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贴《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解说稿

  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一季度回顾) [精彩片花剪辑]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09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 中国电影市场积蓄多年的力量,终于在今年爆发。不断攀升的票房数字,以及更加诱人的愿景,让许多人期盼的“中国电影黄金十年”,仿佛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曾经高不可攀的单片亿元票房,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式大片的票房及格线,而中国电影市场上有史以来的三部单片票房超4亿元的影片,它们分别是《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2012》,全部集中在2009年出现,并且均匀分布在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三个档期,构成了年度票房的基准线。 作为这种电影票房井喷式增长的基础,经过2007、2008两年的基础建设,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数在2009年开始了令人惊讶的增长,总银幕数已经逼近6000块,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年内还会继续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3D电影市场,拥有的3D电影银幕数仅次于美国。如果2010年能够按照业界期望的那样成为“3D电影元年”的话,那么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加可观。 但是在市场的红火热闹背后,中国电影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2009年贺岁档作为第一个有好莱坞分账大片进入的贺岁档期,气势如虹的《2012》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贺岁档的票房争战,但它还是出乎意料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冠军,并直接压缩了之后上映的贺岁档国产影片的市场空间。 可以预计,在未来这种挑战和威胁只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争夺市场空间的份额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存问题。只是,中国电影用什么去争取观众的支持呢?2009年它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出片名《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春季篇》) 《赤壁·下》 作为在2008年暑期档创下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新纪录的《赤壁·上》的续集电影,《赤壁·下》曾经有一个备选片名是《赤壁·决战天下》。不过本片在公映时还是改回了低调的《赤壁·下》。据说,中影集团一直在努力打造一部单片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电影,《赤壁》自然就成为这部肩负重任的影片。根据片方公布数据,上下两集《赤壁》的国内票房总额约为5.8亿人民币,已经很接近这个目标了。 也许是2008年的中国实在太不平静,中国观众到了年底就一窝蜂地拥进电影院寻找欢乐,于是连《非诚勿扰》这种勉强和喜剧沾点边的电影票房都过了三亿人民币。考虑到《赤壁·上》曾经在暑期档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乐,大量患有“喜剧饥渴症”的观众就不由分说地将《赤壁·下》当成了贺岁档喜剧电影替代品,努力在其中寻找着喜剧元素和搞笑台词,完全不管导演和片方的本意是什么。 《赤壁·下》也成功地迎合了观众的这种饥渴和期待,很多台词飞快地出现在网络和媒体上,然后被封为“年度最囧”或“年度最雷”之类的头衔。对于一部以追求最高票房和最大利润为出发点的电影来说,这种关注并非坏事——因为评论的好坏并不能影响票房,只有评论的数量才会和票房有某种正比关联。特别是对于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赤壁·下》来说,任何表扬或批评其实都不会对它的预期票房有影响,因为观众根本没得选。 对于一向缺乏选择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作为消费者既然无从选择,那就只能从唯一的选择里各取所需——想看爱情的就看爱情,想看战争的就看战争,想看帅哥的就看帅哥,想看美女的就看美女,反正《赤壁》这部电影对方方面面的观众都照顾的很周全,作为消费产品它无可非议。但是《赤壁》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唯一没有被照顾到的就是影迷,因为他们从中看不到电影和故事。 作为一部时间长度有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赤壁·下》令人困惑地几乎没有讲述故事。这个问题其实同样也存在于《赤壁·上》中,但那时考虑到这部《赤壁·上》其实算是一部超长预告片,对于剧情的要求相对可以降低,毕竟还有《赤壁·下》可以期待。但现在面纱揭开后,所有的期待都变为了困惑——加在一起有五个小时的电影,居然没有能够讲述一个让观众可以有所期待的故事。 按照好莱坞的编剧规律,一个好的电影故事应该可以很简洁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但是对于《赤壁·下》来说,这个故事是如此简单,以至于片名就可以讲完这个故事。 片中出现了诸多明星,他们如同出席春晚一样依次露脸,但其言其行都苍白无力,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狂热影迷,都只能把他们当成影视明星而非电影演员。片中还出现了诸多战争场面,其火爆程度如同一只穿越时空的现代军队正在对一只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展开屠杀。但这些暴力和爆炸都只能给观众带来逐渐麻木的视觉刺激,没有一个人的死亡能够让观众的内心有一丝颤抖。 作为一个在中国脍炙人口的通俗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几百年来被各种流行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表述过,如何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出新意,的确是导演吴宇森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们不知道这个剧本是如何出炉的,但从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来看,电影《赤壁》在各种利益和力量的影响下,最后选择了一条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方式,就是用金钱堆砌出一个张牙舞爪的视觉怪兽直接横扫市场,但它虽然貌似庞大无比,但却内里空无一物。 这个吸金怪兽是如此地庞大,以至于《赤壁》无论其成本,其票房,其影响,都注定会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对于这样的电影,过于苛求它的艺术属性可能是吹毛求疵了。因为这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 国产商业大片贡献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它们支撑着数以十亿计的中国电影产业,它们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原始简单但已具雏形的产业链。如果没有这些国产商业大片,中国电影还会停留在小作坊阶段,根本无从谈及产业化。 但如果仔细看看2008年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会发现这个市场里基本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成本和票房动辄过亿的国产大片,一种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终徘徊在百万级别的国产低成本影片。而中等成本中等回报的国产影片,则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稀缺的类型。很明显,这个市场中的某种渠道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个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国产电影无法积累利润进行产业升级,而高端市场的利润则无法返回并滋养根基。 我们的市场现状,就决定了中国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必然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构成,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大片能够在违背电影观众需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拥有对中国电影市场化红利的全面控制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观众的意愿被稀释到了最稀薄的程度。这些影片可以完全无视观众的基本娱乐需求和电影的基本叙事规则,却还能如此从容地在市场上独霸天下。因为影响票房的根本因素还是资本运作和档期,影片本身的质量已经不再影响利润的产生,于是一部又一部的所谓“国产商业大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票房胜利中,已经从看不起观众演变为看不见观众。 《疯狂的赛车》 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疯狂的赛车》拿到了公映许可证。这个应该完全是巧合的日期,却有意无意地让《疯狂的赛车》具有了某种里程碑般的意义。凭借本片出色的品质,以及未映先红的口碑和良好的档期,《疯狂的赛车》最后取得了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而这种成功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在异常喧闹的2008贺岁档上映的电影中,无论制作成本还是票房成绩,如果仅仅只看数字,有太多的国产电影刷新了纪录。但是真正能够对于中国电影产生影响的,以至于能够变成标志性事件的,却恰恰是这部《疯狂的赛车》。 因为《疯狂的赛车》是一部“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果能够在“中等成本”和“类型片”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就获得了一次解开中国电影市场困局的机会。 在中国电影很短暂的市场化过程中,中国电影的成本瓶颈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问题。在以《英雄》为首的国产大片时代来临之前,中国电影无论产量还是效益,都基本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既谈不上技术进步也谈不上产业升级。一个产业的年产值常年徘徊在十亿人民币左右,好莱坞电影又在一旁虎视眈眈,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摇摇欲坠。 当国产大片时代来临后,虽然它们能够带动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体系,但为了能够让这些吸金怪兽活下来,有限的电影市场资源不得不被倾斜使用。在整体市场还没有足够大之前,这种大片对于档期、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垄断,更是进一步恶化了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以至于现在的电影市场现状就是只有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润回报,百万级别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后面舔盘子,依靠残余的市场空间勉强苟活。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其意义之大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链开始初步形成,只要电影行业能够抓住机会,也许会有机会再次迎来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 很多观众知道宁浩导演就是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开始的。这部影片以300万的制作成本,获得了将近3000万的票房收益,虽然其中有太多不可模仿的偶然因素,但还是由此掀开了中国电影一轮低成本喜剧的投资高潮。不过对于诸多跟风者来说,这种低成本模式下的模仿,各种偶然因素实在太多,以至于成功者寥寥无几。 从2008年的4月份起,那时还叫《银牌车手》的《疯狂的赛车》就开始不断传出即将上映的消息,然后就是一次次地推迟——五一黄金周被取消,512汶川地震,奥运会,国庆,贺岁档,《疯狂的赛车》虽然是中影力推的新人新作,但在种种必须回避的因素面前,它都只能无奈地继续等待。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十全九美》这样一部技术指标和艺术质量都异常粗糙的低成本影片,却因为能够抓住奥运档期的机会,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而《十全九美》被认为是票房黑马的重要标志,就是票房成绩超越了《疯狂的石头》。 对于《十全九美》这种山寨电影来说,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它的票房成功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复制。2008年急剧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奥运会导致的影片类型空缺,才让这样一部粗糙和简陋的影片获得了投机成功,很难指望再有类似低成本影片能够通过这种模式获得成功。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来说,真正能够起到完善产业结构和完成产业升级的影片,还应该是象《疯狂的赛车》这样的中等成本的类型片。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了43亿人民币,2009年则达到了57亿人民币。对于这样一个正在迅速扩大的市场,即使主管部门在政策和市场上继续给予国产大片支持,国产大片在这个日渐扩大的市场中也不可能从头吃到尾,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扶持中等成本影片的健康发展也是必然的。 对于一个市场来说,全部都是高成本影片的格局无疑是古怪的,也是不可能稳定的。而如果都是低成本影片的话,无论制作质量还是叙事模式都必然无法和国外影片抗衡,在互联网时代的资讯冲击下,这样的市场是否还能存在都值得怀疑。中等成本影片的存在就成为一个必须的环节,从而让整个产业成为一条具有循环功能的链条。 在巨大的断裂之间,大片所需求的人材无法从小片的拍摄中得到锻炼和选拔,而小片所需求的资金又无法从大片的利润中得到回馈,从而失却了生机——对于一个创意产业来说,源源不断的新鲜创意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能比资金更加重要。如果在大片和小片之间存在一个成规模的中等成本影片层面,那么这个产业链就能够完成输送新鲜血液和养分回馈的循环。 当制作成本从300万升级到1000万后,《疯狂的赛车》带给观众的已经不仅仅是故事规模和画面质量的改变。从电影工业体系的角度出发,《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电影产品当然还有很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疯狂的赛车》在市场上的成功,一定会带动更多中等成本影片的成功。因为作为一部类型片,它的成功模式是可以精确分析和大量复制的,而这一点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其贡献一定远远大于票房数字。 《游龙戏凤》 幸福是天上玻璃球的碎片,大家拼命的拾捡,却总归不会完满,爱情就是这种带点缺憾的甜蜜幸福。在《游龙戏凤》这部电影中,刘德华饰扮演一个叫程仲森的亿万富翁,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心爱之人。已经对爱情死心的程仲森经常为朋友的爱情出谋划策,自己却对爱情不以为然。可是就在不经意之间,他却遇到了舞女米兰,同时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舒淇扮演的舞女米兰,自小与嗜赌的阿姨一家同住。善良独立的她热爱跳舞,把跳舞当成自己的事业,更是自己的生活。在一次兼职赌场工作人员时,米兰偶遇了伪装成“烂赌棍”的亿万富翁程仲森。爱情的火花点燃了,可是各种摩擦也随之而来。 作为故事的副线,与此同时,程仲森的几个好友们也在捡拾着爱情的幸福碎片,争取着自己的幸福。 作为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爱情故事,《游龙戏凤》的故事模式虽然经典,但却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令观众无法忍受的纰漏。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爱情童话的时候,真的把观众当作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完全不考虑这些观众都是有着正常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只是一味地堆砌着各种幼稚的童话元素,并一厢情愿地认为,观众会认同这个故事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 大富豪的司机爱上有一个女儿的妇女,海归女强人爱上大陆装修工人,亿万单身富豪爱上夜总会舞女,所有的人都很纯真,都信奉爱,而且都在一个幼儿园里,手拉手欢声笑语,载歌载舞。 任何有过真正的爱情经历,感受过心灵悸动的观众,都不会把这些恶俗不堪、堪称肉麻的表演当成爱情。作为一部爱情童话,它最后却讲述了一个让所有观众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可能会被感动的故事:作为一个丑小鸭,终有一天会有一个有钱人垂青于我,我最后就可以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了。 《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这部主打给三到六岁儿童看的国产电视动画的剧场版,居然成为2009年国产电影市场上的第一个票房事件——上映当天就拿下800万票房,首周末票房 3000万,最终累计票房8000万。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片,获得如此的“票房奇迹”,其实背后并没有偶然。      《喜羊羊和灰太狼》据说最早从2001 年就开始制作,最初还是相对简单的FLASH动画,直到2006年陆续在全国各电视台广泛播出后,立刻就征服了全国小朋友。所以在2009年剧场版推出时,几百集的电视版动画已经做足了整整三年的“前期宣传”,而且同名的漫画书推出后,也立刻成为畅销书,销量超过百万册,还有后续衍生产品“喜羊羊 ”和“灰太狼”的毛绒玩具也成了电影宣传的一部分。所以说,剧场版《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诞生其实就完全是水到渠成了。加上剧场版上映前,在电视版播出时段大作剧场版公映的广告,更进一步锁定了核心观众群——三到六岁的儿童。当这些小朋友们突然发现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心爱的灰太狼时,势必拖家带口前去影院,所带动的消费潜力之庞大,比年轻情侣蜂拥去影院看《非诚勿扰》和《赤壁》的热情都要高涨。    从一般成年观众的眼光来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很可能被简单粗暴的评价为“粗糙低幼”,而且单从制作规模上看,《喜羊羊》也无法跟之前公映的国产动画片《风云诀》相比。但《喜羊羊和灰太狼》依靠它强大的亲和力,不仅吸引着儿童观众,也吸引了相当多的成年观众。这次剧场版里出现了各种“山寨台词”,而且还非常与时俱进,不但出现了“盗版”“无间道”等台词,甚至有台词直接说:“最近白牛和黑牛国的奶都不能吃了,因为里面有化学添加剂”。这些台词的设计,其实是更加针对成年观众中的青年群体,所以有大量年轻白领一族,也在追看本片──套用一句今年的网络流行语,他们看的不是喜羊羊,而是逝去的童年。    这个所谓的“票房奇迹”,其实只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动漫产业的冰山一角。本片在电影市场上的成功,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成功的动漫产品开发案例,从电视到图书,从玩具到电影,创意核心就是用简单、通俗、不说教的动画故事,打动儿童观众,并横跨媒介,逐步引发家庭性消费。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让中国动漫行业切身地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动漫产业”。《喜羊羊》可以说是一个“多赢”的案例,不仅对动漫产业,对电影行业也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或许有一天,“喜羊羊”和“灰太狼”会逐渐成为中国自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马达加斯加2》 《马达加斯加2》作为一部续集电影,其前作《马达加斯加》也曾在国内公映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根据好莱坞续集电影一般一部不如一部的规律,《马达加斯加2》中最出彩的角色并不是四个主角,而是那四只企鹅。本来只是路过打酱油的四只企鹅,由于其强悍的风格,已经让喜欢它们的观众都不需要在意它们是不是主角了。本片中其他配角也继续延续它们的抢戏路线,全部都强悍到让四个主角自惭形秽的地步。弄到最后,四个主角的任务变成了只是为把配角的戏份串联到一起。    作为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家庭电影,《马达加斯加2》让观众看下来就是一路傻笑加狂笑。至于说故事,它已经真的不重要了——你就当它是春晚吧。    本片在国内公映时,大部分版本都是中文配音版。中文配音版在翻译和配音过程中对原片对白做了净化处理,而英文原版中有许多美式的成人笑话。因此,对于那些想和孩子一起观看本片的家长,一定要谨慎选择版本。 《家有喜事2009》 作为一个原本很有口碑的香港电影系列,《家有喜事2009》彻底断绝了这个系列在内地的口碑和市场前景。本片不但水准低劣,而且毫无诚意,拉开了港产烂片2009年在内地抢钱闹剧的序幕。 余家有“长女未嫁,弟妹不能嫁娶,否则多灾多难”的家规,然而吴君如扮演的长女余珠年近四十却依然待字闺中,害的郑中基扮演的弟弟余宝和女友相恋八年却无法结婚,导致女友和他分手。余宝为了拯救自己的爱情,请古天乐扮演的爱情分析师曹迪克混入杂志社打动余珠的芳心,曹迪克果然在72小时之内得手。在前往千岛湖考察期间,曹迪克邂逅了单纯美丽的甜品店老板小敏,余宝则与粗鲁张扬的龅牙珍不打不相识,余珠更与跟踪小敏的私家侦探成为朋友,三对男女在征服爱情的同时,闹出一连串笑话。 1992年第一部《家有喜事》大获成功后,直到1997年才有第二部,2009年出了第三部。但是冷饭放十多年都会馊,更不要说是一个电影创意了。没有诚意的馊饭,就算拿出来翻炒,最后炒出来的也还是馊饭。港片市道日益低迷,每个香港导演都知道,北上合拍才是出路,但是却不认真融合香港电影和内地市场的优点,只想大干快上,赶紧数钱走人,结果香港本土化的喜剧风格不但消失殆尽,还让进电影院的观众落得一身内伤。 《高兴》 阿甘导演的《高兴》是一部根据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和原著小说不同的是,电影《高兴》按照发行方的宣传说法,是一部“山寨喜剧”。如果这部电影按照原小说的风格进行忠实的翻拍,那么它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类似《三峡好人》或《落叶归根》那样风格的影片。但是因为《高兴》的导演是阿甘,所以电影《高兴》就变成了一部混杂着喜剧、歌舞、励志、爱情、恶搞等等诸多风格的影片,以至于很难一下子就将它的类型准确地描述出来。 和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国产喜剧影片《疯狂的赛车》相比,《高兴》这部喜剧无论是在电影的叙事技巧层面还是制作技术层面上都显得很粗糙,以至于在春节期间上映的诸多国产电影中,《高兴》很容易成为一部被评论和观众所忽视的电影。 可能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只要看到电影海报上“导演阿甘”的字样,就会立刻掉头走开,并直接将《高兴》这部电影划进“烂片”的行列。观众的这种评价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并不算刻薄,因为他之前曾经导演的诸多影片都堪称国产烂片的典范。 但是对于曾经导演、监制了22部电影的阿甘来说,从他的上一部电影《大电影2.0》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变化延续到了《高兴》后,终于开始直接影响到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风格。 虽然《高兴》由于电影技巧方面的种种不足,以及叙事结构的混乱,只能算是半部好戏,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已经能够让观众开始忽视电影在技巧方面的失误,从而真正开始关注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是值得我们去善意地关注的。 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风声水起,不但年度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而且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有八部。但是在一片热闹喧嚣中,我们仔细回看一下这八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会发现这些影片的故事和主题都完全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即使有个别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但故事和人物都完全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没有丝毫瓜葛,如同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种对于现实的有意无意隔绝,可能只是制片方为了实现娱乐电影的商业属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这种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为了弥补叙事上的缺憾,就刻意强调电影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虽然这种手法可以暂时支撑观众完成看电影这个消费行为,但是这种单纯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已经越来越不能让观众得到满足。当眼睛已经疲劳,耳朵已经疲惫,身体已经麻木后,还能够让观众有所触动的,就只剩下心灵的震颤。而对于当下的国产电影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影片实在是“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说《高兴》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的心灵震颤肯定是有些夸张了,但是电影中的这个故事、这些人物肯定是能让很多观众感到亲切和产生认同,甚至会让一些观众感到温暖。虽然由于导演阿甘的电影技巧还没有达到能够驾驭和提升这样一个故事的地步,让整部电影在叙事和人物方面还留有很多遗憾,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元素却被阿甘精准地抓住了——那就是情怀。 一个农民进城拾荒的故事,出于商业角度考虑而被改编成了喜剧,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应该是如何平衡喜剧和悲剧的成分。而导演阿甘在这方面虽然很努力但做的并不算成功,其中片中诸多喜剧桥段由于讲述方式和趣味取向的问题,最后沦落为简单的滑稽恶搞,虽然能博取观众的哈哈一笑,但对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来说毫无帮助,形同鸡肋。但是在正常讲故事的段落,《高兴》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电影了,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线索,还是男主角的励志成长线索,都沿袭了导演阿甘在《大电影2.0》中就已经开始逐步成形的风格,在小人物艰难挣扎救生的故事中,悄然蕴涵了一种情怀——无论生活怎么艰难,无论环境怎么困苦,我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故事主旨对于多数观众来说天然地具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观众都会在不同层面对此感同身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爱情,虽然每个人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从而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相同,但最本质的那些东西并无不同。 这样的主题并不是第一次在国产影片中出现,但能够象《高兴》这样嬉笑之中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却是非常少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仍然值得我们去善意关注的原因,因为在影院诸多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中,这部电影有一些不一样的真诚。 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在经历了22部电影的历程之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大电影2.0》开始,阿甘的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正在逐渐明晰,商业化的电影技巧也在明显地进步。相比之前他导演的那些烂片,《大电影2.0》从故事层面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懂得借力弥补自身叙事能力的缺陷,故事直接改编外国成功影片,并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而《高兴》更是直接改编了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虽然因为市场考虑而将本片改为喜剧,但原著小说对于这个电影故事的支撑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正是脱胎于原著小说的“刘高兴”这个人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并赋予了它温暖和关怀。 《高兴》可能是出于商业和市场的考虑,在片中增加了许多歌舞场面和喜剧噱头,但由于制作能力的限制,这些歌舞场面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上来说并无加分。而那些喜剧噱头大部分时候都只能说是在减分,因为它们无论品位如何,基本上都是脱离于叙事主题的,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当幽默变成挠痒痒之后,这些笑声就会变得很廉价,最后伤害到电影的主题叙事。特别是当电影的主题叙事做的还算精彩时,这种廉价的搞笑对于电影整体的伤害就更加明显了。 不过,这些遗憾都属于技巧范畴的问题,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只要有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技巧水准是一个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和提升的问题。而能够赋予一部电影灵魂的,则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于电影、对于生活的“爱”。一部能让观众感受到“爱”的电影,才可能让它触及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让自己去相信,去感动。 《玩命快递3》 作为一部续集电影,本片最大的明星就是英国演员杰森·斯坦森。因为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坑蒙拐骗》、《左轮手枪》等影片,杰森·斯坦森开始成为新一代的性格男星。而真正让他成为动作片明星的影片,正是香港导演元奎指导的《玩命快递》一片。随后,《一线生机》、《怒火攻心》、《乱战》、《死亡飞车》、《游侠》、《银行大劫案》等一系列动作片,巩固了他作为一线动作明星的地位。 但是,《玩命快递3》作为一部真人拳脚版的电玩电影,在影片叙事方面非常薄弱,直接影响了本片在国内的口碑。同时,作为一部已经拍摄到第三部的电影,本片在打斗动作场景的设计上并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新意。 电影技法虽然多少能弥补一些演员在动作方面的缺陷,但真正能让观众分泌肾上腺素的段落,还是要靠功夫演员从小训练出来的节奏感和速度。而杰森·斯坦森的大量打斗动作,完全是靠降格拍摄提升的速度。对于内地电影市场上的诸多功夫片迷来说,这些技巧上的小花招完全掩盖不了演员的缺陷。 不过对于一向喜好热闹场面的国内观众来说,片中出现的大量追车场面足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这一点,恐怕也是赞助了本系列三部电影的奥迪公司所希望看到的。 《大战外星人》 本片直译过来的片名叫做《怪兽大战外星人》,而在国内公映时则改名为《大战外星人》。作为本年度第一部公映的立体电影,本片可以说点燃了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立体电影热潮。 作为一部传统的美国动画片,《大战外星人》中的各个怪兽角色都是来自美国老电影中的经典角色,而本片中的很多情节也恶搞了不少老电影。 当片中那个有着巨大下巴的美国总统来到巨大的外星机器人面前,打算实现伟大的第一次接触时,众多士兵虎视眈眈地包围外星机器人的这个场景,对于部分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无疑和2008版的《地球停转之日》中的类似场景十分相像。不过对于电影编剧的恶搞情节来说,这一段的相似只是牛刀小试。 电影中的美国总统在外形上无疑有影射几位美国总统的嫌疑,当他走上台阶开始弹奏电子琴时,第一次出来的那段音乐,对于曾经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的观众来说,这时就开始笑了。但如果仅仅只是模仿,那只能叫致敬;而当第二段舞曲风格的音乐出来后,才真正地营造出一种喜剧效果。 《东邪西毒终极版》 一部电影能在首轮发行完成多年后能得以再制作一个“终极版”,并再次进入院线发行,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证明了这部影片的“经典”地位。《东邪西毒》在事隔14年后,在2008年戛纳电影节上隆重推出了全新数码修复的“终极版”,这本身就足以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一笔。而这部王家卫当年的武侠颠覆之作最后在大陆院线全面发行,可以说吹起了无数内观众记忆中的灰烬。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对于十几年前观影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内地观众来说,这部英文片名叫做“时间的灰烬”的电影,只能通过烟雾缭绕的录像厅偶尔接触,这种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台词足够激荡一颗颗曾经年轻过的心,让他们对这样一部看上去“很奇怪”的电影不舍得去忘记。 每个看过《东邪西毒》并为之打动的人,被感动的理由可能都是很私人、很微妙的。而正是这种微妙的情感共鸣,让一代文艺青年和影迷造就了一个 “王家卫时代”。而当过去十年像被快进的录像带一样迅速消逝后,此时再回头看《东邪西毒》, 对曾经青春的一代影迷来说,留下的或许真的只有时间的灰烬了。    《贫民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可以说是国内引进速度最快的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当本片于2009年2月23日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合成等8项大奖后,3月25号本片就在国内公映。本片国内公映时的片名为《贫民富翁》。    影片最巧妙地就是影片前大半段都做到了形式和内容地完美统一,它的叙事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两者融为一体。特别影片前半段凛冽的摄影风格,虽然并不比同类摄影风格的《上帝之城》更突出,但前者因呈现的是印度贫民窟这一“奇观”式的背景,立刻让影片整体变得让人着迷。影片略有不足之处,就是主人公成年之后的段落,故事完全陷入对爱情的诉求,有转向普通情节剧的倾向。本片结局是导演以往作品里难得一见的的大团圆结局,而且片尾的载歌载舞也冲淡了之前主人公哥哥死亡命运的悲剧性,所以可见导演首要意图还是要感动观众。 《孤胆义侠之异形浩劫》 地球上或许没有最好的导演,但却有最烂的导演——德国导演乌维·保尔正是这一“殊荣”的获得者。乌维·保尔专门拍摄根据电子游戏改编的电影,因无聊至极的拍摄风格和奇差无比的作品质量而“声名显赫”,其“代表作”包括《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吸血莱恩》和《地牢围攻》等。 作为一部在2005年就已经上映的外国影片,本片原名直译为《独身在黑暗中》,港台地区译名为《鬼屋魔影》。作为一部进口批片,本片在国内公映时的片名译为《孤胆义侠》。本片在著名电影网站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上评分只有2.2,其水准可想而知。它之所以在这里被提及,完全是因为本片导演乌维·保尔。 在10分为满分的IMDB网站上,乌维·保尔所有的作品都奇迹般地徘徊在1分和2分之间,居然没有一部电影得分超过3分。他在接受MTV电影频道的采访时,称自己曾联系过暴雪公司,商议暴雪公司出品的著名游戏《魔兽世界》的电影改编权,而暴雪公司则回应说:我们不会出售魔兽世界的电影改编权,尤其是你。” 《孤胆义侠》在国内公映时,号称是“本月惟一进口惊悚大片”。作为一部能把观众看笑的惊悚片,本片在国内票房居然有3000万人民币左右──作为一个对比,本片在全球范围的票房只有7000万人民币。 可能是受到这个票房成绩的鼓舞,乌维·保尔执导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地牢围攻》也已经被国内引进,原计划于2009年11月27日在国内公映,后来推迟到2010年。国内译名尚未最后确定,可能会翻译为《地牢围攻之以国王的名义》。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导演,乌维·保尔在国内已经开始拥有一批口味独特的影迷,他也被这些粉丝亲昵地称为“宝哥”,并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宝哥出品,必属精品”。 《24城记》 《24城记》是贾樟柯在内地公映的第三部电影,也是许多观众认为的最糟糕的贾樟柯电影。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挂着“贾樟柯导演”的字样,它或许会受到更加苛责的评价。 在贾樟柯导演的话语体系内,他的电影永远是能自圆其说的;而在他的忠实观众中,甚至可以将这个电影解释的更加完善。但如果脱离开这个范围后,对于许多进电影打算进行娱乐消费的普通观众来说,《24城记》这部电影会是一部沉闷、粗糙的电影。 甚至对于许多贾樟柯导演以前的影迷来说 ,这部电影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因为它是贾樟柯的电影,所以这部分观众的失望甚至会被放大,并开始审视和疑惑他拍摄《24城记》的动机。 作为一部在市场上公映的电影,就必须要面对这种尴尬——它注定要被放到不同的标准中去衡量和评判,而且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无论如何,当《24城记》脱离了往昔的小圈子后,它就必须要面对更大范围内的观众,并且接受不同语境下的判读。 《24城记》作为一部采取了真实与虚构混合的电影,在虚构的剧情和真实的纪录之间,如何把握那种微妙的平衡,贾樟柯导演在之前的《站台》和《三峡好人》中,已经展示了一种值得期待的可能性。但很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在《24城记》的拍摄中采取了一种更省力、也更有效率的方式,最后呈现的出来的结果就是《24城记》这部整体而言非常糟糕的电影。 电影开场的真实纪录部分,虽然拍摄了几位真实的420厂工人,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部分的纪录片段都很零散,只有在公交车上的一段采访还算相对完整,因此这些零散段落无法构成完整的叙事,连情绪都无法得到连贯,只能依靠不时出现的黑屏字幕和画外音乐来弥补。 但即使是这种零散的片段,也具有一种真实生活所带来的无可替代的厚重质感,直接将后半部分虚构的表演部分冲击到支离破碎。相比这些真实生活的碎片,后面大段的明星摆拍再现,只是提醒了观众,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表演,二者是无法缝合的。 本片主演陈冲、吕丽萍和陈建斌都作到了一个职业演员所能做到的最好。但他们不是那些真实的工人,他们没有那种真实的生活,所以这种尴尬无法让他们完成电影所企图让他们完成的工作。 这种演员在固定场景中直接面对镜头,不加任何转换方式的表演,或许是最能摧毁演员自信的一种处理方式。因为她在镜头前是在扮演另一个人,而这个人无论在生活经历上还是内心情感上,都完全不同于这个演员。这种表演方式会直接将演员的优点和缺陷都直接放大在银幕上。对于一个优秀的演员来说,优点的放大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种没有任何剧情铺垫以及辅助手段的表演,完全是直接将自己放在水银灯下烧烤。而一旦表演上有任何缺陷,就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掩盖或修饰。更可怕的是,演员和导演在现场都完全无法知道自己的表演是否会有问题,因为任何问题直到后期剪辑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成为问题。 对于贾樟柯导演来说 ,他本人也很明确地知道这将会给观众造成一种观影上的障碍和突兀感,但他仍然最后选择了这种方式。在贾樟柯导演强有力的文本阐述下,这种选择得到了完整的解释,生发出了强大的内涵。只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此依赖这种脱离影像的文本阐述,即使非常出色,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 贾樟柯导演在影片公映前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坦言“使用演员,其实也是因为特别想要商业发行,这个愿望特别强烈。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被更多的人看到。”《24城记》是被更多的人看到了 ,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看到的并不是最好的贾樟柯电影。影片中诸多刺目的缺陷正是他以前作品里断断续续流露的,只是这部电影将那些瑕疵集中起来并进行了放大。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许多贾樟柯的影迷都会感到疑惑,不知道是自己变了还是贾樟柯变了。 2006年, 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 从1997年的《小武》开始,到2006年的《三峡好人》,10年时间5部电影作品,贾樟柯导演完成了他的“电影大师”之路。 在完成《三峡好人》的拍摄后,贾樟柯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了。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看来,他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二季度回顾) [精彩片花剪辑] 2009年国内电影票房总额达到了空前的63亿元人民币,而其中贡献最大的两个档期分别是暑期档和贺岁档。作为电影市场越来越红火的标志,2009年的暑期档和贺岁档已经变得越来越长,而相应的市场分额也越来越高,以至于有的发行人士戏称,今后中国电影市场上只有两个档期,暑期档和贺岁档将无缝衔接。 (出片名《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夏季篇》) 《高考1977》 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人们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后,让年轻人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考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是一对情侣,老迟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好让潘志友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 1977年12月,中国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豁然敞开,全国有570万名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从此,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最强音。本片围绕东北某农场一群知识青年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8年光阴消耗了青春与激情,让他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希望。但是,他们要想真正完成“鲤鱼跳龙门”这一步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大家开始了命运的搏击。 在那个年代里,爱情是奢侈的、友情是珍贵的、亲情是遥远的。而在影片中,导演则把这三种感情游刃有余地交融在我们的面前。最后故事的结局是喜剧的,所有的矛盾都在“人性”这两个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说有点跨越历史的理想主义。在奔跑的慢镜头中,他们心里被禁锢了十多年的梦想似乎即将腾飞。这一段可以说是本片最感人的段落。虽然影片故事在这里用了一个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桥段,但最终这些主人公的命运还是被改变,影片在破喇叭传送的一声声录取喜报中悄然落幕。 《金钱帝国》 1962年到1972年,在英国管治香港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段黑暗时期。 当时,警队贪污受贿是公开的秘密。单单在1962至1972十年间,香港警员贪污的金额就达到当时的100亿,约等于2009年的5000亿! 香港总华探长乐哥作为整个贪污帝国的“皇帝”,为人精明跋扈,自私冷血。他一面指使手下有组织地向遍布在香港的地下钱庄、毒品交易市场、色情场所收取巨额保护费,另一方面则利用其在警界内部四通八达的关系,向全港警察进行贿赂,是廉政公署的头号死敌。 庞大的组织,无孔不入的手段,让乐哥和他的手下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生活,并用自己的一整套“处世哲学”以及巨额金钱的力量,把香港90%的警察都拖下了水。 乐哥手下圈养了多条“毒蛇猛兽”,不仅有像猪油糕这样专门负责联通黑白两道的黑道老大,也有滥赌成性的辣手探长火麒麟。作为九龙城著名的“滥赌鬼”探长,火麒麟一度为查各种错案而找代罪羔羊,陷害良善。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如意后,火麒麟终于意识到自己虽身为警界人员,却始终是低人一头的“边缘人”。就在万念俱灰彷徨之际,廉正公署找到了他,要借助他的力量以黑制黑,以暴治暴。该反戈一击还是继续沉沦,火麒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就在乐哥以为自己能只手遮天,永世逍遥的时候,香港成立了廉政公署,由干练警官严国梁带领一干青年才俊,下定决心杜绝一切贪污舞弊,恢复香港政府和警界的清白。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反贪战争就此拉开序幕,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殊死搏斗也就此展开。 在真实的香港历史中,“五亿探长”吕乐始终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传奇故事。他40年代加入香港警队,从最普通的制服警员做起,一路升到香港总华探长,可谓只手遮天。在真实历史中,吕乐不仅是一个冷酷成性、靠权势进行金钱交易的恶棍,也的确还有聪明绝顶、雷厉风行的天才一面。 1968年,如日中天的吕乐退休,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吕乐及家属潜逃到加拿大,后又至台湾定居。1976年廉政公署对吕乐发出永久通缉令。据说,至今这位叱诧一时的神秘人物仍然在台北某处过着隐居生活。 如此传奇题材自然不可能不被香港电影界关注,上世纪90年代,先后有《跛豪》和《五亿探长雷洛》等影片被拍摄,被誉为港版的“教父”系列。而王晶导演此次翻拍这个传奇题材,因为不舍得内地市场的巨大诱惑,又不得不顾忌内地市场的诸多限制,最后将本片拍成了一部颇为古怪的香港电影,最后只能用“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即便自宫,未必成功”来形容。 《机动部队2》 2003年银河映像出品了《PTU:机动部队》, 杜琪峰导演用冷峻的风格一夜间拓宽了港产警匪片的定义。2008年,新加入银河映像的罗永昌导演,在杜琪峰的帮助下,再次召集《PTU》原班人马,拍摄了《机动部队2》,却没能重写《PTU》的传奇。 组建一年多的机动部队即将解散,偏偏最后一天的突发任务十分艰巨:他们搜索潜入深山里的亡命劫匪。任达华与邵美琪饰演的两个队长,各自带领两队警员,因为长期赏罚不公矛盾尖锐,在最后一天的终极任务都暗中较劲,力争表现邀功。 深山搜索时,两队警员更是明争暗斗导致状况百出。行动中除了警匪双方的混战,还杀出了不明来路的第三方,给警队带来了致命伤害。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重重困难和死亡的威胁,他们将怎样抛开成见,同心协力完成任务呢? 作为一部号称是《机动部队2》的电影,这部又名《同袍》的电影,无论是在场面调度上,还是在节奏控制上,都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导致91分钟的电影却让观众觉得观影时长漫长无比,全片都只见一帮人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很多原本可以出彩的细节都很可惜地被浪费掉了。    作为一部号称《机动部队2》的电影,本片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相似,经常刻意玩弄画面造型感,但是却有其形而无其神。造型感的前提是要有节奏感,不管是内部节奏还是外部节奏,才能有摆造型的空间。而在本片中,经常是大家乱打一气之后,忽然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节奏点上停下来玩造型感,那种感觉实在是让观众别扭的不行──观众刚被枪战戏调动起情绪和关注度,然后影片忽然来了一个停顿,观众一下子就被卡在半空中,情绪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而且结尾枪战场面的音乐节奏、故事节奏和画面节奏全是拧着的,看不出来有任何导演意图或者统一的美学处理。 在结尾的教堂枪战场面中,虽然空间比较局促,但影片也还是有场面调度的空间的。而本片却白白浪费了这个全片唯一的高潮戏,其问题主要在视听语言的把握上。全片整体的画面感觉缺乏大银幕的空间感和气势,让本片更像是一个电视剧。《同袍》虽然是一部小片,故事小,人物少,制作资金也不太多,但电影就是电影,在基本的视听语言上还是要有电影化叙事的追求。很明显,本片在这一点上虽然有所努力,但最后效果只能说是可惜了这个题材。 《拉贝日记》 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而对于战争片这个类型,这一点更是如此。由于战争电影及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一般都耗资巨大,因此它会比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更加鲜明地表达和反应出各种流行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从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的观众反应中,看出当下社会对某个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态度和思考。 而对于所有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来说,以何种态度和历史观去面对这个民族集体回忆上的巨大伤口,都是直接关系到影片成败的最关键所在。此种类型的影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许根本没有平庸的机会——要么被观众赞誉,要么被观众唾骂。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它虽然在价值观上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接受,但在票房方面却毫无疑问地一败涂地。 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的国家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和受害者,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并立法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而这是《拉贝日记》这部电影能够被拍摄出来的一个最根本前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道德感和良心,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并指引他去做最基本和最崇高的事业,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对于曾经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观众来说,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在电影中 ,拉贝虽然是一个中国人口中的“活菩萨”,但他实际上还是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和辛德勒不同的是,拉贝是在一次西方人内部举行的选举中成为了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主席,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也就是说,虽然命中注定他将成为英雄,但在诞生的过程上也要尽显规则的平等。这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悖论逻辑,崇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英雄却往往又是命中注定的。 作为人物的关键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拉贝和美国医生威尔逊一同高唱反希特勒歌曲的时刻,成为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成人礼。《拉贝日记》并没有刻意回避拉贝的纳粹党徒身份,但却通过这个情节,让拉贝真正走上了通往英雄的道路。这种纯粹正义与纯粹邪恶的二元对立,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过程,可以说是西方式英雄的精髓所在。 当拉贝成为一个英雄后,他的身上就开始聚集了西方式英雄的所有特点:孤独,勇气、阿喀琉斯之踵、领袖气质和邪恶的敌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护的的女性同胞。在这些西方式英雄的典型元素烘托下,拉贝完成了一个英雄诞生、成长和加冕的过程。在电影的结局,拉贝被迫离开南京安全区回国,但他已经走完了英雄的成长道路。因为他拥有了用勇气和力量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正义感,拥有了救助无辜者的同情心,也拥有了他的人性良知与责任感。 作为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拉贝日记》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已经做到了西方主流电影工业的及格线之上,仅就电影而言,我们已经无法苛求更多。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仅仅只有艺术和技术是不够的。一个完美的西方式英雄在一场巨大灾难面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许对于欧洲和北美的观众来说是足够感人了,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约翰·拉贝的身后,仍然隐约留下了一些遗憾。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这样的一个愿望,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很明显是不够的。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完成人性救赎,成为英雄的故事。它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已经达到了足够优秀,但它还是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赛车风云》 或许国内发行商觉得《速度与激情4》的片名看上去太像一个B级片的无聊续集,所以国内公映时直接把片名改成了《赛车风云》。这显然是低估了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熟悉程度。《速度与激情4》刚刚在北美创下超过70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纪录,不到两周后国内就引进公映,因此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赛车风云》是典型的追车动作戏,第四集最大的卖点就是两个第一集搭档主演文·迪塞尔和保罗·沃克的一起回归,加上其他配角,这部续集可谓阵容整齐。回看2001年《速度与激情》第一集时,文·迪塞尔刚刚演完后来饱受好评的低成本科幻片《一片漆黑》,最多只算一个刚冒头的新人,而保罗·沃克之前更是鲜有人知,都没想到这部追车动作戏成就了包括他俩在内的一批新人。有趣的是两人像商量好般,前者缺席第二集,后者缺席第三集,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客观上着实给这第四集做足了铺垫。    第四集里最吸引人的的确就是几场眩目、刺耳的追车戏,的确拍得有创意,无论是片头抢劫油罐车还是跨越边境的隧道追逐,都拍得足够精彩火爆,而且在动作场面方面,从片头保罗·沃克追逐嫌犯一段,就明显感到影片受近两年《谍影重重》系列和007电影的影响,高速剪辑的风格上也算与时俱进。然后加上经典的肌肉男加美女的搭配,足够让观众在影院看得爽,听得过瘾。 《星际迷航》 本片原名《星际旅行》,在国内公映时翻译为《星际迷航》。作为科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系列之一,国内译名不知是小看了国内观众对于《星际旅行》电影系列的熟悉程度,还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忌讳。不过无论片名叫什么,如果一句话评论这部电影,那就是──无论你对这部电影报以怎样高的期待,“企业号”处女航的冒险故事都足以你得到满足。    这是“企业号”飞船在大银幕上的第十一次旅程,但却是柯克船长和他的战友们的太空冒险处女航。虽然《星际迷航》在美国四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星际文化”,“星际迷”和“星战迷”两大阵营构成了美国科幻电影迷的基本群体,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比起《星球大战》系列,《星际旅行》系列要陌生的多。       这部《星际迷航》一方面通过眼下时兴的类型片类型混合的方式,来争取新世纪的年轻观众,同时还在展现人物年轻魅力同时,强调角色的内心刻画,这样在最大范围包容了新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观众群。同时,面对死忠的铁杆星际粉丝,这一部《星际迷航》又严守星际系列的众多基本设定不变,而且强调所有细节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甩开庞大沉重的历史包袱后,导演艾布拉姆斯得心应手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也是一个能够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故事:两个轻狂莽撞的年轻人,因为命运的指引而携手踏上命中注定的英雄之路,赢得终极的正邪之战,完成英雄的成人礼,并为更伟大的目标而一同奋斗。 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再配合几乎从头到尾从不停歇的眩目特效场面,一个既能够刺激感官也能够触动心灵的全新故事就这样来到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而一个全新传奇,也在一个新的宇宙中重启开启,并带领观众驶向宇宙这个人类最后的边疆,一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博物馆奇妙夜2》 作为大获成功的《博物馆奇妙夜》的续集,这部家庭喜剧电影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博物馆展品复活”这个老创意玩出新意思。结果导演肖恩·利维向《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学习了一把,把《博物馆奇妙夜2》的故事搬到由19个博物馆组成的“史密森尼博物馆群”,所以这次的策略就是“博物馆更大,博物馆更多,复活的展品更古怪”,从这一点创意来说,对于一部合家欢的家庭喜剧,还算交代得过去。    这次保安拉利为了拯救自己的一群古董老友,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要跟几个历史上最猛的恶人为敌──古埃及法老王+伊凡雷帝+拿破仑+芝加哥匪帮头目,而且拉利还忙里偷闲跟美国首位越洋女飞行员来了一段“博物馆奇缘”。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老朋友们得以团聚,更重要的是保安拉利重新领悟了简单质朴的生活真谛──要做热爱的事情,跟爱的人在一起。    影片故事、人物的智商基本都停留在小学六年级以下,片中只有艾米·亚当斯扮演的女飞行员表演让人感到有新意,相比之下,其他人物的演出都像木偶般机械。显然影片定位于家庭观众,所以当观众看着本·斯蒂勒在银幕上的各种低幼的搞怪、搞笑段落,对于这样主动挠观众胳肢窝的电影,任何板起面孔、严肃认真的批评都会变得跟影片一样滑稽。所以,要么干脆不看,如果买票进了电影院,本·斯蒂勒绝对能让你开心傻笑九十分钟。 《变形金刚2》 《变形金刚2》一如观众之前预期的那样,“更多追逐、更多爆炸、更多机器人”,再加上165分钟的片长,完全是《变形金刚》的“加量不加价”版。不过导演迈克尔·贝对故事节奏的处理还是保持了他作为“好莱坞最大爆米花生产商”的一贯水准,全片近三个小时丝毫没有拖沓感,保证能让观众安坐在电影院里耐心看完银幕上螺丝打螺母的视觉暴力大餐。 被国内观众戏称为“卖拷贝”的本片导演迈克尔·贝,这次让汽车人和霸天虎从头打到尾,而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样一部在视觉和特效上都做到了极致的电影,对于“变形金刚”的影迷来说,对于凑热闹的暑期档观众来说,都做到了没什么可抱怨的地步。但是一定会有一部分观众在看完电影以后,会不无哀怨地想到,如果这部视觉效果非同凡响的电影能够有点剧情就更好了。 对于一个以破坏为己任,以爆炸为快感的导演来说,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2》里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爆炸和更大的破坏外,其实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本质性的突破。在眩目的视觉奇观背后,其实只是一条开足了马力的电影流水线,它已经浑身颤抖竭尽所能地提供了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产能,但是除了用数量来填补创新的空缺外,这个庞大的视觉奇观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 本片在国内公映时,由于第一部《变形金刚》所带来的良好口碑,以及国内电影银幕数量的增多,直接刺激了本片的票房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片首周票房就达到了1.8亿人民币,最后一路攀升,22天就打破了由《泰坦尼克号》在12年前创下的3.6亿人民币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并在7月15日国内票房正式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国内有票房数据计算以来,第一部票房超4亿元的电影。本片最后累计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短暂地成为了2009年的票房冠军。 《泰坦尼克号》创下的票房纪录一旦被打破,后来者就迅速赶上。《变形金刚2》的票房之王宝座还未坐热,就迅速被11月份公映的《2012》赶超。至于说《变形金刚3》是否能够继续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续写传奇,就只能敬请期待了。 《终结者2018》 《终结者2018》是本片国内公映的中文片名,本片直译过来的片名是《终结者:救世军》。而对于熟悉“终结者”系列电影的影迷来说,T4则是一个更简单明了的名字。 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来说,因为缺乏本系列之前三部影片的观影记忆,也不会有太高的消费期望值。作为一部合格的暑期档爆米花大片,片中有爆炸、打斗、追车、阴谋、视觉奇观等等暑期档电影应有的所有元素,所以对于那些只想获得简单娱乐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电影应该会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当然,对于要求比较高的观众来说,由于他们丰富的观影知识以及很高的观影口味,这部电影在剧情上的巨大硬伤一定会影响他们的评价。    《终结者2018》就整体质量而言,并不是一部能够和《终结者2》这样的影史经典之作相提并论的电影。不过对于一部已经拍到第四部而且计划还要再拍两部续集的电影系列来说,我们对它有过高的期望只能让自己的消费体验变得糟糕。《终结者1、2》作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天才之作,已经为本系列树立了一个很难逾越的标准,之后的所有续集都不过是贪婪的好莱坞为了榨干这个题材最后一滴油水的商业举动。当一个创作行为变成了一个生产行为之后,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如同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高级时装和专卖店里的成衣,虽然都挂着同一个牌子,但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窃听风云》 对于现在的许多香港导演来说,合拍片已经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伴随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画皮》和《叶问》所缔造的亿元票房神话,激励了许多自认为才华不在陈嘉上、叶伟信之下的香港导演相继北上,试图开创一个全新天地。《窃听风云》的导演、编剧麦兆辉和庄文强是这一类人,监制尔冬升也是。 只是对于很多香港导演来说,北上创业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麦兆辉和庄文强导演的上一部在内地公映影片《大搜查》,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差强人意,出于某种我们作为普通观众无法知道也无从理解的原因,《大搜查》虽然演员阵容强大,导演手法娴熟,但整个故事实在是只能用“狗屁不通”来形容,自然也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而本片监制尔冬升导演的影片《新宿事件》则干脆直接放弃了内地市场,如果细究其原因,非不想而不能也。 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祖三人扮演的监听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不如意。生活中的困境所导致的贪念,因为他们的职业特点而变成了贪念导致的罪恶:因为在一起侦破金融犯罪案件的过程中,三人截听到了一个股票内部消息。由于三人各自都有不同的生活困境,他们决定截留这个内部消息,希望靠这个内部消息在股市上大赚一笔,以为可以解决各自生活中的难题。结果对不义之财的贪婪导致他们先后坠入黑暗深渊,最后落得不同的悲惨结局。作为一部在主流院线大规模公映的商业电影,所有主角最后都十分悲惨的故事结局确实是非常少见的。当然,电影为了弘扬邪不压正的故事主题,在最后的剧情上还有一个大转折,至于观众是不是能转过这个弯儿来,就只能见仁见智了。不过既然这样的故事设置能够通过审查并得以公映,影片就一定会在相关剧情上有所补偿。只是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种剧情上的自作聪明最后很可能就变成了作茧自缚或者是自摆乌龙。 近些年的香港电影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双版本”在香港电影中很流行。但是香港电影如果想要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谋求发展的话,如何适应内地市场的已有既定规则就成为了香港电影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入内地市场的道路上,如果有一座山横在前面,大家既可以坐下来讨论这座山的成因和其不合理性,也可以直接开始爬山。对于一贯具有超强生存能力的香港电影来说,只要他们确认了未来的希望在内地市场,那么翻山越岭就不需要犹豫,唯一的问题只是如何爬过去而已。《窃听风云》就是麦兆辉和庄文强在尔冬升的帮助下再次发起的一次尝试。 《窃听风云》的故事完全立足于香港,就故事背景和空间而言是编导合一的麦庄组合最擅长的。整部影片的视觉呈现也是近年来香港电影工业体系的综合体现,可以说达到了精良水准。而金融犯罪+高科技窃听+都市情感+伦理人性的故事格局,也保证了整个故事在最大程度上被内地观众所接受的可能性。同时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张静初、方中信、王敏德、李子雄等等正红、刚红和曾经红过的这样一个全明星阵容,可以说是近年来香港电影所少见的,对于负责把观众拉进电影院的发行公司和院线来说,这样的明星组合也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但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窃听风云》就不能被称为是一部“港片”了。作为一部还在努力坚持香港电影风格的电影,《窃听风云》仍然保持了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黑暗绝望的故事主题。特别是对于曾经编剧和导演过《无间道》系列的麦兆辉和庄文强来说,这次的《窃听风云》更是将这种黑暗绝望的风格发扬到极致。 作为一个可能是打算暗喻“人在作,天在看”或者是“天有眼”之类主题的故事,《窃听风云》带给观众的震撼还不如传统话本类型的《三言二拍》小说。观众在电影院里坐下后,一开始以为自己看的是一个高科技警匪斗智片,结果发现自己看的其实是一个香港版的《民警故事》。在观众刚刚调整了心态准备欣赏三位型男如何演绎香港警察的平凡生活后,故事忽然又变成了警察犯罪的悬疑片。好吧,我们就当这是窃听版的《无间道》好了,然后,剧情急转直下,当刘青云扮演的男主角不顾一切地向廉政公署官员坦白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后,这个故事就没有办法转述了──因为之后所有人的行动都完全无法理喻。 香港电影一向喜欢将各种电影类型进行混搭,鬼片可以和功夫片混搭,赌片可以和枪战片混搭,僵尸片可以和喜剧片混搭,但像《窃听风云》这样高难度的类型混搭实在是让观众看得有些吃力。即使对于有着丰富的类型片消费经验的内地观众来说,当他们看到这种在不同类型的故事之间频繁生硬切换的电影时,也不免会有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的主要来源,就在于观众对故事和人物的预期值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情感代入点,最后结局在剧情上的人为扭转只会让观众感到错愕而非愉悦的惊喜。 影片故事的最后结局,是这种分裂感最为明显的时刻。那种黑暗绝望的气质和强颜欢笑的外表混搭在一起后,观众可能都会替导演难受──这种在剧作结构上的强行拼接,实在是已经不能只归结于那里有一座山了,这完全是不够开阔的心态和面对不同文化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对于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香港电影来说,不断顺应时代变革而改变,是它们能够在过去的百年中生存并壮大的重要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如何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进华语电影这个更大的范畴,从而寻找到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艰难磨合。在这个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后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麦兜响当当》 麦兜这次终于离开了香港,来到了大陆,而且直接北上武当山,在“太乙春花门”修行太极拳。虽然麦兜从来谈不上天资聪慧,反应不是一般的迟钝,但最后依然勇敢得代表本门站在了“世界幼稚园比武大赛”的赛场上,并最终领悟了“道法自然”的道理。当然很偶然地,麦兜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祖先麦仲肥──一个中国历史上极次要、极次要的思想家和发明家。    从这个动画系列电影诞生起,麦兜就迅速赢得了香港本土观众的心,“麦兜精神”一时成了香港文化的一个标签。三部麦兜电影我们都不能用常态的动画故事片的眼光来看待,影片用看似散乱而又无厘头的剧情,重点在于展现人物的状态,而不止是故事本身。用传统电影故事的标准来看,麦兜动画电影看上去似乎叙事并不流畅,甚至会觉得生硬的跳跃,气氛平淡。但正是这种独有的气质,总能产生一种麦兜电影固有的魅力,就是在看麦太和麦兜对话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你就会笑得前仰后合,可突然,不知为什么,你又会潸然泪下。或许是因为我们都会同意麦加碧自己写下的那句话,麦兜“他不是低能,只是太善良”。    在《麦兜响当当》里,母子两人互相内心许诺“不吃鸡”的段落,实在让观众有一丝伤感,甚至会潸然泪下。麦兜电影每次都能通过最寻常、甚至看似无聊的对话和情节,跟生活里的普通人迅速产生共鸣,而它的秘诀就在于“麦兜式的单纯”。毫无疑问,包括《麦兜响当当》在内的麦兜电影,从来就不只是给小朋友看的儿童动画,它实在是融入了太多创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温暖情怀。 《完美新娘》 2008年有一部美国恶搞喜剧片《热带惊雷》,其中有一段对话,小罗伯特. 唐尼扮演的角色对本.斯蒂勒扮演的角色谆谆教导一个“隐秘的好莱坞法则”——好莱坞电影在刻画“弱智角色”时候,这个“弱智角色”绝对不能是真的“弱智”,比如《雨人》里面的霍夫曼,其实是孤独症,智商比一般人高多了;比如《阿甘正传》,虽然真的低智商,可不但会打乒乓,还能搞外交,跟总统说笑话;总之,“弱智角色”一定得有非常人的魅力,这样电影能出彩,演员也更容易拿奖。反面的例子就是西恩·潘主演的影片《我是山姆》,西恩·潘在里面扮演了一个只有8岁智商的爸爸,结果这片子直接被人遗忘了。 而《完美新娘》里没有一个正常人,当他们真的在银幕上犯傻的时候,观众就崩溃了─尤其是那些真正花钱买票的观众。 这个片子虽然混进了电影院,但却连最基本的电影素质都不具备。作为一个号称获得了青年论坛优秀剧本奖的电影,却在94分钟的时间里连一个最基本的故事都没讲清楚。影片画面虽然被后期调色整的花里胡哨,但其基本的镜头语言完全是业余DV爱好者的水准。就如同高考作文一样,老师在评分之前,先得看字写的认真不认真,有没有错别字,然后给出个印象分。而这片子,印象分就直接扣完了,后面的东西根本就无从谈起。 从消费角度来说,本片没有任何消费价值。观众能去看这部电影,已经是给导演最大的面子了,如果还要让观众掏钱买票,就太过分了。 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三季度回顾) [精彩片花剪辑] 在2008年的暑期档,即使有《赤壁·上》这样的单片票房超3亿的大片坐镇,2008年暑期档也仍然只有两个单周的票房过亿。但是在2009年的暑期档,因为《变形金刚2》的强力拉动,2009年暑期档连续出现单周票房过亿,最后在6月1日到8月30日的13周时间里,国内总票房达到了16.5亿,比2008年暑期档高出约七成,比2008年贺岁档还多了2亿,其增长率甚至令北美市场也黯然失色。 国产大片一般不是扎堆贺岁档,就是主攻五一和十一档期,然而2009年的暑期档内,五部中等规模但是类型明确的国产片却出奇制胜,共同拿下了4亿票房,为国产电影打开新局面。 (出片名《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秋季篇》) 《大内密探零零狗》 自从2008年的《十全九美》凭借种种因素“意外”地获得了票房成功后,如何能够复制这种票房成功模式,就成为了今年华语电影的潮流。在今年暑期档的好莱坞大片夹缝中,诸多华语电影不约而同地打起了“山寨喜剧”的旗号,而《大内密探零零狗》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这些山寨喜剧一般成本较低,而《大内密探零零狗》算是其中制作成本较高的。但是它除了在制作质量上和其他的山寨喜剧有所区别外,品味低俗以及缺乏原创性的特点都是共同的。 《大内密探零零狗》这部电影在缺乏原创性方面更是过分,基本上是按照13年前由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照原样翻拍了一遍。虽然《零零狗》这部电影在很多故事细节上都作了乔装打扮,还为了适应内地市场作了洁本处理,但其实主要的故事元素和结构都没有改变。就像你请人来做装修,其实这个装修工只是把屋子里的家具重新摆放了一下位置,他就敢找你要精装修的价钱。而这种事情居然就真的在我们的电影院里发生了。 这种对于原创性的漠视,还直接体现在故事内容的主动低俗化上。像《大内密探零零狗》这种几乎完全依赖国内市场回收成本的山寨喜剧,由于内地电影市场在政策法规方面的特殊性,如果想要实现电影的娱乐和消费功能,可能要在内容和创意方面花费更大的精力。而对于山寨喜剧的炮制者们来说,只要能把观众给弄笑了就算完成任务。于是,他们在内容上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擦边球策略,以此来实现电影的最低层次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的擦边球策略,体现到电影中就变成了内容的低俗化。《大内密探零零狗》中对恶搞常识、颠覆经典、屎尿屁喜剧的拙劣运用,不得不让人十分怀念13年前的周星驰。 作为暑期档电影,艺术和技术质量上的粗糙,对于一部分刚刚开始进入电影院消费电影的观众来说,是可以被这种内容的低俗化所抵消的,因此还是能够具有一定的消费价值。由于市场空间的扩大,越来越多缺乏经验的电影消费者开始进入电影院,他们对于这种缺乏原创性的桥段堆砌和赤裸裸的模仿、抄袭和自我抄袭还具有一定的宽容性,从而导致了类似影片在市场上还有足够的空间浑水摸鱼。 但是观众的宽容并不代表着类似模式就可以在市场上继续取得所谓的票房成功。这种不尊重观众、也不尊重电影的行为,也许在市场高速发展时期是能够获得空间的,但是当潮水退下后,谁没穿泳裤大家就能看出来了。 《追影》 在经历过《大内密探零零狗》的摧残之后,内地电影观众没有想到,在一个月内他们接连受到第二次伤害。《追影》以一种彻底的山寨姿态,把一种对香港电影的致敬搞成了玩弄和猥亵。 面对这样一部完全无法形容观众绝望心情的电影,那些买了全价票的观众们其内心之懊恼我们无法猜测只能同情。当电影结束之后,这些观众所能做到的,只能是默默起身,鸦雀无声地离开,仿佛是走错了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参加了一场错误的追悼会。 《夜·店》 《夜·店》这部电影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采用了高清摄影机拍摄,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人民币,但在整体质量上却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这部电影也许不会成为《疯狂的石头》 那样的市场黑马, 并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作为一部商业诉求点十分明显的暑期电影,虽然有缺点但整体合格,基本上为中国商业类型片的及格线划定了标准。 以一部新人新作来说,《夜·店》是值得鼓励和推荐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这种鼓励和推荐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多么的高,而是在国产电影整体环境的低迷下,终于出现了一部整体还算合格的商业片。就《夜·店》本身的质量而言,由于受到制作成本和故事题材的局限,它给观众所带来的惊喜和感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新人新作的新鲜感,以及超低的预期值得到了超量满足所带来的。 《夜·店》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相比花里胡哨的中文片名,这个英文片名倒是很实在地点出了故事的重点:一间超市,一个夜晚,再加上一群人,好戏就开始了。 两个业余绑匪,一男一女两个营业员,一个颇具喜感的群众演员,一个包租婆式的超市老板娘,一个笨贼,一个警察,再加上来来往往的顾客,如此众多的人物在超市这个固定空间内轮番出场,却都个性十足,形象生动,整个故事中幽默、闹剧、爱情、动作、悬疑、青春偶像等诸多商业片元素都结合的还算自然,在国产低成本电影中算是难得的好剧本了 。虽然整个故事在结构和节奏方面也有缺陷,但对于大部分要求并不苛刻的观众来说,这些问题是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被忽略的,因为片中每3到5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一个情节点,能够一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直到结束。虽然这是一部商业片所应该做到的,但考虑到之前的许多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低成本电影中,这种主创对观众智力水平的尊重并非常见,所以我们还是要对此表示鼓励。 对于国产低成本影片来说,由于受到成本和题材的限制,它们基本都局限在都市喜剧或古装喜剧的类型中。其实如果按照严格的分类,它们大部分都只能算是闹剧而非喜剧。这种“后疯狂”时代的跟风之作,如何才能在《疯狂的石头》所开创出的市场空间中获取自己的商业价值,是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当下电影市场上的诸多跟风之作中,真正具备电影素质的作品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有一些片子在市场上因为各种原因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就其电影素质而言实在是很勉强能被称为“电影”。它们在票房上获得了预期甚至超越预期的成绩,也许对于投资人和制片人来说是开心的事情,但对于中国电影整体来说,却并非好事。因为这种票房成绩是以透支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得来的,它们现在的成绩越耀眼,对国产电影的伤害就越深远。 所以象《夜·店》这样的电影,虽然仅仅只是做到了合格的标准,但我们仍然要去努力鼓励这样的新人新作,因为只有更多的合格作品出现在市场之后,才能用电影本身的质量从市场上驱逐那些浑水摸鱼的劣质产品,并给观众树立一个基本的消费标杆,以及重新树立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 《寻找成龙》 本片水准之拙劣,再次震撼了内地观众已经越来越粗壮的神经。作为一部打着“儿童片”旗号的电影,本片却讲述了一个追星男孩儿最终得以圆梦的故事。这个故事所透露出来的含义,不得不让家长们不寒而栗──它无疑是在鼓励那些幼稚的追星族少年,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犯傻,最后就会有无数好人帮助你实现最荒诞不经的念头。 在拙劣的商业化类型叙事和传统的道德教化之间,《寻找成龙》的彻底迷失让无数拥有正常智力的观众感到深深的叹服。再加上本片如同电视剧般的摄影和剪辑水准,最后让这部所谓的“电影”成功地跻身于年度奇葩片的行列之中。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可能是内地观众看过的最沉闷和最无聊的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把青春成长、校园喜剧、推理悬疑、奇幻、动作等诸多类型中最糟糕的部分准确地挑选了出来,然后用这些东西堆砌出了这部沉闷的视觉奇观电影。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那些视觉奇观场面,对于并非原著小说粉丝的观众来说,这两个半小时将会如同史诗般漫长。 把中文版有484页长的一本小说塞进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必然要做大幅度的删改。但是哈6这部电影最后采用了一种最保险也是最平庸的改编策略──那就是只做纯粹的减法。这种改编策略可能会让原著作者J·K·罗琳感到满意,但是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这种可怕的改编方法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观影乐趣。 混乱平庸的故事让本片彻底沦为了一部依靠电脑特效场景来撑场面和时间的视觉奇观电影,没有这些视觉奇观的支持,本片就是一部蹩脚的校园青春推理悬疑剧。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第六部,它又无法在视觉奇观场面上给观众新鲜的刺激,无论是巫师在麻瓜世界的争斗,还是魁地奇球比赛,没有什么是观众之前从没见过的,因此在新鲜感上无疑会大打折扣。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视觉奇观只能是调味的佐料,如果食材本身出了问题,靠猛放芥末或辣椒是无法挽救一道菜的。 《冰川时代3》 3D动画片《冰川时代3》是2009年度在国内公映的第三部立体电影。之前的两部立体电影《大战外星人》和《月球大冒险》由于国内影院的立体银幕数量的局限,并没有在票房方面获得什么惊人成绩,而《冰川时代3》则赶上了国内立体银幕大发展的好时机,并以老少皆宜的家庭电影风格,最后成为国内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立体电影。 本片的前作《冰川时代2》曾于2006年夏天在国内公映,不声不响地就拿下了将近4000万的票房。在国内票房纪录中,这是动画片票房中仅次于《狮子王》的好成绩。《冰川时代2》在国内的票房成功,则为《冰川时代3:恐龙的黎明》的引进扫清了所有障碍。 作为《冰川时代》这个票房大热系列的第三部续集电影,《冰川时代3》于7月1日在北美公映,并在一周后就于国内公映,几乎可以算作准同步引进。 在《冰川时代3》中,当树獭希德,猛犸象曼尼和剑齿虎迭哥进入到神秘的地下恐龙世界,开始它们的新冒险故事后,作为一部立体动画电影,它的优势就显露出来。层出不穷的追逐场面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之前从未体验过的独特感受,从而让这部就故事层面而言其实非常传统的动画片在新的电影时代再次焕发了全新光彩。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冰川时代3》可以说是那一声吹响电影新时代到来的号角声。 《非常完美》 《非常完美》作为一部都市爱情喜剧片,是年轻女导演金依萌的第二部长片。虽然本片在个别环节上还略显稚嫩,但它在整体质量上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准,迅速成为8月份国内电影市场的关注热点,最后以中等投资成本获得了亿元票房俱乐部的门票。本片之所以获得如此关注,除了影片整体质量过硬外,也和本片主演兼制片人之一的章子怡息息相关。 这种大牌明星加盟年轻新导演作品的现象,在国内电影行业并不算少见。2002年公映的影片《寻枪!》,就是著名影星姜文在主演的同时也担任影片的监制,从而让年轻导演陆川能够有机会初试啼声。2006年的市场黑马《疯狂的石头》,也是获得了著名影星刘德华发起的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支持而有了面世的机会,导演宁浩也从此踏入主流商业电影导演的行列。而在7月底公映的影片《夜·店》,同样也是著名演员徐峥在主演的同时担任监制,让年轻导演杨庆获得了这部低成本处女作在市场上发行的机会。同样,章子怡在《非常完美》中的出现,也对之前只执导过一部低成本影片《旗鱼》的年轻新导演金依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让本片能够获得中等成本影片以上规模的投资,从而使得本片能够有机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国内观众的面前。 作为一部都市爱情喜剧,由于章子怡的加入,让本片摆脱了以往国产电影新人新作无法逃避的一个市场死结──由于市场对新导演的风险顾虑,新导演的电影基本都局限在低成本影片的范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导演创意的发挥,以及影片本身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不断飞速扩张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无论出于产业需求还是政策需求,都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但是如何鉴别值得关注的新人,以及控制他们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一直是困扰市场投资者的问题。《非常完美》虽然并没有直接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但这部电影将会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改变,应该远远不止是票房数字。 作为一部年轻导演的第二部长片,本片在整体技术质量方面呈现了惊人的成熟,摄影、灯光、美术、剪辑、特效等技术环节都已经在国产片范围内算是拔尖之作,考虑到本片的制作成本仍控制在中等成本影片的范围内,这种技术上的全面提升更是值得赞赏。而这种制作质量上的革命性飞跃,和本片的制作成本提升有着直接关系。正是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本片的主要技术环节都是由美国、韩国、香港等地成熟的职业电影人直接操刀完成。作为一个刚刚摆脱手工作坊阶段的电影体系,目前国内电影工业体系远谈不上完善,大量的环节缺失使得大部分国产中低成本影片在包括编剧技巧和画面呈现等方面的技术环节上都存在令人遗憾的瑕疵。这个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的困局,已经成为制约国产中低成本影片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主要障碍。同时,这种工业体系的缺失,也导致大量国产电影的新人新作陷入成本和质量之间的死循环。 而此次《非常完美》的尝试,则是一次很有可能会成功的尝试。正是这种直接从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借力的制片环节,让一个年轻的新导演能够摆脱以往国产低成本电影制作流程中所经常面临的捉襟见肘的困境,能够直接掌控创意环节,并将这些创意细节完整地在银幕上得以实施。 正是这种成熟制片体系的力量,让这部影片在整体质量上呈现出一种中低成本国产影片难得的精良。作为一部年轻导演的作品,本片在故事层面仍然有稚嫩之处,但这种青涩和不成熟基本都被整体的质量控制所掩盖,最后得以呈现在银幕上的,都是年轻血液中迸发的创意和智慧。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这部《非常完美》可以算是暑期档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国产影片了。对于正在饥渴地寻找市场突破点的中国电影来说,《非常完美》这部爱情喜剧在市场上的成功,无疑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一样,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个新的类型片以及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气喘吁吁》 《气喘吁吁》作为2009年奇葩界的一匹黑马,以一陀没有被消化掉的狗粮姿态,震撼了无数冲着葛优而义无反顾冲进电影院的观众。 作为本年度最声势浩大的奇葩界代表,《气喘吁吁》所引起的轰动是无与伦比的,以至于本片主演葛优前后两次通过媒体向观众表示歉意。对于任何一个期待看到一部喜剧的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完全就是一个看自己如何站上茶几变成杯具的故事。 这部电影其实严格说来都不能算是一朵奇葩,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能够被拍完,完全是以一堆七零八落的拍摄素材拼凑出来的一个残次品,根本算不上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按照常规,如果一部电影被拍成这个样子,要么换人重拍,要么干脆就认栽,直接扔仓库里。但现在它却被拼成一部所谓的“电影”发行了,而且还获得了5000万左右的票房。其背后的故事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气喘吁吁》的续集了。 本片因为由葛优主演,所以被包装成了一部所谓的“喜剧片”推向了市场,这也应该算是2009年度奇葩界最成功的商业阴谋了──对于电影观众来说,他的消费预期值和电影所能提供的消费满足感是一种商业承诺,不能轻易忽悠观众最后又不负责。有个经典的笑话,正是在说这种类型的片儿:当我们谈艺术的时候你们跟我谈钱;当我开始谈钱的时候,你们又跟我谈艺术。 在每周都在绽放奇葩的2009年,《气喘吁吁》属于年度奇葩奖的有力争夺者,尽管这个奖项在2009年一直不乏竞争者,但真正能够威胁到本片地位的影片,却始终屈指可数。 《机器侠》 对于一个能够让《大内密探零零狗》票房过亿的市场,《机器侠》的出现也自然不是令人惊讶和无法容忍的了。不过还是必须要提一下,在奇葩迭出的2009年,真正能够和本片相提并论的实力派奇葩只有《气喘吁吁》一部。至于说谁是2009年奇葩中的奇葩,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作为一部大肆宣扬的所谓“科幻电影”,《机器侠》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彻底无视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的基本水准,以及中国数量庞大的科幻迷和影迷的基本底线,用香港僵尸片和神棍片的风格,再加上许多早年香港娱乐片的陈腐桥段,最后包装出了一部让人浑身麻酥酥的“科幻电影”。 对于这种电影,最直接的态度就是无视。 《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本来有可能成为自《霸王别姬》以来最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历史文艺片,但是最后却只落得了一声“可惜”。《白银帝国》本身的题材足够吸引人、又有足够扎实的文学原著作为故事基础,而且充裕的制作资金能让电影各制作环节做到足够到位和精致,但影片最后所呈现的却是诸多令影迷惋惜的残缺。 影片前半小时所营造的氛围相当迷人,银幕上展现的所有细节,都能迅速让人进入到清朝末年整个国家都在遭受磨难的年代,代入感极强,制作相当精良。但影片随后因为巨大的叙事野心,整个电影叙事逐步从乱了章法到支离破碎,有佳句无佳章,全片任何一场戏单独拿出来看都能令人赏心悦目,但组合到一起后,却是一部在叙事上无法成立的失败之作。 全片除了爱情戏,其他任何一条叙事线索单独展开,都有足够的戏剧张力和叙事魅力单独成片。但所有这些闪光点最后都浮光掠影,一笔带过,全片所有的重要叙事情节点都像走马灯一样快速被交代走过场,前半小时营造的整体历史质感氛围,随着剧情的推移,逐步被消耗殆尽。如果本片的时间长度能够再长一小时,或许会成就一部华语电影的经典,但最后在影院公映的这部《白银帝国》,就只能是一部令人遗憾的残缺作品。 《特种部队: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