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归燕 | 闫婕:眼里有光,心中有梦

  

  “

  编者按

  趟过漫漫求学路

  羽翼渐丰 坚持理想

  初心不改 耕耘杏坛

   

  在这片求知与探索的沃土上

  学风师风代代相传

  ”

  “ 人物简介

  闫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教育处副处长

  

        闫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理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参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和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拔尖个人。任STAR(临床实践指南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的评级工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母胎医学专科能力提升项目组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命早期发育与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青年编委及审稿专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拔尖个人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基金-青年培育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骨干。代表性论文20篇,共获批7项专利。参与起草撰写“胎盘植入性疾病”专家共识和“妊娠期糖尿病”临床指南。

  医心所向,梦起杏林

        我是2001年考进的北医,之前北医临床只有本硕连读七年制,我是北医第一批临床八年制,也是北医MD-PhD联合培养的第一批。我选择临床医学的初衷并不算特别,一方面我从小受到家庭医学背景的熏陶,另一方面是觉得医生的自信和干练很酷,一直对医学充满了向往。北医作为医学最高学府,自然成为了我的首选,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医临床八年制。还记得当年很多高中同学不能理解我“八年抗战”的选择,这确实需要勇气,相较于大部分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涯,八年显得如此漫长,但我义无反顾。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授予

  砥志研思,逐梦前行

        我对产科的浓厚兴趣是在见习时产生的。在我看来,产科最特别的是那份成就感,那份新生儿成功分娩的喜悦,这有别于其他科室。产科的对象不仅是来看病,更多是收获最后的快乐。

        在我当第二年住院医的时候,北医搭建了和国外医学院联合培养的平台,我于是申请了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它的糖尿病研究处在世界前列。我记得第一次和导师谈话的时候,我说我最多花3-4年的时间拿到PhD的学位,之后还得回国继续攻读MD。当时导师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you need to roll up your sleeves——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她看来,4年拿到毕业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最后整4年答辩回国,2008年1月到2012年1月。整个过程并不容易,中国人能吃苦的优良品质发挥了作用。有时夏天大家都去度假或者外出,我可能做实验到晚上11点,离开时处于极昼的瑞典仍然天光大亮。回顾这个历程,那时候的我好像没有那么多顾虑和担忧,就是踏踏实实埋头干。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答辩(图为答辩后导师、副导师合影)

        最开始我在实验室会有点浮躁,但我从瑞典人身上学会了做计划。他们在做多人协同的大项目时,一定会把实验设备预约、人员分配等充分计划好,避免中间的意外发生,因此项目成功率非常高。还有经过正规科研培训的严谨性,这也是我现在对自己和对学生的科研要求。

        人生没有白过的经历。瑞典的这段经历潜移默化带给我许多——见识增长、全球思维和文化冲击、英语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协作沟通技巧的精进,当然,还有生活能力的提升。尽管这些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但一切都历历在目。

  

  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仁心仁术,大医精诚

        从医以来,我经历的产科故事数不胜数。一个孕妇就是一个小的一个社会,每个人背后都有很长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管病房时负责的一位胎膜早破早产的姑娘,胎儿臀位需紧急剖宫产。她因为胎儿未足月很担心焦虑。印象中在准备麻醉时,我摸了摸她的额头,给她捋了捋头发,说别担心,咱这个周数儿科没有问题,儿科团队都在,我们都在。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在一次亲子活动中偶遇一位妈妈,她突然就问:“你是北大医院产科的闫大夫吗?”她问得特别明确,令我十分惊讶。她说:“虽然当时手术戴口罩,我可能记不住你的脸,但是你一开口我就听出来了!”她激动地和我描述那时她的焦虑和看到我阳光地走进来,帮她捋头发以及听到“放心吧我们都在”后的踏实。那一刻,我心中洋溢着作为产科医生难以言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分娩对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当时的感受她可能会记一辈子,而产科医生在中间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

  

  产科工作状态

  初心炽热,矢志不移

         在当年信息来源较为局限的年代,北医的联合培养项目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得益于北医当时的双语基础课教学,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短期交流中,面对英文查房和英文医学专业名词相比其他医学院校更有优势。包括现在的临床教改,这么多年来,北医在教学方面一直不断地革新和与时俱进。

        我经历了十二年的学生时代,入学时赶上了北医90周年校庆,作为志愿者接待老校友;从瑞典回来赶上了北医100周年校庆;现在都110周年了,再过一些年我可能也会作为老校友参加校庆,回忆起来真是令人非常感慨。

  2001级毕业10年

        人们常说学医苦、学医累,事实上每一行想干好,都需要付出,都离不开苦和累。现在的我40了,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每天日子在重复,但每当我想到医学和患者时,我依然觉得我心里怀揣梦想。我由衷地觉得,作为年轻人更要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让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永远在路上。

  

  芝加哥大学临床伦理学Fellow证书

  

  北京大学医学部招生办公室 宣

  文案 | 张祉昱

  封面 | 王怡

  排版 | 汤宁凯

  责任编辑 | 王丹

  精 彩 回 顾

  

  ■  北大医学是奋斗出来的——北大医学2023年新年贺词

  ■  杏林归燕 | 余灿清:发现自我,成就自我