目标的一致,我邀请他加入灵兰,负责筹建共享药房。
灵兰的共享药房,除了精选合作供应商,提供道地、炮制合宜、低重金属农药残留的高性价比饮片以外,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第三方检测机制,定期抽样送至德国杜芙莱茵实验室做检测,以确保质量达到与国际同等的标准。
共享药房平台立足于医、药、患三者,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资源整合、分工高效的互利机制。医师专职于病情的诊治,药厂生产优质的药品,灵兰整合公正的第三方来进行筛选与检测,最终借由同行、医师及大众的共同监督,来达成良医、好药、善行的宗旨。
宁静:从发展路径的角度,灵兰中医馆是中医书友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但从商业模式的角度,中医馆是否也是资本进入后的必然选择?
蔡仲逊:其实投资人基本没有给我们商业上的压力,我们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为什么要做医馆?其实考量不完全是在商业上,而是在医疗教育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医疗不能只是理论,医疗教学一定是理论和临床结合起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医疗场所,怎么来检验理论?医馆既可以作为老师临床带教的基地,又可以作为中医师的临床实践平台。
另外,针对中医师需要什么,去年一整年我们对医生的需求做了多次调研,但我觉得都没有医馆落地之后来的直接。我们过去偏重互联网和平台的反馈,有了医馆后,医生的需要变得更直接、直观,我们针对中医师的服务也更精准。很多想法从想象变成了切实的需要,这也是做医馆的主要目的。
如果为了迎合资本而做医馆,那就麻烦了,医馆其实很难盈利。我们所做的事情,涵盖教育和医疗,是善良的事业,选择资本尤其需要慎重,必须是气场相合、追求相同的。如果因为缺钱而去找钱,很容易跑偏;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原则很清楚,资本就会成为正面的助力。
宁静:对于医生及患者而言,灵兰中医馆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理想中的中医馆是什么样子?
蔡仲逊:如果灵兰中医馆与其它中医馆雷同,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灵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医生的来源和选择、合作模式等等。
中医书友会的读者群体中除了年轻中医之外,也有中医前辈。比如,陕西一位70岁的知名中医,2013年开始关注中医书友会,2015年参加了一次线下课程,之后就和我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她得知我们要做中医馆,就决定带着老伴来北京工作。她说一是为了回报和支持中医书友会,二是希望身体力行培养一批人。因为在当地优秀的学生并不好找,她希望灵兰中医馆可以帮助她传承多年的行医经验。她作为我们的医师和老师,可以同时做医疗与传承。
几个月前我们发布了医馆要成立的消息,收到上百份简历。灵兰的学术口碑让许多医生主动找上门,我们的选择余地也就更大、更准确。
选择医生时,我们不看重名气和年龄,关键看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除了专业人员把关外,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作站软件,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分析、患者随访、疗效评估、定期复盘,医生提高医术的同时,也为患者筛选各病种疗效较为可靠的医生。
互相需求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需求某位医生,而他在灵兰并没有更多收获,合作就不会是良性的。灵兰中医馆借鉴律师事务所的合作模式,参考互联网行业的众创和共享理念,制定了中医馆的合伙人制度。
我们把每一位出诊医生都模拟成中医馆的合伙人,共享诊室,共享药房,再配备书院的学术支撑和研究院的技术支持,灵兰的医生会走得更稳、更高效。我希望灵兰在坚守中医思维的前提下,善用互联网精神,不断践行良医、好药、善行的核心理念。
宁静:对于灵兰中医的未来,是否有更高远的构想?就像三年前的访谈录一样,我们记录于此,未来的某一天,看看理想能否照进现实。
蔡仲逊:目前中医书友会已积累了近50万用户,灵兰中医App也有十几万用户;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加入灵兰,有了这些,我们确实可以更大胆地去构思和探索。未来的灵兰,我希望能做到中医界的模式,医教研三位一体良性发展。现在的“一馆两院”(医馆+书院+研究院),就是未来愿景的雏形。
访谈后记
到达灵兰书院及中医馆新址时,他正在翻看我的新书《遇见创业者》,他说需要温习三年前的那篇访谈录,想看看当年说的哪些话还没有兑现。
“对照一看才发现,当时80%的想法都已经达成,三年前关于书院和中医馆的构想都在书里面。我们‘致力于中医成长’的宗旨比三年前更清晰,已落地实施的部分也比那时理想中的更系统规范,所以,当时应该不算吹牛吧?”
忽然想在这里向他发出一个邀约——三年后的夏月我们再次深谈。希望那时灵兰中医的雏形已经羽翼丰满,也希望那时他依然记得——
回望征途,深感中医传承之不易,然吾辈任重道远,还须当仁不让。
作者简介:宁静,药学专业,制药/咨询/BD外企多年;热爱写作,出于兴趣创办《宁静访谈录》,讲述医/药人自己的故事。微信:ningjingwriter 邮箱:ningjingfangtanlu@163.com
点击购买,《遇见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